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是藩王作亂,為什麼七王之亂很快平定,而八王之亂導致亡國?

2020-12-12 漢周讀書

中國歷史上一共有過兩次親王與中央王朝的大規模對抗:一次是漢朝七王之亂,另一次則是西晉的八王之亂。

這兩次直接導致了全國大戰。

因此,後世千年朝廷都不對藩王權力大規模節制。

二者雖然同為藩王作亂,但結局卻完全不一樣。

七王之亂被很快平定,而八王之亂則是直接導致西晉亡國。

這是為何呢?

首先,七國之亂是發生在中國西漢景帝時期的一次諸侯國叛亂。

漢景帝採用晁錯的《削藩策》,先後下詔削奪楚、趙等諸侯國的封地。

這時吳王劉濞就聯合楚王劉戊、趙王劉遂、濟南王劉闢光、淄川王劉賢、膠西王劉昂、膠東王劉雄渠等劉姓宗室諸侯王,以「清君側」為名發動叛亂。

由於梁國的堅守和漢將周亞夫所率漢軍的進擊,叛亂在三個月內被平定。

七王皆死。

七國之亂的平定,標誌著西漢諸侯王勢力的威脅基本被清除,中央集權得到鞏固和加強。

因此,七王之亂反而沒有使大漢亡國,反而使得大漢更深一步的加強了集權。

再來看看八王之亂。

八王之亂是發生於中國西晉時期的一場皇族為爭奪中央政權而引發的內亂,因皇后賈南風乾政弄權所引發。

這次動亂共歷時十六年,其核心人物有汝南王司馬亮、楚王司馬瑋、趙王司馬倫、齊王司馬冏、長沙王司馬乂、成都王司馬穎、河間王司馬顒、東海王司馬越等。

實則最後參加的不止八王,但八王為主要參與者,八王之亂」是中國歷史上最為嚴重的皇族內亂之一。

當時社會經濟遭到嚴重的破壞,導致了西晉亡國以及近三百年的動亂。

由此看來二者差距如此之大,究竟是為什麼呢?

原因便是領導者不一樣,七王之亂是在漢景帝時期,而漢景帝此人十分冷血和強硬,因為本身就是晁錯積極幫他削藩,但是他卻為了讓七王出師無名,竟然腰斬晁錯,並斬其全家。

再者就是,七國進攻中央王朝時,被漢景帝親弟弟梁王劉武頑強抵抗,吳楚聯軍併力攻城,攻下梁國南面的棘壁。

梁王劉武向朝廷告急,而漢景帝居然用梁王軍隊拖住吳、楚主力,尋找時機切斷對方補給,然後伺機擊潰叛軍,如此一來就讓自己的親弟弟陷入險境。

可見其人夠陰夠狠。

而八王之亂的時候,領導可就不一樣了。

八王之亂,最先之所以爆發,表面是因為賈南風禍亂朝廷,藩王們不滿。

實際上是因為藩王們看見皇帝是一個白痴,好欺負,想取而代之。

提出的口號也是清君側想要殺賈南風,但賈南風又是領導者,因此藩王們越打越熱火。

再者就是帶兵將領。

漢景帝時期平定七王之亂時期將領是周亞夫這等名將,而周亞夫此人堪比白起。

而八王之亂的背景是司馬氏剛剛篡權不久,處於人才凋零的狀況,加上忠於曹魏的名將們被司馬氏屠殺殆盡。

而司馬氏自身又無良將,故此缺乏良將,導致戰爭很難結束。

其三,便是準備不一樣。

平定七王之亂根本的目的是為了削藩,因此中央王朝準備已久,包括兵馬、錢財、糧草軍械等。

而平定八王之亂純粹就是藩王的作亂。

藩王此時準備已久,但是中央王朝根本毫不知情,加上朝政昏暗,在毫無準備的情況下又怎會是藩王們的對手?

因此,七國之亂最終平定,漢朝實力大增。

八王之亂所導致的混戰,致使國家實力大損,從而引發了五胡亂華的黑暗時代。

相關焦點

  • 西漢時期七王之亂中,梁王劉武力挺漢景帝,為何卻抱憾而終
    在西漢初期,劉邦為了增強宗室的力量,像很多初登帝位的人一樣,大封同姓諸王。然後這些藩王又將爵位世襲給後代,使得諸侯割據的勢力越來越大,已經有了跟中央叫板的底氣。在這樣的背景下,漢景帝劉啟不得不削藩,這一削藩,立馬就給自己帶來了一場普天蓋地的危機,史稱「七王之亂」。
  • 為什麼七王之亂以後就是漢武盛世,而八王之亂以後就是西晉滅亡?
    西漢初期,劉邦為了增強宗室的力量,大封同姓王,以至於過了數代以後,諸侯的勢力已經嚴重威脅到了中央,到了漢景帝時期更是爆發了「七王之亂」。無獨有偶,西晉初期司馬炎也大肆分封諸侯,結果到了西晉末年,爆發了「八王之亂」。這兩者的起因是相同的,都是藩鎮諸侯的勢力太強影響到了中央的統治,但是結局卻相差甚遠。
  • 八王之亂 讓西晉亡國的是哪八位王
    尤其是鎮外藩王享有高度自治的軍政大權,為司馬家族的內鬥奠定了軍事基礎。八王之亂指的是,河間王司馬顒(司馬懿弟弟司馬孚的孫子),東海王司馬越(司馬懿四弟司馬馗的孫子),汝南王司馬亮(司馬懿四兒子),趙王司馬倫(司馬懿九兒子),齊王司馬冏(司馬懿重孫子,司馬攸兒子),楚王司馬瑋(司馬懿重孫,晉武帝五兒子),長沙王司馬乂(司馬懿重孫,武帝六兒子),成都王司馬穎(司馬懿重孫,晉武帝第十六兒子)。
  • 「請誅晁錯,以清君側」,七王之亂影響深遠
    七國之亂平定以後,諸侯王強大難制的局面大為緩和,中央集權走向鞏固,國家統一顯著加強了。七王之亂是西漢中央與割據勢力矛盾激化的典型,發生於漢景帝時期;在當時,隨著諸侯王勢力的不斷壯大,景帝深感自己的皇位面臨嚴重威脅,便開始進行削藩加強皇權,諸侯王不滿自己的權利被不斷削弱,故以吳王劉濞為首的七大諸侯國以「清君側」名義發動叛亂,由於發起者是七位諸侯王,又稱為七王之亂。
  • 同是叛亂,為何七王之亂後是漢武盛世,八王之亂後就是五胡亂華?
    西漢初期,劉邦為了增強宗室的力量,大封同姓王,以至於過了數代以後,諸侯的勢力已經嚴重威脅到了中央,到了漢景帝時期更是爆發了「七王之亂」。無獨有偶,西晉初期司馬炎也大肆分封諸侯,結果到了西晉末年,爆發了「八王之亂」。 這兩者的起因是相同的,都是藩鎮諸侯的勢力太強影響到了中央的統治,但是結局卻相差甚遠。 七王之亂之後是漢武帝盛世,而八王之亂以後則是五胡亂華,西晉滅亡。 這是為啥呢?
  • 漢朝削藩:景帝引七王之亂,武帝兵不血刃就搞定了,區別是啥
    藩王制度,是漢朝高祖劉邦在建朝之初就立下了規矩,而為了防止諸王叛亂,劉邦還特意削減了異姓王的數量,主要是把自家的劉姓王扶持做大。在劉邦的行動當中,淮陰侯韓信等多人都遭到了殺害,由此天下諸王,已經有半數是姓劉了。
  • 讓西晉王朝直接崩潰的八王之亂,西晉諸王相互攻殺的背後
    八王之亂,在歷史上也是個異數。大一統的朝代不是沒出現過藩王內亂,但大多數在王朝前期,而且在平定內亂後王朝大一統的凝聚力更強。漢朝就是如此,元朝、明朝更明顯,清朝也不例外。八王之亂就出現在西晉王朝前期,但是這個強盛的一統王朝竟然直接崩潰了。這不能不讓人仔細分析大崩潰之前的八王之亂。
  • 八王之亂導致了西晉的亡國,這八王最後的結局又是怎樣的
    西晉在中國歷史上是一個短命的王朝,從公元266年立國,到公元316年亡國。如果以西晉滅掉東吳為開始,那其在中國歷史上僅存在37年,而直接導致西晉滅亡的導火索就是「八王之亂『』。「八王之亂」是中國歷史上最為嚴重的皇族內亂之一,嚴重破壞了當時的社會經濟,導致了中國將近三百年的動亂,使之後中國進入了五胡亂華時期。
  • 七王之亂的背後:漢景帝的豪賭,與吳王劉濞的不幸
    前言:漢朝漢景帝在位期間,西漢帝國遭遇了史無前例的危機:一下子,有七個諸侯國起來造反。這讓漢景帝慌亂不已。而歷史上,這就是著名的七國之亂。七國之亂,其實是漢景帝的一場豪賭。1、 諸侯問題在秦漢時代之前,夏商周三代的更替,幾乎都是因為諸侯的管理問題而導致的。其實說實話,劉邦骨子裡也不想封諸侯,但是考慮西漢底盤太大,因此如果不封諸侯,很可能導致新一輪的天下大亂,於是劉邦通過一番騰籠換鳥的手法,把劉家子弟全部冊封為諸侯。
  • 八王之亂,西晉本想加強中央集權,最終卻將其變成亡國的罪魁禍首
    同時,這場戰亂也直接導致羸弱的西晉王朝加快了滅亡腳步,乃至進入了一個長達300年的黑暗動亂時期(即五胡十六國時期),這便是歷史上赫赫有名的「八王之亂」!但是,相信絕大多數朋友不會知道,這場戰亂的爆發前提,確是以西晉王朝加強中央集權的政策下進行。那麼,為何西晉王朝本著鞏固政權的目的,卻會遭遇遭遇八位皇族的反對、乃至興兵徵戰呢?
  • 野心滔天、身死國滅——七國之亂起兵諸王下場
    七國之亂,指的是漢景帝前三年(不是前元三年,而是前三年,漢景帝在位時三次改元,但是沒有建立年號,稱前、中、後某年)正月,因漢景帝採用御史大夫晁錯之策,對國內諸侯王實行「削藩策」,導致漢宗室諸侯王:吳王劉濞、楚王劉戊、趙王劉遂、濟南王劉闢光、淄川王劉賢、膠西王劉昂、膠東王劉雄渠等,七國諸侯王起兵,號稱「清君側、誅晁錯」,舉兵西向,反叛作亂的事件。
  • 淺析西晉八王之亂與五胡亂華之關係
    而且,參與這場動亂的王不只八個,但八王為主要參與者,主要有:汝南王司馬亮、楚王司馬瑋、趙王司馬倫、齊王司馬冏、長沙王司馬乂、成都王司馬穎、河間王司馬顒、東海王司馬越等八王。西晉,公元280年,晉武帝滅掉孫吳政權,這是自東漢末年四分五裂之後,古代中國的又一次統一。
  • 先有漢朝七國之亂,後有西晉八王之亂,朱元璋為什麼還要分封藩王
    在歷史上分封諸侯王的弊端是這些諸侯王將來有一天可能會反你,西漢分封劉氏子孫,爆發了七國之亂,西晉分封司馬氏諸侯王,導致了八王之亂。之後大多朝代都不再搞分封諸侯王這一套了,但是為什麼到了明朝朱元璋卻又力排眾議,堅持分封藩王呢。難道他沒有讀過史書嗎?這其中的弊端他不明白嗎?其實老朱也是有自己的考慮的。
  • 安史之亂歷時多久,安史之亂是誰平定的,安史之亂簡介
    唐朝曾經開創了"開元盛世","貞觀之治"一片盛唐景象,唐朝是歷史上最強盛的朝代之一,一場安史之亂,使得唐朝由盛轉衰,漸漸沒落。安史之亂是如何爆發的?最後安史之亂又是誰平定的?安史之亂簡介會為你一一揭曉。安史之亂簡介唐朝後期,由於承平日久,國家無事唐玄宗喪失了向上求治的精神,政治癒加腐敗。唐玄宗更耽於享樂,寵幸楊貴妃。
  • 西漢七國之亂和西晉八王之亂,哪一個對社會造成的破壞更大?
    西漢七國之亂和西晉八王之亂,是中國古代實行中央集權統治後爆發的兩次大規模藩王叛亂,其中七國之亂是西漢初期「郡國制」留下的隱患,而八王之亂則是西晉初期「強宗室弱地方」所留下的隱患,那麼這兩次大規模叛亂,哪一個對社會造成的破壞更大呢?
  • 晉朝為什麼被稱為最黑暗的朝代?八王之亂和五胡亂華是怎樣形成?
    公元266年曹魏曹奐禪位於司馬炎,是為晉武帝,西晉建立,中間經歷八王之亂,五胡亂華,公元316年,匈奴大軍攻陷長安,西晉滅亡,國祚51年。從晉武帝司馬炎開始,晉朝的奢靡之風就一日甚過一日。司馬炎甚至還支持自己的親戚和大臣石崇鬥富,而且竟然還輸了,可見當時的超綱已經爛到什麼程度。糜爛的朝廷帶來一連串嚴重後果,首先是繼承人問題,史上最蠢皇帝晉惠帝司馬衷上線,晉朝的衰落一發不可收拾,八王之亂最終釀成。
  • 《全面戰爭三國》dlc八王之亂講了什麼?八王之亂歷史背景科普
    全面戰爭三國八王之亂講了什麼?對於公布的新dlc,有些玩家想詳細的了解下背景,小編這裡給大家帶來了「施展」提供的全面戰爭三國dlc八王之亂歷史背景科普,一起來看下吧。
  • 西晉的八王之亂結局究竟如何?
    司馬家族奪了曹家天下後,認為魏國的亡國之因,在於沒有分封宗室王親,才使司馬家族得到江山。因此司馬炎上臺後,恢復了古代的分封制,封了二十七個同姓王。然而司馬炎卻忘記了漢朝時期就曾因為郡國並行制度,導致了七國之亂。
  • 笑侃大事件·八王之亂(下)
    上期說道,長沙王坐上了頭把交椅,令河間王十分眼饞,暗殺無果後,索性直接起兵討伐長沙王,長沙王固守洛陽,河間王沒有任何機會。 東海王的親弟弟司馬騰也開始鬧騰,成都王只好和司馬騰又剛了一波,沒想到司馬騰竟然聯合了異族,成都王沒打過,於是帶著吉祥物惠帝逃到洛陽。 此時的洛陽被河間王控制,他笑納了成都王的大禮,但並沒有殺成都王,而是讓他回到自己的封地。
  • 平定「諸呂之亂」,代王劉恆毫無功績,為何最終卻繼承了皇位
    西漢初期,漢高祖劉邦去世之後,雖然皇位歷經三代傳承,但朝政大權始終操持於呂后之手,呂后去世之後爆發「諸呂之亂」,陳平、周勃等人誅滅呂氏集團。在此期間,獲封於代地的劉恆並未立下功績,反而卻在「諸呂之亂」後得以繼承皇位,這又是為什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