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學習讀書會|到新漁陽裡去探尋中國共青團的起點

2020-12-19 澎湃新聞

上海的淮海路自西向東,蜿蜒數公裡,兩旁商店鱗次櫛比。建成一百多年來,淮海路始終是摩登、時尚的代名詞,是上海商業文明的一個窗口。百年前的淮海路還叫霞飛路,那是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確立之地。在這條馬路背面的一條條從橫交錯的石庫門弄堂,留下了許多紅色印跡。在當年霞飛路上叫作「漁陽裡」的石庫門弄堂裡,最早的一批共產黨人將馬克思主義的種子悄悄種下。最終,馬克思主義的真理以燎原之勢傳遍了全中國。中國共產黨,也從上海的石庫門走向了北京天安門。

如何書寫這批革命先輩的故事?青年作家陳晨在《新漁陽裡六號——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的起點》書寫了一百年前俞秀松、李漢俊、陳望道等青年在新漁陽裡六號發起成立青年團、組建外國語學社,探求真理尋求救亡圖存道路的歷程。10月16日,第五十三期東方學習讀書會邀請到了陳晨,帶領讀者重溫一百年前漁陽裡的青春故事。

讀書會現場為撰寫《新漁陽裡六號》一書,陳晨近三年裡查閱了大量的史料,在一次次的閱讀、思索與實地走訪中,她明確了寫作思路,從還原當時這些有血有肉的年輕人們的所思所想出發,結合他們當時所處的環境以及如何去思考等方面力圖最大程度還原他們當時的想法,終於將新漁陽裡那段被塵封的歷史鮮活地呈現了出來,陳晨在開始就提到,隨著閱讀的深入,她時常產生深深的震撼之感,當時的這些年輕人在沒有可以參考的樣本下以民族的興旺為己任,致力於為這個國家、為這個民族的復興而不斷地思索和不斷地探索。團史、黨史的講述,離不開一個重要的人物和一本重要的雜誌——陳獨秀和《新青年》。1915年9月15日,陳獨秀主編的《青年雜誌》在上海出版了創刊號,後人把《青年雜誌》的創刊作為五四新文化運動興起的標誌,稱其擂響了思想解放運動的戰鼓。《青年雜誌》後改名為《新青年》。

1920年6月,陳獨秀等人發起成立「中國共產黨發起組」,陳獨秀擔任書記。《新青年》被定為上海共產黨早期組織的機關刊物。俞秀松是發起組中年齡最小的成員,被陳獨秀指派籌建上海社會主義青年團。1920年8月22日,中國第一個共青團組織——上海社會主義青年團在霞飛路新漁陽裡六號正式成立。

因為當時黨組織是處於秘密的狀態,但團組織是半公開狀態,所以上海社會主義青年團組織以半公開的形式來掩護共產黨活動。早期籌建的青年團沒有年齡限制,陳獨秀等人既是黨員又是團員。俞秀松擔任第一任書記,他按照陳獨秀的指示制定了團的章程,有八位主要發起人,他們的主要工作是在先進青年當中發展團員。

陳晨接著介紹了上海社會主義青年團的八位發起人——俞秀松、施存統、陳望道、李漢俊、袁振英、葉天底、沈玄廬、金家鳳。

俞秀松是上海社會主義青年團第一任書記,1919年10月10日創辦刊物《雙十》,兩期後改為《浙江新潮》,俞秀松擔任主編,並撰寫了發刊詞。

施存統與俞秀松同為浙江一師學生,一同創辦《浙江新潮》雜誌。他在《浙江新潮》上發表《非孝》一文,主張在家庭中用平等的「愛」來替代不平等的「孝道」,掀起軒然大波,反動當局要求查禁《浙江新潮》,俞秀松被迫離開。

儘管《浙江新潮》遭到了當局的扼殺,但這份刊物在新文化運動中產生了重要影響,受到了新文化運動主將陳獨秀的關注和高度評價。

上海社會主義青年團的八位發起人陳望道是俞秀松與施存統的老師,他首譯《共產黨宣言》中文全譯本,「真理的味道有點甜」的翻譯故事大家都耳熟能詳。因俞秀松《非孝》一文,其師陳望道也受到了牽連,遭到批判,浙江省教育廳下令將陳望道等四人查辦,撤換浙江一師校長,並派軍警包圍學校。浙江一師的學生奮起反抗,浙江其他地區及全國各地的學校紛紛聲源,迫使當局收回查辦的命令。「一師風潮」使陳望道更加增強了他與舊制度鬥爭的決心。他還認識到「單講新是不夠的,應該學習從制度上去看問題。」陳望道作為此事件的中心人物,聲明遠播,成為了全國文化教育界的風雲人物。李漢俊1918年歲末從東京帝國大學畢業,回到上海後與兄長李書城一同租住在新漁陽裡六號。董必武曾講:「李漢俊是我的馬克思主義老師,是我的啟蒙者。」

沈玄廬與戴季陶等人一起參與創辦《星期評論》雜誌,《星期評論》是國民黨人宣傳五四新文化思潮的一個陣地。沈玄廬是中國共產黨最早的黨員,但後來投靠國民黨,1928年8月28日被身份不明的人暗殺。

金家鳳是發起人中年齡最小的,在黨團經費困難的情況下,他捐出本來準備用於留學的6000大洋,幫助黨團解決經費困難的問題。

袁振英是陳獨秀在北大時的學生,任班長一職,他的英文非常好,在校期間就在《新青年》上面發表了文章,他於1920年來到上海,協助陳獨秀參與編輯《新青年》,擔任「俄羅斯研究」專欄主編。

葉天底由陳望道推薦,在一家印刷所為《新青年》雜誌做校對。他身體不好,「帶著藥罐」堅持革命,1928年2月8日,敵人用門板把葉天底抬到刑場,犧牲時年僅30歲。

上海社會主義青年團在新漁陽裡六號成立後,為了便於團結、培養進步青年,並且為輸送青年赴蘇俄學習做準備,1920年9月,團機關創設「外國語學社」,以公開辦校的形式掩護革命活動。楊明齋任外國語學社社長,俞秀松任學社秘書。學員多時達五六十人,包括劉少奇、蕭勁光、任弼時等。

從1920年8月22日上海社會主義青年團成立至今,共青團已經走過一百年的歷程。團員人數從最初的八名發展到今天,已近9000萬。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東方學習讀書會|到新漁陽裡去探尋中國共青團的起點
    青年作家陳晨在《新漁陽裡六號——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的起點》書寫了一百年前俞秀松、李漢俊、陳望道等青年在新漁陽裡六號發起成立青年團、組建外國語學社,探求真理尋求救亡圖存道路的歷程。10月16日,第五十三期東方學習讀書會邀請到了陳晨,帶領讀者重溫一百年前漁陽裡的青春故事。
  • 學習讀書會解密新漁陽裡六號
    2020-10-24 上海 青年報記者 酈亮在上海社會主義青年團成立100周年之際,中國作協會員、全國公安文聯散文分會副主席陳晨由上海人民出版社推出了《新漁陽裡六號》一書,用詳實的資料生動再現了發生在100年前漁陽裡的青春故事。
  • 傳承紅色基因|漁陽裡6號:中國第一個青年團組織在此誕生
    1961年,國務院將漁陽裡6號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舊址列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4年,利用漁陽裡1至5號整修擴建的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中央機關舊址紀念館正式開館,講述當年那群「90後」追尋真理的故事。  8名青年發起成立共青團  20世紀初的華夏大地,正經受著來自世界局勢變幻一波又一波的猛烈衝擊。
  • 大國腳印|漁陽裡:點亮中國的破曉之光
    一到上海,陳獨秀就邀請在上海宣傳馬克思主義的幾位同道,《星期評論》、《民國日報》副刊《覺悟》的編輯李漢俊、邵力子、沈玄廬等商量《新青年》復刊,編輯部就設在樓下客堂間。不久,李達從日本回國,也被邀協助編輯,併入住樓上亭子間。後又邀請陳望道加入編輯部。毛澤東亦於此際途經上海,曾到老漁陽裡2號拜訪陳獨秀。
  • 【學習「四史」】漁陽裡,見證了中國共產黨歷史上的諸個「第一」
    在完成《共產黨宣言》的翻譯後,《星期評論》社希望他到上海擔任該刊的編輯工作。於是,陳望道來到了上海,與漁陽裡的不解情緣也由此開始。據記載,陳望道到上海,寄住的是邵力子家——太平橋三益裡5號。陳望道住在三益裡,去的最多的地方卻是漁陽裡。他把譯稿連同日文、英文版《共產黨宣言》交給了李漢俊校對,李漢俊校完後又交給住在環龍路老漁陽裡2號的陳獨秀再校,最後由陳望道改定。
  • 漁陽星火永傳承,百年追夢正青春 |「漁陽裡跨越百年」黃浦青少年...
    1920年8月22日,在中國共產黨發起組的領導下,八名平均年齡僅24.5歲的青年在新漁陽裡成立了中國第一個社會主義青年團
  • 漁陽裡:跨越百年的初心傳承!今天這場研討會,學界大咖們都來了!
    市委黨史研究室主任嚴愛雲在講話中指出,紅色基因在上海傳承,漁陽裡是個特殊的存在,百年前一系列開天闢地的第一在新老漁陽裡相繼問世。今年中國共產黨發起組成立地(《新青年》編輯部)舊址史跡陳列展開展,相信能成為講好建黨故事,弘揚建黨精神,打造紅色高地的重要載體。
  • 學習讀書會聚焦新時代中國外交
    世界如何理解中國、中國如何面對世界?新時代,中國應當如何應對當下的外交形勢?2020年12月11日,第五十八期學習讀書會在滬舉辦,邀請到上海社會科學院國際問題研究所所長、研究員、博導王健,圍繞「百年大變局與新時代中國外交」的關鍵問題,分析國際環境、把握中國外交的發展趨勢。
  • 百年漁陽裡六個「首發」:上百件歷史藏品線上全景呈現
    澎湃新聞資深記者 李菁 實習生 沈惜羽迎接漁陽裡跨越百年,上海黃浦將開展系列主題活動。作為共青團的發源地,漁陽裡是全團的精神家園,也是黃浦區寶貴的歷史遺存。8月13日,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記者從黃浦區獲悉,2020年以來,黃浦共青團充分發揮漁陽裡的紅色地標優勢,帶來6個首發、2次學術研討、2場青春行動,以全力打響紅色品牌。同時,經過一個多月的試運營,中國共產黨發起組成立地(《新青年》編輯部)舊址史跡陳列展將於8月18日正式開展。
  • 直播預告|多倫文藝沙龍又來啦~九十年的相遇:《新漁陽裡六號》篇
    —開播時間8月15日上午9:30紅色起點系列專場,是左聯會址紀念館與上海市作家協會合作,結合「四史」學習教育,在左聯成立90周年之際,邀請上海人民出版社「紅色起點」書系作家,結合自身的著作,展開對於本書以及左翼文化、左翼作家等話題的探討。
  • 敢為人先,百折不撓,如何理解「漁陽裡精神」
    近代以來,先進知識分子為尋求救國救民真理,從「讀有字之小書」到「讀無字之大書」,其中很多人毅然放棄優越的社會地位和安逸的生活條件,心甘情願選擇艱苦和危險的革命事業,全身心投入到革命運動中去,宣傳馬克思主義真理,逐步實現了知行結合,在艱難困苦的探索中堅定革命理想信念。
  • 新民晚報數字報-漁陽裡有座「歷史之門」
    毗鄰繁華淮海中路的漁陽裡廣場上,一面總長58米、高3.4米的浮雕牆將歷史與現代「連接
  • 廣泛持續興起青年大學習的熱潮——共青團開展「青年大學習」行動...
    團北京市委形成「全員培訓、小組試講、集體評課、示範展示、實地宣講、梳理總結」的團幹部宣講「六步法」;團上海市委從領導機關做起,帶頭開展集中、系統、深入的分專題學習,推出41門宣講課程,組織全市團幹部在漁陽裡團中央機關舊址常態化開設微團課;團吉林省委舉辦「百期萬名大學生骨幹」培訓班,在高校建立「青年大學習班」287個,成立「學習小組」3.4萬餘個;全國鐵道團委結合新入路青年職業技能競賽,把「青年大學習
  • 上海:百年漁陽裡「正青春」,紅色文化傳播出新招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上海8月22日電(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魏其濛)在中國第一個早期團組織——上海社會主義青年團成立100周年之際,「漁陽裡:跨越百年的初心傳承」主題活動今天上午在上海漁陽裡廣場舉行,由團上海市委、團黃浦區委等共同推出的多款形式新穎的紅色文化產品受到關注。
  • 把漁陽裡故事講給同學聽,東華學子直播團中央舊址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上海4月29日電(楊蓉 王宇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王燁捷)「近百年前,陳獨秀將新青年編輯部從北京遷回上海,入駐老漁陽裡2號。就是在這裡,中國第一個社會主義青年團誕生,共產主義的星星火種從這裡點燃。」
  • ​「網聚上海@百年漁陽裡」主題活動在黃浦舉行
    9月27日,為紀念漁陽裡跨越百年,向青年網際網路人、新媒體人傳播紅色歷史,「網聚上海@百年漁陽裡」活動在黃浦區新、老漁陽裡聯動開展。本次活動由上海市委網信辦、黃浦區委宣傳部、區委統戰部主辦,黃浦區委網信辦、區僑辦、團區委共同承辦,也是黃浦區連續第五年與市委網信辦合作舉辦「網聚上海」本市網際網路企業文化活動。
  • 漁陽裡王炸文創單品來咯!所有「後浪」們,get起來!
    從漁陽裡,走出了共青團漁陽裡團中央機關舊址紀念館傳承著百年五四精神 蘊含著青年力量如今,這樣的精神和力量將通過文創新形式走進新時代青年的生活,新漁陽裡6號,在中國共產黨發起組的領導下,上海社會主義青年團成立,這是中國第一個社會主義青年團。
  • 百年漁陽裡六個「首發」:上百件歷史藏品線上全景呈現
    百年漁陽裡六個「首發」:上百件歷史藏品線上全景呈現 澎湃新聞 2020-12-07 14:23 來源:澎湃新聞
  • 漁陽裡開講 東方網百年黨慶宣傳報導啟動
    >>>點擊圖片查看視頻  1920年8月,上海南昌路老漁陽裡2號誕生了中國第一個共產黨早期組織。、往哪裡去,記錄今天美好生活背後中國共產黨帶領人民走過怎樣艱難曲折的道路。項目將聯動線上線下,融合圖文視頻直播等新技術、新手段,聯合多家主流網絡平臺,持續打造上海紅色文化品牌,為黨的誕生地上海增添「四史」教育鮮活教材。  啟動儀式選在中國共產黨重要紅色源頭——上海黃浦區南昌路老漁陽裡2號。1920年8月中國共產黨發起組就在此成立,而就在那時,中國已經有了第一批共產黨員,這距今整整一百年了。
  • 靜安周周談|穿越百年,看革命青年如何點亮中國的破曉之光
    本文圖片均由靜安區圖書館提供在繁華熱鬧的淮海中路上,有一條外表修葺整潔的老弄堂——567弄漁陽裡,這處看似尋常的石庫門建築,卻與中國共青團的誕生緊緊維繫在一起。6月20日,由靜安區文化和旅遊局主辦、靜安區圖書館承辦的「眾說周知——作家眼中的紅色起點周周談」第三期開講,當天的主題為「先驅·啟程——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的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