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四史」】漁陽裡,見證了中國共產黨歷史上的諸個「第一」

2020-12-25 澎湃新聞

作為中國共產黨的誕生地,上海擁有豐富的紅色文化旅遊資源,保存下來的革命遺蹟多達440餘處。如果你想開啟一趟「紅色之旅」,感悟跨越百年的初心傳承,那深藏在上海市中心的這條南北向石庫門弄堂——漁陽裡,無疑是不能錯過的一站。

漁陽裡的紅色景點共有兩幢小樓,因建成年代不同,分別為老漁陽裡2號(今南昌路100弄2號)及新漁陽裡6號(今淮海中路567弄6號)。這兩處看似尋常的石庫門建築,卻與中國共產黨的誕生及初期活動緊緊地維繫在一起,創造了黨史上的諸多「第一」。

今年是中國第一個共產黨組織(中國共產黨上海發起組)創建100周年,第一個社會主義青年團(上海社會主義青年團)成立100周年,也是《共產黨宣言》第一個中文全譯本出版100周年,這三件影響中國歷史、載入史冊的大事都發生在漁陽裡,建黨前的相關籌備活動,也都發生在漁陽裡。

「在這片街區內,中國先進分子完成了精英聚集、理論宣傳、階級動員、人才培養、組織創建、籌建全國代表大會等工作,實可謂中國共產黨、中國青年團的發源地和中國共產主義運動的策源地。」上海市中共黨史學會漁陽裡歷史文化研究會會長、上海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李瑊這樣表示。

孕育中國共產黨,誕生中國第一個共產黨早期組織

時間回到1920年的春天,彼時的南昌路還叫環龍路,一位身著長衫的中年人,帶著行李走進這條路上的老漁陽裡2號。他是被毛澤東譽為「五四運動總司令」的陳獨秀。這一年早些時候,為躲避追捕,陳獨秀與李大釗迎著鵝毛大雪,乘坐帶篷騾車悄悄離開北京。李大釗和陳獨秀約定:我在北方,你在南方,我們分別為創建中國馬克思主義政黨做準備。這就是中國共產黨創建過程中「南陳北李,相約建黨」的故事。

陳獨秀入住後,以其在思想、文化等多個領域的巨大影響力,吸引了許多朝氣蓬勃、富有理想、滿懷報國之志的年輕人。仿佛有著神奇的磁力,這裡先後聚集了李漢俊、俞秀松、邵力子、沈玄廬、陳望道、李達等一批新文化運動者和早期共產主義者。

毛澤東亦曾經在1920年來上海時到此拜訪陳獨秀,他在延安接受斯諾採訪時曾說:「我與他(陳獨秀)討論我讀過的馬克思主義書籍,陳獨秀談他自己的信仰的那些話,在我一生中可能是關鍵性的時期,對我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聚集在陳獨秀周圍的精英群體是「那批有志於搞政治而傾向於馬列主義的新朋友」,他們的共同特點是文化程度高、年紀較輕、對新興事物有著敏銳的觀察力、富有革命朝氣。據陳望道回憶:大家住得很近(都在法租界),經常在一起,反覆地談,越談越覺得有組織中國共產黨的必要。

1920年4月,俄共遠東局代表維經斯基來華,經由北京來滬,在老漁陽裡2號會見陳獨秀及李達、陳望道、俞秀松、李漢俊等人,商討建立共產黨的問題。6月,陳獨秀、李漢俊、俞秀松、施存統、陳公培在老漁陽裡2號開會,決定成立共產黨,當時名為「社會共產黨」,選舉陳獨秀為書記,並起草了具有黨綱、黨章性質的若干條文。8月,陳獨秀與李大釗商議決定,上海共產黨早期組織定名為「中國共產黨」,這是中國的第一個共產黨組織,最初成員有陳獨秀、楊明齋、李達、李漢俊、陳望道、俞秀松、沈玄廬等。

上海的共產黨早期組織成立後,即致函各地,建議「組織支部」;同時施存統去日本,陳公培去歐洲,聯繫了有關人員;11月擬訂了《中國共產黨宣言》。因此,上海的共產黨早期組織在籌建全國政黨的過程中,發揮了重要的組織和發起作用。

宣傳馬克思主義的堅強堡壘,見證《共產黨宣言》首個中文全譯本的校對和策劃出版

共產黨早期組織極為重視宣傳工作。陳獨秀曾說:要改變思想,須辦雜誌。李漢俊也說:要搞社會革命,便不得不依靠宣傳。

1920年陳獨秀寓居上海,影響巨大深遠的《新青年》雜誌也從北京遷回上海,編輯部即設在老漁陽裡2號陳家。這一年9月,《新青年》從第八卷第一號起,正式成為上海的共產黨早期組織的機關刊物。改組後的《新青年》,還特設「俄羅斯研究」 專欄,開展社會主義討論。該刊在全國各地擁有大量讀者,成為宣傳馬列主義理論和思想的重要陣地。

這裡還是中共第一份黨刊《共產黨》月刊、第一個工人刊物《勞動界》周刊的編輯部。

而翻譯《共產黨宣言》、出版《共產黨宣言》單行本,亦是籌建中國共產黨的重要準備工作之一。當時,陳獨秀、沈玄廬、戴季陶、邵力子等人,在白爾路三益裡17號(今自忠路,濟南路與順昌路之間)的《星期評論》編輯部商討後,決定由陳望道來翻譯《共產黨宣言》。同鄉好友邵力子出面,向陳望道發出了邀稿函,請他試譯《共產黨宣言》一書,計劃譯好後在《星期評論》上連載。

為了潛心翻譯,陳望道回到了故鄉義烏分水塘,「費了平時譯書的五倍功夫」,終於完成了《共產黨宣言》的翻譯,還留下了「真理的味道有點甜」的佳話。在完成《共產黨宣言》的翻譯後,《星期評論》社希望他到上海擔任該刊的編輯工作。於是,陳望道來到了上海,與漁陽裡的不解情緣也由此開始。

據記載,陳望道到上海,寄住的是邵力子家——太平橋三益裡5號。陳望道住在三益裡,去的最多的地方卻是漁陽裡。他把譯稿連同日文、英文版《共產黨宣言》交給了李漢俊校對,李漢俊校完後又交給住在環龍路老漁陽裡2號的陳獨秀再校,最後由陳望道改定。

當時經費十分緊張,就在此時,共產國際遠東局維經斯基來滬找陳獨秀商量成立中國共產黨一事,陳獨秀提出了擬出版 《共產黨宣言》的設想,希望得到共產國際的幫助,維經斯基當即表示可予資助。為此,上海共產黨早期組織在辣斐德路成裕裡(今復興中路221弄12號)設立了「又新印刷所」。

1920年8月,第一個《共產黨宣言》中文全譯本在上海正式出版,封面印有水紅色馬克思半身像,首版刊印了1000冊,很快售罄。由於疏漏,當時書名錯印為 「共黨產宣言」。次月,書名更正後,改封面顏色為藍色,又加印1000冊,也很快售罄。

「老漁陽裡2號,參與並見證了 《共產黨宣言》首個中文全譯本的校對和策劃出版。」李瑊介紹,不僅如此,陳望道還曾入住於此——1920年年底,陳獨秀去廣州,陳望道接任 《新青年》主編。因工作需要,陳望道搬到老漁陽裡2號樓下統廂房借住。在這座黨的早期指揮部裡,他獨當一面,為黨的發展和壯大作出了不可磨滅的歷史貢獻。

100年前,一群年輕人在這裡創建了中國首個青年團組織

如果說,老漁陽裡孕育了黨的誕生,新漁陽裡則孕育了社會主義青年團的誕生。1920年8月22日,上海社會主義青年團在新漁陽裡6號發起成立,俞秀松擔任了上海社會主義青年團書記。

新漁陽裡6號,原為戴季陶寓所,後來為中俄通訊社社址——1920年4月維經斯基來華時創辦,負責人為楊明齋。

20世紀初年,以學生為核心的「青年」作為一種社會角色,被賦予了擔負「救國使命」的特殊義務。陳獨秀在新文化運動的宣言書《敬告青年》中明確宣示:「青年之於社會,猶新鮮活潑細胞之在人身。」

「新、老漁陽裡是相互配合的:秘密的黨的會議都在老漁陽裡召開,公開或半公開的活動在新漁陽裡進行。」李瑊如是說。出於創建先進政黨、從事革命實踐的需要,1920年9月,新漁陽裡6號掛出了「外國語學社」的招牌,對外稱:「本學社擬分設英法德俄日本語各班,現已成立英俄日本語三班……」其實,這是黨開辦的第一所培養革命幹部的學校,用學外國語掩護革命活動。

在這所特殊學校裡,陳望道親自講授《共產黨宣言》,他特別注重結合時局、洞察當時的時代風雲,關注和回答100年前時代和實踐提出的重大問題。

在外國語學社,老師大多是上海的共產黨早期組織成員:李漢俊教法語,袁振英教英語。李達教日語,俄語課由校長楊明齋和維金斯基的夫人庫茲涅佐娃任教,學生增多後,又聘請了王元齡任教。學生主要學習俄語和馬克思主義著作,為赴蘇俄作準備。

在如今的新漁陽裡6號,仍保留著百年前的場景:一樓廂房排著長凳和課桌,掛著黑板,當年,10來平米的教室內,最多時要擠進50餘人。

當時,學員主要由各地共產黨早期組織或青年團推薦,每月的生活費只有5元6角,條件十分艱苦,但他們內心富足、信仰堅定,有時節衣縮食,5個人分吃4個人的飯菜,用省下的那一份飯錢購書買報。青年學生在上課之餘,積極參加革命實踐,下廠調查、撰稿、發行,有些人還參加油印、運送、散發革命傳單,1920年上海第一次慶祝「五一」國際勞動節的籌備活動,1921年「三八」婦女節紀念會和紀念「五一」國際勞動節籌備會,都在這裡舉行。

劉少奇就是這些學生中的一個。在漁陽裡學習生活了八個月之後,他經上海的共產黨早期組織介紹啟程赴俄,輾轉到莫斯科學習,在那裡他正式加入了中國共產黨。蕭勁光、任弼時、羅亦農、汪壽華、謝文錦、王一飛、梁柏臺、李啟漢……和劉少奇一樣,1921年春天,先後有30多名學員分三批去莫斯科學習,他們日後都成了中國革命的骨幹。

據相關人士回憶,老漁陽裡2號原先與新漁陽裡6號有弄堂相通,兩處相隔僅數十米。當年,可從南昌路直通到淮海路,在這裡匆匆來往的有許多將民族興亡、國家前途視為己任的革命青年,弄堂裡常常迴響著他們的讀書聲、論辯聲,這條通道也被稱為「馬克思主義小道」。如今,靜靜凝聽歷史迴響,仿佛依然能感受到當年的激情飛揚、熱血沸騰。

漁陽裡:革命徵程的起點

◆創建中國第一個共產黨組織

1920年8月,在老漁陽裡2號成立中國第一個共產黨組織。上海的共產黨早期組織成立後,致函各地,建議「組織支部」,起到了中國共產黨發起組的重要作用。

◆《新青年》編輯部所在地

1920年春陳獨秀南遷上海,在新文化運動和五四運動中影響巨大的《新青年》編輯部即設在老漁陽裡2號陳家。《新青年》雜誌從第八卷第一號開始,正式成為中國共產黨上海發起組的機關刊物。1920年9月,成立新青年社,這是共產黨組織建立的第一個出版機構,專事出版發行《新青年》。改組後的《新青年》特設「俄羅斯研究」專欄,開展社會主義討論,成為宣傳馬列主義理論的重要陣地。

◆創立中國第一個青年團組織

1920年8月22日,成立了全國第一個青年團組織——上海社會主義青年團,俞秀松擔任書記。共產黨組織成員不論年齡大小,都加入青年團。上海社會主義青年團建立後,向各地分發團章和信件,要求建立團的組織,並經常與各地互通情況,交流經驗,實際上起到了發動和組織成立中國青年團的作用。

◆中國共產黨第一個幹部培訓學校——外國語學社

1920年9月成立,設於新漁陽裡6號,由楊明齋任校長,俞秀松任秘書。外國語學社的辦學目的,一為掩護團的工作,二為培養黨團幹部,學生都由各地共產黨早期組織推薦。

◆推動出版陳望道翻譯的《共產黨宣言》首個中文全譯本

陳望道在浙江義烏分水塘家中完成了《共產黨宣言》第一個中文全譯本的翻譯,然後將譯稿帶到上海,由陳獨秀、李漢俊校閱。

◆創辦《共產黨》月刊

1920年11月7日俄國十月革命三周年紀念日之際,出版《共產黨》月刊。這是上海共產黨組織的內部刊物,也是中國共產黨的第一個黨刊。《共產黨》月刊的出版,在中國擎起了第一面共產黨大旗,為人們指明了前進的方向,毛澤東稱譽為「旗幟鮮明」。

◆成立第一個由中共組織領導的工會團體——上海機器工會

1920年10月,在新漁陽裡6號召開上海機器工會發起會。11月,上海機器工會在白克路207號(今鳳陽路186號)召開成立大會,孫中山、陳獨秀等到會發表演說。這是全國第一個由共產黨組織領導的工會團體,為中國共產黨的成立奠定了階級基礎。

◆中共「一大」籌備之處

1921年6月,李達、李漢俊以老漁陽2號為聯絡處,進行召開全國代表大會的籌備工作,確定會議地點和日程,致函各地的共產黨組織委派代表到上海參加會議,起草並刻印有關文件。

1921年7月23日,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望志路106號(今興業路76號)召開。7月30日,會議因租界密探闖入而中斷。當夜,李達、毛澤東、周佛海等部分代表在老漁陽裡2號商議繼續會議的辦法。

來源:文匯報

喜歡此內容的人還喜歡

原標題:《【學習「四史」】漁陽裡,見證了中國共產黨歷史上的諸個「第一」》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大型原創實景朗誦劇《漁陽薪火》首演--上觀
    漁陽裡不僅僅是一個弄堂地名概念,也是一個具有開創意義的紅色文化概念。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中央機關舊址紀念館館長洪穎哲表示,漁陽裡的兩幢具有紅色基因的小樓,因建成年代不同,分別為老漁陽裡2號(今南昌路100弄2號)及新漁陽裡6號(今淮海中路567弄6號)。這兩處看似尋常的石庫門建築,卻與中國共產黨的誕生及初期活動緊密相連,創造了黨團史上的諸多「第一」。
  • 漁陽裡開講 東方網百年黨慶宣傳報導啟動
    >>>點擊圖片查看視頻  1920年8月,上海南昌路老漁陽裡2號誕生了中國第一個共產黨早期組織。百年後的2020年8月18日,就在那幢見證歷史的兩層石庫門裡,東方網「在歷史的現場」大型融媒體報導項目正式啟動,這也標誌著東方網百年黨慶宣傳報導由此拉開序幕。  上海是中國共產黨的誕生地,是我國馬克思主義的傳播地、社會主義建設的重要基地、改革開放的前沿陣地。
  • 大型原創朗誦劇《漁陽薪火》在百年漁陽裡上演
    12月7日下午,大型原創實景朗誦劇《漁陽薪火》在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中央舊址紀念館演出。呈現一百年前中國共產黨秘密創建的歷史,以藝術致敬在漁陽裡為建黨創團作出貢獻的早期共產黨人。著名主持人潘濤作為講述人為該劇獻聲。
  • 東航客艙部深入開展「四史」學習教育
    本次黨課邀請市「四史」宣講團成員、上海市委黨校周建勇教授作《中國共產黨的奮鬥歷程與經驗啟示》專題講座。黨課從民族偉大復興——近代史的主線、中國共產黨的奮鬥歷程、基本經驗與啟示三個部分,對建黨初所遇的艱難險阻及長徵與長徵精神進行重溫,系統性地對中國共產黨建黨至今,所獲的經驗與啟示進行梳理,並詳細闡明「四史」學習教育的重要性。
  • ...建國前中國共產黨的外語教育——紀念上海外國語學社建校100...
    原創 孟慶和 上海外國語大學編者按:與新中國同齡的上海外國語大學,是新中國成立後興辦的第一所高等外語學府,是新中國高等外語教育發祥地之一。自創建伊始,上外便繼承了革命學校的「紅色基因」,與新中國同呼吸、共命運,參與並見證了新中國的歷史發展。
  • 大型原創實景朗誦劇《漁陽薪火》首演
    大型原創實景朗誦劇《漁陽薪火》,12月7日在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中央機關舊址紀念館上演。演出空間不大,但藍色舞臺一直延伸至觀眾席,演員就站在觀眾身邊,用沉浸式的表演,將中共黨史研究的最新成果用藝術黨課的形式生動呈現。該劇今後可以任意抽取3到4個章節,作為微型黨課去院校、社區街道巡演,奉獻一場場流動的、屬於年輕人的「四史教育」藝術演出。
  • 學習「四史」,堅守初心,來一場有意義的旅行!(上)
    寶山文旅深度融合,將紅色文化資源轉化為旅遊產品,豐潤旅遊內涵和底蘊,打造講得出故事、悟得到情懷、觸得到靈魂的「四史」學習教育寶山紅色研學遊產品,推出四條學習教育旅遊線路。上海是中國的紅色起點,1921年中國共產黨從這裡誕生,而黃浦是中國革命鬥爭風起雲湧之處,黨史上眾多第一次在黃浦誕生,留下許多彌足珍貴的革命印記。
  • 迎國慶、學「四史」,柘林國慶「四史」學習微課堂開講啦
    重溫四史故事,汲取信仰力量為增強「四史」學習教育的針對性、有效性推進「四史」學習教育入腦入心不斷向縱深發展陪伴廣大黨員群眾度過一個有意義的節日1920年4月,陳獨秀搬入了他的安徽老鄉柏文蔚的舊宅——法租界的環龍路漁陽裡。在這棟磚木結構的二層小樓裡,陳獨秀閱讀了大量馬克思主義書籍。
  • 東方學習讀書會|到新漁陽裡去探尋中國共青團的起點
    百年前的淮海路還叫霞飛路,那是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確立之地。在這條馬路背面的一條條從橫交錯的石庫門弄堂,留下了許多紅色印跡。在當年霞飛路上叫作「漁陽裡」的石庫門弄堂裡,最早的一批共產黨人將馬克思主義的種子悄悄種下。最終,馬克思主義的真理以燎原之勢傳遍了全中國。中國共產黨,也從上海的石庫門走向了北京天安門。如何書寫這批革命先輩的故事?
  • 「四史」故事|上海市檔案館:在時光隧道裡,閱讀歷史的真實
    讀史使人明智,學習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和社會主義發展史,就是共產黨人堅守初心的必修課。上海市檔案館外灘館目前正在展出的這四個展覽,不啻為學習「四史」的生動教材之一。參觀四展,可以讀懂初心的思想之源、理清初心的歷史表現、把握初心的時代呼喚。
  • 漁陽星火永傳承,百年追夢正青春 |「漁陽裡跨越百年」黃浦青少年...
    1920年8月22日,在中國共產黨發起組的領導下,八名平均年齡僅24.5歲的青年在新漁陽裡成立了中國第一個社會主義青年團
  • 上海交大舉行沉浸式「四史」學習教育情景課,重溫紅色初心 全國...
    「1925年底,交通大學歷史上第一個共產黨、共青團組織——中共南洋大學黨團支部建成,這成為全國高校中最早建立的共產黨、共青團組織之一。」 在即將迎來建黨100周年之際,上海交大徐匯校區舉行了一場特殊的「四史」學習教育情景課。
  • 元旦當天,這些青年從新漁陽裡出發!帶著「秘密任務」穿梭在黃浦...
    1月1日,在錦江·漁陽裡廣場新年第一天的陽光下一支支青春的隊伍懷揣著神秘的任務匆匆出發究竟發生了什麼?大冬天的大家為什麼被激發出了澎湃熱情讓我們把時間往前倒轉一會兒2021年是中國共產黨百年華誕傳承紅色基因 奔向偉大復興「黨的誕生地」上海百萬青少年紅色大尋訪活動「起跑2021」城市定向賽暨尋找紅色足跡——2021年首屆上海優秀歷史建築攝影大賽發布1月1日上午火熱舉行
  • 心得體會範文:學習「四史」心得(範文6篇)
    黨史是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不斷走向成熟的實踐史;新中國史是中國共產黨推進建設新中國的實踐史;改革開放史是中國共產黨推進社會主義制度自我完善和發展的實踐史;而中國共產黨是引領世界社會主義發展的重要政治力量,也是貫穿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的主導性實踐邏輯。黨員幹部在系統學習「四史」材料時,要準確把握黨的領導這一主線。
  • 上海交通大學舉行沉浸式「四史」學習教育情景課
    上海交通大學黨委理論學習中心組全體成員在兩位主講嘉賓的帶領下走進上海交通大學校園,體驗校園內一座座凝結著紅色基因的紀念碑、建築物承載的深厚底蘊,重溫交通大學的黨史、校史;回顧其第一個黨團支部的建立歷史,舉行了上海交通大學第一個黨團支部紀念碑奠基儀式;在上海交通大學黨委常委會會議上圍繞「四史」學習教育工作推進情況、校園紅色資源挖掘工作等議題進行研討交流。
  • 「巍巍四史•展卷龍華」——《激流二百年》掀起「四史」學習熱潮
    為全面加強「四史」學習教育,進一步為基層黨組織和廣大黨員提供更多優質學習內容,讓廣大黨員對社會主義發展史有更加深入地了解,從而進一步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此次主題黨課,依託歷史情景劇、專家點評相結合的形式和送學上門的方式,為那些因為工作繁忙、離教育培訓點太遠等原因而無法及時參加「四史」學習教育的「兩新」黨員提供了豐富歷史知識的平臺,在提高他們黨性修養的同時,也堅定了聽黨話、跟黨走的決心
  • 「秘密搖籃」將建成紅色紀念館 老漁陽裡2號恢復歷史風貌
    原標題:「秘密搖籃」將建成紅色紀念館 老漁陽裡2號恢復歷史風貌上海市中共黨史學會漁陽裡歷史文化研究會會長李瑊說,她聽到這一喜訊非常興奮,近年來上海啟動了「黨的誕生地發掘、宣傳工程」後,這裡的重要性日漸顯露。漁陽裡是我黨「開天闢地」精彩序幕的歷史舞臺,這裡曾誕生了黨史上諸多「第一」,如第一個黨組織、團組織、工會組織、幹部學校等;不僅籌備了黨的「一大」,還是第一、二屆中央局的所在地……
  • 傳承紅色基因|漁陽裡6號:中國第一個青年團組織在此誕生
    圖片說明:從漁陽裡走出的先進青年  1920年2月,浙江師範第一學校國文教員陳望道帶著剛剛由日語版翻譯完成的《共產黨宣言》和一封來自上海《星期評論》編輯部的邀請函,離開老家,前往上海。外地到上海的青年總不免觀光遊玩,劉少奇卻很少上街,一心撲在學習和工作上。上午上課學習俄文,下午和大家一起參加社會活動,除了做工遊行,他還閱讀了共產黨宣言等馬列書籍,思考我國的革命問題。在漁陽裡學習生活了八個月之後,劉少奇經上海的共產黨早期組織介紹啟程赴俄,輾轉來到莫斯科東方共產主義勞動大學學習,在那裡他正式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 附屬華山醫院黨委組織領導幹部開展「四史」學習教育主題參觀活動
    為深入開展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以下簡稱「四史」)學習教育,根據華山醫院「四史」學習教育安排,6月10日下午,黨委書記鄒和建、院長丁強帶領院領導班子成員和職能處室負責人前往上海市檔案館(外灘館)參觀「真理之甘 信仰之源——紀念陳望道首譯《共產黨宣言》中文全譯本100周年主題展」和「溫暖的迴響——上海市助力全國脫貧奔小康檔案文獻展」。
  • 微旅行線路|「學四史、尋印記、守初心」
    日前,「四史」主題教育正如火如荼地開展。為弘揚四史文化,深刻了解上海的文化故事,申申假期現推出了一系列主題旅遊線路,講活歷史故事、用活紅色資源、堅定理想信念、堅守初心本色。周公館)——黃浦區寶興裡黨的誕生地——中共一大會址紀念館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會址,位於黃浦區興業路76、78號,是並排兩幢的兩層石庫門裡弄房屋,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於1921年7月23日至7月30日在樓下客堂間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