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基督教的世界觀念,無論窮富貴賤、文明野蠻,都可以信仰基督

2020-12-18 小徐美食

這部影片為什麼會讓人看出女權主義的意味?因為影片本身討論的就是「信仰權利」的問題,信仰的權利並不是要討論誰有權信仰基督,誰沒權信仰基督,按照基督教的世界性觀念,無論窮富貴賤、文明野蠻,都要信仰基督的。信仰的權利討論的是如何信仰的問題。信仰的權威掌握在誰手裡?由哪些人來規定教會的教義,指導修行的方式?通過誰來溝通人和神?總結起來,就是一個信仰理念的問題。

作為一部宗教片,影片也沒有什麼太多的劇情,描述了大德蘭因為不願接受父母安排的婚姻而走進了修道院,從一位西班牙貴族小姐成為了修女。在修道院中,大德蘭恪守戒律,保護窮人,關愛弱小,但是她所堅持的男女平等的思想卻被保守的神父所不屑。同時她作為一名女性依舊渴望愛與性,日久竟然使她產生了對受難的耶穌的感情,她幻想他們之間的愛情和親密的情境,幻想他受難流血的情境,受難後肉身被蛆蟲啃食的情境……不停地自我施虐,折磨自己的肉體,以求得靈魂上的解脫。

她的背後,總是因為特立獨行而在被修道院裡的眾人誤解和辱罵。很多人因為她逐漸積累起來的名氣而想盡一切辦法要趕走她,想將她轟出原來的修道院。

大德蘭的所進行的並非新教的改革,而是一種在羅馬天主教範圍中的改良。這種改良的出發點,只是虔誠和信仰。只不過大德蘭用一系列在今天看來是病理學反應的舉動表現出來了。對於這樣的病理學反應,我們也不必覺得誇張,它類似於一種「眾人皆醉我獨醒」的感覺。本來無所謂醉醒。只是有人醉了,才有人會意識到要保持清醒。大德蘭的誇張舉動,也有那個時代的印記。

相關焦點

  • 【歸正之窗】中世紀歐洲觀念的基督教淵源
    只要是人,不論貧賤富貴,出身、財富、社會地位有何差異,都是兄弟。人生來就有罪,必須相信上帝才能從罪孽中獲得拯救,死後升入天堂。所以世上的人們永遠生活在上帝的關懷之下,死後也不例外。「世界上只有一個上帝、一個基督、一個教會和一個按照主的話而建立在彼得身上的教會。」
  • 《文明II交流與互滲》探討文明碰撞的「野蠻」與「溫柔」
    這些銅片和象牙雕塑所刻畫的面孔,大都是西貝王國的國王與王后,以及他們身邊的士兵,商人,獵人的形象,當然也出現了一種複雜的異教信仰的象徵符號。通過這些藝術作品,我們能夠清晰的判斷貝寧王國的文明程度之高。歐洲人的野蠻行為顯然為他們所謂的高度文明抹黑,而他們對待非洲文明的傲慢態度,更讓人嗤之以鼻。
  • 基督信仰中國化的聖經基礎
    根據基督教信仰,聖經是上帝的啟示,但上帝的最高和最終極的啟示,就是耶穌基督——道成了肉身的一個生命;耶穌基督既是神也是人,是神的人間化,而非人的神仙化,這是基督教信仰的起點也是核心。故此,基督信仰中國化,正是約翰福音1章14節的意思:「道成了肉身,住在我們中間,充充滿滿地有恩典有真理。」
  • 大學生基督信仰調查
    先到的成員會小聲交談,其中團契中帶領大家學習的「老師」,一直都有學生上前請教問題。  這些大學生宗教信仰群體正在受到關注。中國人民大學基督教課題調查組針對北京地區高校學生的基督教信仰狀況展開調查,這項調查也受到國家統戰部的高度重視。
  • 【課程大綱】宗曉蘭:基督宗教與西方文明
    (3)討論:1)什麼是文明?西方文明的特點是什麼;2)西方文明對世界的影響。2.第二節 希臘羅馬文化與信仰(1)主題:1)希臘傳統的宗教信仰;2)神秘禮儀;3)泛希臘文化與大同思想;4)羅馬文化建立及信仰(2)參考書目: 1)池鳳桐 著《基督信仰的起源
  • 美國致命危機:離開了基督教,美國和美國文明都將不復存在!
    如果了解了以上事實,就不難理解美國的文明是建立在基督教基礎上的文明,是十字架的文明。基督教對於美國不是可有可無,而是須臾不可或缺。離開了基督教,美國和美國文明都將不復存在。因此,美國的建立和將「美國人」凝聚在一起的不是血緣、不是語言文字、不是家族的歷史,而是宗教信仰,這是美國極為特殊、極為顯著的「國情」。不了解這一點,就無法理解宗教在今天美國社會中的作用。在美國建國之前,生活在北美殖民地的主要是滿懷宗教激情的清教徒,清教徒的主要目的是按照聖經的原則,開展「神聖試驗」,建立「山上的城」,向世人彰顯「基督的光明」。
  • 基督是什麼?這個問題讓基督教四分五裂,也讓羅馬帝國痛不欲生
    前言狄奧多西將基督教定為國教,本意是要振興羅馬,藉助基督教信仰的力量維護政權,抵禦外敵。然而基督是什麼的問題,卻讓基督教四分五裂,讓羅馬痛不欲生。信仰的本質是什麼?德爾圖良回答得很清楚:「正因為荒謬,所以我才相信。」信仰本質上是荒謬的。
  • 基督信仰的現代理由及其對於更新中國文化的意義
    不需要藉助有限的經驗事實,而只需要藉助先驗的邏輯概念就可以推演出上帝的存在,此類論證也叫先天證明。批評者認為觀念與存在是兩個不同的序列,不能做出從觀念到存在的跳躍;而安瑟倫則認為,能夠解釋一切的最高原則是不同尋常的,必定達到了觀念與存在的同一性。
  • 身處東亞文化圈的韓國,為什麼大多數國民都信仰基督教?
    基督教自其被羅馬帝國接納之後,其就一直以著一種極其恐怖的速度不斷徵服人類的精神世界,到了18世紀後期時,無論是人煙罕至的非洲大草原、還是閉關鎖國的清朝、日本,幾乎可以不帶猶豫的說,只要是有人聚居的地方就一定有基督教傳播的痕跡。
  • 基督教世界的三次大擴張
    今日的發達國家主要屬於基督教文化圈,下面分階段簡略說明基督教版圖擴大的進程。一,羅馬帝國 滅亡後蠻族國家的建立。基督教雖然在公元前後方創立,但前期的傳播幾度受挫,遭到信仰世俗多神教的羅馬帝國的鎮壓。羅馬帝國後期形勢逆轉,到5世紀整個帝國逐漸正式皈依基督教。
  • 只知道基督教?天主教可一點都不開放
    1517年,基督新教是在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運動中,從天主教獨立出來。在中國常常被提及的基督教指的是基督新教,也叫做「耶穌教」。天主教與東正教區別天主教與東正教,主要是因為羅馬帝國東西部分在各種事務,如社會風俗、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不同,而逐漸相互分離。二者也不盡相同。
  • 基督教和猶太教都信仰上帝,兩教有什麼不一樣呢?
    猶太人的約法《聖經》(即《舊約全書》)敘述世界和人類的起源,以及猶太教的法典、教義等。為表示對上帝的忠誠,猶太教實行割禮;將星期五日落到星期六日落的一晝夜時間尊為「聖日」,又稱「安息日」。猶太教的神職人員稱為「拉比」。基督教的誕生與猶太人的歷史密切相關。深受迫害的猶太人,在苦難重重和復國無望的情況下寄希望於復國救主彌賽亞的降臨,以復興猶太國家。
  • 基督教宗教力量的撤退和東正教的戰爭使歐洲人穆斯林化
    伊斯蘭世界一直想推廣古蘭經,打壓基督,是一個自滿和自卑的民族。而且基督教還因為出現了梅森精神汙染得了神經衰弱。伊斯蘭世界是要尋求新的認同和崛起。你看君士坦丁堡從來都是那些北方亞美尼亞、莫臥兒的貴族,布哈拉也多是這些貴族的後代。無論阿拉伯人還是希臘的希臘人自稱是以色列人。他們認為現代文明的希臘是外邦人。所以羅馬的輝煌並不代表以色列的崛起。
  • 文明與野蠻相遇,會發生了什麼變化?東正教的繁榮和消失
    公園一世紀,基督教於耶路撒冷誕生,在基督耶穌以及十二聖徒的帶領下,走上了輝煌大道。不但在精神上顛覆了羅馬人的統治,更完成了逆向徵服,成為歐洲大陸上最大的宗教·沒有之一。基督教雖誕生與猶太人之中,但是卻完成了最壯觀的逆襲。
  • 韓國深受中華文明影響,怎麼現在變成了一個信仰基督教的國家?
    中華文明薰陶下的韓國,為何會信基督教?位於中國的東部這樣的地理位置,日本,朝鮮,韓國等國家都深受中國文明的影響。舊時的韓國,曾對中國儒家文化有過一段學習之路,為何現在卻變成了一個像大多數西方國家一樣把基督教奉為國教的國家呢?這樣的情況確實在東方是少見的。從地理位置來看,韓國周圍的中國,日本,朝鮮都不是信仰及基督教的國家,就連橫跨大陸東西兩方的俄羅斯信奉的也是東正教,與韓國眾多新教和天主教徒並不相同。
  • 基督教毀了一個羅馬,也成就了另一個羅馬
    但基督教徒沒有屈服,基督教反而發展更加迅猛。很多王公貴族的女眷也開始信仰基督教,感受基督的榮耀。 為什麼?因為基督教為弱者和地位卑賤者提供了希望。 終於帝國承認了人們信仰基督教的自由,皇帝君士坦丁頒布米蘭敕令,承認基督徒不再為異教徒,基督教可以和其他宗教一樣得到合法的傳布。
  • 一元的信仰和多元的世界(下)
    本文上半部分講述了驕傲的希臘文化和排外的猶太文化如何在羅馬帝國治下神奇的融為了一體,成為西方文明最重要的兩塊基石。開放、多元的羅馬文化為希臘和猶太文化的融合創造了外部環境,精神層面的相通和現實層面的互補是兩大文化水乳交融的內因。希臘文化是貴族化的,基督宗教是平民化的,在現實社會層面希臘哲學和基督宗教有著互補性。
  • 無論你是否信仰基督教,懸掛教堂都值得一去!
    無論你是否信仰基督教,懸掛教堂都值得一去。《聖經》記載,耶穌一家曾來此棲身避難。始建於3世紀的教堂曾位於巴比倫城堡南門之上,教堂的中庭看似懸吊在走道上,因此得名。懸空教堂應該算是埃及所有教堂中最漂亮的一個了,在湛藍天空映襯下的雪白色塔樓和美麗的十字架散發著基督教堂獨有的聖潔和光輝。陽光下,教堂花圃中的植物看起來都有著不可思議的光芒,讓人心中充滿了感動。
  • 年終盤點:基督時報•2014中國基督教十大新聞(上)
    「逝者如斯夫」,時間是來自上帝奧秘的創造,無論人間發生什麼,時間總是如一條滔滔大河般不停歇的繼續前進著。今天,我們再次步入歲首與年終交替之際。在2014年的尾聲,基督時報再次根據過去一年來的報導,評選出2014年度與中國基督教相關的十大新聞。
  • 基督教的成神之路
    由於教旨具備普適性、入教的門檻低,早期基督的成員幾乎都是窮人。 窮人沒有地位和財富,對抗風險的能力很弱,所以他們對於團結的需求極其強烈,在困難面前,窮人迫切需要有人拉兄弟一把。 這項功能,基督也可以提供。 比如反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