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天上網,看到了這麼一句農村俗語:「臘月下雪糧價賤,正月下雪去討飯」。當我看到這句農村俗語後,儘管認真思忖了好久,但還是沒有能夠思忖出這句俗語的意思來。於是,便向一位老農進行了請教,老農告訴我說,這句俗語的意思是這樣的:
一、臘月下雪糧價賤
臘月是農曆一年中的最後一個月份。「臘月」的「臘」通「狩獵」的「獵」,是古時狩獵的一個月份。在漢代應劭編著的《風俗通義》中說:
「夏曰嘉平,殷曰清祀,周用大蜡,漢改為臘。臘者,獵也,言田獵取禽獸,以祭祀其先祖也。」
由此可見「臘月」也稱為「獵月」。
臘月到了時正值寒冬。民諺云:正是言之其冷。其意思是說:臘月是最寒冷的一個月份。而這種寒冷的天氣是非常有利於凍死各種病蟲害的,從而為翌年的糧食豐收奠定了一個好的基礎。
不過,過於寒冷的天氣對於農業生產也會產生一定的不利影響。因為過於寒冷會導致越冬農作物遭受凍害,而農作物一旦遭受凍害,就有發生死苗的可能,所以,過於寒冷的天氣也是會影響到農業生產的。
雪是由水汽凝結而成的物質,當它降落到地面上之後,就會將大地覆蓋,從而使大地免遭冷風的侵襲,進而能夠變相提高地面上的溫度。如果雪花降落在農田裡,就能夠保護植物不被凍傷,而且,當雪融化之後,還能夠給植物提供水分。據測定,每1升雪水裡,約含氮化物7.5克。當雪水滲入到土壤中之後,也等於給農作物施了一次氮肥。因此,臘月一旦下雪,翌年的莊稼就能夠獲得豐收,而莊稼一旦豐收,糧價就會降低了。其實,這就是「臘月下雪糧價賤」說法的由來。
二、正月下雪去討飯
正月,又稱建寅、孟春、楊月、太簇、泰月、春王等,為農曆的一月。
一般來講,到了正月的時候,地溫就開始漸進式的上升,農作物的根莖就開始慢慢伸展,農作物的地上莖部分就開始勃發或萌動,而這些剛剛勃發或萌動的地上莖部分都是非常嬌嫩的,是經不起外界任何非正常因素的幹擾的,更是經不起低溫考驗的。倘若在正月裡下雪,漸進式上升的地溫就會下降,而地溫一旦下降,剛剛勃發或萌動的農作物地上莖部分就會遭受凍害,輕則會凍傷,而重則就會被凍死。如果出現了剛剛勃發或萌動的農作物地上莖部分被凍死的現象,農作物就不可能會獲得豐收,而一旦農作物不能夠獲得豐收,缺吃少喝的人們就會出門逃荒要飯了。其實,這就是「正月下雪去討飯」說法的由來。
當然,「正月下雪去討飯」的現象僅僅存在於過去,因為過去的老百姓都是靠天吃飯的,而且,還沒有其他經濟收入,所以,對於過去的人們來說,這種說法是非常適用的。而對於今天的人們來說,這句俗語裡的說法已經過時了。
聽了老農的解釋後,我才算是弄明白了這句俗語所要表達的意思。由此看來,勞動人民從長期的生活實踐中還總結出了不少的經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