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芳剪紙
非物質文化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勞動人民生產生活經驗的積累和文化藝術的結晶,通常以口傳心授的方式,在民眾中世代傳承、為大眾共同享受,是至今還在民眾中流傳的「活態文化」。
邱縣位於河北省南部,黑龍港流域,冀魯豫交界地帶,於漢宣帝地節三年(公元前67年)置縣。悠遠的歷史背景、深厚的文化底蘊,讓邱縣先民不僅蘊育了豐富的物質財富,也造就了大量具有邱縣特色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今天,我們走進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邱縣非遺之「玉芳剪紙」。
剪紙作品
剪紙藝術起源於民間,是中國最為流行的民間藝術之一,這種民俗藝術的產生和流傳與中國農村的節日風俗有著密切關係。逢年過節或新婚喜慶,人們把美麗鮮豔的剪紙貼在牆壁、門窗或燈籠上,使節日的氣氛被渲染得非常濃鬱喜慶。
地處冀南平原的邱縣靳興平村傳承了這項民間藝術,到靳玉芳的曾祖母靳韓氏手裡有了較為明顯的發展。在她的影響和指導下,靳玉芳的祖母王桂榮和臨近幾名家庭婦女技藝高超,成為村裡紅白喜事家家必請的剪紙高手。王桂榮老人把自己的剪紙技法和對剪紙藝術的熱愛毫無保留地傳給了自己的兩個兒媳婦,這給當時還年幼的玉芳留下了極為深刻的印象。玉芳的童年是在目睹一件件精美剪紙作品和饒有興趣地跟祖母學習剪紙中度過的。在後來的求學和工作中又開始系統學習剪紙技藝,師從於剪紙地方大家名家並逐漸形成自己的風格。目前,在邱縣已有100多名剪紙愛好者跟隨玉芳學習民間剪紙技藝,並在邱縣和邯鄲多次舉辦剪紙作品展。
靳玉芳同志出生於1972年,1987年至1990年在河北曲周師範學校讀書期間,師從於美術教師王秀平,在她的指導下系統學習剪紙藝術。創作的剪紙作品在縣美術作品展中獲二等獎。
1990年至2011年,在新馬頭鎮中學、邱縣實驗中學等單位任教,利用業餘時間完成一些簡單的剪紙作品。2007年,在縣第一屆美術畫展中獲一等獎,2011年,作品在「慶祝建黨90周年邱縣農民漫畫展」中獲三等獎,並編入《邱縣農民漫畫展》一書,由河北美術出版社出版。
2012年,結識邯鄲縣馬莊鄉羅成頭村民間剪紙大師蔡春娥,共同切磋剪紙技藝。後又結識邯鄲市地方文化藝術聯合會會長白翎老師、四代剪紙世家王秀梅老師等剪紙同行,經常聚會交流剪紙心得,互相學習。在這些大師的指導下,對自己的傳統剪紙技藝進行改進,選材範圍更廣,刀法更加細膩。創作的作品多次在邯鄲市中小學師生書畫展中獲獎。
2013年,師從於中國唯美剪紙創始人陶正先生,系統學習剪紙理論、構圖、刻刀技法等,真正領悟剪紙藝術的精髓。2013年6月,被邱縣文化廣電和旅遊局評為文化戶示範點。近年來,多次在邯鄲市舉辦藝聯七人剪紙作品聯展。
玉芳剪紙起源於民間傳統剪紙,技藝中既有民間剪紙的傳統特點,又融中華傳統文化與現代美學思想於一體,將書畫、設計和剪紙藝術完美結合。作品溫馨清雅、唯美時尚。
玉芳剪紙的基本技法: 1、剪制技法:左手輕託紙背,右手執剪,用剪刀刺穿紙張,將剪尖置於孔中,按擬剪紋樣的邊線逆時針方向轉剪。2、刻制技法:右手握刀,刀柄要直立,左手壓住刻刀近處的紙張,使之避免移動變形,在刻制過程中握刀穩,下刀準,運刀巧。
玉芳剪紙的表現方法: 1、陽剪(刻)法:剪(刻)去畫稿空白處,留下黑線條和塊面,要線線相連,陽刻出來的作品精巧、細膩、雅致。在運用此法的基礎上,玉芳根據內容大膽留白,使作品更具藝術想像空間,也使作品更具寧靜之美。 2、陰剪(刻)法:與陽剪(刻) 正相反,剪去線條,靠周圍的塊面襯出形象,陰刻出來的作品古樸、厚重、粗曠。3、陰陽結合法:剪紙創作絕大多數採用陰陽結合的手法,陽刻之中有陰刻,陰刻之中伴有陽刻,使作品對比鮮明,富於變化.4、剪紙的裝飾紋樣:常用的裝飾紋樣有鋸齒紋、月牙紋、朵花、雲紋和水紋等,最為廣泛和普遍使用的是鋸齒紋。玉芳在鋸齒紋的處理手法上根據所表現的內容決定粗細曲直,使作品更有韻味。
代表作品有《墨蘭》《春之韻》《和諧》等。2015年12月,「玉芳剪紙」被列為邯鄲市第四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
責編:楊曉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