北大四成新生認為活著人生沒有意義,甚至已經放棄自己!

2021-01-11 觀點

文 | 徐凱文

(北京大學副教授、臨床心理學博士、精神科主治醫師、北京大學心理健康教育與諮詢中心副主任、總督導)

導言:

一個現象近年來越來越突出——

非常優秀的年輕人,成長過程中沒有明顯創傷,生活優渥、個人條件優越,卻感到內心空洞,找不到自己真正的想要,就像漂泊在茫茫大海上的孤島一樣,感覺不到生命的意義和活著的動力,甚至找不到自己。

北大一年級的新生,包括本科生和研究生,其中有30.4%的學生厭惡學習,或者認為學習沒有意,還有40.4%的學生認為活著人生沒有意義,我現在活著只是按照別人的邏輯這樣活下去而已,其中最極端的就是放棄自己。

這背後的根源到底是什麼?物質越來越豐富,為什麼精神世界卻越來越貧乏和蒼白?

我在高校工作,是一個精神科醫生,也是學校心理諮詢師,臨床心理學博士。我在高校除了為學生提供諮詢服務之外,非常重要的工作是自殺預防和危機幹預。所以我接下來的話題可能有一點沉重。

我不知道自己要成為什麼樣的人

這是我曾遇到過的一個個案。非常優秀的學生,以他的智力、性格、為人處事的情商,完全可以成為一個優秀的科學家、優秀的學者。但是我們和他父母,和他所有的老師一起努力了四年,最終還是沒有能夠讓他真正好轉起來。

這樣的個案,我在過去三四年中經歷了很多,而且越來越多,讓我想到一個詞,叫做「空心病」。

「空心病」是什麼意思呢?我徵得一些典型個案來訪者的同意,把他們寫給我、說給我的一些話,念給大家聽:

我感覺自己在一個四分五裂的小島上,不知道自己在幹什麼,要得到什麼樣的東西,時不時感覺到恐懼。19年來,我從來沒有為自己活過,也從來沒有活過。

一位高考狀元在一次嘗試自殺未遂後這樣說到。

「學習好工作好是基本的要求,如果學習好,工作不夠好,我就活不下去。但也不是說因為學習好,工作好了我就開心了,我不知道為什麼要活著,我總是對自己不滿足,總是想各方面做得更好,但是這樣的人生似乎沒有頭。」

這是又一個同學的描述。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很多:

「我的世界是一個充滿迷霧的草坪,草坪上有井,但不知道在何處,所以有可能走著路就不小心掉進去了,在漆黑的井底我摔斷了腿拼命地喊,我覺得我完全沒有自我。這一切好難。」

他們共同的特點,就像他們告訴我的:徐老師,我不知道我是誰,我不知道我到哪兒去了,我的自我在哪裡,我覺得我從來沒有來過這個世界,我過去19年、20多年的日子都好像是為別人在活著,我不知道自己是要成為什麼樣的人。

2

不只是學生空心了

今年7月,我和太太、女兒在模里西斯度假,大約是北京時間14時,我的一位高校的學生給我發來一條微信,內容是:我現在手裡有一瓶神奇的藥水,不知道滋味如何。

他是一個有自殺傾向的學生,所以我趕緊回復。我問他這是什麼水,他告訴我是氰化鉀,十秒鐘致命。

這是我開展過的最長距離的危機幹預,當然這個孩子救回來了,是一個非常優秀的學生。

今年5月,有一天我正在上晚課,一個校外的心理諮詢師打來電話,說有個來訪者是學生,現在好像在宿舍服毒自殺。我問清事情原委,啟動危機幹預程序,在宿舍裡找到這個同學,把他送到醫院搶救回來。

我認識他已經4年了,入校時他非常優秀。進了北大後第一個學期的成績是學院第一名,但是就在那個學期,甚至在那個學期之前,他就有嘗試自殺的經歷。

他原本是一個特別優秀的,可以做很好的學術和科研的孩子。過去四年,我們心理諮詢中心,他的父母還有院系的老師,都竭盡所能想把他引回正軌。四年了,住院、吃藥,所有治療手段都用盡了,他還是了無生意,最後他的父母決定讓他放棄學業,退學回家。

聽到這個消息的時候,我是非常痛心的。我見過很多非常優秀的孩子,我現在跟大家所說的也都是在名校中最優秀的學生們,他們中的很多都有嚴重的心理健康問題,甚至屢次三番嘗試放棄生命。

有一個理工科的優秀博士生,在博士二年級時完成了研究,達到了博士水平,這是他導師告訴我的,他屢次三番嘗試放棄自己的生命。他當時兩次住院,用了所有的藥物,所有電抽搐的治療方法。出院時,我問他現在情況怎麼樣,他說精神科醫生很幼稚,可笑。我表現開心一點,他們以為我抑鬱就好了。

我要講的是,他不是普通的抑鬱症,是非常嚴重的新情況,我把它叫做「空心病」,我不認為只是學生空心了,才有這樣的結果。

我們經常會說這樣一句話,如果孩子出了問題,大概家庭和老師都有問題,孩子本身是不會有問題的。

3

什麼是「空心病」?

「空心病」是一個比較形象的說法,也許我可以把它姑且稱為「價值觀缺陷所致心理障礙。」

空心病看起來像是抑鬱症,情緒低落、興趣減退、快感缺乏,如果到精神科醫院的話,一定會被診療抑鬱症,但是問題是所有的藥物都無效。

來看下「空心病」的主要表現,它不能算是一個非常嚴格的診斷標準,但卻是我過去三四年間通過接觸這樣一些同學,不斷總結出來的共同特點,他們往往是非常優秀的孩子,或者說是人們眼中的「好孩子」。

1、從症狀上來講它可能是符合抑鬱症診斷的。它會表現為情緒低落,興趣減退,快感缺乏。但是和典型抑鬱症不同的是,所有這些症狀表現並不非常嚴重和突出,所以外表上看起來可能跟其他同學或其他大多數人並沒有差別。2、他們會有強烈的孤獨感和無意義感。這種孤獨感來自於好像跟這個世界和周圍的人並沒有真正的聯繫,所有的聯繫都變得非常虛幻;更重要的是他們不知道為什麼要活著,他們也不知道活著的價值和意義是什麼。他們取得了非常優秀的成績和成就,這些成就似乎是一種癮,一種毒品。他們似乎很多時間都是為了獲得成就感而努力地生活、學習和工作。但是當他發現所有那些東西都得到的時候,內心還是空蕩蕩,就有了強烈的無意義感。3、通常人際關係是良好的。他們非常在意別人對自己的看法,需要維繫在他人眼裡良好的自我形象,需要成為一個好孩子、好學生、好丈夫、好妻子。但似乎所有這一切都是為了別人而做的,因此做得非常辛苦,也非常疲憊不堪。4、對生物治療不敏感,甚至無效。我們有很多個案,在國內最好的精神專科醫院治療,用了所有的藥物,甚至用了電休克治療,一次、兩次、三次,但是都沒有效果,也就是說看起來生物因素並不是導致他們問題的主要因素。5、有強烈的自殺意念。這種自殺意念並不是因為現實中的困難、痛苦和挫折,用他們的話來講就是「我不是那麼想要去死,但是我不知道我為什麼還要活著。我完全不知道我活著的價值意義是什麼,每天的生活行屍走肉,如果是這樣,還不如早點結束。」所以他們傾向於不用那麼痛苦和慘烈的方式來結束自己,比如燒炭、自縊、服藥。6、通常這些來訪者出現這樣的問題已經不是一兩天。可能從初中、高中,甚至更早就開始有這樣的迷茫,可能他之前已經有過嘗試自殺的行為。7、最後,傳統心理治療療效不佳。他們的問題大概不是通過改變負性認知就可以解決的,甚至不是去研究他們原生家庭的問題,不是早期創傷可以解決的——你會發現他們和父母的關係不錯,雖然也有這樣那樣的衝突,但是總的來說不是那種典型父母離異、早期依戀、早期寄養的問題。

作為精神科醫生,我們有個拿手的殺手鐧,就是任何抑鬱症患者如果用電抽搐治療,他都可以在短時間內迅速恢復,但是電抽搐治療對空心病都沒用。

他們有強烈的孤獨感和無意義感,他們從小都是最好的學生,最乖的學生,他們也特別需要得到別人的稱許,但是他們有強烈的自殺意念,不是想自殺,他們只是不知道為什麼活下去,活著的價值和意義是什麼,所以他們會用比較溫和的方式,當然也給我們機會把他救回來。

但是,核心的問題是缺乏支撐其意義感和存在感的價值觀。

我做過一個統計,北大一年級的新生,包括本科生和研究生,其中有30.4%的學生厭惡學習,或者認為學習沒有意義,請注意這是高考戰場上,千軍萬馬殺出來的贏家。還有40.4%的學生認為活著人生沒有意義,我現在活著只是按照別人的邏輯這樣活下去而已,其中最極端的就是放棄自己。

所以我們回到一個非常終極的問題,人為什麼要活著?人生的意義是什麼?對於我們來說最重要的東西是什麼?他們這種情況並不是剛剛產生的,他們會告訴我,我從初中的時候就有這樣的疑惑了,直到現在我才做了決定,要結束自己的生命。傳統的西方的藥物治療、心理治療對他們都沒有效果。

這個時候,對於一個危機幹預者,一個心理諮詢師,或者千千萬萬的父母,和教育工作者來說,我們也面臨著從未有過的挑戰。

我們也同樣要面對一個同樣的問題,就是人生的價值和意義什麼,我們內心當中有嗎?如果我們沒有,我們怎麼給到他們?

4

我們的教育是在幫助孩子成長,

還是在毀掉一代孩子?

我們來看看現在中國的情況。

我用了一個焦慮經濟學的詞。我確實覺得能夠讓人去花錢,去盲目花錢的方式會把人搞焦慮,搞崩潰,搞恐懼,這大概也是我們這個時代的一個特徵。

我們看一下中國人精神障礙的患病率。上世紀八九十年代,100個中國人當中只有1個人患有精神障礙,而這個數據到2005年的時候已經達到了17.5%,在座有1000個人,我們在座的應該有180人需要去安定醫院,都應該看病了,而且未必能看好。

中國人精神障礙是怎麼變得那麼糟糕的?實際上我們並不是得了什麼生物性疾病,像精神分裂症這樣的發病率始終是保持不變的。在過去30年當中,什麼東西變大了,焦慮和抑鬱,焦慮症和抑鬱症。

我們可以看一下這個數據,焦慮症的發病率,上世紀八十年代,大概1%到2%的樣子,現在是13%,我現在用的數據都是世界衛生組織發表在最高診級醫學刊物上,全國流行病院調查的數據。

至少每100個中國人當中,有13個人是焦慮症患者。更糟糕的是抑鬱症障礙發病率。

我做了20年精神科醫生,我剛做精神科醫生時,中國人精神障礙、抑鬱症發病率是0.05%,現在是6%,12年的時間增加了120倍。這是個爆炸式的增長,我覺得這裡面有非常荒唐的事情。過去30年是中國經濟高速發展的30年,我們這樣發病率,焦慮抑鬱的發病率也高速發展,發生了什麼?

數據顯示:美國人比我們更抑鬱,他們的抑鬱症發病率是9.5%。我為什麼要談到美國,是因為好像過去30年我們受美國特別大的影響,當然我們有自己固有的文化。

我們來看看現在的教育,對不起,我接下來要說的話可能要得罪各位,我們的教育是在幫助孩子成長,還是在毀掉一代孩子?

大約從2000年開始,每當寒暑假的時候,大量的學生會來住精神病院,他們網絡成癮,焦慮,強迫,他們和父母關係出現了嚴重的破裂問題,父母有勇氣把孩子送到精神病院去,可見真的沒有辦法收拾了。

我們的處理問題方式是什麼呢,把他們送到網癮學校,讓他們接受電擊的懲罰——這是教育嗎?這是推卸責任,本身父母和教育是問題的根源,我們不看到自己的根源,只看到他躲到網吧去打遊戲,他為什麼要躲到網吧打遊戲,是因為教育的失敗。

我們教育的最大成就,似乎就是學生做試卷,有句流行語:提高一分幹掉千人。

你知道嗎?我做心理諮詢最大的挑戰,就是怎麼把同學這樣的價值觀扭回來——你周圍的同學是你的敵人嗎?他是你人生最大的財富啊!

我們的課堂是什麼樣子?不斷暗示孩子自殺,為了好的成績可以不惜生命。

整個國家自殺率在大幅度下降,但是中小學自殺率卻在上升。在這種情況下,我們的孩子已經等不及進大學,他們在中小學就開始有自殺行為了。

我們來看看有些學校應對的措施是什麼?所有的走廊和窗戶都裝了鐵柵欄!

我在精神病院裡面工作,精神病院才是這個樣子。

我的博士論文在監獄裡做的,監獄才是這個樣子。

但是我們居然有本事把學校變成了監獄和精神病院,只要看住這些孩子,讓他們考上大學,然後讓他成為我的來訪者。

5

精緻的利己主義者是怎麼培養出來的?

我接下來要談的問題,會讓大家更加沮喪。

在一個初步的調查中,我對出現自殺傾向的學生做了家庭情況分析,評估這個孩子來自於哪些家庭。什麼樣的家庭、父母是什麼樣職業的孩子,更容易嘗試自殺——中小學教師。

這是一個38名學生的危機樣本,其中50%來自於教師家庭,而對照組是沒有出問題的孩子。教師家庭還是很成功的,其中來自教師家庭的佔到全部家庭的21%,問題是為什麼教師家庭的孩子出現這麼多問題?

我覺得,一切向分數看,忽視甚至對學生品德、體育、美育的教育,已經成為很多教師的教育觀——他們完全認可這樣的教育觀,對自己的孩子也同樣甚至更加變本加厲地實施,可能是導致教師家庭孩子心理健康問題高發的主要原因。

當教育商品化以後,北大錢理群教授有一個描述和論斷我覺得非常準確,叫做精緻的利己主義者。

精製的利己主義者是怎麼培養出來的?如果讓我回答這個問題,我想說的是,我們這些家長和老師都是精緻的利己主義者,他們向我們學習,我們為了一個好的科研成果,有時候會數據作假;我們為了能夠掙到錢,可以放棄自己的道德倫理底線;我們作為一個醫生,可以收紅包拿回扣;有些老師上課不講知識點,下班時在輔導班裡講……

而孩子,是向我們學習的。

6

教育究竟是為什麼?

教育究竟是為什麼,學校究竟是為什麼?大學究竟是為什麼?

我先引用一下北京大學校長林建華在新上任時做的演講。他對此做了一個回答。

他說北京大學能夠為國家和民族的發展貢獻一些什麼樣的力量,國家和民族需要北大做什麼?這是北大的使命。他講完這句話以後,全場800多人掌聲雷動。

但是我們好像早就拋棄這些了,我們認為崇高的東西不值一提,我們需要的是現在能掙到錢嗎?但是學生已經不認可了,因為他們不缺錢。這是我們社會的價值觀,我們認為能夠掙到錢才是人生更大的贏家。

曾經有一個學生,他退學的原因是,學習經濟管理根本就不是他想要的。他高考填志願想學歷史的時候被所有人嘲笑,說腦子進水才會學歷史。後來這個同學儘管經濟學得很好還是要求退學。

十一假期,我帶學生們去了萬安公墓,因為我要和學生一起找尋生命的價值和意義。我們在公墓當中看到了一個很獨特的衣冠冢,這上面是一個老師叫尹荃。尹荃老師1970年在文革時含冤去世,她沒有子女。

19年後她的學生為她在公墓買了墓地,寫了這樣的悼詞:

40年來,循循善誘,陶鑄群倫,悉心教職,始終如一,無辜蒙難,備受凌辱,老師一生坦蕩清白,了無點汙,待人誠懇、處世方正,默默奉身教育事業,終生熱愛教師生涯,其情操其志趣足堪今人楷範。

我不知道我們在座的教育工作者在人生走到盡頭的時候,有多少學生會對你有這樣的評價或者肯定。

我要說的是,教育本身是非常神聖的職業,但是如果我們把教育只是當作一個謀生的工具,當作獲得金錢的一個手段,或者實現自己其他目標的話,當然這是一種選擇,但是我會覺得我們似乎放棄了最重要的東西。

7

教育,請許給孩子一個美好的人生

我在這兒還想提一個問題,這是我經過這些事情以後的思考。

我跟那些空心病的學生交流時,他們為什麼找不到自己?因為他們自己的父母和老師沒有能夠讓他們看到一個人怎麼樣有尊嚴、有價值、有意義地活著,這個大概是根本原因。

我想問大家也問我自己:

我們尊重自己嗎?我們尊重自己的職業嗎?我們有沒有把自己的職業當作是一種使命和召喚,去體會其中的深切的含義?作為父母,我們把時間和精力都花在了哪裡?我們有沒有給孩子真正的愛和陪伴?

在這個買櫝還珠的時代,我覺得我們扔掉了很多東西。我們像嬰兒一樣,只追求即刻的滿足。當我們把所有時間和精力都放在掙錢上,沒有給孩子最好的陪伴和愛,這時候孩子不出問題才怪。

我們現在的諮詢量成倍地增長,50%,100%的增長,我們危機幹預發生頻率也是百分之百增長,孩子進學校之前他們就已經絕望了。所以作為一個高校的心理諮詢師和心理科醫生,我呼籲:真的要救救孩子!他們帶著嚴重的問題進入高校,進入大學,他們被應試教育,被掐著脖子的教育摧殘了創造力。

有一位研究生導師給我講了一個真實的故事。

他說一個學生做研究老出問題,是非常小兒科的問題。這個導師找他談話,問他為什麼出現這些問題,怎麼辦?這個學生是筆試第一進來的,他說:「老師,那我把我犯的錯誤重抄一百遍。」一個研究生,用重抄一百遍的方式改正他的錯誤。我們這些孩子根本沒有長大,還在小學階段。

教育幹什麼去了?我覺得我們無論是家長還是老師,都要去做值得學生和孩子尊重的人,我們要身體力行,做出榜樣。

我們要給他們世上最美好的東西,不是分數,不是金錢,是愛,是智慧,是創造和幸福,請許給他們一個美好的人生!

相關焦點

  • 人生的意義是什麼,活著的意義是什麼?相信看完你會有所感悟!
    這個世俗社會以金錢來衡量人的成功,你不想和大多數人一樣碌碌無為地過完一生,那樣你的人生就沒有意義了。想要活得不一樣,想要脫穎而出成為人上人,但是這世界上那麼多人,成功的人那麼少,這個概率小得讓人感到絕望人生的意義是什麼,活著的意義是什麼?
  • 心靈奇旅:活著就是活著的意義
    然而,人的能力不同,賺一個億對某些人來講是「小目標」,可是對很多人來講是這輩子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下輩子很可能也完不成。如果人生的意義是完成目標,那麼絕大多數人的人生豈不是就沒有意義了?人是宇宙之精華,萬物之靈長,怎麼就沒有意義呢?用佛教的說法,修煉無數世才能修得一個人身,難道就沒有意義嗎?這顯然說不通。所以人生的意義不可能是追求目標、完成目標。
  • 餘華《活著》:講述3個人生道理,告訴你活著的意義是什麼?
    就這樣,福貴親手將自己家的財產拱手讓人,他的人生也徹底由富轉貧。所以我們活著的時候,一定要珍惜眼前的一切,不能像福貴一樣,把家底輸光了,才意識到珍惜。當福貴輸光了家產,卻讓他找到了一點人性,他看著一家老小,他知道自己該找點事情做來養活她們。想來想去,福貴想到了贏了自己一切的龍兒,當他找到龍兒的時候,不再是以前那個有錢的福貴了。如今他變成了分文沒有的窮人。但人窮志短,在生存面前,其他一切都是虛無的。
  • 【2018迎新】北大地球與空間科學學院舉行2018級新生開學典禮
    對於青春,他說同學們要珍惜在北大的時光,一個人想要虛度年華是很容易的,但想要成為對國家有用的棟梁之材並不容易。對於學習,他認為同學們要力爭上遊,切不可因為來到北大,就丟失了這種競爭意識。對於地球科學,他結合了自己的求學經歷,介紹了他對地球科學的認識:這是一個極具發展力的專業,是一個努力就能做出成果的專業,地球科學具有美好的未來和遠大的目標。
  • TFBOYS帶著甜甜圈,坐上諾亞方舟載著餘華的活著找尋人生的意義
    當然不在意,我們只是塵埃罷了,但是這並不代表我們應該放棄一切,首先你要明白一些最基本的道理——人生是最艱難的有時候你會開心,有時候你會難過今天媽媽還陪伴在我們身邊,明天她可能就會離開我們總有一天我也會離開,人生就是這樣甜甜圈不會永遠存在
  • 人活著,有什麼意義?
    生命是父母給的,你沒有選擇的權利,每個人都希望出生在大富大貴的家庭,但是大部分的人,都出生在普通家庭,還有人出生在窮苦的家庭;死去是一種自然規律,任何生命,都不會永恆,即便你有一萬個不願意,但還是改變不了事實。人總有一天要死去,那活著又有什麼意義?有人說:「活著就是為了賺錢,錢越多,越有意義。」
  • 生命的意義:活著就要奮鬥,人生就要拼搏
    而人是高級動物,萬物之靈更能彰顯出生命的特有意義,那便是自強不息,厚德載物,人活著就要奮鬥,人活著就要拼搏,這才是生命,這才是有意義的人生。這麼多年來,無論是商品經濟的燈紅酒綠,還是五光六色的各種誘惑,我都沒有改變我做老實人的本質和風格,不管是什麼麻將風,不管是什麼吃喝風,30多年來我將所有業餘時間都用在了讀書和寫作上,人生活不是在真空,每當遇到困難和挫折時,我也想過放棄做自己,隨大流,是自強不息,厚德載物這8個字在激勵我,鼓勵我,讓我將讀書和寫作堅持下來了,使業餘生活更充實
  • 北大包麗去世,牟林翰卻活著,讓人不寒而慄
    文 | 難得君這兩天,大家都在關注山東高管鮑毓明性侵14歲養女一案,但不知道大家留意沒有,去年底,北大那個被山東男友折磨到自殺的女生包麗(化名),已經去世了。北大女生包麗的代理律師稱,包麗已經在4月11日中午去世。
  • 《活著》,就像他不知道自己為什麼活著,但卻始終堅信自己要活著
    小夥伴們你們好,我是夢夢,今天和大家分享一部電影,《活著》。夢夢第一次看電影《活著》已經有幾年了。那時候,電影對夢夢的影響遠不及小說,但這幾年發生了一些變化。當夢夢再次觀看這部老電影時,我感到這種感覺相當深刻。」
  • 在於四個維度、四條路徑、四次轉身
    理解幸福的四個維度今年4月,深圳某個微信公眾號發布了一篇文章,作者是在高校工作的精神科醫生,也是高校的心理諮詢師,他從多年從醫經歷中提煉了這樣一個數據—— 「……在北大的本科和碩士生中,大概有31.4%的學生,認為學習是沒有意義的。
  • 從古至今,活著只有無盡的輪迴,而沒有真正的意義
    生存並舒適,這兩個生物的天性,但人恰恰可以改變這個天性,可以選擇結束自己的生命,可以選擇更好的方式處理弱肉強食的問題,可以創造除了生存和繁殖之外的東西,比如豐富的精神世界,文明的產生。現代人和古代人,保證活著的基本要求外,已經拓展了很多精神文化,但說來說去,這些精神文化最終逃不過功名利錢權欲。談點歷史。
  • 北大本科新生開學,接近500名留學生,有多少是魚目混珠的?
    北大本部(除開醫學部)今年在內地招收的本科新生只有2818人,而外國留學生的數量為396人,加上100名軟體工程二學位的學生,加起來就是496人,這個數量已經很不小了,佔新生的比例也很不小了。這個接近500人的外國留學生隊伍中,有多少是魚目混珠的?
  • 我們為什麼要活著?餘華的《活著》帶給我們的三條人生啟示!
    文|發現讀書之美我們都曾不止一次地思考過同樣一個問題,我們為什麼要活著?是為了成家立業,傳宗接代?還是為了功成名就,留存青史?許多作家、哲學家都對生存的意義、存在的價值有許多不同的見解,但是餘華《活著》這本書告訴我們:只要活著,就已經是一件讓人幸福、讓人滿足的事情了!
  • 《活著》:餘華,這樣的活著,沒有任何意義,就是苟延殘喘
    《活著》:餘華,這樣的活著,沒有任何意義,就是苟延殘喘提到大名鼎鼎的《活著》,有些人覺得看不懂,有些人覺得活著真艱難,更多的人,探尋小說的意義,活著的意義,而餘華曾經說過,這樣的活著,根本就沒有什麼意義,就是苟延殘喘,這樣寫,不是為了驚醒什麼
  • 從心理學角度來看,老年人活著的意義究竟是什麼?
    其實,人們活著不能一味地追求意義所在,這會時刻被「有意義」所束縛。年輕時的我們,在做很多決策時都得考慮意義。當人老了,活得是快樂,而不是依舊困在追求「意義」中。現在,有些人認為老年人這種自娛自樂的方式很愚昧,沒有一點人生價值,是對生命的浪費。可回想我們當前所經歷的,又如何評斷「意義」的標準呢?
  • 9年過去,那個放棄北大讀技校的男生,現在怎麼樣了?
    周浩放棄了許多人羨慕的北大,折射出人生選擇回的多元性,表明職業教育也可以成為優秀學子的選擇。這對於其他年輕人擇校學習甚至人生選擇,有答著重大的啟示意義。11月4日,第六屆全國數控技能大賽決賽開幕式在北京工業技師學院舉行。在會場,一個看起來很沉穩的男孩代表參賽選手進行宣誓,他的一舉一動時刻吸引著媒體記者的眼球—他就是周浩。
  • 人活著有什麼意義?能夠看破紅塵不見得就是好事
    於是乎,人有時候會感覺到迷惘,人活著的目的到底是什麼,人生最重要的是什麼?人活著究竟應該做什麼?人活著到底有什麼意義,到底應該怎麼活,很多人在思考這個問題的時候其實就已經麻木了。人活著是為了價值的實現,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人生價值,不同的階段有不同的價值,而每個階段都在通過各種方式來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並感受和體會其中的快樂。那麼,聽了這麼多你有沒有些許感悟?
  • 人為什麼活著,活著的意義到底是什麼?
    人為什麼活著?我想每個人都曾有過這樣的疑問?當迷茫的時候,絕望的時候會更想知道人為什麼活著。希望此時此刻的你只是在做簡單的思考。如果此刻你感到迷茫,我想告訴你,人是為了夢想而活著,人區別與其他的動物就是在於有更高的追求,除了生存,食物,性。我們要超越自我,達到無我的狀態。想想你這輩子最喜歡做的事,如果沒有試著培養一個自己的愛好,就不會覺得無聊和迷茫了。生命的意義為夢想而奮鬥!如果此刻你因為生活痛苦而感到絕望。而想問人為什麼活著。
  • 夢想沒什麼了不起,人生不一定要有意義,活著就是最大的意義
    1、很久沒有因為一部電影這麼激動了。坐在電影院裡,左邊是陌生人,右邊是兒子,我強忍了淚水。《心靈奇旅》我是看到心上去了。這部動畫片用生死的想像來跟大家探討了人生的意義。喬伊認為點燃「火花」是自己的感受影響了二十二,而不是二十二自己點燃了「火花」。二十二憤然撕下通行證甩給了喬伊,讓喬伊回到了地球。而當喬伊看到兜裡二十二留下的棒棒糖、槭樹種子時,他感受到了二十二留在他腦海裡的記憶和感覺,那種幸福和感動,讓他明白二十二真的找到了屬於自己的興趣——那只是平凡而普通的看天、走路和吃披薩。
  • 南懷瑾老師:諸位千萬別忘了生命活著的意義與價值
    這些人講人生以什麼為目的,都是放狗屁,沒有道理的。以邏輯本身來講,是不合邏輯的。但是你這個題目很合邏輯,我又迴轉來講,為什麼講你合邏輯?因為你本身的題目就是答案,題目是「人生以什麼為目的?」答案是「人生以人生為目的。」沒有理由,毫無理由。前天我給你們講的:莫名其妙地生來,無可奈何地活著,不知所以然地死去。三個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