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晉地圖
公元291年,初創不久的西晉王朝卻爆發了一場長達16年的由皇族內部引發的戰亂。同時,這場戰亂也直接導致羸弱的西晉王朝加快了滅亡腳步,乃至進入了一個長達300年的黑暗動亂時期(即五胡十六國時期),這便是歷史上赫赫有名的「八王之亂」!
但是,相信絕大多數朋友不會知道,這場戰亂的爆發前提,確是以西晉王朝加強中央集權的政策下進行。那麼,為何西晉王朝本著鞏固政權的目的,卻會遭遇遭遇八位皇族的反對、乃至興兵徵戰呢?
晉惠帝初期八王分封國及軍鎮國
所以,今天我就帶領大家重新了解一下八王之亂的幕後故事!
其實,大家對於西晉王朝的家世背景儼然非常清楚,司馬氏發動高平陵之變,奪取了曹魏政權的兵馬、人口、江山,進而統一了三國。
但是,三國時代造成的戰亂分裂長達50餘年,三國的社會結構有著明顯的不同。其中,曹魏政權大多沿用了漢代的集權制,而東吳和蜀漢均是依靠本地的世家大族勢力和地理環境的閉塞。(相對於蜀漢而言)
所以,此時的西晉王朝便面臨當初秦始皇統一六國後的局面,即應該如何有效將中央朝廷的經濟制度、官僚系統等下放至江東、巴蜀兩地,進而樹立中央朝廷的統治權威。
最終,晉武帝司馬炎採用了類似漢代推行的郡國並行制。簡單來說,西晉王朝為鞏固後世統治,便大力分封同姓王轄制各地區。但是,其後果也可想而知,隨著同姓諸侯王的勢力偏大,便會逐步威脅中央集權。
其實,相比親情來說,在這些諸侯王的骨子裡,他們都充滿了對權力的渴望。最終,隨著同姓王諸侯的發展,必然容易造成中央朝廷權力的離心傾向。
漢代七王之亂
所以說,漢代的七王之亂似乎就是一個忠告,但是並不重視的西晉王朝最終也釀下八王之亂的惡果。
在晉武帝時期,中央朝廷為防止諸侯王對於地方控制權過度集中。所以,所有的地方諸侯王都需要居住在中央朝廷所在的都城,便於朝廷對地方進行直接管控,也便於監察這些同姓諸侯王,這種方法確實不錯。但是,實施時間並沒有持續多久!
其實,在晉武帝去世以後,西晉王朝內部的外戚和同姓諸侯王勢力便想控制西晉的中央朝廷和其領導權威。所以,在晉武帝晚年,他便考慮到外戚乃至諸侯王幹政的問題。
晉武帝司馬炎(塑像)
所以,司馬炎又下令讓所有地方諸侯王從都城返回各自封國內,從而防止皇族內部的外戚勢力會同諸侯王篡取西晉政權。但是,說實話,這些政策和措施也幾乎是照搬西漢當年的削藩(西漢的晁錯削藩也直接導致了七王之亂的爆發)經驗罷了!
但是,事件發展並不如司馬炎所預想的。在司馬炎去世後的,最開始幹政的便是晉武帝的皇后,其次被晉惠帝的皇后賈氏消滅,然後各地諸侯王也起兵爭奪政權。
最終,經過16年的各階段混戰後,東海王司馬越成為這場戰亂的最大贏家,並由此獨攬西晉朝廷的軍政大權。(但是,在八王之亂中,巴蜀地區便以地理優勢從西晉的中央朝廷中脫離其統治秩序,轉而建立了一個成漢政權,並發展到東晉開國後)
北方遊牧政權的南侵
不過,在司馬越的幹政弄權下,並且還在其國力衰弱、軍力大降的情況下,西晉政權很快便遭受了來自北方遊牧的入侵。(歷史上赫赫有名的永嘉之亂也成為導致西晉亡國的最後一根導火索)
在公元316年,劉曜率領大軍再次攻入長安城,並俘虜了晉愍帝,短暫的西晉王朝由此滅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