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的高鐵發展成為奇蹟,但是高鐵上的盒飯供應卻無所長進,其質量和價錢經常成為話題。日前,中國鐵路總公司發布消息稱,將引入「網際網路+」建立高鐵餐飲供應信息服務平臺,儘快推出網上訂餐、站車配送供應等服務。
眾聲喧譁中,不由讓人想起臺灣火車上供應的盒飯,真可謂價廉物美,甚至物超所值。在臺灣,盒飯叫做便當,它因鐵路而興,並逐漸成為臺灣鐵路多元經營的重要收入來源。因其價廉物美,火車便當已然成為人們生活的一部分,不光尋常百姓喜歡吃便當,臺灣當局前領導人馬英九也喜歡吃便當,一年吃掉700個之多,連諾貝爾獎獲得者到臺北講學,午餐也是以便當解決。
每到飯點,臺北車站的臺鐵便當本鋪就大排長龍,除了往來各處的旅客購買,有很多人是專門來買著名的臺鐵便當的。
臺鐵便當之所以讓人追捧,原因很簡單,就是美味可口、經濟實惠。依質量和價格分為60元新臺幣(約合人民幣12元左右)、80元新臺幣、100元新臺幣到150元新臺幣四種。其中60元一盒的米飯搭配排骨、酸菜、滷蛋的排骨飯,是60多年來的經典菜色,也始終是臺灣民眾的最愛。近些年,為了順應民眾的養生需求,臺鐵便當還推出了素食便當,頗受歡迎。
眼下,臺鐵在臺北、基隆、臺中、高雄、花蓮有5個便當廚房,統計顯示,每天可以賣出2.4萬個便當。這些年,除了不斷推出新口味的便當,臺北便當的營銷方式也在改變,從以往的車廂巡迴叫賣,到在車站開設窗口,再到電話和網絡訂購。如今,你只要在手機上動動手指,就會有臺鐵便當送上門來。
為了一探臺北便當製作的奧秘,記者曾經實地到訪過臺北車站的廚房,只見二三十平方米的廚房裡,一切都光亮整潔、井井有條,廚房的師傅們各司其職,緊張忙碌地準備各式便當。
臺鐵餐飲服務總所的負責人介紹說,做便當是門大學問,需要落實到每一個細節。首先,食材就要精挑細選,確保新鮮優質。其次,烹調過程中,不能偷工減料、得過且過,必須按表操作,就拿排骨來說,必須經過捶、過油、醃、炸、滷等工序。第三、不能放任何添加物。第四,炸排骨的油至少一天換兩次、滷汁也天天換新。第五、要巧妙搭配菜式,即使便當冷了,味道也不會有太大變化。
為了給消費者新鮮感,臺鐵便當還不斷推陳出新。比如當年從臺北開往花蓮的太魯閣號列車通車時,臺北鐵路餐廳經理李玉霞就從列車經過花蓮的轉彎弧度獲得靈感,設計出限量版的太極便當,由紫米、香米做出黑白相間的太極圖案。別具心思的太極便當一經推出很快就被搶購一空。那一年,臺鐵便當獲得臺灣交通主管部門頒發的非工程類價值工程獎第一名。
臺灣高鐵便當雖然起步晚,但這幾年也聲譽鵲起。
高鐵便當委託高雄空廚和復興空廚製作,與臺鐵便當強調傳統口味相比,臺灣高鐵便當偏向走日系風格,更精緻、少油膩。價格120元新臺幣。
臺灣高鐵便當一開始每天只在列車車廂裡販售,後來高鐵公司調查發現,很多乘客已經逐漸養成吃高鐵便當的習慣,於是他們逐漸在一些主要車站設攤點販賣。並推出「糖醋豚肉」、「香茅烤雞」兩款口味便當,售價與臺鐵便當相當。受到旅客好評。
臺灣從北到南,從東到西都有特色盒飯,這其中最著名的是:池上便當、奮起湖便當和福隆便當。
池上是臺東縣的一個鄉鎮,當年還是蒸汽火車的時候,由花蓮到池上要走7個小時,池上到臺東則要5個小時,看中旅客的飲食商機,有人開始到月臺上販售飯包。一開始,飯包用臺灣盛產的月桃葉來包裹,後改用木片做成的盒子裝飯菜,底層是池上米飯,上面鋪上烤肉、豬肝、炸蝦、蛋餅、梅子、蘿蔔乾、青江菜等,並逐漸演變成為現在廣為人知的池上便當。
正宗的池上便當有三個特點:第一,米飯必須用池上米烹製。池上的自然環境非常適合稻米生長,在日本殖民統治時期,這裡出產的稻米曾被選為「貢米」,送到東京供天皇「御用」。第二,必須用木盒盛裝。池上便當選用的是從印度尼西亞進口的白楊木飯盒。木盒子有很好的透氣性也更環保。第三,必須是乾式便當。盛裝飯菜的白楊木可以吸掉飯菜中一部分油和水分,使米飯保持彈性。
池上便當,是自由行遊客最愛的鐵路便當,但是臺鐵火車在池上站僅停靠一兩分鐘,所以快到池上站時要提前準備好零錢,並轉移到車門口,等火車停穩後第一時間衝到月臺去買。如今,池上便當有炸豬排飯、滷肉飯、雞腿飯以及全素等好幾種口味。價格從新臺幣70至100多元不等,可謂物超所值。
其實要吃池上便當,也不需專門坐火車去池上,目前全臺灣有池上便當專賣店3000多家,較知名的店家品牌有悟饕、全美行、大地、家鄉等。有意思的是,悟饕專門在池上開闢了飯包文化故事館,講述池上便當的淵源,遊客在這裡也可以吃到正宗地道的池上便當。
「沒吃過奮起湖便當,等於沒到過阿里山」。位處嘉義縣阿里山鄉的奮起湖不是一個湖泊,因其三面環山,中間低平,形如畚箕,雲霧環擁如湖,舊稱畚箕湖,後改為奮起湖。阿里山森林鐵路建成後,奮起湖車站是最大中轉站。在蒸汽火車的時代,須在此停留換車頭,旅客也在此稍作休息,從而造就了奮起湖的便當文化。那個時候,不僅月臺上到處都是便當的叫賣聲,臺灣海拔最高的老街——奮起湖老街上也隨處可見便當店。不過,當年的奮起湖便當也不全是販售給鐵路旅客的,還有不少是提供給附近採茶的婦女。
奮起湖便當就地取材,清新質樸。一般而言,必會配有質量優良的阿里山高山有機蔬菜,比如大豌豆、龍鬚菜。清脆鮮甜的當令時蔬,搭配紅糟排骨和口味雞腿雙主菜。如今奮起湖便當因為競爭激烈,菜色也越做越豐富,除了時鮮的高山蔬菜,固定都有滷雞腿或滷排骨、滷肉、滷蛋、酸菜、蘿蔔乾或酸梅等。至於便當盒子,除了以往的鐵盒外,還有檜木盒與普通木片盒,價格從80至200多新臺幣不等。前兩種盒子的便當價錢當然較高,但吃完後,盒子可以帶回家做紀念。
福隆便當:必有七個菜
搭火車從臺北到宜蘭、花蓮,會經過一個叫做福隆的小站,位於新北市的福隆,最有名的是它的海灘和便當。福隆便當的特色是一定有七個菜:雞卷、滷蛋、香腸、高麗菜、五花肉、梅乾菜、豆乾。
有趣的是,別的地方的便當多因火車而興,福隆便當的肇始則跟火車有關,又關係不大。話說當地的吳媽媽當年生了五個小孩,先生雖在鐵路局工作,但薪水根本無法支撐家裡開銷,於是吳媽媽就在自家門前做起了滷肉飯和米粉湯生意。福隆是海釣客常常釣魚的好地方,這些海釣客雖然喜歡吃吳媽媽的東西,但不方便帶到海邊去吃,釣客們就建議吳媽媽做成便當,於是有了福隆便當。一開始,便當純粹為海釣客人準備,後來才漸漸變成在火車上販售。最初福隆便當菜式並不確定,經過長期改良才固定成現在這樣。福隆便當只要55元新臺幣,實在是價廉物美。無怪乎在臺灣「觀光局」制定的美食地圖上,東北海岸的福隆便當就與東海岸的東河包子一起,成為了代表性美食。本報臺灣特約記者 穀雨
(原標題:火車便當——臺灣的另類奇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