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報訊(記者 景嘯塵)沿著京藏高速從昌平西關口出,沿昌赤路直行入七孔橋,再開不久就到了十三陵鎮的長陵村。在明代帝王陵墓中長陵為之首,它凝結著京城皇家陵寢文化全部內容。而這裡,除了有著名的景區外,還有一種因永樂皇帝朱棣而聞名的食物——餄餎面。近日,新京報鄉村頻道記者在夏至到來之際,來到位於長陵村的永樂餄餎宴一號店,嘗了嘗這裡赫赫有名的餄餎面。
永樂餄餎宴的菜單。新京報記者 景嘯塵 攝
歷史悠久 做法講究
長陵村的餄餎宴,因明成祖朱棣而名聲顯赫。傳說600年前的明永樂年間,朱棣來到昌平為陵寢選址,途經長陵村口,被一麵館冒著騰騰熱氣的灶鍋吸引,鍋裡滾開的水冒著氣,鍋上還支著個木頭架子。原來這是一家餄餎麵館,朱棣心血來潮吃了一碗,覺得比御膳房的山珍海味還好吃,就下令把餄餎面引進宮中。朱棣死後葬在了長陵,而他愛吃的餄餎館如今就開在距陵寢不遠的長陵村內,這長陵村的餄餎面就成了永樂的餄餎面。
頗有皇家氣質的餄餎面菜單。新京報記者 景嘯塵 攝
記者來到店門口,還沒進店就感受到了一股濃濃的鄉村氣息。店主劉樹環介紹,這家店已經開了十多年了,最開始全村有五家做餄餎面的,現在就只剩下一家了。店裡的餄餎面有兩種,玉米面和蕎麥麵的。「過去家裡窮,就把玉米面和榆樹皮各一半揉在一起,改善生活」,劉樹環說。據記者了解,榆樹皮是天然的黏合劑,只有榆樹皮能拉黏,能吃。所以店裡的榆樹皮也是有講究的,來自河北蔚縣,因為蔚縣榆皮來自山榆樹,顏色好,揉出來的面黏度高,口感也好,拉回店裡曬乾打成面,留著和面用。
揉面。新京報記者 景嘯塵 攝
十年老店 為的就是這一口
記者點了一碗玉米面的餄餎面,十塊錢一大碗,店裡給配了三種滷,有炸醬、茄丁和西紅柿雞蛋。麵條根根分明,顏色略深,一看就是雜糧做的,碗裡放著黃瓜絲當面碼。記者嘗了一口,麵條很順滑,沒有普通的白麵條有嚼頭,吃起來有一種顆粒感,但又不粗糙,越嚼越香。隔壁桌的王奶奶告訴記者,自己和老伴差不多每個月都來兩次,是餄餎宴的常客,經常來這裡「憶苦思甜」,「我們小時候不愛吃餄餎面,覺得拉嗓子,可是這裡的餄餎面挺好吃的,全家人都特喜歡吃」。劉樹環說:「因為純餄餎面不好消化,有的老年人吃完了肚子會不舒服,所以我們就改良了一下,加了些白面,這樣口感好,還好消化」。
剛做好熱氣騰騰的餄餎面。新京報記者 景嘯塵 攝
放上西紅柿雞蛋滷的餄餎面。新京報記者 景嘯塵 攝
拌好的餄餎面看起來十分有嚼勁兒。新京報記者 景嘯塵 攝
記者來到後廚,看到了專門壓餄餎面的鐵鍋還有餄餎床子,原來這個「機器」已經在劉樹環家流傳了幾代,用它壓出來的餄餎面,能吃出最淳樸的原味。揉好的麵團,放進機器,等大鍋裡的水一開,一壓,餄餎面就一根一根下鍋了,不過幾分鐘的時間,一碗熱氣騰騰的餄餎面就上桌了。
壓餄餎面的機器。新京報記者 景嘯塵 攝
壓好的餄餎面。新京報記者 景嘯塵 攝
炸慄蘑。新京報記者 景嘯塵 攝
店裡除了餄餎面,還有各種特色小吃,像是豆面咯吱、慄蘑、攤柴雞蛋都是當地的特色,炸慄蘑外酥裡嫩,柴雞蛋都是家養的,攤出來金黃金黃的……餄餎宴也透著村裡人的實在,如果來的人多,40元一位,菜多得一桌子都擺不下,還不限量。如果來的人少,也可以單點一碗餄餎面,配上兩道經典小菜,再來一口店裡自己釀的酒,別提多美了。
新京報記者 景嘯塵 編輯 唐崢 校對 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