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文泰的八柱國指什麼?一文帶你了解影響北周、隋唐的府兵制

2020-12-14 大東歷史說

北魏和南朝打了幾十年,結果雙方誰也奈何不了誰,大概就是我們常說的時機未到吧。南朝在宋齊梁陳之間輪流轉換,每個政權不過三五十年,正是皇帝輪流做,明年到我家。

北魏比較堅挺,活躍近150年,不過到孝文帝改革後,便開始走下坡路。北魏走下坡路的原因,不是因改革,而是孝文帝將北魏的矛盾徹底激化。

北魏當初為防備柔然等國,重心在北方,並因此設立北方六鎮。早年的北方六鎮可了不得,完全是北魏眼裡的香餑餑。

六鎮將士不僅地位高、待遇好,還充當保家衛國的重任,可謂是物質、精神雙豐收,裡面儘是些權貴子弟。不過,這一切到孝文帝時期便改變了。

孝文帝時期,北方邊患已經消失,一統南北才是大事。於是北魏重心南移,到遷都洛陽的時候,大局已定,自此,六鎮漸漸失去往昔榮光。

六鎮被遷居洛陽的權貴所遺忘,從主力部隊淪為不管不問的末流,心理落差之大,難以想像。甲:想當年,一天三頓飯,我兩頓吃肉。乙:是啊,現在稀粥都吃不上上了。丙:朝廷不給活路,反他的。

於是轟轟烈烈的六鎮起義爆發了,北魏因此分崩離析。前面說了,北魏內亂主要是內部矛盾:老鮮卑和新鮮卑。如何區分他倆呢?

簡單區分,老鮮卑支持遊牧經濟,而新鮮卑支持莊園經濟。既然有矛盾,自然會分為兩個集團——宇文泰的西魏和高歡的東魏。

說起這兩人也是有意思,宇文泰是漢化鮮卑人,而高歡是鮮卑化漢人,倆人皆融合異族。高歡背後有六鎮支持,六鎮雖說沒落,但瘦死的駱駝比馬大。

東西魏數次大戰,雙方互有勝負,我認為宇文泰勝利佔據多數。既然宇文泰贏得多,是不是說明西魏比東魏強呢?不,恰恰相反,高歡比宇文泰實力強得多。

赤壁之戰前,曹操只能被動防禦,袁紹卻能隨意進攻,因為曹操實力弱。高歡數次戰敗,卻能捲土重來,若沒有強大的實力支撐,不可能辦到。

高歡的西魏,至少繼承北魏三分之二的勢力,又佔據最好的土地——河北、中原,根本不是宇文泰能比的。這時候的關中,早已不是秦漢的「天府之國」,土地荒廢、民生凋零。

窮則思變,變則通,宇文泰不得不大力改革,以改變敵強我弱的局面。實力弱也有弱的好處,那就是改革阻力會很小。當初孝文帝遷都洛陽,未必沒有躲開傳統鮮卑勢力阻撓的想法。

宇文泰改革的內容很多,其中最有名的便是以八柱國為首的府兵制。這個府兵制與秦漢、北魏的軍制有何不同呢?其中有一個便是賜姓。

高歡的東魏差不多完全承襲北魏,他的軍制也是一樣:鮮卑人為士兵,負責打仗,漢人耕種,負責糧食。

宇文泰沒這麼多鮮卑人啊,邙山大戰失敗後,他急於補充兵源,怎麼辦?賜名改姓。宇文泰扯出曾經的鮮卑八部,將它們的姓氏賜給大將,這不就成了鮮卑人了麼。

楊堅當權後,曾大規模恢復漢姓,不過這就是後話了,我們繼續說宇文泰的八部。宇文泰沒叫八部,而叫八柱國。

柱國一次,戰國早已有之,楚、趙皆有,位僅在令尹(楚國的相國)、相國之下。北魏早年曾封長孫嵩為柱國大將軍,爾朱榮也曾為柱國大將軍。

爾朱榮為北魏權臣,為顯得地位不同,不得不找一個「另類」的職位來襯託他地位的顯赫。曾經顯赫的三公、車騎大將軍一類的,在南北朝早已爛大街。

八柱國實際只有六柱國掌兵,宇文泰總管其他柱國,廣陵王元欣只是個樣子。其他六人分別是隴西國公李虎、趙郡公李弼、河內公獨孤信、南陽公趙貴、常山公於瑾,彭城公侯莫陳崇。

六柱國暗指周朝的天子六軍,宇文氏喜歡用西周的官位,命名「西魏」的職位,這也是宇文氏建周替魏的原因。

六柱國代表六個鮮卑部落,因此他們各有一個鮮卑之姓,比如李虎實為漢人,卻有鮮卑的大野氏稱呼。六柱國麾下的將領,若是漢人也得改鮮卑姓,例如楊堅的普六茹普通漢人則隨主將姓氏。

宇文泰將民戶分成九等,從中等以上的人家中,每六戶為一單位,其中家中有三丁(成年人)者,選一人加入府兵,該人免賦稅,平時務農戰時為兵,馬匹糧草武器裝備,六戶人家共同負擔。

整個西魏共設立百府,每一府由一個朗將主管,而百府分屬二十四軍,每一軍有一個開府將軍主管。兩個開府將軍歸一個大將軍管,而兩個大將軍分屬一個柱國,這樣形成一個層層遞進的權力架構。

宇文泰再次將兵農合二為一,從而改變自己處於弱勢地位的境遇,宇文邕消滅北齊也依賴於此。府兵制在北周、隋朝、唐朝不斷演變以致消亡,那就是後話了。

相關焦點

  • 影響深遠的兵制改革:西魏北周因禍得福,隋唐兩朝由此強盛
    但比漢獻帝更為悽慘的是,他忍盡飢餓困苦投靠宇文泰,卻於次年年初就被以亂倫為理由殺害。可見,宇文泰不如曹操厚道。 高歡另立元善見,宇文泰另立元寶炬,北魏分裂為東魏和西魏,後來兩方權臣都正式自立,遂成高氏北齊與宇文氏北周。
  • 曾經統一天下的府兵制,為何在盛唐反而被社會拋棄了
    府兵制,是長期盛行於中國中古時代的軍事制度,該制度最重要的特點就是兵農合一。府兵平時為耕種土地的農民,農隙訓練,戰時從軍打仗。府兵制最早出現於西魏,後來經過北周、隋唐的改造和推廣,到唐太宗時期達到了鼎盛,直到唐玄宗後期才被廢除,歷時約二百年。府兵制在中國歷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曾經為隋唐大一統提供了有力的軍事支撐。
  • 創建府兵制的宇文泰:在刀光劍影中成長,以弱勝強的指揮藝術
    宇文泰是南北朝時期我國北方少數民族中一位傑出的軍事家和政治家。官至西魏柱國大將軍、太師、大冢宰,是西魏的實際統治者。當政20餘年,文經武緯,勳業卓著,使西魏得以鼎立於關隴地區,為北周的建立和滅北齊、統一中國北方打下了基礎。去世後,他的兒子宇文覺取代西魏恭帝位稱帝並改國號為周(史稱北周),他被追諡為太祖文皇帝。
  • 橫跨三朝的八柱國在隋初紮根有多深?
    公元581年,北周上柱國楊堅逼迫北周靜帝退位,數年後一統中國,建立隋朝,是為隋文帝。在隋文帝完成統一大業之後,面對尾大不掉且各個心懷鬼胎的八柱國集團,如何處理皇權與八柱國之間的關係,成了橫亙在楊堅面前的一道難題。然而在楊堅在位期間,他並沒有對八柱國進行清洗,這其中又有何緣故。
  • 自鐵與血中誕生的府兵制
    宇文泰辛苦攢下的本錢幾乎賠光。 好在高歡也被數次大戰弄的有點怯,轉而打起了攻城戰。 他先後兩次進攻西魏堅城玉璧,這一愚蠢至極的政策出力不討好,546年在久攻不克後高歡被迫班師,並於次年連病帶氣地歸了天。
  • 宇文泰一手打造的府兵制與「關隴集團」,到底有多牛
    但西魏北周的府兵與上述不同,它是西魏開始創立,直到唐中期才消失的一種兵制。它有特殊的組織系統,不是邊防軍而是禁軍,兵士地位是比較高的。當然,府兵制在前後期也是有變化的。 西魏大統年間(535-551),宇文泰初建府兵制,其核心,一是入關中的六鎮鮮卑軍人,即賀拔嶽的武川軍團;二是宇文泰攻殺侯莫陳悅後,原賀拔嶽部下李弼擁眾來歸的李弼軍團;三是隨孝武帝入關的北魏宿衛禁旅。 這三部分人合起來不過3萬人左右,宇文泰命12個將軍分別統領,稱為十二軍。
  • 八柱國大將軍之間有什麼關係?
    那柱國是什麼?楊忠真的是柱國大將軍嗎?那些柱國大將軍之間又有哪些關係呢?我們常說的「八柱國十二大將軍」,實際上是指西魏大統十六年以前所封的人。後來封為柱國的人比較多,都不屬於我們常說的柱國大將軍了。柱國大將軍這個職位最初是用來封不可一世的爾朱榮,地位超然,比丞相還高。當爾朱榮被殺死之後,這個職位就被取消了。
  • 《中國》之關隴,北魏宇文泰鮮卑、漢文化融合,隋唐前沿
    蘇綽的堂兄蘇讓調離外職,宇文泰前去送行,臨行之前問道:你家子弟還有誰可以任用?蘇讓推薦其弟蘇綽。宇文泰聽罷立即吩咐官員將蘇綽徵召朝中,擔任行臺郎中,其職責全面和具體,涉及行政、管理、財務等等。蘇綽進入朝中,一如既往的安靜,安然泰之,提出了「朱出墨入」的記帳程式,財務收支一目了然。
  • 什麼是八柱國?什麼是關隴集團?他們如果影響整個中國歷史進程!
    什麼是「柱國」?首先,我們來講講什麼是「柱國」。「柱國」是一個官職,官級為二品,設置於戰國時期的楚國。當時設置這個官職的原因是為獎勵有重大戰功的將軍,稱之為「上柱國」,是當時楚國最高級別的武官官銜。北魏時,設置了「柱國大將軍」的稱號。
  • 唐朝的南衙禁軍是否是由北周、隋朝時期的禁軍制度完善而成的?
    南衙禁軍即南衙十六衛,這是基於府兵制設置的衛府制,即「衛」領「府」。而府兵制則是由西魏宇文泰設置的一種兵制,這種兵制一直延續到唐初,至唐玄宗時期土崩瓦解。衛府制就是在府兵制的基礎上由北周武帝宇文邕設立的一種禁軍制度,這種制度同樣伴隨著府兵制的瓦解而瓦解,南衙衛軍淪為花瓶,起主要作用的只剩下北衙禁軍。唐朝時期的南衙禁軍確實是由北周、隋朝時期的禁軍制度完善而來的,北周武帝時期只是雛形,經過隋的改進,再到唐的發展,已經是相當的成熟,在唐初發揮了很大的作用。
  • 細說唐朝的「府兵制」:如何養80多萬軍隊,還不用花一分錢?
    但是,其弊端也同樣很顯著,而也就是這樣的弊端甚至影響了唐朝後來的國運。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來走進唐朝的府兵制,看看它的本質和影響吧!古代軍人二、府兵制的起源及發展府兵制,起源於西魏權臣宇文泰,但實際上它真正的創始人並不是宇文泰
  • 為什麼說南北朝的北周最像秦朝?
    不過,前秦雖然國號是秦,卻與秦朝並不相似,而真正與秦朝相似的,是北周。有人會說前秦不像秦朝,北周也不像,北周也沒有統一天下。北周確實沒有統一天下,但北周卻奠定了之後隋唐統一天下的基礎。有學者提出這麼一個觀點:三個短命王朝實際上是三個長壽王朝的盛世開端,就是秦開漢之先,南北朝的北周開隋唐之先,五代十國的後周開兩宋之先。這話細品確實有道理,宋朝只是周世宗柴榮未竟事業的延續,換了國號而已。同理,隋唐其實也是北周未竟事業的延續,換了國號而已。
  • 北周古碑,講一段巴蜀古道的北朝往事
    北周是一個短暫到只有24年的國度,戎馬一生的宇文泰是北周政權的奠基者,更是之前西魏晚期的實際掌權者。他掌權期間,對內團結各方,對外立足關隴,爭戰東魏,攻陷南梁,奠定了其身後關隴政權一統天下及隋唐王朝強盛的基礎。特別是他在用人制度上,唯賢是舉,不限資歷,只要德才兼備,哪怕出身微賤,都可居卿相,他的選官思想體現了打破門第傳統的新精神,使西魏吏治較為清明,這其中,「北周文王碑」的立碑者強獨樂就是其中一個。
  • 北周,北齊,南陳
    >宇文泰,拼死抵擋高歡的進攻,雖然在沙苑之戰以後北周有了喘息之機,但是仍然很危險,更別提能夠反擊北齊了北周的後繼者宇文邕和北齊的後繼者高緯那個,不對比還好,一對比,真是一個天上一個地上。宇文邕上臺之初正巧遇上叔叔宇文護(北周的權臣)掌權。宇文邕和康熙處鰲拜的劇情沒多大出入,宇文邕忍辱負重,幹掉了叔叔宇文護之後,開啟了明君之路。什麼勵精圖治啊,改革軍制啊,強化了國力什麼的。
  • 此人如果不英年早逝,南北朝早就統一了,更不會有隋唐兩朝
    可以說隋唐兩朝在歷史上的影響非常大,尤其是唐朝,甚至是無法超越的。不過隋朝之所以能夠統一全國,唐朝之所以能夠建立,和一個人的英年早逝有很大的關係,這個人就是宇文邕。公元543年,宇文邕出生。宇文邕的父親宇文泰是西魏時期著名的軍事家。宇文泰在鎮壓六鎮起義的時候開始發家,賀拔嶽遇害後,宇文泰被推薦為首領,率眾攻滅侯莫陳悅、曹泥,統一關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