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報記者 魯博林
近段時間,國內電視螢屏再次掀起了一股行業劇的熱潮。從此前好評如潮的刑偵劇《白夜追兇》《無證之罪》,到剛面世的職場劇《獵場》,再到表現消防工作的《特勤精英》、海上搜救的《碧海雄心》,許多不被關注的領域被一一涉足,而仍在熱播的醫療劇《急診科醫生》,更是穩居收視榜首位,收穫了眾多觀眾的點讚。
然而,伴隨著表現各行各業的影視劇作品如雨後春筍般湧現,質疑聲也同鮮花與掌聲一道出現。「不專業」「脫離現實」等批評接踵而至,而更多觀眾,則習慣於橫向對比國外成熟的行業劇製作,國產劇大多不入「法眼」。
行業劇方興未艾,究竟是好事還是壞事?當更多行業被搬上螢屏,觀眾的挑三揀四是否有理有據?歸根結底,我們需要的是什麼樣的行業劇呢?
1.動輒拿外國做標準來比較並不科學
「行業劇的概念其實是個舶來品。」中國電視藝術家協會理論研究部主任趙彤告訴記者,電視劇按照行業進行分類,一開始就受美劇、港劇影響而出現,且往往以現代都市為主要背景。「以前我們的電視劇分類都是按題材,最近幾年在市場推動下,才出現了向行業類型的轉換。」
儘管早在20世紀90年代,國產行業劇的雛形就已經在《編輯部的故事》《英雄無悔》等作品中初現端倪,但「行業劇」概念的興起還在新千年之後。隨著《黑洞》《永不放棄》等劇的出現,醫療題材逐漸轉化為「醫療劇」,公安題材逐漸轉化為「警匪劇」「刑偵劇」——而這遠不只是名稱上的改變那麼簡單。
「任何一種類型的影視劇都有其獨特規律,行業劇的特點就在於其情節邏輯的專業化,以及突出的職業感,這有一定的創作和接受門檻,絕非以職業作背景就可以。」中國傳媒大學影視藝術學院教授戴清說,國產行業劇脫胎於海外的行業劇,近年來雖有長足的發展,但編劇意識仍在轉換中,本土意識也有所不足,呈現出一種融合和過渡的狀態。
而相比之下,一些充滿現實主義意味,力圖最大限度地呈現真實生活的作品,卻被指責為「土」或「沒有職業感」,這就實在有失公允。以「燕京大學國際醫院」為背景拍攝的《急診科醫生》,在醫療題材的本土化轉換方面可謂力道十足。比西方同行忙碌數倍的「中國醫生」、基金體系不成熟導致的個人墊付、各式各樣的患者及家屬,都是富有「中國特色」的影視呈現。即便在節奏把握上,相比動輒談情說愛的美劇,該劇也更加切合中國觀眾的接受習慣。
趙彤表示,儘管行業劇作為「舶來品」,也必須面對中國的不同國情,單純地橫向比較並不公平,盲目地橫向移植國外模式只能造成「發育不良」。國產行業劇的興盛,歸根到底還取決於國內的社會發展進程,和從業者有意識地對中國現實的融入。「不管是什麼類型的影視劇,都必須在中國土壤上才能開花結果。」
2.紮根生活才能創造出有生命力的作品
今年的行業劇浪潮中,刑偵劇和醫療劇表現尤為突出。無論是最近收官的《白夜追兇》,還是剛上映不久的《急診科醫生》《獵場》,都收穫了不俗的收視率和點擊量。而這兩種類型在各大行業劇中素來也最「接地氣」。
以醫療劇為例。它在行業劇中的異軍突起是有原因的。「一方面,醫療從業者本身文化素質較高,很多轉行做編劇,就在專業性上提供了保證;另一方面,醫生也是日常生活中最常見的職業,有很深的現實底色和受眾基礎。」戴清說。
源於現實,高於現實,這也是醫療劇火爆的原因。談及拍攝醫療劇的初衷,鄭曉龍認為,多年來國產電視劇熱衷於探討生存層面的問題,而醫療題材的特殊之處在於,它能經由嚴峻的生死問題表達更高的精神訴求。據悉,該劇為保證真實性和專業性,主創在開拍前就進駐急診科體驗生活,更有北京協和醫院醫護團隊全程跟拍,每個鏡頭反映的都是原汁原味的「中國急診科」的故事。
「只是把壽司換成饅頭沒用,唯有真正地深入到我國消防官兵的生活、工作中,才能展現出他們的內心世界和職業風採,從而打動觀眾。」近期熱播的《特勤精英》製片人羅勁松說,為了力求職業精神的最大體現,主創團隊同樣數年如一日地駐紮在消防官兵部隊,和官兵們同吃同住,和刻畫對象打成一片。
改革開放以後,尤其是十八大以來,隨著城市化進程的不斷加快,各行各業如百花齊放。行業劇的發展,歸根到底與現實社會的轉型緊密相關。經歷了模仿、跟風、探索的階段,如今的行業劇已走到了創新的風口上。如何更進一步,往往取決於它向現實扎得有多深。
3.闖出中國行業劇新路要從生活中提煉美
「國產行業劇現在有兩大訴求,一是補齊短板,提高專業性,二是探索創新,創作出屬於我們自己的行業劇。」趙彤指出,在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階段,行業劇尤其需要傳遞出一種社會公平的理念,不是單純抬高某些行業,而是讓各行各業都得到充分的尊重。
事實上,迄今為止的國產影視劇作品中,多少涉及我們日常所接觸的各種職業:送外賣的快遞小哥、深夜加班的修理工、公交車上的售票員……然而,很少有作品專為他們「立傳」,反而是光鮮亮麗的白領、西裝革履的高管更受螢屏青睞——這顯然並不合理。
中國有不少獨具特色的行業,比如快遞這一行,在拉美、印度等地區就很缺乏,與歐美也有很大不同。對於國產行業劇中的這些「空白」,許多業界人士既感到遺憾,也充滿期待。
要闖出一條有中國特色的行業劇新路,只靠廣撒網是不夠的。對以特定行業為塑造主體的行業劇而言,突破專業知識的壁壘,在情感邏輯、技術細節等方面拍出「職業範兒」才是基本功。這有賴於大量專業人才的培養,也需要影視行業、市場和社會現實更深層的契合。
「生活本身永遠是最好的素材來源,能打動中國觀眾的行業劇,一定是最忠實地講述中國故事、擁有文化自信的好作品。」戴清說。
《光明日報》( 2017年11月11日 09版)
[責任編輯:白麗克孜·帕哈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