腔棘魚在海洋中生活了近4億年,被稱為「恐龍時代的活化石」。然而,今天的生活對這個「活化石」造成了諸多影響。「活化石」還能存活麼?還能稱為歷史的化石麼?
1938年,「活化石」腔棘魚在南非海岸被重新發現,聞名遐邇。不過,由於新港口的建設,腔棘魚生活的少數水域又將面臨破壞。與此同時,它們也可能會陷入捕鯊的漁網中。甚至氣候變化也會給該物種帶來又一新的風險。
有關腔棘魚的一些保護工作已經在實施。比如,《國際瀕危物種貿易公約》(Convention on International Trade in Endangered Species)命令禁止腔棘魚貿易。現在,一個新的保護措施可能很快就會發揮效用:美國國家海洋漁業署(National Marine Fisheries Service ,NMFS)於今年3月初提議將腔棘魚列為《美國瀕危物種法案》(Endangered Species Act,ESA)下的「近危」物種。
這個提議並不會涵蓋所有的腔棘魚。而是僅僅對生活在坦尚尼亞海岸面臨最大威脅的、遺傳組成獨特的種群增加保護。生活在葛摩群島附近與南非的腔棘魚種群,以及生活在印尼水域的隔離種群都不能受到此種保護。
印度洋水域腔棘魚種群的精確數量還無人知曉。據1994年的一項調查估算,該種群約有230-650隻。
據美國國家海洋漁業署收集的數據顯示,生活在葛摩群島及南非附近水域的腔棘魚能夠藉助水域中大量的深海洞穴保證自己的安全。對於生活在坦尚尼亞的腔棘魚種群而言,情況就不同了。與前面兩個水域相比,坦尚尼亞水域沒有深海洞穴,並且在一些較淺的位置還有巖石階地。根據本周《聯邦記事》(Federal Register)提供的信息,坦尚尼亞的水域特徵使得那裡的腔棘魚種群缺乏保護。在過去十年裡,至少有19隻2米長的腔棘魚意外困入坦尚尼亞珊瑚礁附近的漁網中。
足夠諷刺的是,坦尚尼亞計劃在新成立的坦噶腔棘魚海洋公園建造新的港口。而該海洋公園正是以該地區特有的腔棘魚物種名字命名的。港口建設需要水下爆破及清淤,這無疑會破壞腔棘魚已有的棲息地。美國國家海洋漁業署預測,港口建設可直接減少腔棘魚的深海避難所,另外,大量的泥沙淤積可能會導致腔棘魚遷移到別處,因此,腔棘魚的棲息地很大程度上會遭破壞。
Taylor Jones講道,由於這些港口不在美國境內建設,因此,《美國瀕危物種法案》對腔棘魚的保護條例並不具備阻止或者更改這些建設工作的合法權利,但是該法案的保護能夠提高人們對該物種所處困境的認識。Taylor Jones是WildEarth Guardians組織的瀕危物種提倡者,該組織在2013年申請將腔棘魚列入《美國瀕危物種法案》實施保護。儘管美國國家海洋漁業署的提議中並沒有具體的保護計劃,但是,將腔棘魚列為「近危」物種能夠授權美國政府捐資並協助每一個保護項目。
在《美國瀕危物種法案》對腔棘魚的保護條例生效之前,仍然需要一段漫長的等待時間,就算這是一項政府行動也免不了如此。目前,公眾還有60天的時間可以對提議進行評論。之後,為期一年的提議評估過程就開始了。毋庸置疑,腔棘魚已經在自然界堅守了幾億年,而一個小小的政府機構呢?
(作者:John R. Platt;翻譯:萬曉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