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誅晁錯,以清君側」,七王之亂影響深遠

2020-12-24 潛漸俊德

《中國史綱要》中記載:七國之亂,是地方割據與中央集權之間矛盾的爆發。七國之亂平定以後,諸侯王強大難制的局面大為緩和,中央集權走向鞏固,國家統一顯著加強了。

七王之亂是西漢中央與割據勢力矛盾激化的典型,發生於漢景帝時期;在當時,隨著諸侯王勢力的不斷壯大,景帝深感自己的皇位面臨嚴重威脅,便開始進行削藩加強皇權,諸侯王不滿自己的權利被不斷削弱,故以吳王劉濞為首的七大諸侯國以「清君側」名義發動叛亂,由於發起者是七位諸侯王,又稱為七王之亂。

七王之亂形勢圖

七王之亂的背景和過程

在楚漢爭霸落幕後,劉邦建立漢朝,自此開創一統局面;為了回饋功臣將士,就將諸多封地分給了他們,這也為「七國之亂」的發生埋下了導火索。在漢景帝時期,中央和地方割據勢力的矛盾不斷激化,漢景帝深知地方勢力不斷做大會越來越威脅到自身統治,便聽從晁錯的建議試圖削弱各諸侯王的勢力,漢景帝首先拿勢力較大的趙、楚兩國開刀,欲收回他們的部分領地,這激起了各諸侯王的怒氣,在吳王劉濞的聯合鼓動下,形成七大聯盟,以「清君側」的名義發動戰爭。

「清君側」

但最終,在三個月的交戰中,七王以失敗告終;吳王兵敗被殺,其餘的劉姓王要麼自殺,要麼被誅,中央以絕對的勝利結束了這次戰爭,經此一役,藩王權力不斷削弱,中央集權得以不斷鞏固和加強,漢朝內部得以統一。

七王之亂

七王之亂及其深遠的影響

隨著七國之亂的結束,漢景帝的削藩意圖得以實現,並鞏固加強了中央集權,並在極大程度上緩解了當年漢高祖分封諸侯國所引發的內部矛盾,為漢武帝頒布「推恩令」來以徹底削弱藩王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假如沒有發生七國之亂,那漢武帝想通過一紙「推恩令」來削弱藩王,那恐怕是難上加難。七王之亂是漢王朝中央與地方矛盾最終激化的結果,這也給後期統治者提供了警示作用,可以說,自漢景帝開始,中央集權得以不斷加強,在漢武帝時期達到頂峰,維持了長期的大一統局面。

「推恩令」的頒布

總結

此次內部動亂可以說是中央與地方權力不協調的產物,這給我們今天也有重要啟示,地方要有一定的自主權,不能完全被中央所約束,但地方又不能為所欲為,其權力有一個界限,或者中央要有相應的監督和制約機制來限制地方權力的不斷擴大,這樣既保證了地方自主性的發揮,又對自身權力進行有效持有,從而增強內部凝聚力,提升國家的綜合國力。

參考文獻:

《漢書》

《中國史綱要》

《資治通鑑》

圖片部分來源於網絡,侵權請聯繫刪除。

本文系潛漸俊德原創,如需轉載,請聯繫授權,侵權必究!歡迎評論分享轉發關注,您的支持是對我最大的鼓勵 !

相關焦點

  • 同是藩王作亂,為什麼七王之亂很快平定,而八王之亂導致亡國?
    七王之亂被很快平定,而八王之亂則是直接導致西晉亡國。這是為何呢?首先,七國之亂是發生在中國西漢景帝時期的一次諸侯國叛亂。漢景帝採用晁錯的《削藩策》,先後下詔削奪楚、趙等諸侯國的封地。這時吳王劉濞就聯合楚王劉戊、趙王劉遂、濟南王劉闢光、淄川王劉賢、膠西王劉昂、膠東王劉雄渠等劉姓宗室諸侯王,以「清君側」為名發動叛亂。由於梁國的堅守和漢將周亞夫所率漢軍的進擊,叛亂在三個月內被平定。七王皆死。
  • 西漢時期七王之亂中,梁王劉武力挺漢景帝,為何卻抱憾而終
    在西漢初期,劉邦為了增強宗室的力量,像很多初登帝位的人一樣,大封同姓諸王。然後這些藩王又將爵位世襲給後代,使得諸侯割據的勢力越來越大,已經有了跟中央叫板的底氣。在這樣的背景下,漢景帝劉啟不得不削藩,這一削藩,立馬就給自己帶來了一場普天蓋地的危機,史稱「七王之亂」。
  • 閒話史記之孝景本紀第十一
    他自然成為晁錯的削藩策的首要目標。吳王劉濞當然不是軟柿子,再加上早年劉濞的兒子被時為太子的景帝拿棋盤拍死,早已恨景帝入骨,正愁找不到理由反叛景帝,於是就藉口「誅晁錯、清君側」的名義,聯合楚王劉戊、趙王劉遂、濟南王劉闢光、淄川王劉賢、膠西王劉昂、膠東王劉雄渠等人發動叛亂,吳楚七國之亂正式爆發。
  • 漢景帝在位時發生的七國之亂,是哪七個國家?最後結局如何?
    漢景帝在位時間是公元前157年到公元前141年,一共16年,算是比較短的在位時間,但是卻發生了中國歷史最大的皇族內亂之一,史稱「七國之亂」。如果對歷史不熟悉的人,可能會把七國之亂代入到戰國七雄,以為七國之亂指的是戰國末年的韓趙魏楚燕齊秦七個國家,事實上這是漢景帝在位期間,七個藩王製造的一場內亂。
  • 西漢晁錯之死:僅與領導關係好,與同事關係很僵,是件很危險的事
    晁錯是西漢的名臣,漢景帝時任御史大夫。景帝二年(前155年),晁錯向景帝上疏《削藩策》,建議查處各諸侯王的罪過,根據罪過的大小削減其封地收歸朝廷。然而削藩觸及了各諸侯王的根本利益,景帝三年(前154年),吳王劉濞在廣陵起兵,並聯合楚王、趙王、濟南王、淄川王、膠西王、膠東王等六國諸侯王,以「誅晁錯,清君側」的名義,公開反叛朝廷,開啟了西漢歷史上以吳楚聯軍為主力的七國之亂的戰爭。為了平息各諸侯王的怒火,漢景帝在開戰之前,就匆匆忙忙將自己的恩師晁錯腰斬了。晁錯被殺,有多方面的原因,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他與朝中大臣的關係都不好。
  • 華夏歷史人物誌之西漢篇晁錯,費盡九州鐵,鑄成一把錯
    於當時的漢庭來說,諸侯王的問題其實從文帝時期就已經被賈誼提出來了,但,當時因為文帝還是高皇帝之子,且諸侯王尚未真正崛起,故雖然有問題,但問題還不是很大。同時,文帝也根據賈誼當年的策略,重新進行了相應的部署,為之後可能爆發的諸侯之亂做了應急。
  • 高樓垂柳:分數與七王之亂、推恩令甚至劉備的關係
    分數與七王之亂、推恩令甚至劉備的關係 文/高樓垂柳 晚上和女兒討論分母相同的分子加減法,她總是弄不明白1是幾分之幾。反覆講也是迷迷糊糊的狀態。我想到了漢朝的七王之亂和推恩令,於是讓她放下手中的紙和筆,「我和你講個故事,你看看1到底是怎麼回事。」 「好啊--」她很高興,大眼睛忽閃忽閃地,作業帶來的疲憊一掃而光。 「漢朝的開國皇帝是誰?」
  • 西漢七國之亂和西晉八王之亂,哪一個對社會造成的破壞更大?
    此後,劉邦先後消滅了除長沙王吳芮之外的所有異姓王,繼而陸續分封了九個劉氏子弟為王,並與群臣定下了「非劉姓不王」的「白馬之盟」,然而隨著「諸呂之亂」的爆發,以及時間的推移,諸侯王與中央朝廷之間的矛盾日益激化。
  • 野心滔天、身死國滅——七國之亂起兵諸王下場
    七國之亂,指的是漢景帝前三年(不是前元三年,而是前三年,漢景帝在位時三次改元,但是沒有建立年號,稱前、中、後某年)正月,因漢景帝採用御史大夫晁錯之策,對國內諸侯王實行「削藩策」,導致漢宗室諸侯王:吳王劉濞、楚王劉戊、趙王劉遂、濟南王劉闢光、淄川王劉賢、膠西王劉昂、膠東王劉雄渠等,七國諸侯王起兵,號稱「清君側、誅晁錯」,舉兵西向,反叛作亂的事件。
  • 漢朝削藩:景帝引七王之亂,武帝兵不血刃就搞定了,區別是啥
    藩王制度,是漢朝高祖劉邦在建朝之初就立下了規矩,而為了防止諸王叛亂,劉邦還特意削減了異姓王的數量,主要是把自家的劉姓王扶持做大。在劉邦的行動當中,淮陰侯韓信等多人都遭到了殺害,由此天下諸王,已經有半數是姓劉了。
  • 西漢七國之亂原因、過程和結果:這就是一場互相比蠢的內部叛變
    另一個原因是皇帝與諸侯王之間的關係越來越淡。打個比方,劉邦有八個兒子,選一個繼承皇位,其他當諸侯王,皇帝與諸侯王之間是兄弟關係。而傳到文帝是子一輩、傳到景帝就是孫一輩,皇帝與諸侯王之間的關係就沒那麼親近了。而且,大家也就來祭祀朝會的時候見一面,平時能通個書信就不錯了。但,這時候就一定會發生七國之亂嗎?
  • 為什麼七王之亂以後就是漢武盛世,而八王之亂以後就是西晉滅亡?
    西漢初期,劉邦為了增強宗室的力量,大封同姓王,以至於過了數代以後,諸侯的勢力已經嚴重威脅到了中央,到了漢景帝時期更是爆發了「七王之亂」。無獨有偶,西晉初期司馬炎也大肆分封諸侯,結果到了西晉末年,爆發了「八王之亂」。這兩者的起因是相同的,都是藩鎮諸侯的勢力太強影響到了中央的統治,但是結局卻相差甚遠。
  • 中國王朝動亂之一,分封制王朝下諸侯王的使命和三種命運走向!
    中國歷史上有名的三次分封是漢,晉和明,而這三朝都引發了諸侯王之亂!其實分封諸侯王都有一個目的,就是為了維護自家天下,防止朝中出現變故,使得自家天下落入他人之手!我們按照朝代脈絡來看分封制下諸侯王的使命和命運走向!
  • 歷史上死得最慘的十位人物,嶽飛和韓信上榜,他因四個字被誅十族
    朱元璋晚年的時候性情大變,隨意屠殺有功之臣,劉伯溫也沒能倖免。據史書記載,;劉伯溫是吃了胡惟庸送的藥之後才慢慢死去的。對此,很多人認為這是朱元璋在借刀殺人。第六位、商鞅:五馬分屍秦孝公能夠讓秦國的實力居於七國之首,商鞅發送的商鞅變法功不可沒。
  • 皇帝常說誅九族,那歷史上被誅九族的人有多少?其實只有2人
    影視劇中,我們經常見到這樣一幕,就是大臣犯罪後,皇帝龍顏大怒,讓人推出去將其誅九族。但實際上,在我們的歷史長河中,真正被誅九族的人很少,有歷史記錄的被誅九族的人,只有兩人。誅九族是古代的一項重罪,雖然古代有凌遲、車裂、腰斬等眾多酷刑,但這些刑罰主要針對犯罪者本人的,而誅九族,除了犯罪者本人外,還會牽扯到犯罪者的親屬,它的血腥程度超過了車裂、凌遲等酷刑,這是一種非常殘忍的刑罰。古代皇帝對誅九族的刑罰使用也是慎之又慎,除了謀反、謀逆等重罪外,很少會對大臣施行誅九族的重罪,所以歷史上被誅九族的人非常少。
  • 同是叛亂,為何七王之亂後是漢武盛世,八王之亂後就是五胡亂華?
    西漢初期,劉邦為了增強宗室的力量,大封同姓王,以至於過了數代以後,諸侯的勢力已經嚴重威脅到了中央,到了漢景帝時期更是爆發了「七王之亂」。無獨有偶,西晉初期司馬炎也大肆分封諸侯,結果到了西晉末年,爆發了「八王之亂」。 這兩者的起因是相同的,都是藩鎮諸侯的勢力太強影響到了中央的統治,但是結局卻相差甚遠。 七王之亂之後是漢武帝盛世,而八王之亂以後則是五胡亂華,西晉滅亡。 這是為啥呢?
  • 皇帝總說誅你九族,那麼被連誅十族的方孝孺,到底對皇帝做了什麼
    第二在大明剛剛同意需要休養生息的時候,提出了「削藩」,將手握兵權的叔叔們藩鎮收回,隨後就引發了靖難之役,但建文帝的叔叔們豈是泛泛之輩,很快,燕王朱棣就起兵反抗,打出的口號就是」清君側「靖難一役中,提出的謀略
  • 歷史上的「誅九族」誅的是哪九族?和「滿門抄斬」有什麼區別?
    運氣好點的被流放邊疆苦寒之地,終身難回故土。運氣差點的則押出午門斬首。若是皇上還不解氣,那麼歷史上最為殘酷的刑罰--「誅九族」就會登場。生活在現代的朋友們對「誅九族」比較陌生,咱們今天就來看看「誅九族」誅的是哪九族。一般有兩種說法,比較靠譜的是分為父族、母族和妻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