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洶湧澎湃,一瀉千裡,在民族危難之際,黃河在咆哮,成為中華民族不屈不撓的象徵,激勵著億萬中國人民前赴後繼,為爭取民族解放而戰鬥。
用樂譜描繪黃河洶湧的浪濤,為抗戰發出怒吼的,是一名原籍廣東番禺的傑出音樂家——冼星海。
冼星海出身於一個貧苦的漁民之家。因為父親早逝,冼星海自幼由母親哺養並寄居在外祖父家。1905年,冼星海出生時,因為舉頭是漫天星光,低頭是汪洋大海,他的母親給他取了一個非常詩意的名字——星海。在廣州,著名的星海音樂廳和星海音樂學院均是以紀念冼星海命名的,而冼星海的愛國故事,你又知道多少呢?
冼星海母親寫給冼星海的身世履歷
冼星海7歲時,外祖父去世,母子倆更加孤苦,堅強的母親決心帶著年幼的孩子前往新加坡謀生。
或許是出身於漁民家庭,從小聽著《頂硬上》等水上人家的「勞動號子」長大,冼星海對音樂的興趣與天賦很早就顯現出來。在新加坡養正學校求學時,冼星海參加了校軍樂隊,接受正式的音樂教育。
童年冼星海
14歲時,冼星海隨母親回到了廣州,進入了嶺南大學附中,並積極參加學校的樂隊活動,擔任樂隊指揮。當時,冼星海家中條件不好,常常要以打工來補貼學習和生活開支。番禺博物館講解員鄭娜介紹,冼星海刻苦專研,虛心請教,取得很好的成績,單簧管吹得頗有韻味,被稱為「南國簫手」(當時稱單簧管為「洋簫」)。
嶺南大學部分華僑學生與該校師生合影(第二排右四為冼星海)
此後,冼星海又先後在北京、上海求學。他在音樂的道路上孜孜以求,不滿足於當下所能學習到的內容,想要成為一名「國際的音樂家」。因此,在親友的資助下,他下定決心,登上了駛向法國巴黎的船。
獨在異鄉,冼星海遭遇的苦不是一般的多。初到巴黎,首先要解決的是溫飽問題。鄭娜介紹,冼星海曾在日記中寫到自己經常在飢餓和失業中度過,求救無門,只能在繁瑣的工作之餘,看琴譜、學拉琴。為生活所迫,冼星海做過餐館侍應、理髮店雜役、給別人帶孩子,甚至到街頭或咖啡店拉提琴討生活費,但忍著屈辱拉了一整天,也討不了多少錢。
冼星海在義大利羅馬
遭受生活的重重折磨,受盡奚落和侮辱,冼星海卻從未動搖過學習音樂的意志。冼星海在日記中寫到:「我們要做普通人所不能做到的事情,而且要吃普通人所不能吃的苦,開始做成了一個可站立的住的所謂人,才算堪稱為人。」在法國留學期間,冼星海憑藉著努力和天賦,考入了法國著名作曲家保羅·杜卡的高級作曲班,並獲得榮譽獎,成為了第一個考入該班的東方人。當學校問他需要什麼物質方面的獎品時,冼星海只要了一樣東西:飯票。
巴黎音樂院杜卡高級作曲班師生合影(右二為冼星海)
上世紀三十年代,國內風雨欲來。冼星海對祖國的懷念日甚,常常思考如何挽救處於危難的祖國,急切地想將自己的力量貢獻給國家。「這個時期他已經感受到,自己不應該做一個單純的音樂工作者,要用自己的音樂去拯救國家,喚醒民眾。」鄭娜說,冼星海謝絕了各方挽留,毅然選擇了回國。
抗戰爆發後,冼星海積極投身抗日救亡運動,深入學校、農村、廠礦,舉辦抗戰歌曲活動,教導群眾唱抗日歌曲,激發中華兒女的愛國熱情,用音樂為武器抗敵禦侮,創作了《救國軍歌》《到敵人後方去》《在太行山上》等大量歌曲。
冼星海(右一)參與開荒。
1938年,冼星海受邀前往延安,擔任魯迅藝術學院音樂系主任,並於1939年加入了中國共產黨,立志為無產階級的音樂而奮鬥。至今仍傳唱不衰的《黃河大合唱》便是在延安誕生的。
冼星海在延安住過的窯洞。
1939年,因為在前線受傷,詩人光未然來到延安療養。冼星海與光未然早已結識,在一次聚會上,光未然為眾人朗誦了自己的新作《黃河吟》。這是光未然根據自己渡黃河和參加戰鬥的經歷和感受所創作的作品。他高昂的激情感染著窯洞裡的每一個人,誦讀結束時,冼星海一把抓過詩稿,激動地說:「我一定要把它譜寫出來!」
回到居住的窯洞後,冼星海開始夜以繼日地譜曲。這時候的冼星海正處於抱病狀態,但他完全進入了忘我的狀態,整整六日,嘔心瀝血,終於完成了《黃河大合唱》的全部曲譜。
冼星海《黃河大合唱》手稿
這部作品分為八個樂章,以黃河為背景,熱情歌頌了中華民族源遠流長的光榮歷史和中國人民堅強不屈的鬥爭精神,痛訴了侵略者的殘暴和人民遭受的深重災難,展現了抗日戰爭的壯麗圖景,向全中國、全世界發出了民族解放的戰鬥警號。《黃河大合唱》凝聚著冼星海的卓越才華和傑出創造,被認為是一部中華民族解放運動的史詩性作品,是中國新音樂運動中具有裡程碑意義的巨作。
冼星海《黃河大合唱》手稿
延安的條件非常艱難,鄭娜說,「《黃河大合唱》第一次公演時,樂隊只有兩三把小提琴,沒有大提琴,就用空的煤油桶綁上弦就充當大提琴了。打擊樂器則用的是臉盆,以及把勺子放入搪瓷缸裡來回晃動,做出打擊的效果。」但公演結束之後,所有人都非常激動,毛主席也站了起來,使勁鼓掌。
很快,《黃河大合唱》就從延安流傳到各地,成為振奮中華兒女爭取民族解放的精神之作。周恩來曾為冼星海題詞:「為抗戰發出怒吼,為大眾譜出心聲!」
冼星海在指揮演唱《黃河大合唱》
1940年,冼星海化名「黃訓」,前往莫斯科為電影《延安與八路軍》進行配樂和後期製作。工作接近尾聲之時,因戰爭爆發,冼星海被迫滯留他鄉多時。由於長期的顛沛流離,食不果腹,冼星海的身體每況愈下,病情日趨嚴重。1945年5月,冼星海被送往莫斯科克裡姆林宮醫院救治。但幾個月後,這位年輕的偉大音樂家的生命最終還是畫上了休止符。
終其一生,冼星海都在為音樂奮鬥,為中華民族奮鬥,用音樂振奮民族精神,毛主席曾稱他為「人民的音樂家」。如今,廣州麓湖湖畔星海園內,沿著氣宇軒昂的墓道拾級而上,可以看到一座莊嚴肅穆的冼星海半身塑像,塑像基座底下就安放著冼星海的部分骨灰,這位偉大的音樂家長眠於此。
星海園中的冼星海塑像
「風在吼,馬在叫,黃河在咆哮……」伴隨著激昂的旋律,我們仿佛置身於洶湧澎湃的黃河邊上,回到了那個波瀾壯闊的年代。音樂從來沒有地點與時間的界限,無論何時何地,都能撥動心弦。冼星海的不朽之作,將永遠留在歷史長河之中,他的精神也將隨著樂聲流傳下去。
圖文:陳海敏(部分圖片由番禺博物館提供)
視頻:袁世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