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凰藝術 | 漫談「潮藝術」簡史,她們選擇了哪8種類型?

2020-12-15 手機鳳凰網

潮藝術

如今大街小巷的「盲盒文化」再到各類潮流藝術家聯名款的盛行,標明著「潮流藝術」在這個時代的興起。同樣地,不僅僅是普通人,明星、潮流人士等也都無法抵擋對潮流藝術家kaws、村上隆等的魅力。潮流藝術家的作品似乎已經變成了千禧一代的「必備收藏品」。

不僅是藝術界,就連時尚界、娛樂圈也逐一與「潮流文化」靠近。時尚界領軍人物之一、潮尚文化創始人、前時尚集團總裁蘇芒,她就嘗試著將傳統時尚擴展到時尚潮流領域,並介入潮流藝術的跨界策展。

去年國內推出的一檔關乎潮文化的經營類綜藝節目《潮流合伙人》中,有幾位中國觀眾熟知的明星(主理人吳亦凡、潮流合伙人楊穎 Angelababy、潘瑋柏、趙今麥、福克斯、特邀嘉賓蘇芒、魏大勳、李汶翰等)共赴亞洲潮流中心日本東京,經營「FOURTRY」潮流集合店,通過各自對潮流文化的理解與碰撞,推廣潮流文化,展示潮生活和潮流觀。愛奇藝這檔節目上線後,將潮流文化推向了輿論中心,點燃了國內受眾群的易爆點。

近日,在新型冠狀病毒(2019-nCoV)疫情爆發後,《潮流合伙人》節目組還購買了上萬個口罩捐贈給湖北黃岡市疫區社區,在支援疫情防控的同時,聯動多平臺發起「#微笑2020#破曉計劃」,傳遞希望。

▲ 國內綜藝節目《潮流合伙人》

也許,正是因為潮流文化逐漸從亞文化轉化為一種主流文化,潮玩的藝術性更趨向於大眾的喜好和親民性,才能讓更多人可以開始對此購買和收藏。目前,對大眾而言,潮玩也是收藏經濟的體現。

▲ 美籍華人、著名策展人、藝評家陸蓉之(Victoria Lu,新藝名:Viki Lulu)

▲ 法國策展人、藝術經紀人唐妮詩(Magda Danysz),唐妮詩畫廊創始人

著名策展人、藝評家陸蓉之Victoria Lu,新藝名:Viki Lulu在80年代撰寫了「後現代藝術的現象」系列專文,集結成書以來,她於2006年提出「動漫美學(Animamix)」的論述,但始終未能集結出版。如今,本文作者陸蓉之邀請了法國的潮流藝術專家唐妮詩(Magda Danysz)聯合撰寫有關「潮藝術(URBART)」的專文,將陸蓉之在2006年提出的動漫美學也包含在潮藝術動向之中,該文在「鳳凰藝術」和《藝術家雜誌兩岸分別連載,最後將集結成書出版。

今年2月,陸蓉之和攝影及製作團隊趙伯祚、李洪、詹丹萍、莊正琪、林存忠、辜詩吟、卓宏等人,在倫敦已經開拍「潮藝術動向(URBART on the Move)」的全球系列紀錄片,第一部以倫敦為始,我們接著將拍攝紐約、曼谷、巴黎、東京、馬德裡、巴塞隆納、布魯塞爾、阿姆斯特丹、威尼斯、米蘭、羅馬……等地,持續前行,作為期三年的實地拍攝計劃,作為本書的補充。 在此,「鳳凰藝術」 為您帶來陸蓉之與唐妮詩撰寫的藝評文章。

什麼是「潮藝術」?指的是在英語裡稱為「URBAN ART」,一般在中文裡被翻譯成為「潮流藝術」。但是,筆者認為應該有更適當的原創詞彙,才更能夠表述當下銳不可當的當代藝術發展,那就是「潮藝術(潮流藝術的縮減,也是超藝術的諧音)」,英文是「URBART(URBAN ART的縮減,成為獨立的新創字)」 。

「潮藝術(URBART)」在今天,已經遠遠超越了它原本發生在街頭巷尾的塗鴉藝術或街頭牆繪的形式,也不單屬於都市空間的藝術,它結合了社群媒體的虛擬時空,超越了地理實體環境的局限性,成為千禧世代所鍾情的全球無限跨界,虛擬與真實交互進行的無邊範疇,創意與商業深度結合,昔日所謂的繪畫、雕塑、裝置、行為藝術等等的各種分類,在今天已經不合時宜、不敷使用。當今的潮藝術家總是肆無忌憚地綜合(synthesis)、借鑑(appropriation),以萬花筒式的視覺形式(kaleidoscopic vision)無限混搭(mash up),以跳躍拼接的時間觀,在歷史中穿梭,模稜兩可的性別概念,流動適用於兩性。藝術為眾人而藝術(Art for People Sake),文化上追求族群與性別的平等、自由,是相互尊重的多元主義(pluralism),而且眾生平等,任何人都可以是藝術家。潮藝術家創作是隨手拈來、無所不在、無可不可,美學上追求反覆堆砌,以數大為美的「極繁主義(maximalism)」。

潮藝術家不再只是技藝上科班出身的專業人士,他們是反映這個時代美學的參與者、制定者、經營者,同時也是消費者的龐大群體。 他們和群眾水乳交融,也是「粉絲經濟(fans economy)、流量為王」的商業市場設計者、主導者與獲益者。藝術與商業水乳交融,挪用與創新一體並用,過去、現在與未來,不再是對照或對立概念,每一個人的存在是與過去的承傳,與未來的持續進行式,以上種種,逐漸匯聚成為21世紀當代藝術的主流藝術現象。潮藝術的特徵,分為以下8種類型:

1. 波普藝術(Pop Art)升級版

波普藝術的源頭在英國倫敦,愛德華多·保羅茲(Eduardo Paolozzi , 1924-2005)在1947年開始創作了一系列拼貼作品,他1947年所作的《我是富翁的玩物》中出現了出現「POP」這個字樣,被認為是波普藝術最早的案例,但是在理察·威廉·哈密爾頓(Richard William Hamilton, 1922-2011)1956年所作的《是什麼使今天的家庭如此不同,如此動人?》拼貼作品中,也出現了「POP」字樣,反而被譽為「波普藝術之父」,似是後人的誤會,造成了掠人之美的憾事啊!但是,真正把波普藝術發揚光大,成為家喻戶曉的藝術現象的,卻是美國藝術家安迪·沃荷(Andy Warhol, 1928-1987)的功勞,他在1961年展出的《超人》和《星期六的大力水手》,結合了家喻戶曉的卡通形象,開啟了波普藝術深入民心的輝煌時代。

▲ 愛德華多·保羅奇(Eduardo Paolozzi) , 《我是富翁的玩物》,1947 圖片來源:陸蓉之

▲ 理察·漢密爾頓(Richard William Hamilton), 《是什麼使今天的家庭如此不同,如此動人?》,1956 ,圖片來源:陸蓉之

▲ 安迪·沃荷(Andy Warhol), 《超人》,1961,圖片來源:陸蓉之提供

安迪·沃荷真正驚人的影響力,不在於他對藝術有任何創新的表現,或者是他的藝術有任何精彩絕倫的創作風格,而是他作為一個「藝術家」就是「超級明星」概念和做派,影響了幾代人,一直到今日的潮藝術家。傳說是他在1960年代所揚言的「在未來每一個人都會成名15分鐘」,在網路時代完全應驗了那預言,進展到當下,「抖音」或「TikTok」的年代,幾乎每一個人都有可能成名15秒!安迪·沃荷早期熱衷於追星的「粉絲心理」,之後他成功地跨界進行商業操作,絲毫不避諱藝術和盈利,他推廣版次作品,以及和品牌合作,最後把自己塑造成藝術界最有名氣的超級明星,不愧是西方藝術史上出現的第一位享有流量的超級明星藝術家。

今天的潮藝術家們,他們把安迪·沃荷的波普精神,晉級為IP(智慧財產,intellectual property)經濟的神操作。眾所周知的草間彌生(Yayoi Kusama, 1929-)、傑夫·昆斯(Jeff Koons, 1955 -)、奈良美智(Yoshitomo Nara, 1959 -)、村上隆(Takashi Murakami, 1962-)等等,他們都是出生於「藝術為藝術而藝術(Art for Art Sake)的年代,都具有學術的主流背景,甚至擁有碩、博士學位。他們的藝術生涯浸淫在反商業的「觀念主義(conceptualism)」掛帥的藝術環境裡,但是,他們率先從藝術創作跨足到品牌合作(crossover),生產發行藝術衍生商品、版次作品,為城市創作地標作品來帶動地區的觀光產業,他們拍攝影視動畫片,和時尚品牌合作帶領流行文化,他們本身個個都是藝術名牌。

▲ 草間彌生(Yayoi Kusama),《無盡的鏡屋– 永恆之愛》, 1966/1994,圖片來源:陸蓉之提供

尤其是「後波普(Post Pop Art)」世代像英國的菲利普·考爾伯特(Philip Colbert, 1979-),他在2008年創建了「Rodnik Band」流行樂隊,融合音樂、藝術和時尚,成就了「三位一體」的獨特創作理念,他的服裝設計是可穿的軟雕塑,他的音樂演出和時裝走秀是他的行為藝術,菲利普·考爾伯特從演繹的角度而言,已經超越了安迪·沃荷,成為全方位的藝術家,他本身就是自己品牌的代言人,把波普文化的精神發揚得淋漓盡致。菲利普·考爾伯特從不諱言他的藝術主張,是從歷史中自由挪用、借鑑任何他所仰慕的先賢的藝術風格與手法,他對藝術史如數家珍,他的每一件作品都是名家樣式的大集合,這種挪用、借鑑、權充(appropriation)的態度,就是這個時代多數潮藝術家的共同信仰,他們從來都不介意模仿和抄襲,集體遠離了現代主義對原創(originality)的追求,自由自在讓他們自己的想像放飛,以自己的詮釋恣意挪用已經發生的任何形式,他們就是波普藝術的升級版,對IP智財權的使用和操作,揭開新頁,開拓了一條無遠弗屆的商機大道。(菲利普·考爾伯特的個展正在臺北白石畫廊展出。)

▲ 菲利普·考爾伯特(Philip Colbert), 17 公尺的龍蝦裝置, Gstaad Palace,2019,圖片來源: 菲利普·考爾伯特(Philip Colbert)

▲ 菲利普·考爾伯特(Philip Colbert)服裝設計是可穿的軟雕塑,2016,圖片來源:菲利普·考爾伯特(Philip Colbert)

▲ 菲利普·考爾伯特(Philip Colbert),每一件繪畫作品都是挪用、借鑑、權充名家樣式的大集合,2018,圖片來源:菲利普·考爾伯特(Philip Colbert)

2. 潮牌(URBRAND)與潮玩(URBPLAY)的逆襲

如果要談到「潮牌」,就不得不從詹姆斯·傑比亞(James Jebbia, 1963-)在紐約創立的Supreme品牌談起。詹姆斯·傑比亞於1989年首次創業,最初經營的是英國貨的二手店,後來轉做一些英國小品牌的買手店。1991到1994年間,他一度和Stüssy品牌的創始人肖恩·斯圖西(Shawn Stussy, 1954-)合夥,後因斯圖西告老還鄉,1994年詹姆斯·傑比亞成立了自己的品牌:Supreme,主要是行銷他所喜愛的滑板和周邊產品,搭配他自己出品的T恤。

詹姆斯·傑比亞的Supreme品牌的成功在於他的經營理念,他維持品牌家族化的私密性,和眾多大大小小的著名品牌聯名合作。光是邀請藝術家在滑板上創作的就有 Harmony Korine、Rammellzee、Ryan McGinness、KAWS、Larry Clark、Jeff Koons、Richard Prince、Gilbert & George、Christopher Wool、Alessandro Mendini、Martin Wong、Nate Lowman、Damien Hirst 和 John Baldessari…等等,幾乎囊括了當代藝術圈最當道的藝術家,他還和著名藝術家 David Lynch、Robert Crumb、Marilyn Minter、Takashi Murakami、Daniel Johnston、Peter Saville、Futura、Bad Brains、Public Enemy、H. R. Giger、Mark Gonzales、M.C. Esher、Dash Snow 和 Nan Goldin…等,進行與 Supreme 品牌的合作。詹姆斯·傑比亞就像策展人一樣,每一次出新品,就預先策劃了一場主題展,保密到限時定量上市那天。他能夠叫得動藝術圈裡那麼多的大咖,每次都能夠引起轟動,眾多名人、巨賈、明星都是 Supreme 的鐵粉,稱他是潮牌界的領袖一點都不為過。詹姆斯·傑比亞在網路上利用病毒式的宣傳,在社交媒體上與特定的消費群體積極互動,始終進行限時、限量的饑渴式行銷,帶動了潮文化裡漏夜排隊搶購的火熱現象,只要有潮品上市、潮人出現的場合,就會看到人潮洶湧或排隊的人龍。

同樣從滑板起家的美國潮藝術家法蘭克·謝帕德·費爾雷(Frank Shepard Fairey ,1970-),由於對一位摔角手「Ander The Giant」執念,費爾雷在1989年還在羅德島設計學院求學的時代,就開始以Giant的面容製作了《OBEY GIANT》的海報和貼紙,獲得巨大的成功,2001年他創立了「Obey Giant」的品牌,他獨特的紅黃配色,成了 Obey Giant 的標記。

▲ 弗蘭克·謝帕德·費爾雷(Frank Shepard Fairey),《OBEY GIANT》,2005 ,圖片來源:唐妮詩(Magda Danysz)

1980年代就在南加州海邊以衝浪服飾起家的肖恩·斯圖西,他的 Stüssy 品牌是最早的潮牌,比 Supreme 早了十多年,年齡也比詹姆斯·傑比亞大了將近10歲,不折不扣是詹姆斯·傑比亞的前輩。已經退出江湖多年的肖恩·斯圖西,應 Dior 男裝創意總監金·瓊斯(Kim Jones,1973-)的邀請,以肖恩·斯圖西個人的名義和 Dior 2020男裝聯名合作,成為潮牌界的一大盛事。2019年12月初在邁阿密巴塞爾(Art Basel Miami Beach) 開幕的前一天,金·瓊斯和肖恩·斯圖西在魯貝爾美術館(Rubell Museum)前方展開了 Dior 2020年的男裝早秋大秀。 這一次,不是兩個品牌的跨界合作,而是一個潮牌的創始人,正式以藝術家的身份在美術館展出他的作品,成為以潮牌逆襲藝術界的經典案例。

另一位潮牌界的領軍者維吉爾·阿伯拉赫 (Virgil Abloh,1980-),他在2013年創立了 Off White 的品牌,2018年被 Louis Vuitton 聘為男裝的藝術總監,他和日本當代藝術家村上隆之間有著相知相惜的深厚友誼。村上隆和 Louis Vuitton 原本就有多年的合作關係,他和維吉爾·阿伯拉赫兩人聯手跨界藝術與時尚,是非常令人期待。村上隆絕對是從藝術界跨足品牌的第一人,幾乎囊括了所有叫得上名號的大小各類品牌,如今他作為維吉爾·阿伯拉赫的推手,將潮牌著名的設計師,以藝術家的身份,進軍一線的畫廊及美術館,又是一項從潮牌逆襲藝術圈的重大案例。

以英倫年輕人滑板次文化發展出來的西方潮牌,跟當代藝術大牌藝術家之間的合作可謂一開始就你儂我儂、兩情相悅。 進入21世紀以後,在服裝界出現了一個有趣的現象,一些奢侈品牌出手突擊潮粉的市場,例如歐洲服裝界的長老級設計師讓·夏爾·德·卡斯太爾巴雅克(Jean-Charles de Castelbajac,1949-)因為美國著名的饒舌歌手、演員 LL Cool J(原名James Todd Smith,1968-)對他設計服裝的喜愛,卡斯太爾巴雅克立即成為潮粉追捧的對象,被潮粉暱稱為 JC / DC。2015年亞歷山多·米凱利(Alessandro Michele, 1972-)接掌 GUCCI 品牌,把街頭元素注入他的設計,還大力推動 GUCCI 品牌對接大型牆畫項目,獲得奢侈品牌逆襲潮牌的巨大成功。

以裡原宿(Ura-Harajuku)為起點發展出的日本潮牌,卻比較少跟自己本國的當代藝術家合作,即使在國際間大名鼎鼎的村上隆,也只是在西方如魚得水,他曾對西方媒體抱怨日本藝術圈對商業合作的鄙視。這一點歸根於日本藝壇的主流藝術,一直是學院派在當家,至今仍然十分保守,他們主張藝術和商業要保持距離,這種藝術高高在上的觀念,使得年輕人熱愛動漫的次文化始終入不了大雅之堂。所以,日本的潮牌除了一部分喜用二次大戰日本軍服的材料,或偶爾點綴一些傳統民族風的元素,基本上日本的潮牌很大程度上是受到西方潮牌的影響,由西方潮牌都熱衷在東京開分店這點來看,兩者的關係不言而喻了。

長尾智明(NIGO 1970-)在1993年創立的日本著名潮牌Bape(A Bathing Ape,a bathing ape in lukewarm water),LOGO是由裡原宿骨灰級的設計師中村晉一郎(SK8THING or Skate-Thing,1966-)所設計,他低調的為人處事,甚少留下他的照片,出席活動時甚至蒙面或帶面具。他當年為 Bape 設計的鯊魚外套,至今仍然受到潮迷們的熱捧。由於日本年輕人對動漫文化的熱愛,和中國市場的考量,日本潮牌和動漫、遊戲領域進行跨界聯名合作,更甚於和當代藝術界的合作。

潮玩,是出現在中文裡的一個新名詞,被翻譯為 Art Toy、Designer Toy、Art Figures或 Trendy Play…等,不一而足。 本人也為其創造了「URBPLAY」這個新字,可以有更寬廣的想像空間。其實,潮玩的源頭,最早應該是在日本50年代一家經營困難的糖果商起始的「食玩」構想,是一些兒童食品、糖果所附贈的的小玩具,引起孩童的收集的樂趣,來增加產品的銷路。開始時附贈的只是陀螺,彈珠等小玩意,沒想到後來會發展成一個龐大的消費市場,現在有貼紙、卡片、徽章、繪本、漫畫、拼圖、塑料模型、公仔、迷你車、樂高、獎品兌換卷、網遊點卡、遊戲CD、音樂CD、文具用品、化妝用品、包包、毛絨玩具、鑰匙鏈等等,幾乎涵蓋了潮玩的所有類別。

1974年日本三麗鷗公司聘請插畫家創作了吉祥物 Hello Kitty,形象近似荷蘭插畫家 迪克·布魯納(Dick Bruna, 1927-2017)在1955年發表的創作 Miffy,這些從繪本中的形象發展成了獨立的一個龐大的IP系統的產品鏈,在全世界都已發生,華人世界最著名的案例,就是繪本藝術家幾米(廖福彬, Jimmy,1958-)。2004年我曾經在夜間和他比肩坐在臺北當代藝術館的門口花壇邊上,說服他參加我在那裡策劃的《虛擬的愛》大展,雖然那時他的繪本和周邊衍生品已經風靡海峽兩岸了,他還不曾考慮過自己就是當代藝術家。他接受了我的邀請,之後,他就以當代藝術家的身份繼續在各地美術館展出了。

日本漫畫之神手塚治虫 (Osamu Tezuka, 1928 –1989) ,從1952年至1968年在《少年》漫畫雜誌連載《鐵臂阿童木》(Astroboy 或 Tetsuwan Atom,也譯為《原子小金剛》),1963版製作成為日本第一部電視連續動畫,一時風靡,也是中國引進的第一部外國動畫片。日後日本漫畫家永井豪(Nagai Gou,1945-)在1972年的時候,創作了《鐵甲萬能俠(無敵鐵金剛)》,他在1974年和石川賢(原名石川賢一,1948-2006)共同創作出《三一萬能俠》漫畫,1991年以電視動畫型式播出後,成為日本機械人動漫畫界的經典之作,日本玩具界將之奉若神明,一切鐵甲萬能俠的衍生品都受到熱情的追捧,尤其是「超合金」的系列玩具。再加上以迪斯尼為首的美國動畫衍生品,更是鋪天蓋地席捲全球,這些都是潮玩的前身。

中文語境裡對潮玩的詮釋,百度百科將潮流玩具定為「是一種融入藝術、設計、潮流、繪畫、雕塑等多元素理念的玩具,1999年由香港設計師劉建文(Michael Lau, 1970-)開創,種類包括可動人偶、搪膠玩具、日本軟膠、樹脂玩具、平臺玩具、盲盒公仔等,尺寸由幾釐米到幾十釐米不等。」2003年黃仁壽(1962-)在臺北舉辦了第一屆的臺北國際玩具創作大展,17年前黃仁壽為華人市場的潮玩迷歌迷姐們發掘了王信明(Kenny Wang,1968-)創作的Molly,和日本當代藝術家中村萌(Moe Nakamura,1988-)等幾位如今備受追捧的潮藝術家。黃仁壽是華人潮玩展會最早的創辦人,因為自己熱愛的玩具而傾其所有,歷時17年的成功運營而成為華人潮玩領域的先知與領軍者。

▲ 中村萌臺北個展「Growth」, 2020,圖片來源:黃仁壽

2010年泡泡瑪特「POP MART」成立於北京,集潮流商品銷售、藝術家經紀、衍生品開發與授權、互動娛樂和潮流展會主辦於一體的潮流文化娛樂品牌,經過幾輪的資本運作,在北京、上海推出大型國際潮玩的展會,搶佔了中國龐大的潮玩市場的先機。其實,潮玩遠遠不止於潮流玩具而已,從早期的食玩、體育卡收集熱潮,到動畫界的衍生品市場,相關的海報、貼紙、胸針、文具等,無一不是粉絲搶購的對象。潮玩,已經是年輕世代的審美情趣,也是他們生活的一種態度。目前,在中國、日本、韓國和香港、臺灣地區方興未艾,是一種為數龐大、普及大眾的粉絲經濟,和西方國家對「收藏級玩具(Collectible Toy)」的精英策略還是有所差別的。英美的波普藝術先鋒,突破了高低藝術之間的藩籬,如今這股由亞洲人口優勢,群眾按贊點選的流量為王實力,逆襲由少數精英掌控的當代藝術世界,只是時間的問題而已了。

3. 街頭文化的牆畫與招貼

城市藝術(Urban Art)用來稱謂在城市裡發生和城市生活息息相關的各種藝術,最早緣起於城市街頭和車站等公共空間裡出現的塗鴉藝術(graffiti art),如今擴延為城市地區出現的所有視覺藝術形式,通常是由那些生活在城市空間中各種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受到城市建築和當下生活環境的啟發,他們往往在暗夜或清晨出擊,在開放的各種空間場所,以視覺的形式,表達他們對於生活現狀的觀點,反映他們對於現實生活幽默譏諷或牢騷不滿。

其實,早在三萬多年以前的人類,便已經在石壁上進行塗鴉了,那樣符號式的語言和圖像,是最直接表達心意的便捷途徑,在古埃及、希臘、羅馬、中世紀時代一直都存在,在中國唐代也留有關於塗鴉的歷史記錄。當代塗鴉藝術的崛起和美國嘻哈(Hip Hop)音樂一樣都源自於紐約的布朗克斯(Bronx)區,是紐約的貧民窟,住的多半是黑人或來自中北美洲的拉丁裔移民。起初牆上的塗鴉和幫派文化的佔領地盤的符號印記有關。在不是自己財產的牆上亂塗,在很多國家是犯法的行為,更何況還跟幫派有所牽連,塗鴉當時是一個負面的犯罪行為名稱。後來,一些有才華(非幫派份子)的年輕人發展出圖案式的美術字體,用來抒發一些有意義的字句內容,將他們和幫派份子的亂畫區隔開來,早期的塗鴉藝術家,喜歡稱自己是「writer」而不是「painter」。

標籤(Tagging)是早期塗鴉最常見的樣式,就是塗鴉者自己的名字,它是藝術家名字的特殊寫法,也可能只是一種書寫的手勢,隱含了微妙的信息,有可能是模糊的信息,標籤,是書寫者的個性籤名,有時是藝術家一起工作人員姓名的縮寫,或另有特定意義的字母。例如:1971年紐約時報報導了在1960年代末至1970年代初在紐約進行塗鴉的一位十分活躍的藝術家TAKI 183(1953 or 1954-),結果引起一連串的跟風。英國最早的潮藝術家之一Remi Rough(1971-),就是從標籤(Tagging)起家的,他認為塗鴉藝術多半由一些無師自通的青少年所帶動的當代藝術走向,和藝術史裡的藝術運動都是由學院主流或社會精英所主導的有所不同。

▲ 雷米·瑞夫(Remi Rough),Megaro Project - 2102 Agents of Change, London,攝影:林存忠

1979年喬治·李·奎諾尼斯(George Lee Quinones,1960-)和Fab 5 Freddy (本名 Fred Brathwaite, 1959-)在羅馬畫廊的聯展,第一次把塗鴉藝術推廣到紐約以外的地區,正式進入主流藝術的領域。Blek le Rat(本名Xavier Prou,1952-)是巴黎第一位塗鴉藝術家,1981年他開始使用「模版塗鴉(stencil graffiti)」的技巧,被譽為 "模版塗鴉之父"。1983年PBS的紀錄片《風格戰(Style Wars)》深入探討了1970年代初源自於紐約的嘻哈文化和其影響,到1980年代初的發展,影片中對塗鴉藝術有正反兩面的探討。這部1984年獲得聖丹斯電影節紀錄片大獎的電視影片,對塗鴉藝術躋身藝壇而言,是非常及時又關鍵對加持。

紐約塗鴉藝術的誕生與嘻哈音樂的關係密切,而英國塗鴉藝術的誕生卻是和搖滾樂之間緊密連接,特別是朋克搖滾(Punk Rock)。從塗鴉的牆面藝術,發展到整棟建築的彩繪,甚至鄉鎮城市舉辦塗鴉藝術的節慶,發展許多建築物或街道的裝飾藝術,不止牆繪而已,不論是為了傳達信息或純裝飾的目的,還有各種招貼或複合材料的使用,甚至設有目的性,透過招貼有系統地去推動一些思想,例如美國潮藝術的領軍人之一謝帕德·費爾雷。成名的塗鴉藝術家從街頭走進了畫廊、美術館、藝術博覽會、拍賣場,他們經常有機會遊走四方,出國到世界各地去創作,形成互相認識的社群關係,有時也會結伴出街,一起在暗夜裡完成作品。所以,筆者為這類創作者取名為「潮藝術家」,也寓意他們的創作猶如一波一波的「潮(wave)起潮落」,周而復始、無遠弗屆,是一種反覆行為,有時甚至有「後浪」還會覆蓋了「前浪」。這樣的即興操作手法,在合法、非法的行為空間裡,摻和了遊戲性,創作過程中和完成後的各種不確定性,顯然和在工作室裡循規蹈矩一張一張完成獨立的定型、定性作品截然不同。

這些從街頭功成名就的藝術家裡,從早期的美國的 Keith Allen Haring(1958 –1990)和Jean-Michel Basquiat(1960-1988),到今天的英國的 BANKSY(1974-)和D*Face(本名:Dean Stockton, 1978-),中國臺灣的KEA(本名:蔡孟達,1980-)或法國的JR (本名:Jean René,1983-)等, 都具備這種自由流動、反覆更新的無固定邊界或疆域的特質,「潮藝術」的魅力,就是這種無邊的變異與自由,無窮盡的多元、極繁美學,難以歸類,大多數的「潮藝術」作品,有一種神秘的吸引人關注的魅力,就在於這種不定於一宗的萬花筒引力。

▲ 班克斯(BANKSY),Rat,London

班克斯(BANKSY), Well Hung Lover, Bristol

班克斯(BANKSY)-Wild Wild West, Bristol,圖片來源:林存忠(從左至右)

▲ KEA 身兼藝術家、策展人、藝術家經紀人、畫廊主及創意總監多職,圖片來源:陸蓉之

▲ JR, 《城市的皺紋The Wrinkles of the City》, 上海, 2010,圖片來源:唐妮詩(Magda Danysz)

4. 全球社交媒體的營銷與交互連結(URBLINK)

不論是文藝復興以降的西方藝術發展的脈絡,還是宋元以來中國文人藝術的傳統,或者百年以來西方現代主義風潮的洗禮,今天的當代人生活在大智移雲(大數據、人工智慧、移動平臺、雲端)的科技高速發展下,藝術創作的媒材日新月新,各種藝術實驗的範疇也不斷擴寬;作品發表的平臺,透過網際網路、移動網際網路、物聯網,可以無遠弗屆。藝術家之間交流的媒介,可以時時刻刻更新,而且無所不在連結,以至於任何創新,瞬間即成為信息海洋中的波濤,不能自主地被推擠浮沉。在各種平臺上,藝術作品的交易方式,變得無所不能,群眾點選的力量,改寫了菁英的許諾。我們面臨了一個巨量傳輸流動的時代,幾乎是只要你願意,只要你以為,人人都可以成為藝術家。

潮藝術家有別於上一世紀波普藝術的前輩,因為他們已經從波普藝術家所處的電視傳播年代,進化到網際網路、移動網際網路的年代,成千上萬的社交媒體,五花八門的各種社群,都可以成為精準行銷的標的,網紅們的流量都可以成為產值。我們在 INSTAGRAM上,可以看到 NIKE 品牌擁有1億的粉絲關注,時尚品牌 LOUIS VUITTON 有4675萬,GUCCI 有3990萬,DIOR 有3036萬;潮牌 SUPREME 有1384萬,OFF WHITE 品牌有996萬,Virgil Abloh 本人就有516萬,BAPE_US 有472萬;喜歡在 INSTAGRAM 上發表動向的潮藝術超級明星 BANKSY 有756萬,KAWS 有282萬,跨界藝術家村上隆有180萬,潮藝術家 JR 有149萬,OS GEMEOS 孿生兄弟有114萬,GUCCI 的創意總監 Alessandro Michele 個人有69萬;而當代藝術領域的明星 Damien Hirst 有66萬,Jeff Koons 有36萬,其中關注人數的差距就代表了流量的差距(以上為2020年3月的數字)。

進入5G物聯網的年代,粉絲與流量對潮流界的影響必然會更加擴大,而粉絲之間彼此的互粉,會形成各種分眾的社群關係,各自平臺之間的連結,對潮藝術家而言,會是一個更大的行銷市場和被看見的舞臺。今天的潮藝術家擁有了更多的選擇權和自主權,他們對自己作品的行銷會向大眾流行文化靠攏,潮藝術熱衷於擁抱平庸的極大多數群眾,藝術品味的制定,不再掌握在少數藝術圈內精英的手中,群眾粉絲海選的流量,就能形成大眾品味的「共主」,以明星般的姿態,享有多元而海量的資源。換言之,藝術品不再追求天價為王的少數機遇,如何迎向流行趨勢的大眾化產品,以大量的版次來迎合粉絲海量的需求,跨界是王道,整合是資源、發揮創造力的創意總監型的潮藝術家,才是巨星級的藝術家!

5. 遊戲與交互藝術

在一個大數據催生人工智慧的年代裡,攫取、複製、拼貼、組合,未來在藝術的領域裡,必然會被"除罪化"。 挪用、連結、共享,不論無償或付費都認為是理所當然,沒有人有可能獨自原創或獨佔任何自以為是所發展出來的「創意元素(creative elements/creative components)",任何"創意元素」都會被轉換為"數據單元(data bits)",必須透過複製、媒合、拼貼、組合或連結才能成形或產生價值。未來的潮藝術家,可能是連結平臺的建立者、運營者、投資者,而今日所謂的原創的藝術家或創作者,則需依靠籤訂合同,或取得連結密碼,來換取回報。

其實,未來藝術品的價值和虛擬貨幣理念極其近似,靠稀有化、加密化的精密系統操作,而產生無形且巨大的想像價值。 應用區塊鏈的虛擬貨幣和藝術品對接,必然會形成一個新的藝術市場範疇,可以無限擴大。目前,這種擴大的現象被稱作「跨界」,從特色小鎮、購物中心、都市更新、時尚品牌、流行音樂演唱會…等等,彼此層出不窮的互動、互涉正方興未艾。2018年義大利時尚品牌GUCCI在佛羅倫斯附近啟用了37,000平米的Art Lab,是該公司有史以來最大的投資。其他像Red Bull House of Art、Pepsi Bioreactive Concert等,品牌紛紛跨界新媒體藝術:VR(虛擬實境Virtual Reality)、AR(擴增實境Augmented Reality)與MR(混合實境Mixed Reality)的運用,日益普遍。

代表參加2019年威尼斯雙年展中國館的藝術家費俊(1970-)是藝術家、設計師、策展人和教育工作者,他在北京中央美院成立「藝術與科技」學系,從教育領域裡培養人才,重視科研的費俊,主張科技賦能藝術,他擔任亞洲數字藝術展的策展人,以實際踐行整合亞洲地區的跨界資源與發掘新秀,1988年出生的中國潮藝術家ARTDAMO(原名:錢泓霖),就是他的學生。

▲ 費俊,《睿·尋》,手機應用程式, 2019,圖片來源:費俊

▲ 費俊,《有趣的世界》裝置,遊戲引擎、iPad應用程式, 2019,圖片來源:費俊提供

▲ 費俊,《有趣的世界》裝置,遊戲引擎、iPad應用程式, 2019,圖片來源:費俊

ARTDAMO的《每日創作計劃(Everydays)》(圖15)(圖16),是從2016至2019年期間,以 CG(Computer Graphic)的技術,運用C4D、PS、Unity等軟體,每天在虛擬空間中創造一個不同物象、色彩、運動的世界,記錄那一刻他的心境和宇宙。ARTDAMO對科學藝術和媒介研究的濃厚興趣(圖17),製作了視聽連覺、機械交互、交互界面...等各類數字美學的作品,結合大型裝置或現場演出,甚至發行以3D列印製作的小鼠公仔潮玩(圖20),是一位在亞洲極其少見的全方位新媒體交互的新秀藝術家。

▲ ARTDAMO 錢泓霖,《每日創作計劃(Everydays)》圖片來源:ARTDAMO

▲ ARTDAMO 錢泓霖,《每日創作計劃(Everydays)》圖片來源:ARTDAMO

▲ ARTDAMO 錢泓霖,對科學藝術和媒介研究的濃厚興趣,圖片來源:ARTDAMO

▲ ARTDAMO 錢泓霖,視聽連覺、機械交互、交互界面...等數字美學的大型裝置作品,圖片來源:ARTDAMO提供

▲ ARTDAMO 錢泓霖,視聽連覺、機械交互、交互界面...等數字美學的現場演出作品,圖片來源:ARTDAMO提供

▲ ARTDAMO 錢泓霖,3D列印的小鼠公仔,2020,圖片來源:ARTDAMO

近期和藝術圈頻頻跨界合作的 Nreal,是一家發展迅速的混合實境公司,將物理世界的硬體與數字世界的軟體解決方案融為一體。Nreal 憑藉其旗艦產品「Nreal Light」,以及Nreal自行開發的3D系統「Nebula(星雲系統)」,技術的優化,改變了混合實境的體驗,輕巧時尚的「Nreal Light MR眼鏡」,讓所有人都很容易使用。Nreal 的「星雲系統」將手機中現存的應用,無縫移植到「MR眼鏡」之中,畫面清晰,人們可以打破空間的限制,隨身攜帶一塊400寸的屏幕,在任何地方都可以實現 IMAX 影院、大屏遊戲的體驗。在未來,容易令人成癮的遊戲世界,產值必將大過於影視娛樂產業,混合實境的和線上遊戲的結合,內容與散在世界各個角落的潮藝術家的交互藝術深入合作,也是必然的趨勢。

▲ 輕巧時尚的Nreal Light MR眼鏡,圖片來源:Nreal

6. 女性意識的醒覺與女力崛起

潮藝術將性別的概念模稜兩可化,尤其在服裝設計的領域,產品可以在兩性間流動適用。 尤其是像GUCCI的創意總監亞歷山多·米凱利,他公開提倡性別平權,甚至在2019年和義大利羅馬的街頭藝術家MP5(本名:M. P. Cinque,不喜歡被拍照,顏值卻很高的女藝術家)合作「 希望響鐘(Chime For Change)」項目,在全球各地推動性別平等和自由的概念。

▲ MP5與GUCCI合作的《希望響鐘(Chime For Change)》,圖片來源:林存忠

女性主義早在上一世紀的70年代的歐美萌長,女性平權近期則是受到全球各地掀起的「我也是(Me Too)」運動的影響,重新審視女性的角色、女性的身體和法律。 美國女權運動人士塔拉納·伯克(Tarana Burke , 1973-)早於2006年使用「我也是」這個短語。她當時以「以同理心賦權(empowerment through empathy)」的立場,在伯克來發起一場針對有色人種、底層女性的草根運動。

▲ MP5與GUCCI合作的《希望響鐘(Chime For Change)》,圖片來源:林存忠

2017年女演員艾莉莎·米蘭諾(Alyssa Milano, 1972-)受到伯克的啟發,在推特上鼓勵女性儘可能地吶喊出「我也是」來聲援被性侵或被性騷擾的受害者,沒想到竟然像野火燎原一般,在全球引爆。 原本在上一世紀70年代風行的塗鴉藝術,幾乎都是男性創作者的天下,如今潮藝術家的範疇裡,越來越多優秀的女性藝術家脫穎而出。

7. 地方傳統工藝的再生

在千禧年以後出生的年輕世代,習慣以跳躍或拼接的時間觀,在歷史中隨意穿梭,不像他們的父母一輩那樣嚮往著否定歷史的現代文化,各個國家或地方都有年輕世代在積極維護歷史的承傳,以傳統再創新為己任。 中國的新漢服圈發展迅速,這些00後的年輕人透過社交媒體形成自己的文化,和圈內一些不成文的規則,這股趨勢間接提升了北京故宮衍生品市場不可思議的人氣。在網紅李子柒(1990-)的全球高人氣引領之下,虎牙和阿里巴巴對漢服領域的資金注入,2020年被媒體稱為「漢服出圈年」,如今全國漢服市場的消費人群粗估已經超過200萬,產業總體規模超過10億人民幣,在「中國華服日」(農曆三月初三)、「西塘漢服文化周」和各地舉辦的花朝節等各種大規模漢服活動的推動下,再加上微博、抖音、B站...等各種社交媒體發布平臺的加持,中國千禧世代的新漢服運動榮景可期。而韓國首爾的年輕人近年來流行在社交媒體上發自己穿韓服拍照打卡的照片,穿著韓服還可以免費參觀景福宮、昌慶宮、昌德宮、德壽宮等古宮,甚至得到餐飲和購物的折扣,在周末形成一道穿越時空,以古會今的美麗風景。

具有地方特色的傳統手工藝,一直都是啟發各國時尚創新的源頭。國際著名的華裔服裝設計師譚燕玉(Vivienne Tam,1957-)經常走訪中國各地,除了從中國文人藝術的精髓中感悟到氣韻與留白的美感,同時從各地的少數民族與傳統工藝中提煉出「中國元素」,使得她成為新東方風格的代表性人物。英國服裝設計師 Jonathan Anderson (1984-)自從2013年擔任西班牙品牌 LOEWE 的創意總監以來,他將全球各大洲的豐富多元的傳統工藝美學,融入時尚、家居和生活品味的模式之中,建構出一套符合時代趨勢的潮流美學體系。

近年來,新一波的紋身藝術在傳統刺青(Tattoo)文化的基礎上,發展成一種受到潮粉喜愛的潮藝術門類,隨著科技的進展,現在電動紋身機已經日益普遍,新研發的色料顏色豐富,可以完成的畫面也比以前更加精彩和變化多端,隨著社會的發展,從市井小民到國際巨星都嘗試的紋身,已經成為一種多學科的綜合藝術的形式,是可以在美術館展出的身體藝術(Body Art)。

在日本歷史傳統中,各種類型的人偶統稱為「Ningyo」,意思就是「人形玩偶」。傳統人偶中例如木芥子(一種有著圓頭和圓柱身體,卻沒有四肢的木製娃娃)、達摩娃娃、3月3日女兒節的雛祭人偶,到擁有數不盡的造型的 SD 娃娃(Super Dollfie,是日本 Volks 公司在1998年推出的關節可動的娃娃)。日本傳統人偶仍然鮮活地存在於當代的日本家庭之中,但是在時尚尖端的人偶市場中,更可以找到任何類型的人偶,雖然,世界各國都有自己的傳統人偶文化,但是,從類型、造型和數量而言,日本人偶的精妙工藝和美學,絕對堪稱為當代潮玩公仔(Figurine)的鼻祖。

日本傳統工藝匠人的職業精神,淬鍊心性、專注極致,現在被概括地稱之為「匠人精神」。19世紀中期,從日本出口外銷到西方的傳統工藝品,直接或間接地將日本傳統工藝內隱含的獨特表現風格帶向了海外,引起西方世界對「日本風」追捧,甚至對「印象畫派」影響深遠。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後,大力發展動漫與設計產業,將傳統工藝的匠人精神融合在工業化發展中,使得日本的流行美學獨樹一幟,是國際潮藝術界屹立不搖的 ICON。

8. 動漫美學的21世紀

抽象美學在上一世紀初興起之後,已達百年之久,當代藝術的現況,從上一世紀末,後現代主義當道,當代藝術便處於多元而分解的狀態,是否在進入新世紀會迎接另一種新的美學運動呢?在我多年來搜尋藝術新方向的過程中,注意到全球各地都有一些藝術家似乎在審美的角度上,共同選擇了漫畫、卡通、動畫一類作品的表現手法,儼然形成一股新的美學趨勢,我將之統稱為「動漫美學(Animamix)」。

其實,動畫和漫畫,在英文裡是分開的兩個字,可是在當代中文的語境中,卻常常被合為「動漫」一詞,卻無法在英文裡找到對應的翻譯。於是我將「animation」和「comics」兩字,取其發音將頭尾合一,構成一個自創字「Animamix」,表述當今這股「動漫美學」的發展趨勢。2009年上映的《阿凡達》3D動畫電影在世界各地獲得了驚人的票房收入,說明了一種屬於動漫美學的審美觀,獲得廣大群眾的認同。我認為2009年《阿凡達》3D動畫電影將成為人類文明的一個新的分野嶺,在《阿凡達》之前,虛擬和實境是兩個不相屬的狀態,相對或相背的兩種概念然而在《阿凡達》之後,虛擬與實境是無法切割或分離的,是兩者在生活中隨機交錯進行的新現實。

大量的虛擬實境,隨著數字科技的發展,分分秒秒出現在電視、電腦、手機等各種各樣的屏幕上,經過簡化的視覺造型,卻能表達複雜的語意內容,透過多元化的流通管道,構成大量傳輸的視覺符號系統,讓各種不同文化背景和區域性之間能夠越界去溝通、彼此理解。動漫美學的藝術,指的不是動畫或漫畫的本身,而是一種新的視覺語言,一種面對新世紀審美態度的全面化概念。

所以,動漫美學的藝術,是超越藝術的藝術,是超越了時間性的時間,是空間之外的空間,是超越人生的生命。 動漫美學的藝術,是一種記錄我們在虛擬實境中所創造第三人生的藝術,同時也是存在於所有電子媒體和數字世界的第四度空間,是青春不敗,歲月無痕的不老神話。

關於作者

▲ 美籍華人、著名策展人、藝評家陸蓉之(Victoria Lu,新藝名:Viki Lulu)

陸蓉之 Victoria Lu(新藝名:Viki Lulu), 1951年出生於臺灣的上海文人家庭,陸家的客廳是崑曲在臺灣的復興地,每周末的聚會發展成為崑曲的大、小同期。1971年陸蓉之赴比利時就讀布魯塞爾皇家藝術學院,1973年移民美國,從加州州立大學獲得藝術學士與碩士,主攻繪畫。1980年代將英文CURATOR一字翻譯為「策展人」,是中國當代藝術圈內以中文書寫最早的女性藝評家及策展人。

陸蓉之曾擔任洛杉磯市立畫廊管理委員會委員、臺灣電視臺「臺視文化館」藝文節目主持人、臺北當代藝術館創館董事、臺北市都市計劃審查委員、臺北文建會公共藝術委員、臺北市政府市政顧問及國際事務委員會委員。

2007年陸蓉之出任北京月亮河當代藝術館館長,並受邀為美國古根漢美術館亞洲委員會委員。2010年陸蓉之轉任北京今日美術館創意總監,2011年陸蓉之成功地主持並策劃了第54屆威尼斯雙年展平行展「未來通行證-從亞洲到全球」,2015年陸蓉之曾受邀擔任威尼斯國際電影節市場部亞洲影視空間的藝術總監。2016年成立「萌奶奶天團SUPER M MAA PERFORMANCE GROUP」,推出「中國當代群眾藝術(CCPA)」的萌奶奶天團廣場舞首演,以及「生命萬歲」的音樂視頻作品。

陸蓉之目前擔任臺北實踐大學創意產業博士班專任教授及博導,結合優秀的創作夥伴,從事影視方面的藝術創作工作。2019年陸蓉之與義大利藝術家MP5應邀聯合出演GUCCI的形象藝術短片。

陸蓉之歷年重要的出版有「後現代的藝術現象」、 「公共藝術的方位」、 「臺灣(當代)女性藝術史」、 「「破」後現代的藝術」、「當代華人藝術家100- 張曉剛」等學術論述,以及個人自傳」Viki Lulu遇見未來」和傅申傳記「溯古開今」…等。 近期,陸蓉之將與唐妮詩聯合出版關於潮藝術(URBART)的新書,並與趙伯祚聯合導演「潮藝術動向」的全球系列紀錄片。陸蓉之以70歲高齡與趙伯祚聯合導演的首部紀錄長片《答應你 Re: Promises》,描繪她和傅申面對年老的痛苦與掙扎,行腳遍布13個國家和地區,即將推出全球發行。

(鳳凰藝術 獨家報導 撰文/陸蓉之 Victoria Lu、唐妮詩 Magda Danysz 責編/姚鈺琛)

相關焦點

  • 鳳凰藝術|藝術介入的「臺南海安街模式」
    今天,「鳳凰藝術」為大家帶來一篇AMRC藝術市場研究中心汪錦雯的文章《藝術介入的「臺南海安街模式「》,作者通過對海安路的改造過程中幾個不同階段的呈現與分析,為您深度解讀「藝術介入」的方式與意義。▲ 《牆的記性》劉國滄第一階段「美麗新世界,海安路藝術介入」是「海安路藝術造街」的「實驗期」。策劃團隊選擇從海安路開發不當傷疤中最典型的頹圮牆面入手,將其作為藝術植入海安路街道空間的第一次實驗。
  • 潮棠火鍋——締造洞穴藝術跨界用餐空間
    潮棠火鍋花了半年多的時間,在南門上再造了一個媲美「園裡」的火鍋地界。邀請了胡潤百富最受青睞的華人設計師李亞東的加入,締造了一個洞穴藝術跨界的用餐空間。與其說這是一家火鍋店,不如說這是一用心匠制的藝術作品。
  • 歌劇藝術的幾種類型,你了解嗎?
    歌劇藝術的類型一、歌劇的類型(二)正歌劇17、18世紀義大利正歌劇十分流行,這種類型的歌劇題材通常是古希臘神話,在表演時,這種歌劇適應了宮廷貴族的趣味,對華麗的聲樂技巧十分看重,這種類型的歌劇還在其他國家得到了廣泛的傳播,為了使各位讀者更好地了解這部分內容,我們將其列舉如下。
  • 鳳凰藝術攜手中央美院 為城市注入公共藝術新動力
    其中,城市的公共藝術建設聯攸關人文地貌、生態構建與城市發展的整體脈絡。近日,鳳凰藝術與中央美術學院共同策劃承辦的「海上共明月」公共藝術節暨首屆廈門海絲藝術品中心公共藝術展在福建廈門正式開幕,旨在為廈門城市建設提供具有全球性的前瞻視野。
  • 鳳凰涅槃——「鳳凰藝術年展」喚醒湘西古城擁抱世界
    瀟湘脈脈,款款深情——自古以來,鳳凰便以其鮮明的民俗特色和秀美景致成為文人墨客的靈感繆斯,而這份美自然是藏不住的——2017年9月22日,首屆「鳳凰藝術年展」於湖南鳳凰古城拉開帷幕,匯聚了來自中國、法國、義大利、西班牙、盧森堡、瑞士六國的19位藝術家通過200餘件作品向鳳凰致敬,更用藝術叩響世界的大門,共同打造「超當代」的鳳凰擁抱世界。
  • 裝置藝術思想小史(六)分類:幾種類型的裝置
    然而裝置所動用的向外空間到底在多大,就決定著不同裝置的類型及其性質有著截然的差異。空間的邊界,即是裝置自身的邊界,而空間運用的大小,則關係到裝置自身在創作時所要克服的種種問題。因此,以觀眾的行動範圍與性質為界限,我們可以規劃出以下幾種類型的裝置:
  • 「又潮又有錢」的波普藝術
    安迪·沃霍爾《瑪麗蓮·夢露》簡簡單單的複製人像,各個顏色看上去還有種廉價印刷品的低質量效果,鏤版定線不精確造成套色錯位,怎麼看怎麼覺得粗劣低級。但就是安迪·沃霍爾的這幅《瑪麗蓮·夢露》,成了波普藝術不朽的傑作,所以這到底是個什麼藝術?
  • 「非物質/再物質:計算機藝術簡史」群展:呈現跨代際30餘位藝術家作品
    &nbsp&nbsp&nbsp&nbsp中新網北京9月27日電 (記者 高凱)北京UCCA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日前開啟大型群展「非物質/再物質:計算機藝術簡史」,以跨代際的30餘位藝術家,涵蓋20世紀60年代計算機藝術先驅到當下新興藝術家創作的70多件作品回顧「計算機藝術」的源起、當下發展,及對未來的展望
  • 《與藝術沾邊·278》鳳凰的祖宗竟然是它
    ▲   德國童書繪本裡的插圖《鳳凰涅槃》,1806年 但貝努鳥在古埃及各種藝術品中,尤其是新王國時期的視覺藝術中,往往呈現為蒼鷺▲   古埃及紙莎草畫上的貝努鳥 按照神話傳說,貝努鳥作為創世後的第一種生物降落到海中升起的本本石上,它用長喙敲擊了幾下石頭,篤篤作響,召喚出一個創世大神
  • 日本青年的上山下鄉:反思藝術造村潮
    泡沫時代,日本藝術和創意產業空前繁榮,許多年輕人進入各類藝術機構接受教育,畢業後面對的卻是一個極度收縮的就業市場,泡沫時代成長起來的這一代人很難滿足於進入一家日本會社成為「社畜」並就此終老,他們認為會社文化是企業圈養的牲畜,不賣力幹活就會被開除。一部分人選擇遠渡重洋在海外尋找突破口,而選擇或被迫留守國內者,很多加入了飛特族(Freeter)大軍,打零工以養活自己的藝術夢。
  • 鳳凰藝術 視頻 | 鳳凰領客與盧卡市長會面 助力中歐文化交流
    盧卡的老城牆是展示藝術作品的理想場所,從今天開始我希望能夠繼續我們的合作」 此行鳳凰領客將探尋未來中歐合作的更多可能性,助力中國與義大利以及與歐洲友好城市間的文化交流、文化旅遊等項目。而作為中歐人文交流的藝術大使,藝術家安娜高美則樂於見到兩國藝術上的緊密合作。
  • 關注|打卡京北藝術地標 上方美術館掀起藝術聯動潮
    隨著經歷的人與事越來越多,越來越複雜,很多人都會帶上很多種的面具來面對當代社會上的人或事,而外在的表面也是最直接最容易被認識的形象,很多時候我們都忽略了人最單純的內在深處的那個自己,那可能才是每個人最珍貴最獨特的地方。
  • 故宮攜手鳳凰衛視 打造《清明上河圖》高科技互動藝術展演
    今天,故宮博物院與鳳凰衛視在故宮建福宮花園舉辦發布儀式,宣布雙方共同研發的《清明上河圖》高科技互動藝術展演即將完成。  據悉,展演創製宗旨是「讓文物活起來」、「讓中華文化走出去」,以觀眾的體驗為核心,通過互動沉浸技術(MR)、全息多媒體技術等科技手段,對原作進行創造性詮釋。
  • 史前藝術類型「清央美術」
    直接服務於戰爭中對敵人的威嚇;詩歌、音樂、舞蹈都有激發熱情的鼓舞作用;而雕塑與繪畫,假如巫術說可以成為,那麼事實上也可能真的會有益於集體性的狩獵;這樣,所有原始藝術都在擴大和強化著社會的結合力。」正如前面論述的,史前藝術是藝術得以發生、得以形成的階段的藝術形態,其產生的原因和條件各不相同,其具有的功能和目的複雜多樣,其原始類型則是文明人藝術門類的萌芽和雛形。
  • 首家鳳凰藝術酒店亮相朝天門大融匯
    近日,鳳凰藝術酒店在重慶朝天門大融匯正式開業運營。據悉,鳳凰藝術酒店是光大安石與鳳凰藝術跨界合作的第一代產品,也是金融資產管理機構與文化藝術傳媒機構深度跨界的一次全新探索。鳳凰藝術酒店(商家 供圖)鳳凰藝術酒店共有客房111間,將通過 「三維鳳凰藝術空間」及「三大美學藝術展場」打造鳳凰藝術內容主題獨特IP、鑄造時尚美學藝術生活,並跨界聯合冷冰川、江宏偉、安娜·高美、許戈輝、曾瀞漪
  • 中國潮玩藝術巡展——Discovery·BOX
    一個來自外太空的神秘魔盒時間:2017.10.05—11.05主題:不思議奇幻樂園——Discovery·BOX全國數位藝術奇幻巡展地點:中國固安世茂·璀璨天城
  • 西單大悅城再度攜手高孝午:商業與藝術的「另一種選擇」
    2020年8月14日,「動靜2020——高孝午新作發布展」在大悅酒店八層中庭舉行。繼去年五月大悅酒店煥新開業時,高老師的作品「我們這一代」就落展酒店一層,本次展覽是西單大悅城與高孝午的再度合作。本次新作不倒翁《夢想-鼠》是以十二元辰首位圖騰為發端,在2013年《十二因緣》系列探索基礎上,對生肖圖騰進行進一步解構和再演繹,不僅體現新的藝術思考與實踐成果,還進一步促進商業空間和藝術的跨界融合、互動。
  • 歐洲藝術簡史(4)——歐洲藝術和歐洲文明的起源
  • 珍藏於「懷」的時間藝術——懷表簡史
    小編今天將帶看官們了解一下懷表的發展簡史與收藏價值。▲ 圖片來源於網絡懷表發展簡史16世紀初期:懷表誕生懷表(Pocket Watch▲Tiffany懷表胸針,年代:1860年,材質:鑽石 瓷,尺寸:主鑽50分,兩邊分別30分,蝴蝶結上面鑽石10分,圖片來源於風笛藝術電商平臺·禧迦瀾歐洲古董珠寶▲W. G.
  • 藝術評論家張海濤:人機合一的藝術媒介 | CCF-GAIR 2020
    張海濤先是談到了藝術價值的判斷要素。他表示,媒介創造是藝術價值判斷的重要元素,未來機器人藝術將成為科技藝術中最直接、最有活力的藝術媒介,給我們帶來新的技術倫理啟示。隨後,張海濤通過簡要的概念、類型介紹引入了人工智慧機器人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