蝸居城市文化——香港屋邨 & 日本膠囊旅館

2021-01-14 DOCO熱紀錄


周末,作為一周身體和心理的中轉站,當然不能只用睡大覺的方式度過。


奶茶店、電影院、藝文空間、展覽館,它們都等著大家去拍照打卡呢!


比如彩虹邨,就是ins上爆火的拍照聖地。只要一搜香港攻略,十個有九個旅遊博主都會推薦彩虹邨。


在他們的鏡頭下,彩虹邨是這樣的——



夢幻中不失清新,鮮明的色彩為香港公屋添了一抹浪漫的格調。


其實,香港有很多類似於彩虹邨的公共屋邨,它們落成於上世紀中期,現在看起來卻充滿了現代感,甚至還有一些科幻的味道。



今天,DOCO君就和大家來點輕鬆的,聊聊那些佇立在香港街頭巷尾的神秘屋邨(同「村」)。





香港屋邨,是由香港房屋委員會興建的公共房屋,這是香港最「貼地」的生活環境,約有1/3的香港人居住在這裡。



1953年聖誕夜,深水埗發生大火,53000名災民無家可歸。當時香港政府為了儘快為災民提供安身之所,便火速在原址附近興建七層大廈,此後香港政府便開始大量建造公營房屋。


如今香港的公共屋邨共有219個,樓房1500座,住了將近208萬人。



寸土寸金的香港,買樓是人們的一大難事,買不起樓的人一般就會選擇租賃公屋。


這些大大小小的房子為市民提供了生活的避風港,有些市民在這裡一住就是幾十年。


不少人對公屋的印象就只是廉價的出租屋,但實際上,舊屋邨的設計風格,往往可以為大家帶來強烈的視覺衝擊。


鏡頭和影像或許是記錄一個城市的最好方式,不僅攝影愛好者拍下了屋邨,TVB也趁熱出了一期綜藝節目《屋邨遊樂團》



四位主持人走訪香港的各個屋邨,介紹了屋邨建築特色以及店鋪,還在老街坊帶領下拜訪了一些高人。


起點站,他們走進了愛民邨



1974年落成的愛民邨,有12座樓,邨裡面街市、商場、小攤、籃球場、遊泳池、兒童遊樂場等生活設施,一應俱全。




它是全九龍城區最大的屋邨,觀景優越,可以眺望尖沙咀全景,甚至維多利亞港的海景也能看到。


每個房間設有露臺,住戶儼如置身豪宅,所以愛民邨還被人們成為「九龍華富邨」。


自從英國女王伊莉莎白二世1975年來過愛民邨之後,這裡就開始有不少人來參觀。



邨裡不少店鋪都以這個屋邨的名字為榮,用「愛民」兩個字作為店名。



有一個22年洗衣店的老闆,還是郭富城的「御用洗衣專員」。


彩虹邨,當然也是一個錄製節目不可錯過的地方。


這裡是香港最早期的公眾屋邨,地如其名。



彩虹邨有著色彩繽紛的外牆,邨裡的路也用彩虹七種顏色起名,其獨特的外形設計還獲得了1965年香港建築師學會銀牌獎。



雖說香港有不少讓人感覺壓抑的高樓大廈,但彩虹邨確是個夢幻小清新的存在。


七彩的外牆,充滿夏日風情的椰樹,偶爾在路上還能碰到周圍遛彎的小貓。



彩虹邨還有一家歷史悠久的鐘表行,當年有很多家分店,現在只剩彩虹邨這一家仍在經營。


83歲的店主不僅給人修表,還給人配眼鏡。



確認過眼神,是位性情開朗的老頭。


主持人(眼睛驗完光):我眼睛正不正常?


老頭:眼睛正常,不過你人正不正常,我就不知道了。



不管是人還是物,彩虹邨與冰冷的摩天大樓建築群相比,增添的不止是一點人情味這麼簡單,還有一種擁擠生活裡的散漫情調。


網友喜歡打卡的地方還有一個,勵德邨



這裡有三十多年歷史,大廈是圓柱體的構造,拍攝時重複疊起的圓圈有一種時空穿梭的味道,一眼看不到盡頭。


它厲害的一點是不管你從一樓網上看,還是從頂樓往下看,視覺上都很令人崩潰(莫名暈眩)。



從下往上看,是通往天堂之路,從上往下看,是不見底的深淵漩渦。


大樓內部的三角形樓梯也是一個很有藝術感的存在,拍出來的照片都很美。



作為香港唯一一個圓筒形的屋邨,這裡記錄了一批跨時代小人物的生活與成長。


門口放著的推車和學步車昭告著,這裡的居民不僅是老人,還有些年輕人以及新出生的娃娃。



跟著《屋邨遊樂團》的鏡頭,你還能看到香港更多的屋邨生活和文化。


DOCO君在這裡就不贅述了,你們可以戳文末閱讀原文看片





說完香港屋邨,DOCO君想起了另一個生活空間。


它像公屋一樣,一個個獨立的格子間承載著人們一天的疲憊和失落,為人們提供庇護和安全。


它就是日本膠囊旅館



日本可怕的加班文化,催生了膠囊旅館的誕生。錯過末班車的上班族,都可以在膠囊旅館裡消除一天的疲憊。


每個膠囊住一個旅客,有人說它像宇宙飛船太空艙,也有人說它像棺材。


這種極具特色的可攜式旅館,無不證明著日本資源節約和空間創意的理念。



走進旅館,會見到張貼著「靜」的字樣,以提醒客人保持安靜。


每個膠囊都沒有門,有一個捲簾保護旅客隱私,這麼做的目的是通風。膠囊內有一床、一桌、一臺電視,牆壁上有電子開關,控制膠囊內燈光、溫度及音響設備。



膠囊旅館不會因為廉價而忽略衛生,遊客一進門,就必須換上專用睡衣。



公寓內生活用品一應俱全,清早起床有洗漱用品,公共浴室可以淋浴。


有些條件不錯的公寓還有人工溫泉,超聲波水流可以捶腿、敲背、渾身按摩,相當解乏。



公寓的休閒區一般都有自動售貨機,出售香菸、果汁、咖啡、泡麵、冰淇淋等。


如果感覺疲勞,還有自動按摩椅,扔幾個硬幣,就可以享受20分鐘電動按摩。


有些膠囊旅館,以觀光客和女性客人為主軸貼心設計,不只廁所和樓層男女分開,就連電梯也要分男女,以保證女性客人的安全。



近年來,日本膠囊旅館行業日趨成熟,被東南亞和歐洲各國效仿。低碳環保、低廉價格和便捷服務,使膠囊旅館成為年輕一族喜歡的居住環境。


中國的首家膠囊旅館現身上海火車站附近,後來北京、西安、昆明、重慶、青島等遊客觀光量較大的城市也相繼出現了膠囊旅館的身影。



現在的膠囊旅館,早已打破了初期便於上班族休息而設計的初衷,越來越成為一個為旅客出行提供方便的住所,也成為年輕人推崇的一種時尚生活方式。



···········



香港屋邨,日本膠囊旅館,看似不相關,實則很相似——


私人空間有限,但卻也是一個能讓自己休息放鬆的「小家」,這裡可以承載興奮、抑鬱、希冀、失落以及大大小小、好的壞的情緒。


對於上世紀的香港人來說,公共屋邨很舒服;

對於日本白領加班族來說,膠囊旅館很安心。


而在國際化潮流發展的大趨勢下,屋邨和膠囊旅館必將拋棄原有的、單一的居住屬性,變成一個城市的地標和文化。



 互動話題 

你打卡過彩虹邨嗎?

你最想住在哪裡?

你對自己的居住環境滿意嗎?

評論來聊~


-END-

戳閱讀原文,看香港屋邨

加DOCO君微信,一枚膠囊旅館紀錄片送給你

相關焦點

  • 日本「蝸居」實錄:膠囊旅館到底有什麼好處
    在日本想省住宿費,怎麼辦呢?答案是:膠囊旅館(カプセルホテル)膠囊旅館,由於房型較小,外觀如同一粒一粒的膠囊而得名。1979年,膠囊旅館第一次出現在大阪,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功能性極強的膠囊旅館已經風靡全球並且成功吸引了一大批年輕人。
  • 蝸居中的豪宅,日本膠囊旅館
    一向走在科技前沿的日本總是孕育很多新奇的產物,膠囊旅館是其中不得不提的一種。
  • 「膠囊」旅館大集合:日本最精緻北京有點糙(圖)
    很多人還沒完全脫離蝸居就必須面對膠囊旅館這樣的微居環境。  住進膠囊旅館的人必須「無欲」:睡覺三尺、行李一肩,再多都是「奢侈」。但就算是這樣的際遇,你也沒必要特別無奈,因為放眼全球,這樣生活的人多了。關鍵是別人能從這樣的環境裡找到安逸,這就需要動腦子了。
  • 直擊全球各色蝸居現象(組圖)
    和飢餓貧窮一樣,蝸居也是這個時代各國政府的一道難題——日本:膠囊旅館  日本白領入住格子間 被稱史上最強「蝸居」  2010年1月,現年40歲的中西淳(音譯)去年聖誕節失業。日本膠囊旅館  膠囊旅館  日本的「一張名片」  膠囊旅館是日本一種非常便宜的旅館,也叫做「盒子旅館」。
  • 各國"膠囊"旅館大集合 日本最精緻紐約最奢華(圖)
    很多人還沒完全脫離蝸居就必須面對膠囊旅館這樣的微居環境。住進膠囊旅館的人必須「無欲」:睡覺三尺、行李一肩,再多都是「奢侈」。但就算是這樣的際遇,你也沒必要特別無奈,因為放眼全球,這樣生活的人多了。關鍵是別人能從這樣的環境裡找到安逸,這就需要動腦子了。
  • 繼大陸的膠囊屋之後,香港又推出"水管屋",驢友:少了家的溫馨
    繼大陸的膠囊屋之後,香港又推出"水管屋",驢友:少了家的溫馨!想必從小看TVB,聽粵語歌長大的孩子,心中都存在一個香港夢吧!電視中看到的旺角、沙尖咀、南丫島、大澳、廟街,歌曲中唱的百德新街、皇后大道東.......等等。
  • 40年前日本人蝸居房,10平米膠囊屋能拆卸,房價十萬堪比北京
    今天我們來聊一聊日本人40多年前的蝸居大樓-中銀膠囊塔(Nakagin Capsule Tower)。隨著城市規模和人口規模的擴大,住房空間變得越來越緊張,各種小戶型的住房:城中村、地下室等蟻居籠居層出不窮,蝸居一度成為我國一個特別的城市現象。但你知道,日本也存在許多蝸居現象麼,因其本身地狹人稠的緣故日本人的居住空間也非常緊張。
  • 繼大陸的膠囊屋之後,香港又推出水管屋,驢友:少了家的溫馨
    繼大陸的膠囊屋之後,香港又推出"水管屋",驢友:少了家的溫馨!想必從小看TVB,聽粵語歌長大的孩子,心中都存在一個香港夢吧!電視中看到的旺角、沙尖咀、南丫島、大澳、廟街,歌曲中唱的百德新街、皇后大道東……等等。
  • 記者體驗膠囊旅館房客「蝸居」生活 兩平方米的48小時
    23日上午,本報兩名記者分別來到位於大明湖路和文化東路的「膠囊旅館」,在簡單登記身份信息後,分別入住45元一晚的「豪華艙」和30元一晚的「經濟艙」。在接下來的48小時裡,住在「膠囊旅館」裡的記者有怎樣的體驗?每位房客身後又有怎樣的故事?記者帶您一探究竟。
  • 豪華版膠囊公寓驚現 附膠囊旅館資料
    很多人還沒完全脫離蝸居就必須面對膠囊旅館這樣的微居環境。  住進膠囊旅館的人必須「無欲」:睡覺三尺、行李一肩,再多都是「奢侈」。但就算是這樣的際遇,你也沒必要特別無奈,因為放眼全球,這樣生活的人多了。關鍵是別人能從這樣的環境裡找到安逸,這就需要動腦子了。
  • 組圖:膠囊旅館 日本最精緻北京有點糙
    很多人還沒完全脫離蝸居,就必須面對膠囊旅館這樣的微居環境。  住進膠囊旅館的人必須「無欲」:睡覺三尺、行李一肩,再多都是「奢侈」。不用無奈,因為放眼全球,這樣生活的人多了。關鍵是別人能從這樣的環境裡找到安逸,這就需要動腦子了。
  • 日本最好的膠囊旅館
    你可以說這是從背包客宿舍稍微升級,雖然日本的大部分都不是破舊的。有人說,在你體驗到Capsule酒店和日式旅館之間的差異之前,您還沒有真正見過日本。Ryokans可能是更奢侈的選擇,但這些時尚的膠囊酒店也在追逐經驗規模。
  • 一個人去日本,哪些膠囊旅館值得體驗?
    此時此刻,日本人的腦洞又打開了☟膠囊旅館應運而生! 圖/japantimes.co.jp日本的膠囊旅館不僅滿足了節約資源的需求還解決了上班族們工作繁忙這一問題膠囊旅館的蝸居生活並不是我們想像中的那麼苦逼好麼
  • 日本超級酷的膠囊旅館
    カ プ セ ル ホ テ ル Capsule Hotel「膠囊旅館」,人們也稱之為「太空艙酒店、旅館」、「膠囊公寓」、「格仔旅館」「棺材旅館」「節能青年客棧是日本極有特色的,充分體現日本資源節約與空間創意的便捷式旅館。如果你打算去日本旅遊,可以在膠囊酒店中待一晚上,也算的上是旅遊體驗的一部分。下面介紹一些日本最酷的膠囊酒店。
  • 香港的公共屋邨,藏著多少尋常人家市井煙火?
    葵盛西邨~2018   自上個世紀五十年代起,香港政府的公屋政策,給了無數港人一個家,無形中衍生出香港特有的屋邨文化。 與其他攝影師一樣,他喜歡背著相機走街串巷;又與其他攝影師不一樣,他專愛拍攝香港屋邨,而且一拍就是20多年,走遍了香港的大小屋邨,拍攝了超過20萬張的屋邨照片。
  • 同樣是小房子,日本「膠囊」屋與香港「棺材」屋,哪個條件更艱苦
    沒錯了,就是香港,同樣是小房子,日本「膠囊」屋與香港「棺材」屋,哪個條件更艱苦呢。其實在日本的房價也是不低的,一般工資低的或收入少的人買不起房,都只能擠在這種矮小的」膠囊「屋。連衣櫃也放不了幾件衣服。這時候你是否想到日本人是否經常穿那兩套衣服呢。
  • 濃縮的精華:日本京都9小時精品膠囊旅館
    回歸出外旅人追尋舒適睡眠的基本訴求,著名設計師柴田文江連同廣村正彰和中村隆秋於操刀推出了位於日本京都的9 Hours Capsule Hotel(9小時膠囊旅館)。雖然稱之為膠囊旅館,不過9 Hours Capsule Hotel在設計上絲毫不馬虎。
  • 膠囊旅館或家,一個紐約攝影師眼中的東京蝸居
    2015-07-02 17:52 來源: 澎湃新聞 李路 居住在紐約的韓裔攝影師Won Kim深入東京一家膠囊旅館,拍下了居住在那裡的男男女女。
  • 日本的膠囊旅館到底長啥樣!
    深夜,在日本東京、大阪這些經濟繁華的城市街頭,隨處可見加完班拖著疲憊身軀從寫字樓裡出來的白領。
  • 下次去日本,住膠囊旅館好不好?
    膠囊旅館的蝸居生活並不是我們想像中的那麼苦逼好麼!每個膠囊都是麻雀雖小五臟俱全,更是處處體現了設計意識與滿滿的生活哲學呢。走,這就讓我們去日本體驗幾家膠囊旅館。▼中銀膠囊塔這是由日本建築大師黑川紀章親手設計的第一家膠囊旅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