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文泰一手打造的府兵制與「關隴集團」,到底有多牛

2020-12-25 騰訊網

本篇系精讀中國史連載183,《兩晉南北朝史話》連載26(點擊藍字可查看上篇),歡迎收看。

宇文泰在建立西魏所依靠的「關隴集團」,就是鮮卑族的武川軍事貴族和關隴漢族大族的聯合統治集團。在組織這個集團過程中,宇文泰創立的府兵制起了一定的作用。

府兵作為通稱,早已存在。魏晉以來,地方長官帶軍號統兵,開府置屬官;屬於軍府的兵,即稱府兵。這些兵又稱府戶、軍戶、營戶、兵戶、城民等。這時兵士地位是比較低的。

但西魏北周的府兵與上述不同,它是西魏開始創立,直到唐中期才消失的一種兵制。它有特殊的組織系統,不是邊防軍而是禁軍,兵士地位是比較高的。當然,府兵制在前後期也是有變化的。

西魏大統年間(535-551),宇文泰初建府兵制,其核心,一是入關中的六鎮鮮卑軍人,即賀拔嶽的武川軍團;二是宇文泰攻殺侯莫陳悅後,原賀拔嶽部下李弼擁眾來歸的李弼軍團;三是隨孝武帝入關的北魏宿衛禁旅。

這三部分人合起來不過3萬人左右,宇文泰命12個將軍分別統領,稱為十二軍。

大統三年(537),東西魏發生沙苑(今陝西大荔南)之戰。高歡發兵10萬,號稱20萬,宇文泰迎戰,僅萬餘人。

高歡部將主張堅壁勿戰,高歡不從,結果東魏軍中西魏埋伏失敗,損失甲士8萬,失掉河南諸州。

此次勝利後,宇文泰不斷補充軍隊。大統八年(542),宇文泰仿照周禮六軍之制,把十二軍改為六軍。

大統九年(543),宇文泰與高歡在洛陽北部邙山會戰,宇文泰失敗,喪失軍隊6萬多人,實力大傷。

為補充軍隊,宇文泰廣泛召募關隴豪族的地方武裝力量,充實府兵;同時委任這些擁有「鄉兵」、「部曲」的豪族為「都督」、「帥都督」,這樣就大大擴充了府兵制。

府兵組織系統中最高統帥稱八柱國。這是從形式上模仿北魏早期鮮卑族部落兵制中的八部之制。宇文泰自己任柱國大將軍、都督中外諸軍事,為實際最高統帥,位在其他柱國之上。

府兵屬於中央禁衛軍性質。軍士由各級將領統率,另立戶籍,與民戶有別。府兵不承擔賦役,但軍中許多需用物品,如弓刀等,甚至牛驢、糧食都要自備。重要武器如甲、戈、弩等則由官家供給。

府兵在每一個月中,上半月守衛宮廷,晝夜巡查,下半月由軍官教習作戰,檢閱隊伍。他們的地位,比起北魏末年的府戶來,有了很大的提高。

府兵的核心是入關的六鎮鮮卑。但府兵制下的士兵已經補充了許多漢族和其他族農民。府兵中高級將領有鮮卑人也有漢人,中級軍官則多是關隴豪強。

宇文泰出身於鮮卑宇文部,而八柱國、十二大將軍中很多是鮮卑拓跋部人。宇文泰為了撫慰這一部人,緩和宇文氏與拓跋氏的矛盾,在府兵中擴大鮮卑血緣關係,規定府兵的統軍將領一律改成鮮卑姓。

大統十五年(549),下令鮮卑人在孝文帝改革中改姓的,要復舊。

恭帝元年(554)又下詔,有功將領繼承鮮卑初年36國和99姓之後,所統軍人也改從其姓。有的漢族將帥就賜以36個大部落中一個姓氏。如李虎賜姓大野氏,李弼賜姓徒何氏,楊忠賜姓普六茹氏等。

直到楊堅做周相時,才又下令改姓的文武官都恢復原姓。

府兵制前後是有變化的。著名史學家陳寅恪說:「府兵制之前期為鮮卑兵制,為大體兵農分離制,為部酋分屬制,為特殊貴族制;其後期為華夏兵制,為大體兵農合一制,為君主直轄制……"

這前後期的變化主要是在周武帝、隋文帝時代。

周武帝宇文邕即位後實行了一系列改革。在府兵制度改革上,他在建德三年(574)把府兵改稱為「侍官」,招募許多漢人參加府兵;因而在府兵中漢人幾乎佔了一半。

周武帝對府兵的改革主要有三點:

第一,加強了君主權力和中央集權。府兵的指揮權,過去實際上屬於相府。宇文泰當時為大丞相、都督中外諸軍事,皇帝元寶矩不過是傀儡。六柱國類似六個部落,權力也不小。周武帝稱帝後,奪取了相府的統兵權,使府兵直轄於君主。他改軍士為侍官,侍官即君主侍衛,從而府兵成為皇帝直接控制以行使其至高無上權力的工具。

第二,改變了軍隊成分,擴大了兵源。府兵初建時,由於東西魏之間長期持續戰爭,府兵兵源往往缺乏。周武帝掌握府兵後,為了擴大兵源,不得不均田戶中的六等戶以上,家有三丁,選一人充當府兵。其優待是入軍籍後,不編入地方戶籍,免除賦役。這樣,均田戶中不少人參加了府兵,擴大了軍事力量。這是宇文泰時召募關隴豪強鄉兵的繼續和發展。北周滅北齊時,府兵已發展到近20萬人。

第三,周武帝招募平民為兵,在軍隊中進一步打破了鮮卑人和漢人的界限, 這是有利於促進鮮卑人的漢化,有利於民族融合。

府兵制在西魏北周的歷史上起了重要作用。宇文泰依靠府兵制等措施組成了關隴統治集團,對抗了比他強大的東魏。周武帝滅齊,府兵制也是其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

府兵制自西魏建立,到唐代天寶八年(749)折衝府無兵可交,府兵名存實亡,在中國歷史上存在了200年。它和均田制一樣,在中國封建社會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

相關焦點

  • 曾經統一天下的府兵制,為何在盛唐反而被社會拋棄了
    本文就介紹一下府兵制的來龍去脈。 一,宇文氏創立府兵制,打造了雄視天下的關隴集團 府兵制產生的離不開北魏崩潰後的社會背景。534年,北魏滅亡,隨後其關東地區被高歡控制,建立了高氏王朝(東魏—北齊),其關西地區被宇文泰控制,建立了宇文王朝(西魏—北周),北方再次分裂。
  • 關隴為何能出貴族集團,還能掌控時局超過300年?
    而且擊敗侯莫陳悅,向東進據長安,帥兵迎駕,於是宇文泰有了立政關隴的基礎。同年十二月,宇文泰毒殺孝武帝,立元寶炬為帝,史稱西魏。次年正月,元寶炬於長安城西正式即位,改元大統,是為西魏文帝。他必須要在文化上與關隴地區的地主階級取得認同,繼而同他們建立起牢固的政治軍事同盟,宇文泰改革兵制,創立府兵制,通過官職、婚姻等手段促進鮮卑和漢族的融合,提高軍隊的戰鬥力,又設八柱國和十二大將軍為代表的政治高層。
  • 自鐵與血中誕生的府兵制
    武川趙氏、獨孤氏、李氏等勢力都是在這一時期加入宇文泰,形成著名的關隴集團。 高歡是鮮卑化漢人,是六鎮之亂後新崛起的實力派。 關隴集團起初是個股份制大雜燴,宇文泰雖說是最高統帥,但趙貴、獨孤信、李虎、李弼等大將,都是帶著部眾投奔的,對其原有部眾有很大的影響力。 宇文泰嫡系力量損失,諸將如果有異心,誰來壓服,誰又有力量壓服。 這危機,可遠比丟掉幾座要塞來得更加厲害。
  • 創建府兵制的宇文泰:在刀光劍影中成長,以弱勝強的指揮藝術
    葛榮兵敗後,宇文泰降北魏,被編入北魏爾朱榮部將賀拔嶽部下,跟隨賀拔嶽進駐關隴地區。賀拔嶽升任關西大行臺後,任命宇文泰為左丞,領嶽府司馬。宇文泰進入賀部領導層後,深得賀拔嶽信賴。宇文泰也確實顯露出了非凡的戰略頭腦。當時,北魏政權在人民大起義的衝擊下已分崩離析。爾朱榮一度擅政,後被高歡所滅。
  • 紀錄片《中國》第十集《關隴》,講述胡漢融治縱橫百年的關隴集團
    《中國》第十集《關隴》,講述了關隴集團在西魏丞相宇文泰帶領下,深刻融匯多民族的血脈和文化,並由蘇綽相助連接起周禮的思想制度源流,由此振興西魏王朝的故事。關隴集團縱橫百年,此後衍生出四朝,為中國歷史的再度輝煌做好了準備。
  • 孟彥弘 | 談關隴集團與關中本位
    此種關隴文化本位之政策,範圍頗廣,包括甚眾,要言之,即陽傅周禮經典制度之文,陰適關隴胡漢現狀之實而已。這一意見他曾在多處言及。「關中本位政策」就是自認關中為當時的文化中心。它遠紹周公,系正統文化傳承之所在,而不必與山東、江南爭奪文化正統,即《唐代政治史述論稿·上篇》所謂:   宇文泰率領少數西遷之胡人及胡化漢族割據關隴一隅之地,欲與財富兵強之山東高氏及神州正朔所在之江左蕭氏共成一鼎峙之局,而其物質及精神二者力量之憑藉,俱遠不如其東南二敵,故必別覓一途徑,融合其所割據關隴區域內之鮮卑六鎮民族
  • 木屑下的河流——談關隴集團與關中本位政策
    此種關隴文化本位之政策,範圍頗廣,包括甚眾,要言之,即陽傅周禮經典制度之文,陰適關隴胡漢現狀之實而已。這一意見他曾在多處言及,如該書第17、第92頁等。「關中本位政策」就是自認為關中為當時的文化中心。它遠紹周公,系正統文化傳承之所在,而不必與山東、江南爭奪文化正統,即《唐代政治史述論稿·上篇》所謂:宇文泰率領少數西遷之胡人及胡化漢族割據關隴一隅之地,欲與財富兵強之山東高氏及神州正朔所在之江左蕭氏共成一鼎峙之局,而其物質及精神二者力量之憑藉,俱遠不如其東南二敵,故必別覓一途徑,融合其所割據關隴區域內之鮮卑六鎮民族,及其他胡漢土著之人為一不可分離之集團,匪獨物質上應處同一利害之環境,即精神上亦必具同出一淵源之信仰
  • 木屑下的河流——談關隴集團與關中本位政策丨孟彥弘
    此種關隴文化本位之政策,範圍頗廣,包括甚眾,要言之,即陽傅周禮經典制度之文,陰適關隴胡漢現狀之實而已。這一意見他曾在多處言及。「關中本位政策」就是自認關中為當時的文化中心。它遠紹周公,系正統文化傳承之所在,而不必與山東、江南爭奪文化正統,即《唐代政治史述論稿·上篇》所謂:   宇文泰率領少數西遷之胡人及胡化漢族割據關隴一隅之地,欲與財富兵強之山東高氏及神州正朔所在之江左蕭氏共成一鼎峙之局,而其物質及精神二者力量之憑藉,俱遠不如其東南二敵,故必別覓一途徑,融合其所割據關隴區域內之鮮卑六鎮民族
  • 隋滅唐興的幕後黑手,關隴集團如何創造四個皇朝,影響了中國歷史二...
    第二年,宇文泰擁立元寶炬為皇帝,是為魏文帝,史稱西魏,而政權實被宇文泰掌握。西魏建國後所面對的形式十分的險惡,其時,三國並立,亂戰天下,東面有高歡的東魏大軍壓境,南面有南梁武帝蕭衍虎視眈眈。西魏的實際掌權者宇文泰很快看清了這種情勢,於是,他拜蘇綽為大行臺左丞,開始進行軍制改革,建立了府兵制度。宇文泰利用舊時鮮卑人的八部之制,對軍隊的統轄系統進行了改變,立「八柱國」。
  • 一文帶你了解影響北周、隋唐的府兵制
    既然有矛盾,自然會分為兩個集團——宇文泰的西魏和高歡的東魏。說起這兩人也是有意思,宇文泰是漢化鮮卑人,而高歡是鮮卑化漢人,倆人皆融合異族。高歡背後有六鎮支持,六鎮雖說沒落,但瘦死的駱駝比馬大。東西魏數次大戰,雙方互有勝負,我認為宇文泰勝利佔據多數。既然宇文泰贏得多,是不是說明西魏比東魏強呢?
  • 關隴貴族集團核心子弟,從逃犯到瓦崗第一把手,李密是如何做到的
    李密出生於隋開皇二年(公元582年),關隴貴族集團核心子弟,他的曾祖父是八柱國大將軍之一的魏國公李弼,他的祖父李曜是北周的邢國公,他的父親李寬在隋朝擔任上柱國,授蒲山公。 李密十歲左右時世襲了父親蒲山公的爵位,李密的出身用我們現在的話來講就是官二代。
  • 最牛嶽父獨孤信到底有多牛,連隨身使用的印章都被搬上了高考試卷
    從北魏到西魏,再到北周,甚至隋唐,獨孤家族都是極具影響力的門閥士族, 而獨孤家滿門的榮耀幾乎都是由獨孤信一手支撐起來的。獨孤信是北魏的戰將、西魏的中流砥柱、北周的大柱國,更值得炫耀的是他七個女兒中有三位成為了皇后,孤獨一門出了三位皇后,且是三個不同朝代的皇后,獨孤之盛,亙古未有,獨孤信因此被後人稱為「歷史上最牛的老丈人」。
  • 他是關隴集團中的另類,不愛權勢愛建造,以建大興城而聞名史冊
    但是王韶出身很厲害,是關隴集團成員之一,這個軍事貴族集團之間互相通婚,在中國歷史上發揮過重大作用。西魏、北周、隋、唐四代皇帝都出自這個集團。 關隴集團的成員都極力經營家族地位、維持家族影響力。M1墓的主人王韶,便曾與隋代名臣宇文愷聯姻。宇文家族起於周文帝宇文泰,是一個是人才輩出的家族,宇文護、宇文邕、宇文導都是這個家族的佼佼者。與王韶聯姻的宇文愷便是宇文貴之子。
  • 關隴集團的400年頭號敵對勢力集團,曾建北齊、覆隋朝、滅大唐
    關隴 八柱國世人對關隴集團已經不陌生了,對河北豪族集團可能就所知甚少。這個豪族集團對歷史影響之大,絲毫不遜於關隴。然而高歡是特別狡猾的人,在攻佔太原之後,他立刻又主動扶持了一個胡漢合流的豪強集團(即河東集團),以制約河北豪族。其主要代表是:太原王氏,濮陽侯氏,高車族叱列部、斛律部,鮮卑族的庫狄部,匈奴的破六韓部等。高歡依託這批勢力,在太原建立霸府,逐步開創了北齊王朝。與此同時,宇文氏在關隴初步形成了關隴集團,而後開始長期拉鋸戰。
  • 什麼是關隴集團?他們如果影響整個中國歷史進程!
    關隴集團關隴集團的利益綁定追根朔源,這三個王朝的創建者都隸屬於之前我們講到的「八柱國」和十二大將軍這個利益集團之中。我國著名的歷史學家陳寅恪先生將這個利益集團稱之為「關隴集團」。他們之間相互牽連、互為關係。利用政治、經濟乃至婚姻將彼此捆綁在一起。將權力與社會資源牢牢地控制在自己手中。因此,「關隴集團」就是那個時期政治利益、經濟利益和權力中樞的代表。
  • 橫跨三朝的八柱國在隋初紮根有多深?
    然而在中國歷史上有這麼一群權臣,他們既是政治上的對手,又是朝堂之上的合作者,他們中大部分人都得到善終,沒有像其他歷史時期的權臣那樣落了個滿門抄斬的悲慘下場,甚至有人成功篡位稱帝,建立中國繼秦漢後第三個大一統王朝,這群特殊的權臣就是南北朝時期,橫跨西魏,北周,隋朝三朝的政治集團——八柱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