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旅遊局與南方日報聯合推出
「海上名粵·絲路新旅」系列報導
— 四策四論·基礎設施篇 —
根據國際經驗,人均GDP達到5000美元時,旅遊消費能力將大幅提升,消費需求也更趨休閒度假型。目前,「一帶一路」沿線65個國家的人均GDP基本已達到這一水平,更有20多個國家超過1萬美元。而作為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起點和中國對外開放的窗口,2014年廣東人均GDP也已邁過1萬美元大關。
國內外遊客的需求增加和消費升級,對旅遊基礎設施提出了新的要求。特別是廣東近年提出打造「世界旅遊休閒目的地」的目標,更需要進一步布局完善旅遊基礎設施,為廣東建設成為海上絲綢之路旅遊合作發展排頭兵和示範區夯實基礎。
● 基建先行
基礎設施是旅遊業基石
「完善的基礎設施,特別是交通基礎設施,是旅遊業發展的重要基礎。」太平洋島國論壇貿易與投資專員、太平洋島國論壇(北京)首席代表David Morris對旅遊基礎設施的作用深有體會。
他以南太平洋地區旅遊業發展得最好的斐濟舉例,「楠迪是斐濟的國際機場所在地,同時也是整個南太平洋地區的國際交通樞紐。斐濟最重要的旅遊度假區,就坐落於距離楠迪國際機場僅半小時車程的丹娜努島上。」
▲由澳大利亞遊輪公司運營的嶄新白色渡輪,是遊客從丹娜奴島通往外島的主要交通工具。
斐濟旅遊局市場部總監Nancy回憶,「20多年前,丹娜努島還是一片荒蕪。」擁有連接外島的碼頭,又靠近國際空港所在地楠迪,丹娜努島憑藉這一獨特的地理優勢,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引入外資開始旅遊基礎設施建設。
1996年,澳大利亞的TABUA作為整個區域的主體開發商,開始引入五星級酒店品牌及做好配套設施建設。大部分酒店在2000年後落成。2007年,碼頭區商業區投入使用,標誌著丹娜努島的旅遊基礎設施建設全面完工。
今天,丹娜努島全島有8家國際五星級品牌酒店,客房、餐飲、休閒娛樂、交通等設施一應俱全,相比歐美各大度假勝地毫不遜色。
▲斐濟五星級酒店設施和服務,和發達國家的度假村相比毫不遜色。
隨著丹娜努島開發建設完善,斐濟最重要的旅遊度假區也逐漸從首都蘇瓦附近轉移到楠迪。Nancy介紹,斐濟國家旅遊局為此還專門從蘇瓦搬到了楠迪。
丹娜努島的開發讓斐濟旅遊業嘗到了甜頭。2002年,丹娜努酒店區還在修建,斐濟旅遊業收入僅8.65億斐濟幣。2007年丹娜努碼頭綜合商業區投入使用,次年旅遊業收入就達到13.65億斐濟幣。2015年,斐濟旅遊業收入達到22.91億斐濟幣。目前,旅遊業是斐濟第一支柱產業,佔GDP比重達三成。
在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國家,類似斐濟的例子不勝枚舉。業內人士介紹,機場建設有一個「1:8效應」,即機場建設的投入產出比可達1∶8,郵輪母港建設帶來的效益更可達1:10。而據世界銀行估算,旅遊基礎設施存量每增加1%,至少會大致帶動GDP增長1%。
目前,中國旅遊業發展迎來黃金時期,更是基礎設施建設與完善的重要時期。旅遊基礎設施建設,需要適度超前,具有前瞻性。廣東打造「世界旅遊休閒目的地」,也需要提前布局相適應的旅遊基礎設施。中國社科院旅遊研究中心主任張廣瑞表示,要進一步重視基礎設施的建設,滿足日益增長的大眾旅遊需求,改善旅遊環境和條件。
● 消費升級
旅遊基礎設施要相應升級
2016年春節,老廣對郵輪旅遊頗為熱衷。「家門口就能登船,不需要提前辦理籤證,拿上護照及需要的其他證件就能出發。」郵輪旅遊參與者孫小姐說。
郵輪旅遊這個概念進入中國不過10年,卻已是增長速度最快的領域之一。2016年,中國郵輪市場呈穩定發展趨勢,增速高於40%,母港郵輪達到18艘。乘坐母港郵輪出入境的中國遊客達220萬人次,同比增長50%。中國交通運輸部預計,到2020年國內郵輪旅客的數量將達到450萬人。
郵輪旅遊的火爆背後,是中國遊客消費需求的不斷升級。從走馬觀花的「十國遊」到專注一兩個國家的深度遊,從自助遊的方興未艾到更為休閒的郵輪旅遊的興起,富起來的中國遊客,開始尋求更加多元化、個性化、休閒舒適的旅遊服務。
不過,廣東在郵輪旅遊這片藍海一度沒能抓住先機。2016年前,廣東都沒有屬於自己的郵輪母港。廣東遊客要享受郵輪旅遊必須到上海、香港,甚至飛去新加坡。異地登船的不便,大大打擊了遊客的積極性。
借「一帶一路」東風,2015年出臺的《廣東省參與建設「一帶一路」的實施方案》明確提出,在廣州、深圳設立國際郵輪母港,在珠海、汕頭、湛江等市啟動郵輪旅遊開發。
2016年1月,麗星郵輪的「處女星號」以廣州南沙港為母港啟航,正式開啟廣東的郵輪時代。11月,「雲頂夢號」和「幸運號」兩艘高端郵輪也選擇南沙港作為母港,南沙港由此一躍成為全國第二大郵輪母港。
▲南沙港雲頂夢號遊輪首航
南沙郵輪母港運營以來,半年時間累計運營出入境郵輪102航次,接待出入境旅客超16萬人次。廣之旅的數據顯示,2016年上半年郵輪組團人數突破2萬人,同比增長300%,其中90%的郵輪遊客是在南沙母港出發。廣州港集團預測,2017年接待出入境旅客將可望突破100萬人次。
不僅如此,深圳蛇口太子灣郵輪母港也於今年11月正式投入使用,並成為全國唯一可停靠22萬噸級大型郵輪的港口。短短一年時間,廣東從郵輪「零線路」發展為全國最具有競爭力的郵輪旅遊集散地,並有機會和香港、廈門等港口聯動,形成競爭力超越華東的華南郵輪旅遊區域。
▲深圳太子灣遊輪母港
星夢郵輪總裁Thatcher Brown表示,廣東郵輪旅遊的發展充分說明,旅遊基礎設施的建設必須因應消費需求的升級而不斷完善。「只有抓住了市場需求,並對基礎設施進行及時更新、完善,才有可能競逐新的藍海」。
● 集散樞紐
提升廣東旅遊集散地地位
廣東要打造便捷高效的旅遊集散樞紐和進出通道,還需要進一步完善旅遊基礎設施,特別是強化廣州作為國際航空樞紐港的作用。
▲白雲機場外觀
廣東省中國青年旅行社國際旅遊中心總經理劉應家強調了航空樞紐的重要性:「巴黎是歐洲的樞紐機場之一,但目前廣州直飛巴黎的班次遠少於上海、北京,這也導致了成本上漲。歐洲旅客來中國,多半選擇上海或北京作為目的地或中轉站。換句話說,廣東無形中流失了不少來自歐洲的入境遊客。」
根據《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願景與行動》,廣州與上海是僅有兩個被定位為國際樞紐機場的城市,這對廣東旅遊業發展至關重要。劉應家指出:「廣東能夠成為海上絲綢之路旅遊發展的主要推動力,很重要一點是白雲機場的作用。如果白雲機場能夠發展成為國際航空樞紐,那麼廣東在海上絲綢之路建設上的主導作用將更為明顯,也將發揮更強的帶動作用。」
David Morris分析,相比上海,廣州應該是中國面向南半球的主要空港,應該多開拓面向澳洲、紐西蘭、南太平洋地區以及南亞、中東、非洲的航線,「一旦航路開通,就能帶動這些地區與廣東乃至中國的旅遊和經貿往來」。
衣索比亞航空中國區首席代表Yared Berta表示:「今時今日,廣州已經當之無愧成為中國旅客往返非洲的首選。」為此,從今年10月9日起,衣索比亞航空公司廣州往返阿迪斯阿貝巴客機增至每周10班,「廣州由此成為衣索比亞航空在中國最大的航點。」
不過從目前來看,白雲機場的吞吐能力仍難以滿足需求。根據設計,白雲機場目前能承載的旅客吞吐量是每年4000萬人次,但2015年白雲機場旅客吞吐量就已經超過5520萬人次,全球排名第17位。這一定程度上制約了白雲機場航班航線的增加。2015年白雲機場第三跑道啟動後,僅今年1—8月就新開、復航國際航線18條,可見需求之旺盛。
目前,白雲機場正在積極擴建當中。根據規劃,機場二號航站樓將於2018年投入使用,屆時,白雲機場能滿足年旅客吞吐量8000萬人次。而第三航站樓和第四、五跑道預計將在2020年—2025年完工,屆時白雲機場的吞吐量將達到年均9500萬人次。
不僅是機場,廣東要成為旅遊集散樞紐,還需要水陸空交通系統的全面銜接和聯動。Thatcher Brown表示,廣東還應該加強包括廣州、深圳、湛江、汕頭在內的城市港口建設,加快完善郵輪旅遊設施,並做好鐵路網、高速公路網和城際軌道的無縫銜接。只有這樣,廣東才能真正成為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旅遊集散地和中轉站。
古港歸帆細尋粵東「海絲」舊跡
說起粵東,大家可能想到的是海鮮。其實,早在千年之前,粵東沿海就已經是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港口。
汕頭是近代中國最早對外開放的港口之一,也是古海絲路上的橋頭堡、重要節點和主要樞紐港。早在唐代,汕頭就已經產生相當規模的對外商貿活動,宋代便與東南亞各國有經貿往來。
獨特的、兼收並蓄的粵東美食文化正是這種文化、物產交流的結晶。不僅潮汕菜系花開全球,在東南亞地區有深遠的影響力,潮汕美食中,也能找到國外料理的痕跡,例如大家吃潮州牛肉丸最愛搭配的「沙茶醬」,也是通過海上絲綢之路從印度尼西亞的「沙爹」蘸料中轉化而來。
▲鬆口古鎮
粵東地區保留了大量古代海絲的痕跡,樟林古港、鬆口古鎮,依然融匯進今日百姓的生活中,在古鎮中走走,感受歷史帶來沉澱。也能去當年的碼頭港口,看一抹日落,再吃一回粵東美食。
廣濟橋又稱湘子橋,在潮州城東門外,橫臥韓江之上,東臨筆架山,西接東門鬧市,南眺鳳凰洲,北仰金城山,景色壯麗迷人。
初建於宋代,與趙州橋、洛陽橋、蘆溝橋並稱「中國四大古橋」,曾被著名橋梁專家茅以升譽為「世界上最早的啟閉式橋梁」。啟閉式的設計理念,能同時滿足陸路和水路運輸功能,體現出古代海上絲綢之路鼎盛時代,潮州航運業的發達程度。
交通:在潮州市區,步行可達。廣濟城樓(東門)外 從潮州古城往韓江邊走,出城牆後即可見到。
美食:潮州美食聞名天下,除了大菜,不少小吃也很有名。到了潮州點上一份牛肉,蘸料裡必定會有通過海上絲綢之路傳來的沙茶醬,例如鎮記牛雜、官塘牛肉等。
惠來是揭陽市唯一的沿海縣,自古以來是潮汕地區重要的對外貿易門戶,海上運輸業發達,外地船隻往來眾多,是海上絲綢之路的組成部分,有神泉、靖海、資深3個天然漁港。
石碑山燈塔位於惠來靖海港西南處,是汕頭至廣州海上第二轉向點,清代光緒八年(1882)由萬國公司興建,權屬英國,1932年由中國接管,塔高120英尺,歷來是海上航行和漁民歸航的重要標記,更是海上絲綢之路的一個重要航標。石碑山岬角系粵東海岸線拐彎處伸入海洋最突出陸地。登臨燈塔塔頂,遠眺是浩瀚廣闊、一望無際、碧波萬頃的南中國海,若是晴好天氣,在塔頂上觀日出日落十分絢麗壯觀。
交通:可從惠來自駕車前往,具體位置惠來靖海坂美村石碑山燈塔。
美食:惠來古時屬於潮汕地區,在飲食上多有相似之處,但靠近海邊的惠來仍有不少知名海鮮,如靖海鮑魚。此外,還有家傳秘方加工的菜脯、綠豆餅等。
程洋岡古稱鳳鳴岡、鳳岡或鳳嶺,唐代以前這裡原來是韓江出海口的島嶼。程洋岡商業貿易歷史悠久,唐宋時期,這裡興起了汕頭最古老的港口——鳳嶺港,是唐代後期海運港口,在唐代「海上絲綢之路」扮演著重要角色。
現有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兩處:一是丹砂古寺,內有諸多名家墨寶;二是虎丘山摩崖石刻,上有陸秀夫、海瑞等諸多名家真跡。
交通:可自駕前往,定位地址為廣東省汕頭市澄海區程洋岡村,也可在澄海市區乘坐103、8路公交車可直達。
美食:汕頭美食很多,牛肉丸、蠔烙、各種海鮮海產,數不勝數。
汕尾陸豐烏坎港位於東海鎮烏坎管區。烏坎港歷史上是海陸豐地區的區域性大港,清康熙年間,烏坎港置為粵東海關總口,是海上絲綢之路的對外貿易停泊港,當時的烏坎商貿繁榮、水上交通發達。港灣遼闊,歸帆點點,所以有「烏坎歸帆」的盛景。
交通:可以自駕前往,也可由汕尾客運站乘坐長途汽車到陸豐汽車站,再可打車至烏坎村。
美食:烏坎盛產魷魚,尤其以金廂魷魚、玻璃魷魚最有名。另外,甲子魚丸、油焗麻魚、陸豐東溪蝦、塭港沙蝦等都是不可錯過的美食。
沿線國家旅遊基建帶給粵企機遇
太平洋島國論壇貿易與投資專員署、太平洋島國論壇(北京)首席代表David Morris是澳大利亞人,目前生活和工作在北京,最大的責任就是向中國市場推介南太平洋地區。
在David Morris看來,旅遊業是最直接也是區域發展最普遍的先行引導產業。長遠看來,旅遊帶來人流量,增加溝通交流,帶動交通建設,最終為區域帶來更多的投資。
斐濟旅遊業的發展,當初正是依靠來自澳大利亞的資金、管理團隊。David Morris認為,「要發展旅遊業,基礎設施投入和建設是第一步,但除了資金,還需要有先進的管理經驗和技術。斐濟的五星級酒店區和目前整個主島與外島之間的遊輪連結,都是由澳大利亞公司投資、招商和運營。萬那杜在發展旅遊業的初期,也主要依靠澳大利亞的資金和管理經驗。」
目前,太平洋島國論壇正努力促進廣東和南太眾多國家的合作發展,包括剛剛協助完成深圳港與巴布亞紐幾內亞摩斯比港和萊城的合作計劃。David Morris表示:「廣東是中國的經濟大省,也擁有在多個領域全球領先的企業。重要的是,廣東和南太平洋地區有著深厚的歷史淵源,廣東是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發展貿易、物流和基礎建設的主力軍,其中也包括了南太平洋地區的貿易發展夥伴,這也是廣東企業的重大投資機遇。」
目前,除了旅遊推動和招商引資,太平洋島國論壇正努力促進開通中國內地到南太平洋地區的直航航班,只有基礎設施的完善,旅遊業才能帶來人流、文化和投資,才能為整個區域帶來更好的發展機會。
南方日報海絲採訪組/本版主筆:梁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