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的淮海路自西向東,蜿蜒數公裡,兩旁商店鱗次櫛比。建成一百多年來,淮海路始終是摩登、時尚的代名詞,是上海商業文明的一個窗口。百年前的淮海路還叫霞飛路,那是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確立之地。在這條馬路背面的一條條從橫交錯的石庫門弄堂,留下了許多紅色印跡。在當年霞飛路上叫作「漁陽裡」的石庫門弄堂裡,最早的一批共產黨人將馬克思主義的種子悄悄種下。最終,馬克思主義的真理以燎原之勢傳遍了全中國。中國共產黨,也從上海的石庫門走向了北京天安門。
如何書寫這批革命先輩的故事?青年作家陳晨在《新漁陽裡六號——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的起點》書寫了一百年前俞秀松、李漢俊、陳望道等青年在新漁陽裡六號發起成立青年團、組建外國語學社,探求真理尋求救亡圖存道路的歷程。10月16日,第五十三期東方學習讀書會邀請到了陳晨,帶領讀者重溫一百年前漁陽裡的青春故事。
讀書會現場為撰寫《新漁陽裡六號》一書,陳晨近三年裡查閱了大量的史料,在一次次的閱讀、思索與實地走訪中,她明確了寫作思路,從還原當時這些有血有肉的年輕人們的所思所想出發,結合他們當時所處的環境以及如何去思考等方面力圖最大程度還原他們當時的想法,終於將新漁陽裡那段被塵封的歷史鮮活地呈現了出來,陳晨在開始就提到,隨著閱讀的深入,她時常產生深深的震撼之感,當時的這些年輕人在沒有可以參考的樣本下以民族的興旺為己任,致力於為這個國家、為這個民族的復興而不斷地思索和不斷地探索。團史、黨史的講述,離不開一個重要的人物和一本重要的雜誌——陳獨秀和《新青年》。1915年9月15日,陳獨秀主編的《青年雜誌》在上海出版了創刊號,後人把《青年雜誌》的創刊作為五四新文化運動興起的標誌,稱其擂響了思想解放運動的戰鼓。《青年雜誌》後改名為《新青年》。
1920年6月,陳獨秀等人發起成立「中國共產黨發起組」,陳獨秀擔任書記。《新青年》被定為上海共產黨早期組織的機關刊物。俞秀松是發起組中年齡最小的成員,被陳獨秀指派籌建上海社會主義青年團。1920年8月22日,中國第一個共青團組織——上海社會主義青年團在霞飛路新漁陽裡六號正式成立。
因為當時黨組織是處於秘密的狀態,但團組織是半公開狀態,所以上海社會主義青年團組織以半公開的形式來掩護共產黨活動。早期籌建的青年團沒有年齡限制,陳獨秀等人既是黨員又是團員。俞秀松擔任第一任書記,他按照陳獨秀的指示制定了團的章程,有八位主要發起人,他們的主要工作是在先進青年當中發展團員。
陳晨接著介紹了上海社會主義青年團的八位發起人——俞秀松、施存統、陳望道、李漢俊、袁振英、葉天底、沈玄廬、金家鳳。
俞秀松是上海社會主義青年團第一任書記,1919年10月10日創辦刊物《雙十》,兩期後改為《浙江新潮》,俞秀松擔任主編,並撰寫了發刊詞。
施存統與俞秀松同為浙江一師學生,一同創辦《浙江新潮》雜誌。他在《浙江新潮》上發表《非孝》一文,主張在家庭中用平等的「愛」來替代不平等的「孝道」,掀起軒然大波,反動當局要求查禁《浙江新潮》,俞秀松被迫離開。
儘管《浙江新潮》遭到了當局的扼殺,但這份刊物在新文化運動中產生了重要影響,受到了新文化運動主將陳獨秀的關注和高度評價。
上海社會主義青年團的八位發起人陳望道是俞秀松與施存統的老師,他首譯《共產黨宣言》中文全譯本,「真理的味道有點甜」的翻譯故事大家都耳熟能詳。因俞秀松《非孝》一文,其師陳望道也受到了牽連,遭到批判,浙江省教育廳下令將陳望道等四人查辦,撤換浙江一師校長,並派軍警包圍學校。浙江一師的學生奮起反抗,浙江其他地區及全國各地的學校紛紛聲源,迫使當局收回查辦的命令。「一師風潮」使陳望道更加增強了他與舊制度鬥爭的決心。他還認識到「單講新是不夠的,應該學習從制度上去看問題。」陳望道作為此事件的中心人物,聲明遠播,成為了全國文化教育界的風雲人物。李漢俊1918年歲末從東京帝國大學畢業,回到上海後與兄長李書城一同租住在新漁陽裡六號。董必武曾講:「李漢俊是我的馬克思主義老師,是我的啟蒙者。」
沈玄廬與戴季陶等人一起參與創辦《星期評論》雜誌,《星期評論》是國民黨人宣傳五四新文化思潮的一個陣地。沈玄廬是中國共產黨最早的黨員,但後來投靠國民黨,1928年8月28日被身份不明的人暗殺。
金家鳳是發起人中年齡最小的,在黨團經費困難的情況下,他捐出本來準備用於留學的6000大洋,幫助黨團解決經費困難的問題。
袁振英是陳獨秀在北大時的學生,任班長一職,他的英文非常好,在校期間就在《新青年》上面發表了文章,他於1920年來到上海,協助陳獨秀參與編輯《新青年》,擔任「俄羅斯研究」專欄主編。
葉天底由陳望道推薦,在一家印刷所為《新青年》雜誌做校對。他身體不好,「帶著藥罐」堅持革命,1928年2月8日,敵人用門板把葉天底抬到刑場,犧牲時年僅30歲。
上海社會主義青年團在新漁陽裡六號成立後,為了便於團結、培養進步青年,並且為輸送青年赴蘇俄學習做準備,1920年9月,團機關創設「外國語學社」,以公開辦校的形式掩護革命活動。楊明齋任外國語學社社長,俞秀松任學社秘書。學員多時達五六十人,包括劉少奇、蕭勁光、任弼時等。
從1920年8月22日上海社會主義青年團成立至今,共青團已經走過一百年的歷程。團員人數從最初的八名發展到今天,已近9000萬。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