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名粵·絲路新旅 廣東如何打造旅遊集散樞紐?來聽聽專家的經驗

2021-02-08 廣東文化旅遊



廣東省旅遊局與南方日報聯合推出

「海上名粵·絲路新旅」系列報導


— 四策四論·基礎設施篇 —


根據國際經驗,人均GDP達到5000美元時,旅遊消費能力將大幅提升,消費需求也更趨休閒度假型。目前,「一帶一路」沿線65個國家的人均GDP基本已達到這一水平,更有20多個國家超過1萬美元。而作為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起點和中國對外開放的窗口,2014年廣東人均GDP也已邁過1萬美元大關。


國內外遊客的需求增加和消費升級,對旅遊基礎設施提出了新的要求。特別是廣東近年提出打造「世界旅遊休閒目的地」的目標,更需要進一步布局完善旅遊基礎設施,為廣東建設成為海上絲綢之路旅遊合作發展排頭兵和示範區夯實基礎。




● 基建先行



基礎設施是旅遊業基石


「完善的基礎設施,特別是交通基礎設施,是旅遊業發展的重要基礎。」太平洋島國論壇貿易與投資專員、太平洋島國論壇(北京)首席代表David Morris對旅遊基礎設施的作用深有體會。



他以南太平洋地區旅遊業發展得最好的斐濟舉例,「楠迪是斐濟的國際機場所在地,同時也是整個南太平洋地區的國際交通樞紐。斐濟最重要的旅遊度假區,就坐落於距離楠迪國際機場僅半小時車程的丹娜努島上。」


▲由澳大利亞遊輪公司運營的嶄新白色渡輪,是遊客從丹娜奴島通往外島的主要交通工具。


斐濟旅遊局市場部總監Nancy回憶,「20多年前,丹娜努島還是一片荒蕪。」擁有連接外島的碼頭,又靠近國際空港所在地楠迪,丹娜努島憑藉這一獨特的地理優勢,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引入外資開始旅遊基礎設施建設。


1996年,澳大利亞的TABUA作為整個區域的主體開發商,開始引入五星級酒店品牌及做好配套設施建設。大部分酒店在2000年後落成。2007年,碼頭區商業區投入使用,標誌著丹娜努島的旅遊基礎設施建設全面完工。


今天,丹娜努島全島有8家國際五星級品牌酒店,客房、餐飲、休閒娛樂、交通等設施一應俱全,相比歐美各大度假勝地毫不遜色。


▲斐濟五星級酒店設施和服務,和發達國家的度假村相比毫不遜色。


隨著丹娜努島開發建設完善,斐濟最重要的旅遊度假區也逐漸從首都蘇瓦附近轉移到楠迪。Nancy介紹,斐濟國家旅遊局為此還專門從蘇瓦搬到了楠迪。


丹娜努島的開發讓斐濟旅遊業嘗到了甜頭。2002年,丹娜努酒店區還在修建,斐濟旅遊業收入僅8.65億斐濟幣。2007年丹娜努碼頭綜合商業區投入使用,次年旅遊業收入就達到13.65億斐濟幣。2015年,斐濟旅遊業收入達到22.91億斐濟幣。目前,旅遊業是斐濟第一支柱產業,佔GDP比重達三成。


在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國家,類似斐濟的例子不勝枚舉。業內人士介紹,機場建設有一個「1:8效應」,即機場建設的投入產出比可達1∶8,郵輪母港建設帶來的效益更可達1:10。而據世界銀行估算,旅遊基礎設施存量每增加1%,至少會大致帶動GDP增長1%。


目前,中國旅遊業發展迎來黃金時期,更是基礎設施建設與完善的重要時期。旅遊基礎設施建設,需要適度超前,具有前瞻性。廣東打造「世界旅遊休閒目的地」,也需要提前布局相適應的旅遊基礎設施。中國社科院旅遊研究中心主任張廣瑞表示,要進一步重視基礎設施的建設,滿足日益增長的大眾旅遊需求,改善旅遊環境和條件。




● 消費升級



旅遊基礎設施要相應升級


2016年春節,老廣對郵輪旅遊頗為熱衷。「家門口就能登船,不需要提前辦理籤證,拿上護照及需要的其他證件就能出發。」郵輪旅遊參與者孫小姐說。


郵輪旅遊這個概念進入中國不過10年,卻已是增長速度最快的領域之一。2016年,中國郵輪市場呈穩定發展趨勢,增速高於40%,母港郵輪達到18艘。乘坐母港郵輪出入境的中國遊客達220萬人次,同比增長50%。中國交通運輸部預計,到2020年國內郵輪旅客的數量將達到450萬人。



郵輪旅遊的火爆背後,是中國遊客消費需求的不斷升級。從走馬觀花的「十國遊」到專注一兩個國家的深度遊,從自助遊的方興未艾到更為休閒的郵輪旅遊的興起,富起來的中國遊客,開始尋求更加多元化、個性化、休閒舒適的旅遊服務。


不過,廣東在郵輪旅遊這片藍海一度沒能抓住先機。2016年前,廣東都沒有屬於自己的郵輪母港。廣東遊客要享受郵輪旅遊必須到上海、香港,甚至飛去新加坡。異地登船的不便,大大打擊了遊客的積極性。


借「一帶一路」東風,2015年出臺的《廣東省參與建設「一帶一路」的實施方案》明確提出,在廣州、深圳設立國際郵輪母港,在珠海、汕頭、湛江等市啟動郵輪旅遊開發。


2016年1月,麗星郵輪的「處女星號」以廣州南沙港為母港啟航,正式開啟廣東的郵輪時代。11月,「雲頂夢號」和「幸運號」兩艘高端郵輪也選擇南沙港作為母港,南沙港由此一躍成為全國第二大郵輪母港。


▲南沙港雲頂夢號遊輪首航


南沙郵輪母港運營以來,半年時間累計運營出入境郵輪102航次,接待出入境旅客超16萬人次。廣之旅的數據顯示,2016年上半年郵輪組團人數突破2萬人,同比增長300%,其中90%的郵輪遊客是在南沙母港出發。廣州港集團預測,2017年接待出入境旅客將可望突破100萬人次。


不僅如此,深圳蛇口太子灣郵輪母港也於今年11月正式投入使用,並成為全國唯一可停靠22萬噸級大型郵輪的港口。短短一年時間,廣東從郵輪「零線路」發展為全國最具有競爭力的郵輪旅遊集散地,並有機會和香港、廈門等港口聯動,形成競爭力超越華東的華南郵輪旅遊區域。


▲深圳太子灣遊輪母港


星夢郵輪總裁Thatcher Brown表示,廣東郵輪旅遊的發展充分說明,旅遊基礎設施的建設必須因應消費需求的升級而不斷完善。「只有抓住了市場需求,並對基礎設施進行及時更新、完善,才有可能競逐新的藍海」。



● 集散樞紐



提升廣東旅遊集散地地位


廣東要打造便捷高效的旅遊集散樞紐和進出通道,還需要進一步完善旅遊基礎設施,特別是強化廣州作為國際航空樞紐港的作用。


▲白雲機場外觀


廣東省中國青年旅行社國際旅遊中心總經理劉應家強調了航空樞紐的重要性:「巴黎是歐洲的樞紐機場之一,但目前廣州直飛巴黎的班次遠少於上海、北京,這也導致了成本上漲。歐洲旅客來中國,多半選擇上海或北京作為目的地或中轉站。換句話說,廣東無形中流失了不少來自歐洲的入境遊客。」


根據《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願景與行動》,廣州與上海是僅有兩個被定位為國際樞紐機場的城市,這對廣東旅遊業發展至關重要。劉應家指出:「廣東能夠成為海上絲綢之路旅遊發展的主要推動力,很重要一點是白雲機場的作用。如果白雲機場能夠發展成為國際航空樞紐,那麼廣東在海上絲綢之路建設上的主導作用將更為明顯,也將發揮更強的帶動作用。」


David Morris分析,相比上海,廣州應該是中國面向南半球的主要空港,應該多開拓面向澳洲、紐西蘭、南太平洋地區以及南亞、中東、非洲的航線,「一旦航路開通,就能帶動這些地區與廣東乃至中國的旅遊和經貿往來」。


衣索比亞航空中國區首席代表Yared Berta表示:「今時今日,廣州已經當之無愧成為中國旅客往返非洲的首選。」為此,從今年10月9日起,衣索比亞航空公司廣州往返阿迪斯阿貝巴客機增至每周10班,「廣州由此成為衣索比亞航空在中國最大的航點。」



不過從目前來看,白雲機場的吞吐能力仍難以滿足需求。根據設計,白雲機場目前能承載的旅客吞吐量是每年4000萬人次,但2015年白雲機場旅客吞吐量就已經超過5520萬人次,全球排名第17位。這一定程度上制約了白雲機場航班航線的增加。2015年白雲機場第三跑道啟動後,僅今年1—8月就新開、復航國際航線18條,可見需求之旺盛。


目前,白雲機場正在積極擴建當中。根據規劃,機場二號航站樓將於2018年投入使用,屆時,白雲機場能滿足年旅客吞吐量8000萬人次。而第三航站樓和第四、五跑道預計將在2020年—2025年完工,屆時白雲機場的吞吐量將達到年均9500萬人次。



不僅是機場,廣東要成為旅遊集散樞紐,還需要水陸空交通系統的全面銜接和聯動。Thatcher Brown表示,廣東還應該加強包括廣州、深圳、湛江、汕頭在內的城市港口建設,加快完善郵輪旅遊設施,並做好鐵路網、高速公路網和城際軌道的無縫銜接。只有這樣,廣東才能真正成為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旅遊集散地和中轉站。






古港歸帆細尋粵東「海絲」舊跡


說起粵東,大家可能想到的是海鮮。其實,早在千年之前,粵東沿海就已經是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港口。


汕頭是近代中國最早對外開放的港口之一,也是古海絲路上的橋頭堡、重要節點和主要樞紐港。早在唐代,汕頭就已經產生相當規模的對外商貿活動,宋代便與東南亞各國有經貿往來。



獨特的、兼收並蓄的粵東美食文化正是這種文化、物產交流的結晶。不僅潮汕菜系花開全球,在東南亞地區有深遠的影響力,潮汕美食中,也能找到國外料理的痕跡,例如大家吃潮州牛肉丸最愛搭配的「沙茶醬」,也是通過海上絲綢之路從印度尼西亞的「沙爹」蘸料中轉化而來。


▲鬆口古鎮


粵東地區保留了大量古代海絲的痕跡,樟林古港、鬆口古鎮,依然融匯進今日百姓的生活中,在古鎮中走走,感受歷史帶來沉澱。也能去當年的碼頭港口,看一抹日落,再吃一回粵東美食。




廣濟橋又稱湘子橋,在潮州城東門外,橫臥韓江之上,東臨筆架山,西接東門鬧市,南眺鳳凰洲,北仰金城山,景色壯麗迷人。



初建於宋代,與趙州橋、洛陽橋、蘆溝橋並稱「中國四大古橋」,曾被著名橋梁專家茅以升譽為「世界上最早的啟閉式橋梁」。啟閉式的設計理念,能同時滿足陸路和水路運輸功能,體現出古代海上絲綢之路鼎盛時代,潮州航運業的發達程度。


交通:在潮州市區,步行可達。廣濟城樓(東門)外 從潮州古城往韓江邊走,出城牆後即可見到。


美食:潮州美食聞名天下,除了大菜,不少小吃也很有名。到了潮州點上一份牛肉,蘸料裡必定會有通過海上絲綢之路傳來的沙茶醬,例如鎮記牛雜、官塘牛肉等。




惠來是揭陽市唯一的沿海縣,自古以來是潮汕地區重要的對外貿易門戶,海上運輸業發達,外地船隻往來眾多,是海上絲綢之路的組成部分,有神泉、靖海、資深3個天然漁港。



石碑山燈塔位於惠來靖海港西南處,是汕頭至廣州海上第二轉向點,清代光緒八年(1882)由萬國公司興建,權屬英國,1932年由中國接管,塔高120英尺,歷來是海上航行和漁民歸航的重要標記,更是海上絲綢之路的一個重要航標。石碑山岬角系粵東海岸線拐彎處伸入海洋最突出陸地。登臨燈塔塔頂,遠眺是浩瀚廣闊、一望無際、碧波萬頃的南中國海,若是晴好天氣,在塔頂上觀日出日落十分絢麗壯觀。


交通:可從惠來自駕車前往,具體位置惠來靖海坂美村石碑山燈塔。


美食:惠來古時屬於潮汕地區,在飲食上多有相似之處,但靠近海邊的惠來仍有不少知名海鮮,如靖海鮑魚。此外,還有家傳秘方加工的菜脯、綠豆餅等。




程洋岡古稱鳳鳴岡、鳳岡或鳳嶺,唐代以前這裡原來是韓江出海口的島嶼。程洋岡商業貿易歷史悠久,唐宋時期,這裡興起了汕頭最古老的港口——鳳嶺港,是唐代後期海運港口,在唐代「海上絲綢之路」扮演著重要角色。



現有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兩處:一是丹砂古寺,內有諸多名家墨寶;二是虎丘山摩崖石刻,上有陸秀夫、海瑞等諸多名家真跡。


交通:可自駕前往,定位地址為廣東省汕頭市澄海區程洋岡村,也可在澄海市區乘坐103、8路公交車可直達。


美食:汕頭美食很多,牛肉丸、蠔烙、各種海鮮海產,數不勝數。




汕尾陸豐烏坎港位於東海鎮烏坎管區。烏坎港歷史上是海陸豐地區的區域性大港,清康熙年間,烏坎港置為粵東海關總口,是海上絲綢之路的對外貿易停泊港,當時的烏坎商貿繁榮、水上交通發達。港灣遼闊,歸帆點點,所以有「烏坎歸帆」的盛景。


交通:可以自駕前往,也可由汕尾客運站乘坐長途汽車到陸豐汽車站,再可打車至烏坎村。


美食:烏坎盛產魷魚,尤其以金廂魷魚、玻璃魷魚最有名。另外,甲子魚丸、油焗麻魚、陸豐東溪蝦、塭港沙蝦等都是不可錯過的美食。




沿線國家旅遊基建帶給粵企機遇



太平洋島國論壇貿易與投資專員署、太平洋島國論壇(北京)首席代表David Morris是澳大利亞人,目前生活和工作在北京,最大的責任就是向中國市場推介南太平洋地區。



在David Morris看來,旅遊業是最直接也是區域發展最普遍的先行引導產業。長遠看來,旅遊帶來人流量,增加溝通交流,帶動交通建設,最終為區域帶來更多的投資。


斐濟旅遊業的發展,當初正是依靠來自澳大利亞的資金、管理團隊。David Morris認為,「要發展旅遊業,基礎設施投入和建設是第一步,但除了資金,還需要有先進的管理經驗和技術。斐濟的五星級酒店區和目前整個主島與外島之間的遊輪連結,都是由澳大利亞公司投資、招商和運營。萬那杜在發展旅遊業的初期,也主要依靠澳大利亞的資金和管理經驗。」


▲今年8月,中國(廣東)-斐濟經貿考察團」赴斐考察,並於30日在辛加託卡舉行了斐濟投資推介會以及斐濟絲路方舟溫德姆酒店項目奠基儀式,以推動廣東、斐濟兩地經貿交流合作。


目前,太平洋島國論壇正努力促進廣東和南太眾多國家的合作發展,包括剛剛協助完成深圳港與巴布亞紐幾內亞摩斯比港和萊城的合作計劃。David Morris表示:「廣東是中國的經濟大省,也擁有在多個領域全球領先的企業。重要的是,廣東和南太平洋地區有著深厚的歷史淵源,廣東是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發展貿易、物流和基礎建設的主力軍,其中也包括了南太平洋地區的貿易發展夥伴,這也是廣東企業的重大投資機遇。」


目前,除了旅遊推動和招商引資,太平洋島國論壇正努力促進開通中國內地到南太平洋地區的直航航班,只有基礎設施的完善,旅遊業才能帶來人流、文化和投資,才能為整個區域帶來更好的發展機會。



南方日報海絲採訪組/本版主筆:梁燕



相關焦點

  • 共享海上絲路旅遊新商機
    文旅經濟高峰論壇現場。記者 鄒家驊 攝福州日報記者 蔣雅琛 林文婧國際環境日趨複雜,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國家的文旅合作走向何方?圍繞這一話題,27日下午,第六屆「海上絲綢之路」(福州)國際旅遊節文旅經濟高峰論壇上,專家、學者、政府官員共商共議,展開對話。
  • ...旅遊先導大有可為_一帶一路·共建繁榮_中國網_一帶一路官網
    編者按作為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發祥地和始發港,「一帶一路」重大倡議和構想,賦予了廣東新的歷史機遇。2015年,廣東率先發布《廣東省參與建設「一帶一路」的實施方案》,成為全國首個與國家「一帶一路」戰略規劃銜接的省份。目前,廣東正以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為重點,推動各項工作進入務實合作階段。
  • 整合海上客運,打造旅遊集散中心和「海上畫廊」,青島力爭再添一個...
    11月4日,市專班組織了對奧帆中心至太清宮遊輪碼頭的首條陸海聯運旅遊線路的實地考察,將海上遊船、景區觀光和陸地接駁三者相結合,未來遊客不僅可以豐富旅途感官體驗,更能有效避免單程遊覽帶來的交通不便。記者從青島旅遊集團海旅公司獲悉,未來這兩條航線將由「青島之星」號及新引進的觀光客船執航。
  • 新時代 新作為 新篇章丨新疆加快打造國際旅遊集散中心 烏魯木齊成新疆旅遊始發站
    這樣,遊客在這裡安檢上車,到達旅遊景區特設的上客落客區,直接進入景區觀光,避免各種奔波,節約時間,享受快行慢遊的愉悅旅程。」旅遊集散中心站場運營人員說。烏魯木齊加快城市旅遊服務綜合體建設步伐,以絲綢之路經濟帶旅遊集散中心為中心,設置機場片區、火車南站片區、二道橋片區和南旅基地片區四個副中心,通過打造旅遊集散中心,進一步完善景區旅遊諮詢服務功能,促進遊客服務設施和服務群體發展壯大。
  • 海上絲路系列報導-海上名粵-南方日報、南方網專題
    時光回溯兩千年,遙遠的東方有著迷人的魔力——一匹絲綢,竟然打通了陸上、海上兩條孔道,連接起東方與西方。 大漠孤煙,落日黃沙,聲聲駝鈴迴響著絲路繁華。與張騫二通西域、開拓陸上絲綢之路同樣古老的歷史時刻,一支遠洋航船正從徐聞、合浦出發,載著黃金絲綢,出南海,入印度洋,最遠到達今天的斯裡蘭卡,海上絲綢之路由此發祥。
  • 如何打造「楓橋經驗」升級版?來聽聽專家們怎麼說
    新時代下「楓橋經驗」有何新內涵,打造「楓橋經驗」升級版該從哪些方面入手,如何發揮「楓橋經驗」在推進基層治理現代化上的積極作用?在「楓橋經驗」誕生55周年即將到來之際,研究這些問題顯得十分必要。11月19日,紀念毛澤東同志批示「楓橋經驗」54周年暨「楓橋經驗」與基層社會治理研討會在諸暨召開,20多名國內知名專家開展交流對話,共話新時代「楓橋經驗」新發展。  「楓橋經驗」是全國政法綜治戰線的一面旗幟,在不同的歷史時代有著不同的內涵,與時俱進,歷久彌新。
  • 助力海上絲路 東方智庫攜手北海市共謀「向海經濟」
    在大會的「海絲文旅雲對話」論壇上,東方網東方智庫研究員孟建、李開盛、孫樹忠等,與來自全國200餘名政商人士,就海上絲綢之路建設、濱海旅遊、文化與旅遊投資新機遇等話題展開深度研討。北海市市長蔡錦軍表示,北海已形成千億文旅產業集群;在國內外雙循環背景下,以品牌建設引領文旅市場擴容升級,實施「旅遊+」戰略。自治區文化和旅遊廳副廳長唐正柱表示,廣西正積極融入「一帶一路」建設與合作,旅遊經濟與文化交流合作不斷深化;本次大會的舉辦,將為北海文旅產業搭建新平臺,為發展「向海經濟」拓展新實踐,為廣西深度參與「一帶一路」開闢新空間。
  • 房車旅遊如何發展?聽聽專家怎麼說 「2020絲綢之路經濟帶房車文化...
    原標題:房車旅遊如何發展?聽聽專家怎麼說 「2020絲綢之路經濟帶房車文化旅遊發展大會」在西安舉辦   為促進中歐房車文化交流融合
  • 探源海上絲路
    而就在今年春節前,「廣東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國際博覽會」在東莞市廣東現代國際展覽中心開幕,安排境內外展位2626個。其中,首次突出古代海上絲綢之路概念的1號館將茶葉、絲綢、陶瓷等我國傳統出口「三大件」集中展示。這些曾經在我國對外貿易史上書寫不朽傳奇的國貨,向來自73個參會的境外國家和地區逾3萬來賓盡情展示中華文化的魅力。
  • 鎮海打造「海上絲路」起碇港
    鎮海打造「海上絲路」起碇港 「萬斛神舟」古船模型建成,明州第一碼頭也已粗具規模  研究「海上絲路」的專家表示,將協同鎮海進一步考證媽祖封神的史話  文/杭州日報記者張世新王勇  巍然如山的北宋「萬斛神舟」巨艦、接待國外使者的明州第一碼頭、起源於鎮海的媽祖文化……  隨著一系列鎮海「海上絲路」史跡的不斷被發掘,特別是國內第一個提出「海上絲路」概念的專家、北京大學博士生導師陳炎教授提出
  • 建設國際航運樞紐,看寧波如何發力?
    原標題:建設國際航運樞紐,看寧波如何發力? 「建設國際航運樞紐,是浙江自貿區寧波片區建設的重中之重。」昨日(9月22日),寧波市多位業內人士在接受記者採訪時這樣表示。 在專家看來,儘管寧波舟山港是全球貨物吞吐量第一大港,但離世界一流強港的目標還有不少路要走,「浙江自貿區擴區,為寧波舟山港打造世界一流強港帶來了新契機。
  • 旅遊百強 創意標杆 政府推介——「絲路環球文旅城」再次驚豔世界
    9月15日,由中國文化促進會旅遊發展中心、中國旅遊媒體聯盟、中國城市旅遊雜誌社和地方政府聯合主辦的「中國新旅遊時代—2018品牌推介暨旅遊項目投融資大會」在貴陽隆重舉行。四川中恆文化旅遊有限公司及其下屬項目「絲路環球文旅城」在全國眾多旅遊項目和品牌中脫穎而出、不負眾望,分別榮獲「中國百強旅遊投資企業」和「2018年中國文旅園區規劃設計創意獎」兩項大獎。
  • 海南日報數字報-攜手海南,打造海上絲路旅遊明珠
    作為菲律賓宿霧省議員團團長,馬丁內斯三世肩負著「重任」來博鰲參會。今天下午,他專門接受了本報記者專訪。馬丁內斯表示,在「一帶一路」戰略中,海南和宿霧的交流與合作應該邁上新臺階。  颱風「海燕」中見真情  「你知道超強颱風『海燕』嗎?它給菲律賓帶來重創,但是讓我們更清醒地認識到國際合作的重要性。」在討論「一帶一路」戰略之前,馬丁內斯先給記者講述了他的親身經歷和感受。
  • 2020海上絲綢之路(北海)文旅產業發展投資大會在北海舉行
    此次大會以「乘風破浪 磅礴前行 北海文旅新時代」為主題,邀請了200餘名政府單位領導、北海市重點文旅體企業高管、全國文旅行業的知名專家學者和投資企業界代表,圍繞海上絲綢之路建設、濱海旅遊、文化與旅遊投資新機遇展開投資洽商、主旨演講和論壇對話。
  • 深圳衛視紀錄片《共贏海上絲路》7月2日開播
    在此背景下,聚焦中國經濟發展的新趨勢、新模式,探討新環境下中國作為世界大國如何承擔引領者的角色,中國應該塑造怎樣的商業形象、商業理念、商業文化,具有重要現實意義,這些也都成為《共贏海上絲路》所涉及的重要議題。
  • 第六屆海絲國際旅遊節文旅經濟高峰論壇舉行共商共討共享海上絲路...
    27日下午的論壇以「共享海上絲路旅遊新商機」為主題,張輝、吳必虎、周建明、管寧、沈涵等來自北京大學、國際旅遊研究院、中國城市規劃研究院、福建社科院、復旦大學等國內知名文旅研究機構的權威專家學者共同參與對話,探討在新的國際環境下如何構建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國家的文旅國際合作。
  • 深圳赤灣曾是海上絲綢之路重埠 打造新絲路還有多遠?
    原標題:深圳赤灣曾是海上絲綢之路重埠 打造新絲路還有多遠? 絲路新航  深圳打造新海上絲綢之路樞紐城市  時鐘回撥千年,那是中國東南沿海一段絲綢般的時光。千餘年來,東海和南海上千帆疊影,沿途城內市聲如沸,「海上絲綢之路」成為古老中國連接歐亞的「大動脈」。  鬥轉星移,曾經輝煌的「海上絲綢之路」沉寂下來,一條條亙穿東海、南海的古航線,猶如一場場沉睡的舊夢。  如今,舊夢重醒,輝煌即將再現。  步入新世紀,沉寂千年的古絲路,再度為世人矚目。
  • 房車旅遊如何發展?聽聽專家怎麼說
    為促進中歐房車文化交流融合、絲綢之路旅遊經濟繁榮、區域房車旅遊合作,12月12日,「2020絲綢之路經濟帶房車文化旅遊發展大會」在西安舉辦,相關專家、房車企業代表齊聚一堂,交流探討陝西房車旅遊發展布局,共同推進全域旅遊,創新文旅融合發展新模式。
  • 絲路文旅赴2019心隨陝旅·行知華夏陝西旅遊集團重慶旅遊推介
    10月26日,「2019心隨陝旅·行知華夏」陝西旅遊集團重慶旅遊推介活動在重慶新光裡盛裝啟幕。本次活動由陝西省文化和旅遊廳指導、陝西旅遊集團有限公司主辦。陝西旅遊集團有限公司黨委副書記、董事常夢春,重慶旅遊投資集團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楊靜等領導致辭並出席了活動。
  • 絲路旅遊名城齊聚西雙版納,共商文化旅遊合作發展大計
    」為主題,邀請了國內知名文化旅遊專家、文化藝術專家,探討世界旅遊名城建設路徑和方法,以期加快推進西雙版納文化旅遊產業轉型升級。同時以「文化+旅遊」為突破口,深挖文化旅遊發展潛力,找準自身特點,打造獨具西雙版納競爭力和吸引力的優質文旅產品,推動區域聯合發展和世界旅遊名城建設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