呷哺呷哺等開起了千平米的大店 小而美餐飲過時了嗎

2020-12-19 聯商網linkshop

今年以來,餐飲界掀起了一波開大店的浪潮,呷哺呷哺、星巴克等行業大佬都開起了千平米的大店,「小而美」過時了嗎?

從火鍋、正餐,到小吃他們的店都越開越大

曾經追求小而美的餐飲業,大店正在悄悄回歸。

就在前幾天,奈雪的茶在上海雙店齊開,其中包括一間獨棟、兩層小樓的店面。

從一開始,奈雪的茶就重新定義了奶茶店,面積不再是檔口大小,而增加了更多體驗的空間。這一股風,眾多飲品品牌都在追趕,如今的奶茶、茶飲,店面都越開越大。

今年6月6日,CoCo在鄭州新開了一家240平米的店面,而山東淄博大潤發店,有300平左右。

在其他領域,不管是火鍋、正餐、小吃,我們熟悉的很多品牌,都悄悄開起了大店。

旺順閣不論主品牌,還是新推的徽菜品牌「披雲徽宴」,新開店面積都在500-700平米之間,位置好的面積超千平米。

4月,呷哺呷哺在武漢新開一家面積最大的店鋪,上千平米,可同時容納近300人用餐。

曾經以60平米做到極致效率的雲味館,目前新開的店面集中在80—150平米。「我們在謹慎而樂觀地嘗試稍微大一些的店。」雲味館創始人遲煥濤對內參君說。

賣滷製品的獅頭牌滷味研究所,新開的大店約400平米,開業後營業狀況高過預期。

大店風潮來了?「小而美」過時了嗎?內參君採訪了呷哺呷哺、雲味館、西少爺等品牌,發現經過了情懷、產品、外賣、新零售之後,大店的體驗感,重新被擺上了餐飲品牌的案頭。

開大店還是開小店?

1、呷哺呷哺

未來會開大、中、小不同面積

呷哺呷哺董事長賀光啟說,今年4月在武漢新開的千平旗艦店是呷哺自身的升級版。有了大店模式的嘗試後,呷哺呷哺會在全國各大省市縣開出不同規模的門店。

「今年呷哺新開店鋪數量不會低於去年。」賀光啟說,在各地新開店鋪會有大、中、小不同面積。

據了解,呷哺大中小店的面積分別為800~1000平米、500平米和250平米左右。開大店還是中型店主要取決於市場容量,對大店的佔比也沒有規定。

知情人士告訴內參君,呷哺呷哺在武漢的大店周圍高校眾多,大學生顧客群體足夠多,相當於一個小火鍋食堂,是大學食堂的一個補充。「但如果在北京的某一個Shoppingmall的地下一層,可能只能開一個小店。」

2、CoCo

每開10-20家小店,開一家200平大店

CoCo進軍大陸11年,已經開出了2000多家門店。一直以來,都是以十幾平米「檔口店「形象示人。

去年開始,CoCo100平米左右的大店進入市場,今年開到了200平米以上。

內參君了解到,這主要是因為隨著新茶飲品牌的湧現,重空間、做體驗的茶飲品牌門店越來越有品質感。對CoCo來說,將空間做大、把產品線變得豐富,升級是大勢所趨。

「以後會每開10-20家小店,就開1家200平米以上的形象體驗店。不會在全國立馬開出很多大店,而是先在一個城市做試點,轉型成功之後,才會全國大面積推廣。」CoCo都可區域負責人表示。

3、雲味館

謹慎地嘗試大店,先從減主食加小食開始

雲味館創始人遲煥濤說,隨著購物中心裡餐飲的崛起和消費升級,一些品牌越來越傾向於開大店,因為大店的體驗感更強,對顧客更有黏性

他們也在謹慎而樂觀地嘗試稍微大一些的店,但是沒有一下子做大,因為基因不一定適合。但現在做小店的時候,也已經改變了邏輯,主食砍掉了差不多一半,同時增加了小吃和飲品的佔比,達到30%-40%。

「我們是先改變邏輯,然後逐步嘗試加大面積。」遲煥濤說,不一定非要開大店,每個企業根據自己的需要,比如小吃店或者快餐屬性的街鋪店就沒必要開大店。

4、72街

門店升級、模式升級,提升品牌價值

中式快餐品牌72街於5月底新開出了3.0店面——旗艦店72街CHEF,無論從店面還是模式都顯著區別於之前的店鋪。

首先,開放式廚房,大廚現炒,顧客可以一邊自選菜品,一邊觀賞廚師做菜;其次,在模式上,顧客可以自選自取,稱重計費;餐廳環境也進行了全面改造,強調空間的舒適性和私密性。

每個座位的佔地面積加大,提供更多軟包座位,採用點光源,增加免費 WIFI、USB接口和手機支架。為了讓消費者吃得更舒服,「在這裡看一場球賽也無妨」,72街總裁周明說。

業內總結說這是在用做正餐之道來做快餐,對於用餐舒適度的提高很明顯。

5、西少爺

大店小店都開,看選址區域的市場需求

西少爺門店面積基本在80-150平米之間。創始人孟兵說,開大店還是小店,這要看這個地區的需求量,「比如,如果這個地區我們預估需求很大,就開的大一些,我們最大的店是200平米,最小的是四五十平米,所以我們的彈性比較大。」

西少爺還有另外一種模型,就是20平米的外帶店,比如位於中關村大街上的店面。「這種模型特別好,但需求很大的位置開這種店就很浪費,因為它的收入可以提高好幾倍,但這種模型產能就會受限。」

6、豆撈坊潮汕牛肉火鍋

有潛力的地段,能支撐就開大店

豆撈坊潮汕牛肉火鍋創始人苑嘉益說,小店管理方便、投資小、 但聚客能力不如大店;大店不好管理, 考驗店長的管理能力。

「一個能力普通的店長就能經營一家小店, 大店不僅店長能力要全面, 管理體系也要健全, 因為人多、 事多、要靠體系來管。」苑嘉益如此分析。

豆撈坊潮汕牛肉火鍋自身是比較傾向於400-500多平米的店,有比較好的或有潛力的地段也可以考慮開800-1000平米的旗艦店,目前大店和小店的比例是1:4左右。「企業發展階段不同、經營理念不同、 團隊成熟度也不同,對大小店的需求也不同,主要看勢能能不能支撐起來大店。」

7、獅牌滷味研究所

三種門店模型對應不同消費場景

獅牌滷味研究所的店面分為三種:小型店(30平米)稱為「滷急送」,外賣佔比大;中型店(不超過200平米)稱為「滷飯科」;大店(大約400平米)稱為「打冷科」。

三種門店模型對應不同消費場景。

新開的400平米大店,主要用於形象展示,為了提升品牌調性。除了常規菜品,還專門設計了酒水菜單,粉鵝肝、巨鵝翼等可以搭配店裡的威士忌食用,讓顧客像吃法餐一樣吃滷味。

其他的設計,包括現場食材陳列等,無一不是為了增加體驗感。

體驗強勢回歸

綜上,內參君發現,並不是說「小而美」過時了,其實每個品牌對大小店都有自己的考慮和打算。但有一個觀點卻是一致的,那就是他們都在強調體驗感

就像原北京美大星巴克咖啡有限公司總裁王朝龍說,星巴克的大店就是增加體驗感,提高品牌勢能。

而喜茶也表示,在可承受範圍內,希望開更大的空間,給用戶更好的體驗。

對餐飲消費的主力軍90後、00後來說,用餐不再為了飽腹,而是要社交、娛樂、取悅自己等多維度的體驗需求,所以品牌get到這樣的變化,包括呷哺呷哺等快時尚餐飲品牌在內,都逐漸向著「輕正餐」化邁進——比傳統快餐隆重一分,又比正餐輕鬆一點。

據內參君了解,背後也有業績承壓的原因,外賣的崛起和購物中心正餐增多,很多快餐品牌的生意被分流嚴重,開大店是為了利用「增強體驗」這張牌提振生意。

大店潮到來,也預示著,餐飲業正在從服務主義,向體驗主義升級。

(來源:餐飲老闆內參  燕子)

相關焦點

  • 禾穀炒飯帶你細數2018年餐飲關鍵詞,展望未來餐飲大趨勢
    >事件三:大店模式回歸事件四:智慧餐廳再次襲來事件五:星巴克進軍外賣而這五大事件同樣反映除了五大關鍵詞:西貝繼續嘗試小店→把店做小「高大上」受市場環境打壓蛻變成為「小而美」,「把店做小」已變成了餐飲人士的共識,禾穀炒飯美味小廚,全系列產品線,滿足不同客戶需求,讓吃會在這裡尋覓不停。這也是禾穀炒飯能在餐飲市場紅紅火火的原因之一了。
  • 小火鍋煮出大奇蹟——訪呷哺呷哺餐飲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裁...
    可是他們中的大多數只是曇花一現,而臺商賀光啟和他率領的呷哺呷哺餐飲管理有限公司卻依舊屹立,甚至以每5天開一家店的速度在快速「奔跑」。在競爭激烈的北京餐飲業,呷哺呷哺的小火鍋煮出了大奇蹟。  90年代初,賀光啟就已經是臺灣有名的珠寶實業家,在臺灣多地開有珠寶廠。在改革開放的春風中,賀光啟又嗅到了大陸的商機,攜妻子踏上了北京的土地,做起老本行-——珠寶生意。
  • 供應鏈巨頭揚言「5年要開一萬家油條早餐店」!餐飲上下遊暗戰打響?
    文 | 職業餐飲網 旖旎近日,肯德基、海底撈、華萊士的供應商「千味央廚」開早餐店,也來搶食餐企生意!繼去年闖關IPO後,今年千味央廚又出新動作,在鄭州開20平米人均6元的「早飯師」,主打灌蛋油條,正式進軍早餐賽道。不僅計劃今年在鄭州開100家店,還要5年內在全國布局10000家門店。
  • 「一人一鍋」呷哺呷哺上市5周年,解讀餐飲品牌長紅秘訣
    在餐飲行業競爭激烈的現狀下,呷哺呷哺不斷創造新鮮活力、保持長紅的秘訣是什麼?火鍋江湖的難題呷哺呷哺1998年創立於北京,至今已覆蓋中國18個省份的80多座城市,擁有近1000家門店,每年接待顧客超過8000萬人次,是中國十大火鍋品牌以及中國餐飲百強企業之一。
  • 呷哺呷哺開出茶米茶,搬出火鍋店的茶飲能成就「第三空間」嗎?
    不同的是此次呷哺呷哺創始人賀光啟對自媒體「餐飲老闆內參」表示,「茶米茶不是呷哺呷哺的子品牌,是獨立品牌,由我個人創立的具有差異化的茶飲品牌。」足以看出賀光啟對茶飲這一賽道的重視。茶飲,呷哺呷哺的寵兒茶米茶門店向客人發放的宣傳頁顯示,目前它已在北京上海兩地各開出一家門店,深圳店也正在籌備中。
  • 呷哺呷哺的高端火鍋湊湊要開到 100 家店,還會單獨開茶飲點心店
    呷哺呷哺推出中高端火鍋品牌湊湊已經兩年了。和競爭對手不同的是,湊湊不僅做火鍋,還賣現制茶飲,堂食之外還可以外帶或外賣。近日,湊湊宣布打算將茶飲部分獨立開店。湊湊還計劃加速開火鍋店,在兩年內開到 100 家門店,未來將獨立於呷哺呷哺上市。
  • 西式餐飲大受國人所喜,開牛排店能賺錢嗎?
    隨著全球飲食文化的融合,西餐在我國餐飲市場中佔據了越來越大的規模,拋開麥肯之流等西式快餐店,牛排店的拓展也極為迅速。牛排是西餐中極具代表性的食物,無論是法國義大利,或是英美等國家,牛排都是其日常餐飲中極為重要的一部分。
  • 海底撈、呷哺呷哺之後,火鍋市場還有機會嗎?
    來源:新消費內參作者丨燃貓1994年,技校畢業的張勇與朋友湊齊了8000元,在老家簡陽開起了海底撈。而24年後的2018年,即將IPO已經是一家實現年營收入過百億,淨利潤超10億的餐飲業巨無霸,一個底層年輕人的命運就此被改變。
  • 呷哺呷哺:臺灣餐飲企業大陸成長的典型
    12年前,臺商賀光啟在北京成立呷哺呷哺餐飲公司,開始了他在大陸的創業之路。如今,呷哺呷哺已在京津地區開設門店上百家,年銷售額約4億元人民幣,書寫了臺資餐飲企業乘大陸市場「東風」成長壯大的又一個「傳奇」。     20多年來,伴隨著兩岸經貿交流合作的大潮,眾多臺灣餐飲企業踴躍投資大陸,且大多數經營狀況良好。
  • 掘金餐飲行業:海底撈、九毛九、呷哺呷哺深度對比
    1、餐飲行業:連鎖化率逐漸提升,火鍋和休閒快餐是優質賽道1.1. 餐飲行業規模較大,行業集中度較低 中國餐飲行業規模大增速快,受宏觀經濟影響有限。整體翻臺率:2019 年海底撈/九毛九/太二/呷哺呷哺/整體翻臺率分別為 4.8/2.4/4.9/2.7,整體趨於穩定。同店翻臺率:2019 年海底撈的同店翻臺率為 5.2,2019H1 九毛九/太二的同店翻臺率為 2.3/5.1,呷哺呷哺未公布同店翻臺率。
  • 呷哺呷哺CFO趙怡:餐飲顏值不是最重要的
    然而高逼格的裝修改造砸下大把銀子,一定就能帶來顧客盈門、收益提升?呷哺呷哺CFO趙怡對此表示懷疑。趙怡在接受北京商報記者專訪時表示,餐廳顏值只是一瞬間,不能為了升級而升級,門店升級一定要為企業未來的業務發展做好鋪墊。與看得見的門店環境升級相比,看不見的後臺系統升級其實更為關鍵。
  • 海底撈VS呷哺呷哺:「火鍋雙雄」沒有終點的開店競賽
    張、賀二人分別執掌著國內兩大知名連鎖火鍋品牌——海底撈(需求面積:800-1500平方米)和呷哺呷哺,兩家公司都在香港上市,一家市值1400億,一家140億。   也許,很多人光顧過這兩家火鍋店,也感受過兩家完全不同的風格,但作為一個食客,你知道他們是怎麼賺錢的嗎?   這,就是今天斑馬消費要告訴大家的事。
  • 那些幾千平米的超級門店,裡面究竟都有啥?
    來源:紅餐網 作者:楊不然 在餐飲界,有那麼一批不走尋常路的門店,動輒上千平米甚至過萬平米,規模之大令人震撼。
  • 小而美餐飲典範,小小河邊魚帶你輕鬆開飯店
    即便經濟形勢不好,多行業寒冬肆虐,餐飲市場總是熱鬧的。亂鬨鬨你方唱罷我登場,其中不乏亂世英豪蓄勢待發。在餐飲行業浸淫多年的楊明超,操盤過多個餐飲項目,此次他深埋五年之後推出的「小小河邊魚」項目以摧枯拉朽之勢,迅速火爆起來。這樣一家店裡,無需大廚,一包油一包料,靠好吃打天下。楊明超要帶著這一低門檻餐飲創業項目,讓初創業者也能輕輕鬆鬆開飯店。
  • 【餐飲】呷哺呷哺提交IPO申請:休閒火鍋之王如何煉成?
    在北京、上海等地人流量大的購物中心裡,經常可以找到這麼一家店:橙色裝修風格、U型吧檯,顧客圍坐其間享受單人小火鍋——這家店有一個特別的店名:呷哺呷哺,呷的閩南語含義是一口一口吃;哺則有進補的含義。呷哺呷哺是指一人一鍋的吧檯式小火鍋。  值得注意的是,連鎖火鍋品牌「呷哺呷哺」已於近日向港交所主板市場遞交了IPO申請。若成功上市,公司將成「快速休閒火鍋第一股」。
  • 呷哺呷哺,還能往上「湊湊」嗎?
    因此,即便能夠在下半年實現大規模營收,呷哺呷哺的利潤增長情況倒也未必能達到理想的狀態。增收不增利,頗有吃力不討好的意味。隨著門店數量的進一步增加,平均翻臺率和同店銷售額增長率也處於下降趨勢,或許是由於同城店鋪的數目增加,攤平了目標客戶群體,導致單店銷售情況出現疲態。
  • 10平米日式小吃店單日高達1.6萬,還要開百城千店...
    《2018中國小吃產業餐飲大數據研究報告》統計顯示,2017年我國小吃餐廳有72.7萬家,佔餐飲門店總量的12.6%。這個「高配」團隊的基因一出生就與福建的餐飲企業不一樣,以小而美的輕模式、追求美學、極致性價比的鐵三角來攻城掠池。雲翁團隊設計能力極強,創始團隊中3人畢業於世界設計類排名前3的學府,品牌富有設計感,別具一格。
  • 呷哺呷哺今年靠這招制勝
    那麼,呷哺呷哺今年憑什麼實現「逆襲」?從其最新發布的支付寶雙十二戰報可以發現,數位化轉型是其領跑行業的主要引擎之一。數據顯示,呷哺呷哺支付寶小程序12月新用戶增長近9倍,支付寶小程序套餐券累計賣出4萬5千多份。
  • 呷哺呷哺與海底撈,是100億與1600億的差距嗎
    從2016年起積極求變,謀求業務轉型的呷哺呷哺,與海底撈已不可同日而語。作為曾經的「火鍋第一股」,呷哺呷哺怎麼了?還能追上海底撈的腳步嗎?1呷哺呷哺「大躍進」,越努力卻沒有越幸運1998年,賀光啟在北京創立呷哺呷哺。其在國內首創吧檯式涮鍋、一人一鍋模式,主要面向中低層消費人群。
  • 餐飲上市公司呷哺呷哺全線安裝網際網路POS 領軍快餐O2O商業模式
    呷哺呷哺從2012年開始就非常重視O2O商業模式在店內的應用,是最早一批通過線上渠道進行優惠券營銷的餐飲企業,運用豐富的網際網路工具,開展靈活多變的網際網路營銷,有效地將網際網路用戶轉化成為到店消費的顧客,從而實現整體銷量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