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十三陵 打卡永樂皇帝朱棣「最愛」的餄餎面

2020-12-20 新京報

新京報訊(記者 景嘯塵)沿著京藏高速從昌平西關口出,沿昌赤路直行入七孔橋,再開不久就到了十三陵鎮的長陵村。在明代帝王陵墓中長陵為之首,它凝結著京城皇家陵寢文化全部內容。而這裡,除了有著名的景區外,還有一種因永樂皇帝朱棣而聞名的食物——餄餎面。近日,新京報鄉村頻道記者在夏至到來之際,來到位於長陵村的永樂餄餎宴一號店,嘗了嘗這裡赫赫有名的餄餎面。

永樂餄餎宴的菜單。新京報記者 景嘯塵 攝

歷史悠久 做法講究

長陵村的餄餎宴,因明成祖朱棣而名聲顯赫。傳說600年前的明永樂年間,朱棣來到昌平為陵寢選址,途經長陵村口,被一麵館冒著騰騰熱氣的灶鍋吸引,鍋裡滾開的水冒著氣,鍋上還支著個木頭架子。原來這是一家餄餎麵館,朱棣心血來潮吃了一碗,覺得比御膳房的山珍海味還好吃,就下令把餄餎面引進宮中。朱棣死後葬在了長陵,而他愛吃的餄餎館如今就開在距陵寢不遠的長陵村內,這長陵村的餄餎面就成了永樂的餄餎面。

頗有皇家氣質的餄餎面菜單。新京報記者 景嘯塵 攝

記者來到店門口,還沒進店就感受到了一股濃濃的鄉村氣息。店主劉樹環介紹,這家店已經開了十多年了,最開始全村有五家做餄餎面的,現在就只剩下一家了。店裡的餄餎面有兩種,玉米面和蕎麥麵的。「過去家裡窮,就把玉米面和榆樹皮各一半揉在一起,改善生活」,劉樹環說。據記者了解,榆樹皮是天然的黏合劑,只有榆樹皮能拉黏,能吃。所以店裡的榆樹皮也是有講究的,來自河北蔚縣,因為蔚縣榆皮來自山榆樹,顏色好,揉出來的面黏度高,口感也好,拉回店裡曬乾打成面,留著和面用。

揉面。新京報記者 景嘯塵 攝

十年老店 為的就是這一口

記者點了一碗玉米面的餄餎面,十塊錢一大碗,店裡給配了三種滷,有炸醬、茄丁和西紅柿雞蛋。麵條根根分明,顏色略深,一看就是雜糧做的,碗裡放著黃瓜絲當面碼。記者嘗了一口,麵條很順滑,沒有普通的白麵條有嚼頭,吃起來有一種顆粒感,但又不粗糙,越嚼越香。隔壁桌的王奶奶告訴記者,自己和老伴差不多每個月都來兩次,是餄餎宴的常客,經常來這裡「憶苦思甜」,「我們小時候不愛吃餄餎面,覺得拉嗓子,可是這裡的餄餎面挺好吃的,全家人都特喜歡吃」。劉樹環說:「因為純餄餎面不好消化,有的老年人吃完了肚子會不舒服,所以我們就改良了一下,加了些白面,這樣口感好,還好消化」。

剛做好熱氣騰騰的餄餎面。新京報記者 景嘯塵 攝

放上西紅柿雞蛋滷的餄餎面。新京報記者 景嘯塵 攝

拌好的餄餎面看起來十分有嚼勁兒。新京報記者 景嘯塵 攝

記者來到後廚,看到了專門壓餄餎面的鐵鍋還有餄餎床子,原來這個「機器」已經在劉樹環家流傳了幾代,用它壓出來的餄餎面,能吃出最淳樸的原味。揉好的麵團,放進機器,等大鍋裡的水一開,一壓,餄餎面就一根一根下鍋了,不過幾分鐘的時間,一碗熱氣騰騰的餄餎面就上桌了。

壓餄餎面的機器。新京報記者 景嘯塵 攝

壓好的餄餎面。新京報記者 景嘯塵 攝

炸慄蘑。新京報記者 景嘯塵 攝

店裡除了餄餎面,還有各種特色小吃,像是豆面咯吱、慄蘑、攤柴雞蛋都是當地的特色,炸慄蘑外酥裡嫩,柴雞蛋都是家養的,攤出來金黃金黃的……餄餎宴也透著村裡人的實在,如果來的人多,40元一位,菜多得一桌子都擺不下,還不限量。如果來的人少,也可以單點一碗餄餎面,配上兩道經典小菜,再來一口店裡自己釀的酒,別提多美了。

新京報記者 景嘯塵 編輯 唐崢 校對 王心

相關焦點

  • 明十三陵,為何只挖了萬曆皇帝的陵墓,而不挖其它皇帝的陵墓?
    明十三陵,為何只挖了萬曆皇帝的陵墓,而不挖其它皇帝的陵墓?自古以來,一個帝王在當上皇帝後,肯定會做一件事情,那就是修建陵墓。雖然說帝王們也想長生不老,但是古往今來,哪個皇帝都沒有做到這一點,所以還是安安分分的修建陵墓,期待死後能夠住得舒服一點,因此修建陵墓就成了必做的一件事情。在中國歷史中,大明王朝一共歷經16位帝王,傳承了276年,朱棣將都城遷到北京之後,明朝的帝王基本上都葬在了京城,於是就有了現在的明十三陵。
  • 探訪北京永樂皇帝的長陵,恢弘壯麗富麗堂皇,奢侈程度不次於故宮
    一鳴的旅行日記·第111篇:北京十三陵·長陵!世界文化遺產明十三陵就位於北京遠郊的昌平區,這裡是明朝遷都北京之後,13位皇帝和23位皇后死後歸葬的地方,也是全世界最大的皇家陵墓群。而現在看到的就是十三陵的祖陵長陵。
  • 故宮的建造——永樂皇帝朱棣花了大心思
    北京的故宮是明朝建立的,是明朝永樂皇帝朱棣建立的,故宮的營建從永樂元年就開始了,一直建到了永樂十八年的時候,總共用了十八年的時間,可想而知這之中所花費的人力、物力、財力有多大。這樣一座富麗堂皇的皇宮,除了花費人力、物力、財力之外,也有著許多的精心設計,永樂皇帝在建造這座北京皇宮上可是花費了許多的心思的。
  • APEC長假京郊遊美食盤點之昌平:康陵吃春餅 上口驢打滾最正宗
    昌平餄餎宴餄餎這兩個字雖然難讀,卻是不少吃貨心中的美食在昌平長陵村就有永樂餄餎宴。長陵村的永樂餄餎宴與明永樂皇帝有一定的淵源,永樂七年,朱棣到黃土山(現在長陵所在地)考察安葬地形,途徑康家莊時,見村口大核桃樹下壘著一個大灶,灶上架著一口一次能燉下一頭豬的大鐵鍋,下面炭火熊熊,鍋裡滾開的水冒出白白的蒸汽,再往上面有一個木頭架子。朱棣小聲問道:「那是什麼?」隨行禮部尚書趙羾說:「爺,那木頭架子是餄餎床子,這兒是間餄餎館。」
  • 明朝有16位皇帝,為何明皇陵卻叫十三陵?誰的陵墓不在十三陵呢?
    北京十三陵又叫明十三陵,是明朝十三位皇帝的陵墓,但明朝總共有十六位皇帝,為什麼只有十三位皇帝陵墓?為什麼另外三位皇帝死後不去十三陵呢?那三位帝王是誰?朱元璋、朱允炆、朱祁鈺三位皇帝,因不同的原因,沒有進入北京十三陵。朱元璋朱元璋,明朝開國皇帝,建都南京。它是一位勵志皇帝,歷史上聲望很高。1398年,朱元璋在南京去世,享年71歲。
  • 明十三陵——長陵
    除了當地的百姓和相關歷史專業的人士,普通人對明十三陵的了解很有限,從今天起呢,我就為大家逐一介紹一下十三個陵墓的大概情況,讓大家對明十三陵有一個初步的認識。首先為大家介紹的就是朱棣(永樂皇帝)明成祖的陵墓;長陵。
  • 永樂皇帝朱棣之後的明朝為什麼不叫北明?
    在中國的歷史上,明太祖朱元璋是唯一一個在南京建立大一統王朝的皇帝。明太祖有二十多個兒子,他的長子朱標被他冊立為皇太子,皇太子朱標英年早逝之後,朱元璋並沒有選擇其他皇子作為皇太子,而是直接立皇太子朱標的兒子朱允炆為皇太孫。
  • 永樂大帝朱棣何時遷都北京?又為何遷都北京?網友:被低估的皇帝
    而今天北京能夠如此繁華的最主要的一個原因便是它是我們的首都,因此各方面的資源都會往上面傾斜,那麼它自然就會發展得非常迅速。那麼為何中國會選擇北京作為我們的首都呢?其實這一點源於最初確定遷都北京的一位明朝的皇帝——明成祖朱棣!
  • 明朝16位皇帝,為什麼北京皇陵卻叫做十三陵?剩下三個去了哪裡
    坐落於北京市昌平區天壽山麓的明十三陵,是世界現存規模最大、帝後陵寢最多的一處皇陵建築群,也是不少遊客北京遊玩時的熱門打卡點。不過,不少細心的朋友可能發現了一個問題,明朝自明太祖朱元璋算起,一共有16位皇帝,但為何明皇陵卻是「十三陵」呢?剩下的三位又在哪呢?
  • 十三陵的來歷
    這個小皇帝一登基,就感到諸位叔父權勢太大,不易控制,於是就在大臣們的謀劃下,採取了削藩措施。當削藩到了燕王朱棣這裡,矛盾立刻被激化。朱棣為了掩人耳目,以「靖難」的名義發兵南下,與建文帝打了三年內戰,終於在1403年攻入都城南京。當時皇宮起火,建文帝也隨著那一場火消失了。
  • 走進北京明十三陵景區,感受這些不一樣的風景
    走進北京明十三陵景區,看這些不一樣的風景。明十三陵景區位於北京市昌平區西北部,是明朝十六位皇帝除朱元璋葬於南京,第二帝朱允炆失蹤,第七帝朱祁鈺葬於北京西郊玉泉山,其餘十三位皇帝都葬於此景區之內。目前十三陵景區對遊客開放的只有總神道及長陵、定陵、昭陵幾個景點,開放的景點雖不多但可看點非常的多。因為有些景點非常的小而且不用買門票,沿著昌赤路從南至北坐車就能一眼瞧見到。如石牌坊、大宮門、七孔橋,都可以直接免費參觀及打卡拍照。總神道景點面積不算大,從南往北一條直線參觀路線,半個小時就能參觀完畢。
  • 大明朝有十六個皇帝卻只有「明十三陵」,另外三個皇帝去哪了?
    明代從開國皇帝算起,到最後一位,一共有16位皇帝。除了因特殊情況未能葬於十三陵的,其他皇帝都長眠於此。那麼沒有葬在此處的三位皇帝現在又在哪裡呢?由此可以看出,十三陵是一個典型的"邊塞陵區"。明十三陵會選擇在這裡建造,除了山環水繞的風水格局之外,也有其特定的歷史原因。十三陵中最早開始營造的是明朝第三位皇帝明成祖朱棣及其皇后的合葬陵,長陵。
  • 自駕遊攻略,像老北京一樣暢遊明十三陵
    正德春餅宴:康陵埋葬著朱厚照,年號正德,雖康陵未對公眾開放,但這個愛玩的皇帝卻為這裡留下了「薄餅」美食。正德皇帝是明朝,最能玩的一個皇帝,擱今天必是個旅遊大咖。正德春餅宴的來歷也與此有關。因其愛玩,經常出遊,不願在用膳上耽誤太多時間,因此造就了皇家快餐「春餅宴」。2.十三陵的虛與實:這裡的「虛」是指「風水學」。
  • 仁孝徐皇后是朱棣一生最愛嗎?仁孝徐皇后簡介
    建文四年,朱棣攻破明朝都城南京城,建文帝失蹤,長達三年的靖難之役結束。朱棣登基為帝,改元永樂,成為大明王朝的第三位皇帝。從自己侄子手中奪的皇位,名不正言不順,說出去也遭人詬病。朝堂上建文老臣怒罵不斷。民間非議眾多。為了正名,朱棣可謂是用盡諸多方法。自己的丈夫遭受非議,身為妻子的徐氏自然不能坐視不理。她雖然是個女人,但也用自己的方式支持自己的丈夫。
  • 朱棣:你不知道的永樂大帝
    提起明朝,大家最熟悉的大概就是開局一個碗卻打下了一整座江山的開國太祖朱元璋,為大明三百年國祚奠定基業。 但還有一個人,其功勞也不輸朱元璋。 永樂大帝朱棣。
  • 永樂帝朱棣,做了22年皇帝,後宮未添一個子女,難言之隱誰知道?
    雖然朱允文派來的間諜對朱棣影響不大,但被監視的滋味還是不太好受的。為了打消侄子的疑慮,朱棣還曾經裝瘋賣傻過一年。依然沒有逃得過削蕃的結局。於是叔侄倆撕破臉皮,開始了長達4年的戰爭較量。朱棣打仗有一個特點,喜歡身先士卒,但是每次都大難不死。不死的原因其實還是侄子的仁慈,顧念親情,命令將軍不能要了叔叔的命。結果悲劇了,朱棣奪了侄子的江山。
  • 餄餎面做法詳解,給家人做一碗餄餎面吧!
    說起餄餎面那可是小編的最愛了,小編以前特別不愛吃麵條,不管是什麼麵條都不喜歡吃,可自從嘗了餄餎面以後每次星期天休息時都會和家人一起去吃,不得不說餄餎面那是真香啊,不僅口感一流,而且製作簡單,特別是吃麵之前先喝一口湯汁,那簡直是人間極品美味,百吃不厭。
  • 明十三陵有多好?為何明朝13位皇帝都要葬這裡?看完地形才知道!
    中國人對於身後事是非常在意的,皇家尤其如此,很多皇帝剛剛登基,就在修建自己的陵寢了,作為皇家陵墓,在地形和風水上肯定會有一定的講究,明朝的13陵就是如此,為何明朝有13個皇帝都葬在這裡?十三陵的地形到底有多好?
  • 大明朱棣陵墓:郭沫若提議發掘,結果考古隊發掘三日被迫匆匆撤離
    【明十三陵之長陵】長陵,明成祖朱棣的陵墓,它是明十三陵中規模最大,最具代表性的一座帝王陵。長陵位於天壽山主峰前,它始建於永樂七年(1409年),一直到宣德二年(1427年),陵墓的主體工程才結束,總耗銀達到了800萬兩。
  • 明十三陵和香山——美麗中國(葉平)
    眾所周知,明朝近300年歷史,在位共計十六位皇帝,只有三位未能進入十三陵,分別是:開國皇帝明太祖朱元璋,被葬於南京的明孝陵;明惠帝朱允炆,因燕王朱棣奪位而出走,不知所終。再一個就是明代宗朱祁鈺,死後因其兄英宗朱祁鎮廢了帝號,被葬於玉泉山對面金山口,直至明憲宗朱見深繼位後方以帝王禮葬之於北京景泰帝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