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青島路打通工程竣工通車,曾經熱鬧繁華的上海市場步行街,在呼嘯而過的車流中光環漸褪。作為我市第一條商業步行街,在感嘆其消失的同時,更應理性地看到,上海市場步行街的變化,折射出城市商業模式及布局的變遷與轉型。我市的商業模式,又將走向何方?
1、 「步行街」模式風光不再
從痴迷步行街專賣店裡的各種流行服飾,到前往大型商場享受「吃喝購玩」的一條龍服務,這是不少人近年逛街方式的轉變,80後姑娘張慧便是其中一員。
張慧家住澗西區天津路附近,高中時,去上海市場步行街逛街是一種時尚享受,穿著步行街專賣店裡的流行服飾,更是件「倍兒有面子」的事。
「那時候過年買衣服、鞋子,和同學相約聚會,首選地點就是上海市場步行街。」張慧說,但上大學之後,上海市場步行街好像不是那麼重要了,新都匯、王府井等商圈逐漸興起,給了自己更多逛街的選擇,很久沒去過上海市場步行街了,直到最近知道那裡通車了,還有些許懷念。
「上海市場步行街的消失,不僅僅是市民逛街方式的轉變,還折射出城市商業模式的變化。」全國房地產經理人聯合會副秘書長路延熹說。
在商圈布局上,從最早的澗西區上海市場、西工區百貨大樓兩大商圈各踞一方,到後來西工區王府井、新都匯商圈強勢崛起,一時間形成了以市中心為地理坐標的城市商圈。再後來,隨著新區開發,城市框架逐漸向洛河以南擴張,開元大道沿線逐漸形成新的商圈。
在商圈功能上,從單一的「買東西」,發展為現在的「吃喝購玩」全方位服務。
在商圈服務理念上,商家更加注重購物環境的優化和人性化服務,如打造高標準衛生區、休息區、母嬰護理區等。
2、商圈趨於多核化
近年,隨著城市框架拉大,我市商圈逐漸趨於多核化發展。
西工區中央百貨不斷升級改造,新建建業凱旋廣場,逐漸形成與同區域中新都匯、王府井商圈勢均力敵的態勢;澗西區萬達廣場、丹尼斯百貨等組團,接替上海市場坐上澗西商圈頭把交椅。
此外,隨著知名百貨商家扎堆進駐,我市商圈並不僅僅局限在各自區域發展,競爭更加激烈。2013年,北京王府井百貨集團與達碼格利置業公司籤約,將在南昌路區域商圈打造的第二家店作為旗艦店。新店的規模比老店大將近一倍,達8萬平方米,包含高端時尚商業、大型超市、影院、餐飲等綜合業態。
「商圈趨向多元化和多核化後,將使洛陽的商業格局變得更加合理。」洛陽經濟社會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員席昇陽說,每個商圈都有固定的輻射半徑,打破一個核心商圈壟斷,走向多個中心商圈並存,不僅能方便市民就近休閒購物,還能分流顧客,緩解環境壓力。此外,在競爭壓力下,商家會在提高服務質量上下功夫,並促使商品價格更加透明、合理。
3、城市綜合體漸崛起
在商圈多核化形成過程中,集商務辦公、商業零售、酒店餐飲和公寓住宅於一體的城市綜合體應運而生,並迅速發展,成為各大商圈吸引消費者的王牌。
國內一線城市的城市綜合體發展較早,如北京國貿中心、上海新天地、深圳華潤萬象城、廣州天河城等。如今,我市城市綜合體也呈「遍地開花」態勢,主要有新區的泉舜財富中心、寶龍城市廣場、正大國際城市廣場,澗西區的建業世紀華陽、名門盛世,西工區的升龍廣場、天城一品等。
這些城市綜合體大多包含大型超市、綜合性商城、電影城及珠寶玉器、餐飲、美容美髮等商業形態,同時還涵蓋住宅、寫字樓、酒店式公寓等。
「城市綜合體被認為是『城中之城』,市民的大部分基本需求在這裡都能得到滿足。」席昇陽說,綜合體不僅能助推商圈聚集人氣,還能完善這一區域的服務功能。
4、出路或在專業化
面對目前發展得如火如荼的多核化商圈及城市綜合體,上海市場是否只有「死路一條」?
「上海市場並非發展不下去。」路延熹說,商圈的發展並非取決於是不是步行街等形式。目前我國一些傳統步行街依舊擁有自己的一片天地,如武漢的漢街,不僅有現代商業服務,更有傳統的大戲臺;開封市鼓樓區旺角步行街,主打民俗特色等。
因此,業內人士建議上海市場做出自己專業特色,打造專業市場。如可根據目前年輕人消費習慣,打造成以銷售韓國等國外品牌產品為主的特色市場;或將其定位精準化,功能細分,打造成以年輕母親、兒童為主要消費群體的母嬰產品專業市場,形成規模效應。同時還可根據自身定位,開發相應的餐飲、休閒、娛樂等配套服務。
此外,市場內的各個商家仍需結合自身特點,在本區域內進行錯位經營,服務多元化、人性化,集聚人氣,繁榮商圈。(記者 趙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