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3年前的今天,投降清軍的國防部長,明朝第一漢奸洪承疇去世

2020-12-12 萬象歷史

本文來自:百度知道日報

【1665年4月3日】353年前的今天,投降清軍的「國防部長」,明朝第一漢奸洪承疇去世

(清·朱鶴年所繪的《洪承疇像》)

洪承疇(1593年10月16日-1665年4月3日),福建泉州南安人。崇禎時,多次大敗農民起義軍,俘虜了闖王高迎祥,李自成僅以18騎敗走。後任兵部尚書、薊遼總督,在松錦之戰被俘虜,投降清軍,成為清朝首位漢人大學士。

洪承疇以謀略聞名,為清朝獻計甚多,大多被信納。除了多爾袞、范文程外,他是清兵入關後,建立並加強滿清統治的關鍵推手。他曾多次討伐南明政權,但最終未得到清朝認可,在乾隆年間被編入官方的《明季貳臣傳》。

【賣豆乾的失學兒童】

1593年10月16日,洪承疇出生於明朝,今福建泉州南安市人。早年家貧,以幫助母親兜售豆乾為生,11歲輟學。後在族叔的幫助下,重新入學。

1615年(22歲),考中舉人,次年中進士。1622年,升任浙江提學、浙江布政使參議。1627(34歲),升陝西督道參議。

(洪承疇讀書處溪益學館)

【戰無不勝的「洪兵」】

1630年(37歲),北方流寇大起,韓城被農民起義軍圍攻。洪承疇帶數百由家丁、僕人、夥夫拼湊的軍隊,首赴沙場,解圍韓城,斬殺五百餘人。此後,這支稱為「洪兵」的軍隊,連戰連捷。

1931年(38歲),洪承疇任延綏巡撫,授陝西三邊總督。1934年,加太子太保、兵部尚書,兼督河南、山西、陝西、四川、湖廣等處軍務,鎮壓農民起義。1635年,接任五省總督,組織圍剿卓有成效,將起義軍壓縮至洛陽附近。

【俘虜闖王的大功臣】

這時,起義軍召開「滎陽大會」,在高迎祥、李自成的統一指揮下,兵分三路,一路往山西,一路往湖廣,一路往鳳陽,開始流動作戰。明朝也改變策略,分區防守,重點進攻,洪承疇負責專治西北。

1636年(43歲),洪承疇在臨潼大破起義軍,不久又俘虜了闖王高迎祥,送到北京處死。同年,東北的皇太極建立清國。1638年,洪承疇大破李自成,李自成僅以18騎敗走,起義轉入低潮。

【投降清軍的「國防部長」】

1639年(46歲),清軍進攻遼東,名將盧象升戰死。1640年,任洪承疇為薊遼總督,負責東北邊防,防衛清軍。

1641年,洪承疇率八總兵、13萬人,在錦州迎戰清軍。結果被皇太極切斷糧道,形成大包圍態勢。洪承疇主張決戰,各總兵決議突圍。在突圍途中,明軍不聽號令,爭先退走,大敗。洪承疇率萬人殘兵坐困松山城,第二年城陷,洪承疇兵敗被俘。史稱松錦之戰。

洪承疇被俘後,曾絕食要效忠明朝。皇太極將他關在獄中,費盡心思招降,甚至傳說曾派莊妃前去獄中探望。最終,洪承疇投降了滿清。而崇禎皇帝,以為洪承疇已死,攜百官在京城設壇祭拜,慟哭流涕。

【平定天下的大學士】

1643年,皇太極去世,由多爾袞攝政。1644年(51歲),李自成攻陷北京,崇禎帝自盡,明朝滅亡。清軍入關後,洪承疇不遺餘力,向多爾袞獻計,「出其不意,從薊州、密雲近京處,疾行而進」,直趨北京,結果大敗起義軍。

進京後,順治皇帝任他為太子太保、兵部尚書,並授秘書院大學士,他是清朝首位漢人大學士。1945年,洪承疇任「招撫江南各省總督軍務大學士」,他綏靖招安為主,但也鎮壓忠於明朝義士,遭天下唾罵。

【遭到冷遇的明朝貳臣】

1647年(54歲),父親去世,回鄉守喪一年。第二年,奉召返京,繼續為多爾袞傾心任用。1654年,任內翰林弘文院大學士、兵部尚書,出師徵討南明永曆政權。1659年,平定雲南,永曆帝逃亡緬甸。洪承疇以年老體衰、目疾加劇請求返回北京,回京後卻遭冷遇。

1661年,順治帝逝世,康熙帝即位。洪承疇請求退休,朝廷幾經爭論,授以三等阿達哈哈番(輕車都尉)世襲。1662年6月, 永曆帝被吳三桂絞殺於昆明。1665年,洪承疇卒,年73歲,諡文襄。

1776年(乾隆41年),命國史館編纂《明季貳臣傳》。洪承疇以「不能為其主臨危授命,輒復畏死刑生,靦顏降附」的理由被列入《明季貳臣傳》中。

(洪承疇後人的紀念活動)

相關焦點

  • 明朝滅亡前最重要的戰役,洪承疇本有13萬大軍,他是怎麼作死的?
    面對大清的崛起,大明自然不會坐視不理,明朝崇禎皇帝此時內憂外患,內有李自成率領起義軍逼近京城,外有努爾哈赤皇太極積極叩關,裡應外合,結果就是大明越打越虛,而大清越打越強,甚至還開啟了明清的大決戰,也就是在清史中具有舉足輕重地位的松錦大戰。當年隨著清軍節節勝利,皇太極的野心已經不止於白山,還有大漠,他甚至還想染指中原。
  • 鐵血大清一統江山的十個漢奸,你最恨哪一個?
    在明清交替之際,在神州地皮上活躍著一群漢奸,正是因為他們的努力,大清的鐵騎才能在神州大地上縱橫。接下來,我們盤點一下鐵血大清一統江山的十大漢奸。一,佟養性佟養正:開投降之風佟養正(1577—1621),漢族,漢軍鑲黃旗。本名佟養真,因避諱清世宗胤禛之名諱,清代書籍稱其名為「佟養正」。其孫女佟佳氏是順治帝的皇后,康熙的生母。
  • 明清之間的決戰之戰,皇太極急得帶病上前線,一人投降改變戰局
    明朝和滿族發生了幾次戰略性的決戰。今天,小編今天要講的這場戰爭是兩個政權之間的最後一場決戰——松錦戰役之戰。松錦戰役於公元1640年爆發,戰爭的一方清軍為此投入了所有的八旗精英,而明朝也投資了所有的國防精英,其中就包括「九邊精英」。這場戰役可以說決定了兩個朝代的最終命運。今天,我們將討論這場戰鬥以及背後的一些故事。
  • 大同之戀之洪承疇為什麼降清?
    「洪承疇為什麼降清?」林風問。 清軍趁勢掩殺,總督洪承疇等被圍於松山。1642年農曆二月,松山城破,洪承疇被俘之後解送盛京,洪承疇投降清朝。薊遼總督洪承疇督師出關,他的抗清方案本是依關堅守,但崇禎皇帝卻要他出關決戰速戰速決,又派太監去做監軍,致使洪承疇督師不能統一指揮隊伍,進不能齊攻,退不能共守,在松山為清兵所敗。洪承疇困守孤城半年,因內奸出賣,城破被俘。他本想做明朝忠臣,終於動搖屈服,投降大清作叛徒。也是無奈啊!
  • 祖大壽——最不像漢奸的叛徒,墓在加拿大
    說起祖大壽,大家第一個印象就是降清,可是除了這一點,又實在說不出他幹了什麼,至少比起洪承疇要好得多,他確實是一個最不像叛徒的叛徒。 祖大壽,字復宇,遼東寧遠人,就是今天的遼寧興城,生於1579年,而且他還有一個身份,他還是吳三桂的舅舅,在崇禎四年,參加大凌河之戰,面對糧盡援絕,不得已詐降。之後逃往錦州,繼續對抗清軍,誓死不降。
  • 明末九大著名人物,但凡留有三人,明朝便不會滅亡
    歷史上有一個很湊巧的規律,但凡一個朝代,後期滅亡的原因都是手下無將可用,無兵可使,但是唯獨明朝是個例外,明朝軍事實力最強的時候,就是在他將要滅亡的時候。今天,我講給大家介紹這明末九大著名人物,據說只要有三人活下來,明朝一定不會滅亡。9.
  • 中華上下五千年:夏完淳怒斥洪承疇,鄭成功收復臺灣
    夏完淳怒斥洪承疇弘光政權瓦解以後,東南沿海一帶的抗清力量繼續戰鬥。1645年六月,明朝官員黃道周、鄭子龍在福州另立明朝宗室、唐王朱聿鍵(聿音yù)即位,歷史上稱為隆武帝。另一部分官員張國維、張煌言在紹興擁戴魯王朱以海監國。這樣,就同時出現了兩個南明政權。
  • 明清之間最大的一次戰役,松錦之戰,以清軍勝利結束
    清軍晝夜兼程,六日後(即十九日)到達松山。時洪承疇急於解錦州之圍,將十三萬明軍密集於松、錦之間。松山距錦州十八裡,杏山在松山和塔山之間,相距都是三十裡,但洪承疇在松山與杏山之間卻未布置兵力。當晚,洪承疇集諸將議來日戰策,洪說:「雖糧盡被圍,宜明告吏卒,守亦死,不戰亦死,若戰或可幸萬一。」但議論未定,「總兵王樸怯甚,已先遁,於是將帥爭馳」,是夜初更,吳三桂、王樸、唐通、馬科、白廣恩、李輔明等六總兵率馬步兵沿海而逃,奔往杏山、塔山,這正落入皇太極的圈套。清軍乘夜追擊,明軍昏夜不辨方向,「馬步自相蹂踐,弓甲遍野」。時值漲潮,「自杏山迤南至塔山,一路赴海死者,不可勝計」。
  • 福建第一人口大縣:戶籍人口166萬,洪承疇出生於此
    公元1642年,持續兩年的松錦之戰,以明朝的慘敗結束,明朝薊遼總督洪承疇被俘。洪承疇被俘後,開始以絕食抗爭拒不投降,但後來在清朝的輪番遊說下,投降了清朝,成為清朝開國重臣。清朝入關前後,洪承疇堪稱是清朝的文膽智囊,其屢獻良策,幫助清朝成功入關,並在其主持下迅速平定了江南,為清朝統一全國做出了巨大貢獻。公元1665年洪承疇死後,清廷追贈太傅,諡號文襄,二百二十年後民族英雄左宗棠去世後同樣諡文襄。
  • 孔有德進軍湖南,明朝總兵投降後被肢解,因他做事清朝都看不下去
    孔有德,明末清初名將,原本是個礦工,後來跟著大名鼎鼎的毛文龍當兵,後來毛文龍被殺,孔有德就跑到了山東繼續當著明朝的軍官。後來孔有德投降了清朝,因為其投降早,當時還沒有很多明軍將領投降清軍,所以皇太極封其為「恭順王」,和另外兩位降將耿仲明、尚可喜並稱為「三順王」,是比吳三桂還要老牌的漢奸。
  • 皇太極全軍出擊,明朝八總兵支援
    崇禎四年(天聰五年,1631年)大凌河的據點被後金拔除後,錦州完全暴露在敵軍面前,成為明朝在關外的前哨陣地。錦州南面十多裡是松山城,松山西南十多裡處是杏山城,杏山西南約二十裡處是塔山城,塔山西南數十裡處是明朝在關外的又一個軍事重鎮寧遠。因此松山、杏山和塔山三城是錦州的堅強後衛,又是寧遠的有力屏蔽。清軍欲從正面進關,就必須突破這寧錦防線,而錦州首當其衝。
  • 明清兩朝之間的大決戰,13萬明朝軍隊,為何會全軍覆沒?
    認真的說,在明朝內部,洪承疇是救火隊一樣的人物,哪裡需要就去哪。清朝軍隊採用了圍點打援的戰術,大家是不是感覺很眼熟。清朝軍隊包圍了錦州,但沒有進攻,而是等待明朝援軍到來。這一回明朝確實下了血本,從各鎮中總計抽調了13萬軍隊,這是明朝最後的家底。
  • 明朝最大的賣國賊,連吳三桂都甘拜下風,現如今快被洗白了
    據史料記載,這與吳三桂引清入關有著直接聯繫,吳三桂也成為後世心中明朝最大的賣國賊。但真正的最大賣國賊,恐怕連吳三桂都要甘拜下風,這個人就是明朝崇禎皇帝的肱骨臣子—洪承疇,現如今快被洗白了。相較於吳三桂,洪承疇或許不那麼為世人所熟知。洪承疇是一個極具才華的人,從小立志於齊家治國平天下。因家境貧寒,早年便輟學貼補家用。後得到同鄉舉人的賞識,自此學得更多的知識。
  • 明清兩大帝國之間的決戰,13萬明朝大軍為何全軍覆沒?
    為了打好這一仗,明朝方面調集了13萬軍隊,準備與清朝進行一輪大決戰。但這場戰役的結果讓人心寒,13萬明朝軍隊基本上全軍覆沒。在此之後,明朝再也無力與清朝進行決戰。面對愈演愈烈的農民起義,明朝陷入了兩面受敵的困境。
  • 他的明末農民領袖的義子,明朝和清朝都曾給他封王,今天是漢奸
    明清換代的時候,異常慘烈,面對清軍入關,原本不共戴天的農民軍和南明面對共同的敵人,終於放下成見,聯手抗清。可是這時已經無力回天,雖然有南明最後的軍神李定國、收復臺灣的鄭成功這樣的民族英雄,卻也無法力挽狂瀾了。
  • 明清的哪次大戰,讓明朝東北防禦體系崩潰,失去了阻擋的能力?
    努爾哈赤死後,第八子皇太極繼位,繼續對明朝展開攻勢,並聯合蒙古各部,勢力不斷擴大。 錦州的重要性大明也是清楚的,所以眼看錦州岌岌可危了,崇禎命令洪承疇並統領所謂八總兵兵馬十三萬與清軍會戰,解遼東困局。
  • 松山之戰:明清兩帝國的戰略決戰,明朝為何輸掉家底
    明崇禎十三年、清崇德五年(1640年),清主皇太極派軍圍困明朝錦州,命和碩鄭親王濟爾哈朗率大軍築長圍以作持久圍困之計。此番清軍對錦州志在必得,皇太極認識到,錦州正當東北與華北的咽喉要道,戰略位置至為重要,實乃兵家必爭之地。奪取錦州,是皇太極圖謀入關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