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揚傳統文化,提振文化自信」——走進邱縣非遺之「剪紙篇」

2020-12-18 騰訊網

玉芳剪紙

非物質文化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勞動人民生產生活經驗的積累和文化藝術的結晶,通常以口傳心授的方式,在民眾中世代傳承、為大眾共同享受,是至今還在民眾中流傳的「活態文化」。

邱縣位於河北省南部,黑龍港流域,冀魯豫交界地帶,於漢宣帝地節三年(公元前67年)置縣。悠遠的歷史背景、深厚的文化底蘊,讓邱縣先民不僅蘊育了豐富的物質財富,也造就了大量具有邱縣特色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今天,我們走進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邱縣非遺之「玉芳剪紙」。

剪紙作品

剪紙藝術起源於民間,是中國最為流行的民間藝術之一,這種民俗藝術的產生和流傳與中國農村的節日風俗有著密切關係。逢年過節或新婚喜慶,人們把美麗鮮豔的剪紙貼在牆壁、門窗或燈籠上,使節日的氣氛被渲染得非常濃鬱喜慶。

地處冀南平原的邱縣靳興平村傳承了這項民間藝術,到靳玉芳的曾祖母靳韓氏手裡有了較為明顯的發展。在她的影響和指導下,靳玉芳的祖母王桂榮和臨近幾名家庭婦女技藝高超,成為村裡紅白喜事家家必請的剪紙高手。王桂榮老人把自己的剪紙技法和對剪紙藝術的熱愛毫無保留地傳給了自己的兩個兒媳婦,這給當時還年幼的玉芳留下了極為深刻的印象。玉芳的童年是在目睹一件件精美剪紙作品和饒有興趣地跟祖母學習剪紙中度過的。在後來的求學和工作中又開始系統學習剪紙技藝,師從於剪紙地方大家名家並逐漸形成自己的風格。目前,在邱縣已有100多名剪紙愛好者跟隨玉芳學習民間剪紙技藝,並在邱縣和邯鄲多次舉辦剪紙作品展。

靳玉芳同志出生於1972年,1987年至1990年在河北曲周師範學校讀書期間,師從於美術教師王秀平,在她的指導下系統學習剪紙藝術。創作的剪紙作品在縣美術作品展中獲二等獎。

1990年至2011年,在新馬頭鎮中學、邱縣實驗中學等單位任教,利用業餘時間完成一些簡單的剪紙作品。2007年,在縣第一屆美術畫展中獲一等獎,2011年,作品在「慶祝建黨90周年邱縣農民漫畫展」中獲三等獎,並編入《邱縣農民漫畫展》一書,由河北美術出版社出版。

2012年,結識邯鄲縣馬莊鄉羅成頭村民間剪紙大師蔡春娥,共同切磋剪紙技藝。後又結識邯鄲市地方文化藝術聯合會會長白翎老師、四代剪紙世家王秀梅老師等剪紙同行,經常聚會交流剪紙心得,互相學習。在這些大師的指導下,對自己的傳統剪紙技藝進行改進,選材範圍更廣,刀法更加細膩。創作的作品多次在邯鄲市中小學師生書畫展中獲獎。

2013年,師從於中國唯美剪紙創始人陶正先生,系統學習剪紙理論、構圖、刻刀技法等,真正領悟剪紙藝術的精髓。2013年6月,被邱縣文化廣電和旅遊局評為文化戶示範點。近年來,多次在邯鄲市舉辦藝聯七人剪紙作品聯展。

玉芳剪紙起源於民間傳統剪紙,技藝中既有民間剪紙的傳統特點,又融中華傳統文化與現代美學思想於一體,將書畫、設計和剪紙藝術完美結合。作品溫馨清雅、唯美時尚。

玉芳剪紙的基本技法: 1、剪制技法:左手輕託紙背,右手執剪,用剪刀刺穿紙張,將剪尖置於孔中,按擬剪紋樣的邊線逆時針方向轉剪。2、刻制技法:右手握刀,刀柄要直立,左手壓住刻刀近處的紙張,使之避免移動變形,在刻制過程中握刀穩,下刀準,運刀巧。

玉芳剪紙的表現方法: 1、陽剪(刻)法:剪(刻)去畫稿空白處,留下黑線條和塊面,要線線相連,陽刻出來的作品精巧、細膩、雅致。在運用此法的基礎上,玉芳根據內容大膽留白,使作品更具藝術想像空間,也使作品更具寧靜之美。 2、陰剪(刻)法:與陽剪(刻) 正相反,剪去線條,靠周圍的塊面襯出形象,陰刻出來的作品古樸、厚重、粗曠。3、陰陽結合法:剪紙創作絕大多數採用陰陽結合的手法,陽刻之中有陰刻,陰刻之中伴有陽刻,使作品對比鮮明,富於變化.4、剪紙的裝飾紋樣:常用的裝飾紋樣有鋸齒紋、月牙紋、朵花、雲紋和水紋等,最為廣泛和普遍使用的是鋸齒紋。玉芳在鋸齒紋的處理手法上根據所表現的內容決定粗細曲直,使作品更有韻味。

代表作品有《墨蘭》《春之韻》《和諧》等。2015年12月,「玉芳剪紙」被列為邯鄲市第四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

責編:楊曉君

相關焦點

  • 秦州區文化館「傳統文化進校園非遺文化進課堂」活動走進太京鎮窩...
    在秦州區文化館組織的「文化潤童心 經典永傳承」傳統文化進校園非遺文化進課堂活動現場,窩駝學校孩子們剪剪紙、練書法、畫國畫、彈古琴,好不熱鬧。在活動啟動儀式上,太京鎮窩駝學校校長黃應軍說:「學校是文化的聚集地,傳統文化和非遺文化走進窩駝學校,必將在傳統藝術薰陶中提高學生的道德素養和人文情懷,豐厚學生的文化底蘊,掀起學習傳統文化的熱潮。」
  • 【文明】渝北青少年:探尋非遺之美 弘揚優秀傳統文化
    【文明】渝北青少年:探尋非遺之美 弘揚優秀傳統文化 2020-12-15 15:3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非遺走進校園,培養小小傳承人 弘揚傳統文化從娃娃抓起
    12月4日,絲弦鑼鼓之聲在紫茶小學報告廳響起,同學們興趣盎然,沉醉其中。當天,「戲曲進校園」活動走進紫茶小學,粵劇大師們給孩子們帶來了精彩的戲曲盛宴。「別看古代的燈長得像個燈籠,做起來還挺複雜的呢。」在蓬江區棠下鎮沙富小學,五年級學生周博文上了一節特殊的手工課。
  • 弘揚歷史悠久的中華傳統文化,堅定文化自信
    前言我們中國擁有著五千年燦爛文化的文明大國。各種傳統文化有著悠久的歷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蘊。中華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根與魂,使我們文化自信的出處。弘揚傳統文化,就是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運用於中國革命建設改革之中,中共中央習近平總書記在多個場合反覆強調大力弘揚中國傳統文化,提高民族道德素養,更好地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傳統文化的定義傳統文化就是文明演化而匯集成的一種反映民族特質和風貌的文化,是各民族歷史上各種思想文化、觀念形態的總體表現。
  • 嵐山一中|堅定文化自信,弘揚傳統文化
    堅定文化自信,弘揚傳統文化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為認真落實《教育部關於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指導綱要》及《中共教育部黨組共青團中央,關於在各級各類學校推動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長效機制建設的意見》,圍繞我校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團委特組織此次「堅定文化自信,弘揚傳統文化」暨元旦假期文化自信主題教育活動。01堅定文化自信,拒絕「洋節」倡議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人民的精神家園。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層、更持久的力量。
  • 剪紙、陶笛、十番輪番上演!非遺傳統文化走進禪城灣華村
    「藝品薈萃共建廉潔美麗文明村」——2018年石灣鎮街道百姓文化系列活動在這裡舉行,吸引眾多村民參與其中。此次活動由禪城區石灣鎮街道宣傳文體局、石灣鎮街道文體服務中心聯合主辦。只見演員隨著中國風的歌曲翩翩起舞,宛若仙子。8歲的女童身著粵劇服裝和頭飾,在舞臺上一板一眼,讓人拍手叫好。剪紙、陶笛、十番、武術等非遺傳統文化輪番上演,精彩萬分。
  • 感受指尖上的「非遺」雕花剪紙楚風布畫走進武漢校園
    非遺傳承人沈松柏傳授剪紙技巧。實習生熊名揚 攝荊楚網消息(記者 安立 通訊員 李雄風)12月22日,「雕花剪紙」「楚風布畫」走進武漢工商學院國學體驗館,民間工藝美術家、非遺傳承人沈松柏、王傳芬現場傳授剪紙和布貼畫技藝。
  • 宿遷宿豫:「豫」見非遺文化,演繹時代新聲
    挑選的劇目既有傳統的經典節目,又有《人情新風宿九條》《好人贊》《掃黑除惡》等傳遞社會正能量弘揚新時代精神的新編劇目。   「啟動『非遺傳承進鄉村』活動暨傳統曲藝百場巡演活動,不僅把精彩的節目呈現給群眾,同時將黨的聲音、好人好事、移風易俗等內容融進去,把時代的聲音傳播出去,在豐富基層文化生活的同時,更進一步弘揚本土優秀傳統文化,讓非遺保護成果不斷惠及群眾
  • 新頤空氣淨化器:讓非遺文化走進千家萬戶
    近日,新頤空氣淨化器攜手六大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及部分傳承人,12月30日,在佛山市東方印象藝術館舉行"匠新傳承|新頤×非遺版大師作品鑑賞會",將新頤空氣淨化器的品類與傳統文化的精髓非物質文化遺產完美結合。本次鑑賞會的主題是"匠新傳承",是匠心,也是匠心新形式的傳承;是非遺的匠心,也是新頤空淨的匠心。
  • 非遺進景區活動弘揚荊楚優秀傳統文化
    國慶、中秋「雙節」期間,全省288個非遺項目的700多名非遺傳承人進入71個景區,開展豐富多彩、形式多樣展演、展示和展銷活動,提升了景區的文化內涵,為景區增添了獨特的靚麗風景。各地根據不同的地域特色和景區特點,以非遺為主要元素,創作編排群眾喜聞樂見的優秀傳統節目,依託景區景點輪番上演。
  • 弘揚優秀傳統文化·2020年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進校園巡展
    河南法制報全媒體記者訊,2020年9月14日至16日,由河南省文化和旅遊廳主辦,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尉氏縣新尉工業園區棗朱小學、尉氏縣邢莊鄉水黃村小學、尉氏縣邢莊鄉屈樓小學、尉氏縣鵬達學校承辦,河南路之遙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協辦的「弘揚優秀傳統文化·2020年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進校園巡展
  • 文化孟津|「非遺」進校園 「剪」出傳統文化美
    文化孟津|「非遺」進校園 「剪」出傳統文化美 2020-12-18 16:3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福建漳州:「非遺」進校園 傳遞匠心傳承文化
    薌城實驗小學開展非遺進校園活動   「非遺」進校園是弘揚和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形式近日,剪紙、木偶、漳繡、漳州木版年畫、棉花畫等漳州「非遺」項目的傳承人走進南靖縣高新園區中心小學,現場為學生展示「非遺」項目的製作,勾起了孩子們的好奇心,大家紛紛圍觀,親手體驗起來。
  • 天津2018「西岸」剪紙藝術展將在河西區文化中心開展
    原標題:天津2018「西岸」剪紙藝術展即將在河西區文化中心開展 由天津市文化和旅遊局、天津市河西區人民政府聯合主辦的「天津2018『西岸』剪紙藝術展」20日將在河西區文化中心開展。本次展覽共分為四個主題展出,每個主題展為期一周,展期共持續四周。
  • 北京通州:走進民間藝術 弘揚傳統文化
    文化之魅力在弘揚,文化之脈絡在民間。中國民間文化集民族特色和地域風情於一身,蘊含著豐富的傳統文化內涵,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隨著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活動的蓬勃開展,民間文化受到了越來越多的關注和重視,為此通州積極開展「走進民間藝術 弘揚傳統文化」主題活動,豐富通州底蘊,鑄造城市內涵。  特色高蹺表演   傳承民間藝術文化
  • 中國非遺文化周」走進巴基斯坦
    中國經濟網7月8日訊(記者 梁桐)7月7日下午,「中國非遺文化周」在巴基斯坦首都伊斯蘭瑪巴德的中國文化中心隆重開幕。《傳承與創新—中國剪紙展》和《大連金普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展》驚豔亮相,剪紙、篆刻、麵塑、農民畫和陶瓷等100餘件精美展品給當地帶來了濃鬱的中國傳統文化風情,吸引了大量巴基斯坦民眾前來參觀。
  • 文旅融合促進傳統文化發展 非遺傳承再煥時代活力
    孔子研究院還舉辦幹部政德教育培訓班,去年以傳統文化講解與實地體驗相結合的方式,培訓人員17000多人次。2019年,曲阜研學旅行突破150萬人次。  流淌千年的京杭大運河,催生出獨具特色、豐富多彩的非遺文化。臺兒莊古城將非遺+景區結合,加速與區域文旅產業、文物、生態、交通等相關產業的深度融合發展。  臺兒莊古城景區還將科技與文化旅遊業進行融合,不斷豐富遊客體驗。
  • 文化和自然遺產日,為什麼要保護非遺?從頂層設計解讀傳統文化
    最近幾年,隨著國家政府的重視,以及人們群眾日益喜歡與各行各業的重視,我國的非遺文化已成為社會熱門。特別是傳統節慶重新熱鬧起來,傳統表演藝術與習俗技藝重新煥發新生機,文創設計也傳統文化融合發展。1 、非遺文化緊貼生活優秀傳統文化與現實生活相融合,比如說陝西曾大力扶植剪紙、泥塑、刺繡以及傳統飲食類等項目,華陰老腔、皮影戲、西安鼓樂等表演已經越來越多地出現在老百姓的身邊。另外經過改造加工,重排川劇變臉更是走進了普通民眾,讓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了鮮活的生命力。
  • 松江啟動非遺雙擁傳統文化進社區
    由松江區雙擁辦 、擁軍優屬基金會、退役軍人事務局、退役軍人服務中心組織的非遺雙擁傳統文化進社區日前啟動,活動以「汲取非遺文化之神、弘揚雙擁傳統之魂」為主題,通過讓松江非遺文化走進社區,與雙擁工作互融互通,讓松江的「雙擁」能夠根植紅色文化和傳統文化基因,真正讓雙擁工作融入生活、深入人心。
  • 父女剪紙聯展亮相廣東省文化館 演繹「最潮」非遺
    展覽由廣東省文化和旅遊廳指導,廣東省文化館(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廣東省振興傳統工藝工作站主辦,汕頭市文化廣電旅遊體育局、汕頭市文化館(汕頭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協辦,共展出高級工藝美術師、汕頭市工藝美術大師、汕頭剪紙市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陳傳生、新銳當代藝術家陳斯嘉父女近年創作的剪紙作品與裝置藝術60餘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