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中國共產黨的誕生地,上海擁有豐富的紅色文化旅遊資源,保存下來的革命遺蹟多達440餘處。如果你想開啟一趟「紅色之旅」,感悟跨越百年的初心傳承,那深藏在上海市中心的這條南北向石庫門弄堂——漁陽裡,無疑是不能錯過的一站。
漁陽裡的紅色景點共有兩幢小樓,因建成年代不同,分別為老漁陽裡2號(今南昌路100弄2號)及新漁陽裡6號(今淮海中路567弄6號)。這兩處看似尋常的石庫門建築,卻與中國共產黨的誕生及初期活動緊緊地維繫在一起,創造了黨史上的諸多「第一」。
今年是中國第一個共產黨組織(中國共產黨上海發起組)創建100周年,第一個社會主義青年團(上海社會主義青年團)成立100周年,也是《共產黨宣言》第一個中文全譯本出版100周年,這三件影響中國歷史、載入史冊的大事都發生在漁陽裡,建黨前的相關籌備活動,也都發生在漁陽裡。
「在這片街區內,中國先進分子完成了精英聚集、理論宣傳、階級動員、人才培養、組織創建、籌建全國代表大會等工作,實可謂中國共產黨、中國青年團的發源地和中國共產主義運動的策源地。」上海市中共黨史學會漁陽裡歷史文化研究會會長、上海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李瑊這樣表示。
孕育中國共產黨,誕生中國第一個共產黨早期組織
時間回到1920年的春天,彼時的南昌路還叫環龍路,一位身著長衫的中年人,帶著行李走進這條路上的老漁陽裡2號。他是被毛澤東譽為「五四運動總司令」的陳獨秀。這一年早些時候,為躲避追捕,陳獨秀與李大釗迎著鵝毛大雪,乘坐帶篷騾車悄悄離開北京。李大釗和陳獨秀約定:我在北方,你在南方,我們分別為創建中國馬克思主義政黨做準備。這就是中國共產黨創建過程中「南陳北李,相約建黨」的故事。
陳獨秀入住後,以其在思想、文化等多個領域的巨大影響力,吸引了許多朝氣蓬勃、富有理想、滿懷報國之志的年輕人。仿佛有著神奇的磁力,這裡先後聚集了李漢俊、俞秀松、邵力子、沈玄廬、陳望道、李達等一批新文化運動者和早期共產主義者。
毛澤東亦曾經在1920年來上海時到此拜訪陳獨秀,他在延安接受斯諾採訪時曾說:「我與他(陳獨秀)討論我讀過的馬克思主義書籍,陳獨秀談他自己的信仰的那些話,在我一生中可能是關鍵性的時期,對我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聚集在陳獨秀周圍的精英群體是「那批有志於搞政治而傾向於馬列主義的新朋友」,他們的共同特點是文化程度高、年紀較輕、對新興事物有著敏銳的觀察力、富有革命朝氣。據陳望道回憶:大家住得很近(都在法租界),經常在一起,反覆地談,越談越覺得有組織中國共產黨的必要。
1920年4月,俄共遠東局代表維經斯基來華,經由北京來滬,在老漁陽裡2號會見陳獨秀及李達、陳望道、俞秀松、李漢俊等人,商討建立共產黨的問題。6月,陳獨秀、李漢俊、俞秀松、施存統、陳公培在老漁陽裡2號開會,決定成立共產黨,當時名為「社會共產黨」,選舉陳獨秀為書記,並起草了具有黨綱、黨章性質的若干條文。8月,陳獨秀與李大釗商議決定,上海共產黨早期組織定名為「中國共產黨」,這是中國的第一個共產黨組織,最初成員有陳獨秀、楊明齋、李達、李漢俊、陳望道、俞秀松、沈玄廬等。
上海的共產黨早期組織成立後,即致函各地,建議「組織支部」;同時施存統去日本,陳公培去歐洲,聯繫了有關人員;11月擬訂了《中國共產黨宣言》。因此,上海的共產黨早期組織在籌建全國政黨的過程中,發揮了重要的組織和發起作用。
宣傳馬克思主義的堅強堡壘,見證《共產黨宣言》首個中文全譯本的校對和策劃出版
共產黨早期組織極為重視宣傳工作。陳獨秀曾說:要改變思想,須辦雜誌。李漢俊也說:要搞社會革命,便不得不依靠宣傳。
1920年陳獨秀寓居上海,影響巨大深遠的《新青年》雜誌也從北京遷回上海,編輯部即設在老漁陽裡2號陳家。這一年9月,《新青年》從第八卷第一號起,正式成為上海的共產黨早期組織的機關刊物。改組後的《新青年》,還特設「俄羅斯研究」 專欄,開展社會主義討論。該刊在全國各地擁有大量讀者,成為宣傳馬列主義理論和思想的重要陣地。
這裡還是中共第一份黨刊《共產黨》月刊、第一個工人刊物《勞動界》周刊的編輯部。
而翻譯《共產黨宣言》、出版《共產黨宣言》單行本,亦是籌建中國共產黨的重要準備工作之一。當時,陳獨秀、沈玄廬、戴季陶、邵力子等人,在白爾路三益裡17號(今自忠路,濟南路與順昌路之間)的《星期評論》編輯部商討後,決定由陳望道來翻譯《共產黨宣言》。同鄉好友邵力子出面,向陳望道發出了邀稿函,請他試譯《共產黨宣言》一書,計劃譯好後在《星期評論》上連載。
為了潛心翻譯,陳望道回到了故鄉義烏分水塘,「費了平時譯書的五倍功夫」,終於完成了《共產黨宣言》的翻譯,還留下了「真理的味道有點甜」的佳話。在完成《共產黨宣言》的翻譯後,《星期評論》社希望他到上海擔任該刊的編輯工作。於是,陳望道來到了上海,與漁陽裡的不解情緣也由此開始。
據記載,陳望道到上海,寄住的是邵力子家——太平橋三益裡5號。陳望道住在三益裡,去的最多的地方卻是漁陽裡。他把譯稿連同日文、英文版《共產黨宣言》交給了李漢俊校對,李漢俊校完後又交給住在環龍路老漁陽裡2號的陳獨秀再校,最後由陳望道改定。
當時經費十分緊張,就在此時,共產國際遠東局維經斯基來滬找陳獨秀商量成立中國共產黨一事,陳獨秀提出了擬出版 《共產黨宣言》的設想,希望得到共產國際的幫助,維經斯基當即表示可予資助。為此,上海共產黨早期組織在辣斐德路成裕裡(今復興中路221弄12號)設立了「又新印刷所」。
1920年8月,第一個《共產黨宣言》中文全譯本在上海正式出版,封面印有水紅色馬克思半身像,首版刊印了1000冊,很快售罄。由於疏漏,當時書名錯印為 「共黨產宣言」。次月,書名更正後,改封面顏色為藍色,又加印1000冊,也很快售罄。
「老漁陽裡2號,參與並見證了 《共產黨宣言》首個中文全譯本的校對和策劃出版。」李瑊介紹,不僅如此,陳望道還曾入住於此——1920年年底,陳獨秀去廣州,陳望道接任 《新青年》主編。因工作需要,陳望道搬到老漁陽裡2號樓下統廂房借住。在這座黨的早期指揮部裡,他獨當一面,為黨的發展和壯大作出了不可磨滅的歷史貢獻。
100年前,一群年輕人在這裡創建了中國首個青年團組織
如果說,老漁陽裡孕育了黨的誕生,新漁陽裡則孕育了社會主義青年團的誕生。1920年8月22日,上海社會主義青年團在新漁陽裡6號發起成立,俞秀松擔任了上海社會主義青年團書記。
新漁陽裡6號,原為戴季陶寓所,後來為中俄通訊社社址——1920年4月維經斯基來華時創辦,負責人為楊明齋。
20世紀初年,以學生為核心的「青年」作為一種社會角色,被賦予了擔負「救國使命」的特殊義務。陳獨秀在新文化運動的宣言書《敬告青年》中明確宣示:「青年之於社會,猶新鮮活潑細胞之在人身。」
「新、老漁陽裡是相互配合的:秘密的黨的會議都在老漁陽裡召開,公開或半公開的活動在新漁陽裡進行。」李瑊如是說。出於創建先進政黨、從事革命實踐的需要,1920年9月,新漁陽裡6號掛出了「外國語學社」的招牌,對外稱:「本學社擬分設英法德俄日本語各班,現已成立英俄日本語三班……」其實,這是黨開辦的第一所培養革命幹部的學校,用學外國語掩護革命活動。
在這所特殊學校裡,陳望道親自講授《共產黨宣言》,他特別注重結合時局、洞察當時的時代風雲,關注和回答100年前時代和實踐提出的重大問題。
在外國語學社,老師大多是上海的共產黨早期組織成員:李漢俊教法語,袁振英教英語。李達教日語,俄語課由校長楊明齋和維金斯基的夫人庫茲涅佐娃任教,學生增多後,又聘請了王元齡任教。學生主要學習俄語和馬克思主義著作,為赴蘇俄作準備。
在如今的新漁陽裡6號,仍保留著百年前的場景:一樓廂房排著長凳和課桌,掛著黑板,當年,10來平米的教室內,最多時要擠進50餘人。
當時,學員主要由各地共產黨早期組織或青年團推薦,每月的生活費只有5元6角,條件十分艱苦,但他們內心富足、信仰堅定,有時節衣縮食,5個人分吃4個人的飯菜,用省下的那一份飯錢購書買報。青年學生在上課之餘,積極參加革命實踐,下廠調查、撰稿、發行,有些人還參加油印、運送、散發革命傳單,1920年上海第一次慶祝「五一」國際勞動節的籌備活動,1921年「三八」婦女節紀念會和紀念「五一」國際勞動節籌備會,都在這裡舉行。
劉少奇就是這些學生中的一個。在漁陽裡學習生活了八個月之後,他經上海的共產黨早期組織介紹啟程赴俄,輾轉到莫斯科學習,在那裡他正式加入了中國共產黨。蕭勁光、任弼時、羅亦農、汪壽華、謝文錦、王一飛、梁柏臺、李啟漢……和劉少奇一樣,1921年春天,先後有30多名學員分三批去莫斯科學習,他們日後都成了中國革命的骨幹。
據相關人士回憶,老漁陽裡2號原先與新漁陽裡6號有弄堂相通,兩處相隔僅數十米。當年,可從南昌路直通到淮海路,在這裡匆匆來往的有許多將民族興亡、國家前途視為己任的革命青年,弄堂裡常常迴響著他們的讀書聲、論辯聲,這條通道也被稱為「馬克思主義小道」。如今,靜靜凝聽歷史迴響,仿佛依然能感受到當年的激情飛揚、熱血沸騰。
漁陽裡:革命徵程的起點
◆創建中國第一個共產黨組織
1920年8月,在老漁陽裡2號成立中國第一個共產黨組織。上海的共產黨早期組織成立後,致函各地,建議「組織支部」,起到了中國共產黨發起組的重要作用。
◆《新青年》編輯部所在地
1920年春陳獨秀南遷上海,在新文化運動和五四運動中影響巨大的《新青年》編輯部即設在老漁陽裡2號陳家。《新青年》雜誌從第八卷第一號開始,正式成為中國共產黨上海發起組的機關刊物。1920年9月,成立新青年社,這是共產黨組織建立的第一個出版機構,專事出版發行《新青年》。改組後的《新青年》特設「俄羅斯研究」專欄,開展社會主義討論,成為宣傳馬列主義理論的重要陣地。
◆創立中國第一個青年團組織
1920年8月22日,成立了全國第一個青年團組織——上海社會主義青年團,俞秀松擔任書記。共產黨組織成員不論年齡大小,都加入青年團。上海社會主義青年團建立後,向各地分發團章和信件,要求建立團的組織,並經常與各地互通情況,交流經驗,實際上起到了發動和組織成立中國青年團的作用。
◆中國共產黨第一個幹部培訓學校——外國語學社
1920年9月成立,設於新漁陽裡6號,由楊明齋任校長,俞秀松任秘書。外國語學社的辦學目的,一為掩護團的工作,二為培養黨團幹部,學生都由各地共產黨早期組織推薦。
◆推動出版陳望道翻譯的《共產黨宣言》首個中文全譯本
陳望道在浙江義烏分水塘家中完成了《共產黨宣言》第一個中文全譯本的翻譯,然後將譯稿帶到上海,由陳獨秀、李漢俊校閱。
◆創辦《共產黨》月刊
1920年11月7日俄國十月革命三周年紀念日之際,出版《共產黨》月刊。這是上海共產黨組織的內部刊物,也是中國共產黨的第一個黨刊。《共產黨》月刊的出版,在中國擎起了第一面共產黨大旗,為人們指明了前進的方向,毛澤東稱譽為「旗幟鮮明」。
◆成立第一個由中共組織領導的工會團體——上海機器工會
1920年10月,在新漁陽裡6號召開上海機器工會發起會。11月,上海機器工會在白克路207號(今鳳陽路186號)召開成立大會,孫中山、陳獨秀等到會發表演說。這是全國第一個由共產黨組織領導的工會團體,為中國共產黨的成立奠定了階級基礎。
◆中共「一大」籌備之處
1921年6月,李達、李漢俊以老漁陽2號為聯絡處,進行召開全國代表大會的籌備工作,確定會議地點和日程,致函各地的共產黨組織委派代表到上海參加會議,起草並刻印有關文件。
1921年7月23日,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望志路106號(今興業路76號)召開。7月30日,會議因租界密探闖入而中斷。當夜,李達、毛澤東、周佛海等部分代表在老漁陽裡2號商議繼續會議的辦法。
來源:文匯報
喜歡此內容的人還喜歡
原標題:《【學習「四史」】漁陽裡,見證了中國共產黨歷史上的諸個「第一」》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