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承紅色基因|漁陽裡6號:中國第一個青年團組織在此誕生

2021-01-20 東方網

原標題:傳承紅色基因 | 97年前,8個「90後」在這幢石庫門創建了中國第一個青年團組織

  如果時光倒流百年,這也是一群不折不扣的「90後」——李漢俊,出生於1890年;陳望道,1891年;沈玄廬,1892年;袁振英,1894年;葉天底,1898年;俞秀松和施存統,1899年; 金家鳳,1901年……

  和如今的年輕人一樣,他們憧憬未來,追求美好,然而,因為生於亂世,他們的肩上更多了份對國家和民族的擔當,並最終在上海漁陽裡6號的那幢二層石庫門小樓,讓信念起航。

圖片說明:共青團誕生地漁陽裡  新民晚報記者 張龍攝(下同)

  正是在這兒,1920年8月22日,這8名當時平均年齡24.5歲的年輕人發起成立了上海社會主義青年團,不久團中央機關也正式建立了。1961年,國務院將漁陽裡6號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舊址列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4年,利用漁陽裡1至5號整修擴建的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中央機關舊址紀念館正式開館,講述當年那群「90後」追尋真理的故事。

  8名青年發起成立共青團

  20世紀初的華夏大地,正經受著來自世界局勢變幻一波又一波的猛烈衝擊。第一次世界大戰後中國遭受的不平等待遇,俄國十月革命取得的勝利,在每個立志報國的年輕人心中,一次次產生衝擊。

  他們中,有這樣幾個名字,在歷史的進程中留下了難以磨滅的印記。

圖片說明:漁陽裡的共青團團旗

  1919年,北京學生掀起「五四」愛國反帝運動高潮,也激發起浙江省立第一師範學校學生俞秀松的戰鬥熱情。他和同學們發動杭州3000名學生集會聲援北京。他又和同學宣中華創辦了《雙十》半月刊(後改為《浙江新潮》)。然而,很快,這本刊物因刊登施存統《非孝》一文被反動當局查封,主編俞秀松、作者施存統被迫離開杭州,赴北京參加工讀互助組。但俞秀松很快意識到,現行社會不進行徹底改造,工讀互助只是一種烏託邦的空想。1920年,他南下上海,在陳獨秀、戴季陶、沈玄廬的支持下,來到虹口區的厚生鐵廠做工,實踐自己提出的「打破知識階級的觀念」「投身到勞動界」中去的諾言。

  1918年,出生書香之家的湖北青年李漢俊從日本學成歸國。受到新思潮的影響,他認為,在當時中國的黑暗環境下,光靠學工商業不可能富國強兵。他放棄了做一名工程師的想法,與此同時,進行社會革命的願望在心中萌發。他來到上海,在一所中學任教,同時通過不同渠道傳播馬克思主義真理,在《新青年》、《民國日報》等報刊上,發表了約90篇譯文和文章,向更多的人宣傳馬克思主義。

圖片說明:從漁陽裡走出的先進青年

  1920年2月,浙江師範第一學校國文教員陳望道帶著剛剛由日語版翻譯完成的《共產黨宣言》和一封來自上海《星期評論》編輯部的邀請函,離開老家,前往上海。然而,當他把稿件交給李漢俊、陳獨秀校勘後不久,《星期評論》由於存在進步傾向,被當局關停。此時,恰逢陳獨秀受到北洋軍閥政府搜捕,離京來滬,並將一手創辦的《新青年》雜誌編輯部遷往上海。陳獨秀請陳望道擔任《新青年》編輯。就在這時,共產國際代表維金斯基也秘密前來上海,他住在法租界霞飛路716號,為了避免引起密探的注意,他們選擇了漁陽裡6號戴季陶住所見面,約請上海共產主義者聚談,籌備成立上海的共產黨早期組織。

  風雲際會,一個又一個年輕的身影,在上海相聚。中國共產黨的主要發起人陳獨秀、李大釗等人對發展中國青年運動、在青年中培養和挑選預備黨員的工作給予了極大關注,提議應儘快成立社會主義青年團組織,作為黨的助手,並由組織內最年輕的成員俞秀松負責組織和主持團的工作。

圖片說明:漁陽裡的壁畫

  1920年8月22日,中國的第一個社會主義青年團——上海社會主義青年團在上海霞飛路漁陽裡6號正式成立,俞秀松為首任書記。在俞秀松撰寫的社會主義青年團的章程中,明確規定,團的主要任務是研究科學理論,實現自由平等,宗旨是實現社會主義改造和宣傳社會主義。

  建「外國語學社」 掩護革命活動

  走進漁陽裡6號底樓,參觀者會看到一間普通教室的模樣。為了便於團結、培養進步青年,並且為輸送青年赴蘇俄學習作準備,1920年9月,社會主義青年團成立伊始,就在此創設了「外國語學社」,以公開辦學校的形式,掩護革命活動。

圖片說明:「外國語學社」情景再現

  1920年9月30日出版的《民國日報》上,刊登了一則外國語學社招生廣告,「本學社擬分設英、法、德、俄、日本語各班,現已成立英俄日本語三班,除星期日外每班每日授課一小時,文法讀本由華人教授,讀音會話由外國人教授,除英文外各班皆從初步教起。每人選習一班者月納學費二元。日內即行開課,名額無多,有志學習外國語者請速向法界霞飛路新漁陽裡六號本社報名。此白。」

  刊登這一廣告的人叫楊明齋,戴季陶搬走後,他是漁陽裡6號新的承租人。從1901年起,他就從國內輾轉來到蘇聯謀生,並被推選為華工代表。十月革命前,他加入列寧領導的布爾什維克黨。1920年,以維金斯基為代表的共產國際工作組到中國活動,楊明齋為小組成員,擔任翻譯和協調工作,並參與建立了上海馬克思主義研究會。當時,陳獨秀、李大釗等無產階級革命先驅者們認為,要學習蘇聯的革命理論和經驗,首先必須培養一批懂俄文的幹部。因此,外國語學社應運而生,為培養黨的幹部和輸送有志青年赴俄國學習做準備。

  在外國語學社,老師大多是上海的共產黨早期組織成員:李漢俊教法語,袁振英教英語。李達教日語,俄語課由校長楊明齋和維金斯基的夫人庫茲涅佐娃任教,學生增多後,又聘請了王元齡任教。學生主要學習俄語和馬克思主義著作,為赴蘇俄作準備。

  在如今的漁陽裡6號,仍保留著當時的情景:一樓廂房排著長凳和課桌,掛著黑板,當年,10來平米的教室內,最多時要擠進50餘人。外國語學社開班後,曾經優雅的兩層小樓不見了,二樓東面的亭子間為俞秀松臥室,西面的亭子間為楊明齋臥室,一床、一椅、一桌,全然沒有「校長」的派頭。廂房、客堂間,架起了棕繃和鋪板,學員們多的時候床鋪不夠,就打起地鋪。這一切,除了有「滾地龍」搬的嘈雜,更充滿了年輕人渴望以己之力,改變現實的豪情。

圖片說明:俞秀松的臥室

  當時,大部分學生生活很艱苦,每月生活費只有五元左右,有時五個人只包四個人的飯,省下一個人的飯錢以作他用。楊明齋在這裡還辦了一個華俄通訊社,專發介紹各國十月革命情況的稿件。華俄通訊社的文章主要送《民國日報》做收發、繕寫、校對等工作。用今天的話講,這間特殊的學堂在當時儼然是進步思想的「孵化器」。青年學生在上課之餘,積極參加革命實踐,下廠調查、撰稿、發行,有些人還參加油印、運送、散發革命傳單,1920年上海第一次慶祝「五一」國際勞動節的籌備活動,1921年「三八」婦女節紀念會和紀念「五一」國際勞動節籌備會,都在這裡舉行。

  這批學生中產生了上海社會主義青年團首批團員,劉少奇就是這些學生中的一人。外地到上海的青年總不免觀光遊玩,劉少奇卻很少上街,一心撲在學習和工作上。上午上課學習俄文,下午和大家一起參加社會活動,除了做工遊行,他還閱讀了共產黨宣言等馬列書籍,思考我國的革命問題。在漁陽裡學習生活了八個月之後,劉少奇經上海的共產黨早期組織介紹啟程赴俄,輾轉來到莫斯科東方共產主義勞動大學學習,在那裡他正式加入了中國共產黨。蕭勁光、任弼時、羅亦農、汪壽華、謝文錦、王一飛、梁柏臺、李啟漢……和劉少奇一樣, 1921年春天,先後有30多名學員分三批去莫斯科東方大學學習。

圖片說明:漁陽裡的雕塑,左為任弼時,右為劉少奇

  引當代年輕人走進漁陽裡

  漁陽裡6號熱火朝天的學習場景持續不久,在這裡進行的革命活動就受到了租界當局的注意。1921年4月29日,法租界巡捕房搜查了漁陽裡6號。5月,青年團暫時停止活動。

  再次掛上「外國語學社」的名牌,已經是37年後的事情。1957年底,相關民宅動遷工作完成,房屋復原修繕工程告竣,漁陽裡作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成為後世青年的精神家園。

  2004年,共青團中央和上海市委對漁陽裡進行全面整修擴建,並成立舊址紀念館。序廳中,30米長的巨幅銅板壁畫真實再現了90多年來我國青年運動蓬勃發展的光輝歷程,一面巨大的團旗,成為中學生入團宣誓、青年人重溫入團宣言的地方;團中央機關舊址歷史展廳主要反映了1919年五四運動之1922年團的「一大」召開的這段歷史,展示了星火燎原的力量。

圖片說明:不少黨員參觀漁陽裡

  在展廳中,有一面貼滿五彩N次貼的牆引起了記者的注意。「很高興能帶領我們雛鷹小隊到這裡,我下次還會來的」「追求夢想,改變未來」「非功利,非名望,為中華崛起而讀書」……或稚嫩或感慨的筆觸,表達著當代青少年內心的觸動。N次貼牆旁,擺放著衍紙藝術做的團旗、橡皮泥捏的卡通解放軍等小手工。館長王娟介紹,為了吸引更多年輕人走進那段歷史,近年來,漁陽裡團中央舊址紀念館除了開通了微信公眾號,傳播紅色精神,更設計了一系列活潑生動的活動,吸引年輕人參與。2015年開始,紀念館每月一次將紅色主題和非遺傳統相結合,舉行手工親子活動;紀念館編繪了以漁陽裡為起點的一公裡紅色地圖,涉及周邊20餘個紅色景點,一推出就受到了各個街道、學校的歡迎;館內工作人員將漁陽裡的故事編成課件,走進滬上各所中學講團史,上團課,用90後講解員施穎傑的話說,要讓學生們感受到「信仰的味道」,也會引導學生們關注,那些歷史書上的人物,當年為了信仰拋頭顱灑熱血的時候,也不過是和自己相仿的年紀。

圖片說明:漁陽裡的親子活動牆

  讓王娟感慨的是,今年暑假,紀念館和黃浦區文化館推出了原創情景詩劇《追尋》,以推動中國革命歷程的代表性人物作為劇本素材,包括「俞秀松:漁陽裡走出的勇士」等12個節目。演出歷時3個月,連演11場,幾乎場場爆滿。舞臺上除了專業演員,不少只是舊址紀念館工作人員,並沒有「大咖」,然而,不少年輕人看完演出後衝到後臺要求和演員合影。「歷史不是割裂的,我們要立足漁陽裡,走出漁陽裡,讓更多人體驗到城市的溫度和傳承的力量。」王娟說。

相關焦點

  • 大型原創實景朗誦劇《漁陽薪火》首演
    漁陽裡不僅僅是一個弄堂地名概念,也是一個具有開創意義的紅色文化概念。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中央機關舊址紀念館館長洪穎哲表示,漁陽裡的兩幢具有紅色基因的小樓,因建成年代不同,分別為老漁陽裡2號(今南昌路100弄2號)及新漁陽裡6號(今淮海中路567弄6號)。這兩處看似尋常的石庫門建築,卻與中國共產黨的誕生及初期活動緊密相連,創造了黨團史上的諸多「第一」。
  • 大型原創實景朗誦劇《漁陽薪火》首演--上觀
    漁陽裡不僅僅是一個弄堂地名概念,也是一個具有開創意義的紅色文化概念。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中央機關舊址紀念館館長洪穎哲表示,漁陽裡的兩幢具有紅色基因的小樓,因建成年代不同,分別為老漁陽裡2號(今南昌路100弄2號)及新漁陽裡6號(今淮海中路567弄6號)。這兩處看似尋常的石庫門建築,卻與中國共產黨的誕生及初期活動緊密相連,創造了黨團史上的諸多「第一」。
  • 漁陽星火永傳承,百年追夢正青春 |「漁陽裡跨越百年」黃浦青少年...
    漁陽星火永傳承,百年追夢正青春 |「漁陽裡跨越百年」黃浦青少年主題活動舉行 2020-08-22 21:5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學習「四史」】漁陽裡,見證了中國共產黨歷史上的諸個「第一」
    漁陽裡的紅色景點共有兩幢小樓,因建成年代不同,分別為老漁陽裡2號(今南昌路100弄2號)及新漁陽裡6號(今淮海中路567弄6號)。這兩處看似尋常的石庫門建築,卻與中國共產黨的誕生及初期活動緊緊地維繫在一起,創造了黨史上的諸多「第一」。
  • 大型原創朗誦劇《漁陽薪火》在百年漁陽裡上演
    12月7日下午,大型原創實景朗誦劇《漁陽薪火》在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中央舊址紀念館演出。呈現一百年前中國共產黨秘密創建的歷史,以藝術致敬在漁陽裡為建黨創團作出貢獻的早期共產黨人。著名主持人潘濤作為講述人為該劇獻聲。
  • 「秘密搖籃」將建成紅色紀念館 老漁陽裡2號恢復歷史風貌
    原標題:「秘密搖籃」將建成紅色紀念館 老漁陽裡2號恢復歷史風貌老漁陽裡2號大門口雖掛著「陳獨秀故居」和「《新青年》編輯部舊址」的市級文物保護銘牌,但它更為重要的歷史意義還沒有從中體現出來。  近年來,隨著本市「黨的誕生地發掘宣傳工程」不斷深入,市政協委員多次呼籲,建議將這一「秘密搖籃」建成紅色紀念館,這次房屋置換項目正式啟動,終於將使上海這處重量級的革命舊址能發揮它應有的傳播紅色文化的作用。
  • 東方學習讀書會|到新漁陽裡去探尋中國共青團的起點
    百年前的淮海路還叫霞飛路,那是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確立之地。在這條馬路背面的一條條從橫交錯的石庫門弄堂,留下了許多紅色印跡。在當年霞飛路上叫作「漁陽裡」的石庫門弄堂裡,最早的一批共產黨人將馬克思主義的種子悄悄種下。最終,馬克思主義的真理以燎原之勢傳遍了全中國。中國共產黨,也從上海的石庫門走向了北京天安門。如何書寫這批革命先輩的故事?
  • 紅色傳承·上海|忻平:1920年在建黨史上是個重要年份
    因此,老漁陽裡被譽為孕育黨的「秘密花園」。新漁陽裡6號就是今淮海中路567弄6號,原先是戴季陶住宅,遷出後成立中俄通訊社,1920年8月在中共發起組領導下,最早的黨員俞秀松等8人在此成立了第一個團組織--上海社會主義青年團。這裡還是黨培養青年幹部的學校--外國語學社,學員有劉少奇、羅亦農、任弼時、肖勁光、柯慶施等。
  • 元旦當天,這些青年從新漁陽裡出發!帶著「秘密任務」穿梭在黃浦...
    1月1日,在錦江·漁陽裡廣場新年第一天的陽光下一支支青春的隊伍懷揣著神秘的任務匆匆出發究竟發生了什麼?大冬天的大家為什麼被激發出了澎湃熱情讓我們把時間往前倒轉一會兒2021年是中國共產黨百年華誕傳承紅色基因 奔向偉大復興「黨的誕生地」上海百萬青少年紅色大尋訪活動「起跑2021」城市定向賽暨尋找紅色足跡——2021年首屆上海優秀歷史建築攝影大賽發布1月1日上午火熱舉行
  • 漁陽裡開講 東方網百年黨慶宣傳報導啟動
    >>>點擊圖片查看視頻  1920年8月,上海南昌路老漁陽裡2號誕生了中國第一個共產黨早期組織。百年後的2020年8月18日,就在那幢見證歷史的兩層石庫門裡,東方網「在歷史的現場」大型融媒體報導項目正式啟動,這也標誌著東方網百年黨慶宣傳報導由此拉開序幕。  上海是中國共產黨的誕生地,是我國馬克思主義的傳播地、社會主義建設的重要基地、改革開放的前沿陣地。
  • 新民晚報數字報-漁陽裡有座「歷史之門」
    毗鄰繁華淮海中路的漁陽裡廣場上,一面總長58米、高3.4米的浮雕牆將歷史與現代「連接
  • 貴州,紅色旅遊傳承紅色基因
    貴州紅色旅遊,發揮了傳承紅色基因、弘揚優秀傳統的重要功能,塑造了一個響亮的品牌,知名度、美譽度不斷提升。實現了革命歷史文化遺產的有效保護與合理利用,拓展了振興老區、脫貧致富的有效途徑。不僅如此,貴州各地還推出一批紅色旅遊主題精品線路和產品,同時根據市場需要探索推出一批以紅色旅遊資源為主體的「紅色旅遊目的地」「紅色旅遊小鎮」「紅色旅遊鄉村」等品牌,增強紅色旅遊發展的後勁和活力。  遵義會議會址  位於貴州省遵義市紅花崗區老城紅旗路(原子尹路)80號。
  • 玉泉區:講好紅色故事 傳承紅色基因
    玉泉區:講好紅色故事 傳承紅色基因 2020-12-23 14:5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弘揚長徵精神 傳承紅色基因 ——市市場監管局組織黨員到湘江戰役...
    弘揚長徵精神 傳承紅色基因 ——市市場監管局組織黨員到湘江戰役舊址 開展愛國主義教育活動 2020-07-20 18:4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韶關南雄靈潭:傳承紅色基因 鍛造美麗鄉村
    美麗的新靈潭近年來,靈潭村以創建「紅色村」黨建示範工程為抓手,深入挖掘紅色資源,打造多元化產業鏈,帶領全村脫貧摘帽奔小康,將原中央蘇區縣紅色革命老區村建設為現代化美麗新農村。傳承「紅色基因」 打造紅色黨建示範工程靈潭村地處南雄市珠璣鎮中北部,在梅關古道和珠璣古巷的中間節點上,是紅色革命老區村,是紅色英模鍾蛟蟠的故鄉。
  • 青島:六條紅色線路 講述傳承紅色故事
    從1923年8月青島第一個黨組織成立,紮根在青島的「紅色基因」,經過95年的代代傳承,已經匯成青島前進路上的浩蕩鐵流。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沂蒙精神與延安精神、井岡山精神、西柏坡精神一樣,是黨和國家的寶貴精神財富,要不斷結合新的時代條件發揚光大。紅色基因就是要傳承。
  • 讓孩子傳承「紅色」基因!「祖國在我聲中·童聲裡的紅色迴響」活動...
    看著你,看著我,慈愛的目光多麼可親......」12月15日上午,伴隨著孩子們聲情並茂的朗誦聲,重慶市鄉村學校少年宮「祖國在我聲中·童聲裡的紅色迴響」活動在南岸區新市場小學校正式啟動。本次活動由重慶市文明辦、市教委、市財政局指導,重慶市鄉村學校少年宮管理辦公室主辦,南岸區新市場小學校承辦,課堂內外雜誌社協辦,現場共有200餘名師生參加。
  • 致敬革命先烈,傳承紅色基因
    2020年8月6日洛陽師範學院永信班暑期社會實踐隊隊員結合當地疫情防控情況,於網絡上觀看「狂紅色廣州直播活動」。此次直播活動將精選廣州起義紀念館、廣州起義烈士陵園等五個具有代表性的景點,通過網絡直播的方式向廣大網友全面介紹廣州紅色文化。直播第一站:廣州起義紀念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