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楊木為材料的河回假面,流傳下來的共有11款,其中的「兩班」(古代朝鮮貴族官員)假面享有「韓國的微笑」之美譽,已成為韓國文化宣傳中的代表形象之一。
結合了民間巫俗和祈求平安的娛神表演的河回別神假面舞,雖上演了幾個世紀,內容結構卻無大變動。無論是宰牛屠夫的巧嘴油舌、老嫗悲嘆身世的織布歌,還是破戒僧的心懷鬼胎,或官員和書生之間的相互吹捧,都是來自於社會最真實的生活場景,今日仍能博得觀賞者的會心一笑。
在河回村表演場觀看了假面舞的愛爾蘭遊客胡安妮塔告訴記者,雖存在語言隔閡,但她可以從舞者的面具和肢體語言中了解他們所扮演的角色和講述的故事,感覺非常獨特。
對於安東市來講,河回假面舞不只是一種傳統藝術表演形式,更是城市發展的「招牌」。1997年,安東創辦了以河回別神假面舞為基礎、涵蓋世界各國假面文化的安東國際假面舞節,融狂歡和民俗體驗於一體,成為目前韓國最有代表性的民俗文化活動之一。
據安東假面舞節組委會秘書長權鬥鉉介紹,安東國際假面舞節在每年9月的最後一個周五開始,持續10天。節慶主要內容為多國假面舞表演、假面劇表演、觀眾假面舞競賽、假面遊行、假面創作大會、當地民俗遊戲體驗等。去年,有近100萬遊客參與了活動,經濟收入達520億韓元(約合2.81億人民幣)。今年預計遊客數量將達到120萬左右。
假面是特定文化的圖騰和象徵,同時也意味著「改變」 它能使人暫時忘卻真實身份、沉浸在自己所希望和想像的世界。也許,正是因為假面的這種魔力,它才會得到古人與今人的鐘愛,流傳幾百年而不衰吧。
本文來源:新華網 責任編輯: 王曉易_NE0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