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引言
縱觀古代歷史上,再各代王朝的定都上,有一個有趣的現象。成為歷代王朝都城次數最多的就是西安,古代稱之為長安。但是自從唐朝滅亡之後,西安再也沒有成為歷代國君作為首都的選擇,這是為什麼呢?
02西安作為國都的優越性
西安是一個神奇的地方,從古到今有10多個王朝將其作為自己的國都,有13朝古都的稱號,可以說是備受帝王的青睞,從西周到唐朝一直作為是帝王定都的首選,長達1000年。西安為什會成為古代帝王定都的首選呢?
帝王要選擇一個國都,優越的地理位置非常重要。西安呢,位於黃河的上遊地區的關中平原的中心。並且從外部環境上看,向東有崤函這樣的地方,向西有大散關、向南都武關這樣的地方、向北有蕭關,可以說是佔據天險,敵人不容易輕易攻下,利於防守。
像劉邦考慮建都的問題上,諮詢張良,他認為是金城千裡,並將其譽為天府之國。當時的田肯在替劉邦分析西安的形勢。
地勢便利,其下兵於諸侯,猶居高屋建瓴之勢。
從經濟農業發展上看,西安的土壤非常肥沃,河流交錯,有八水繞長安的美稱,渭水、汾河、洛水、漢水等環繞西安城,對農業上的灌溉也非常便利,氣候上也是非常溫暖,雨水充沛,非常適合農業生產,能為眾多的人口在糧食上提供保障。
自從春秋戰國時期,統治者還先後在這裡建設了許多的水利工程,這對於農業的發展也是功不可沒。西安地區的關中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糧食的主要產地,是中國古代重要的經濟中心。農業上的發展,也就帶動了經濟上的繁榮。到了唐朝,在統治者的經營下,長安成為了當時世界上名副其實的大都市。
從外部的環境上看,中原王朝自古以來就受到外來的侵略,防範少數民族入侵。自從周朝一直到唐朝,中原就飽受外來民族的侵擾。早在秦朝開始,匈奴以及突厥就是影響國家安定的因素。
秦始皇時期就專門派蒙恬修築長城以防範入侵,而漢武帝時期的平城之圍也是頗為驚心動魄。唐朝之後,突厥的勢力又一度成為威脅中原的力量。而西安作為關中地區就是中原地區的重要關口,是與外來民族的重要窗口。
03唐朝後再也沒成為國都
但是自從唐朝滅亡之後,西安為什麼成為古代的國都了呢?這個問題也是非常值得深思。
自從漢朝以來,西安的的各方面優勢也就慢慢下降。從環境上看,由於對西安這個地區的過度開發,為了修建各種工程,許多的樹木被砍伐殆盡,這樣就造成了生態環境的急劇惡化,水土流失的問題隨之加劇。靠近的黃河因為水土流失問題也就造成了泥沙淤積等問題。
氣候上看,西安的優勢也不明顯了,在唐朝之前,西安的氣候可以與江南地區相媲美。自從五代十國時期開始,氣候開始轉冷,再加上生態問題的惡化,糧食問題也就成為一個急需解決的問題。自從隋朝建國之後,就出現了口糧不足的問題。隋文帝時期,為了解決這一問題,就帶著自己的子民來到洛陽找糧食。
《資治通鑑》記載:「開皇十四年……,上帥民就食於洛陽,敕斥候不得輒有驅逼。
經濟中心的南移問題,也使得西安的經濟優勢得以削弱。自從魏晉南北朝以來,北方的的人民大量南移,改變了當時的經濟格局。到了隋唐以來,南方經濟迅速發展,以至於成為糧食的重要輸出地。隋煬帝建立京杭大運河,就是為了解決國家的糧食運輸問題,但是往西安因為地勢阻擋,運送糧食耗費的成本較高,以至於當時還修建了東都洛陽。
對唐朝造成嚴重打擊的事件就是安祿山與史思明發動的安史之亂,當時的社會現狀可以說是民不聊生。稍微有點實力的,都逃到了南方。唐朝的統治者為了為了平息這場叛亂,不惜藉助回鶻等外來勢力,這些外來民族在中原可以說是為非作歹。
唐朝末年,黃巢起義、朱溫前來剿滅黃巢,可以說是對長安造成了極大程度的破壞,在加上五代十國時期的混亂時期,原來富庶的關中已經衰落。朱溫叛唐之後,也沒有在西安的廢墟上建立國都,也是將其遷到了洛陽。
宋朝建立之後,原來的西安已經是奄奄一息,沒有恢復元氣。太祖趙匡胤經過多方面的考量之後,將國都定在了開封。明朝之後,雖然是將國都定在了南京,但是朱元璋是有過遷都的想法的,並且派太子朱標西安進行了考察。奈何太子朱標早亡,這事就擱置,而在朱棣之後,國都就遷到了北京。
04結語
所以說,西安成為13朝古都,是當時的大勢所趨,曾經在各王朝發揮的作用是功不可沒的。但是自從唐朝以來,因為各方面因素的影響,原來的優勢已經沒有那麼明顯,只能是被別的都城所取代,這也是大勢所趨。
參考文獻:
【1】班固:《漢書》
【2】張九齡:《大唐六典》
【3】黃小榮:《古代西安建都因由考》
【4】司馬光:《資治通鑑》
作者
錦年,自由撰稿人,歷史學愛好者,致力於研究歷史。期望用歷史垂訓鑑戒,塑造集體記憶,鑑往知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