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曰:「命由己造,相由心生。」
從前,有一個手藝人,手藝嫻熟,但他特別喜歡雕塑妖魔鬼怪之類的。有一天,他起床後照鏡子的時候,發現自己變得很醜:不是五官發生改變,而是整個面相變得兇惡、醜陋、古怪。
於是,他到寺廟裡找方丈求助,方丈說:「我可以給你治療,但你必須先幫我雕刻100尊觀音菩薩像。」
於是,手藝人開始不斷研究觀音菩薩的神情,表情。半年後,他把富有善良、慈悲形象的觀音雕塑都雕出來後,急忙去寺廟找方丈,對方丈說:「請您務必幫我治病。」
方丈沒說話,反而拿出了一面鏡子,遞給手藝人,然後笑著說道:「你的病已經好了。」這時候他才看到鏡子裡的自己,相貌已經變得正氣、端莊了。
一個人的內心的修養和想法會直接通過臉來表現出來,這句話是非常有道理的。
中國歷史上,堪稱完美的成功人並不多,而曾國藩應該算一個。選賢任能,可以說是曾國藩事業成功的一大法寶。曾國藩認為:「辦事不外用人,用人必先知人」。
曾國藩根據觀人之法,作了一個口訣,被許多人視為「相面術」,簡稱「觀人四法」,可以帶你看懂天下人:
一、邪正看眼鼻,真假看嘴唇。
如果鼻子和眼睛不正,在曾國藩看來這個人肯定心術不正。相術上講:七尺之軀不如一尺之頭,一尺之頭不如一寸之睛。俗話講的「眼睛是心靈的窗戶」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我國民間有「嘴大吃四方」的諺語,有人說:嘴大的人,性格開朗,有社交能力;嘴小的人,做事小心,頭腦縝密。
通過嘴唇來斷定一個人,難免武斷。但嘴巴是說話的,透過一個人說話的語氣和神態,能看出有一個人的性格特點以及內心的想法,通過嘴巴識人並非無稽之談。
二、功名看氣概,富貴看精神。
曾國藩說,一個人有沒有功名要看這個人的氣概。有的人就是一出場把所有的人都帶動起來,老話也說「人爭一口氣,佛爭一炷香」,人的外在面相和氣質,是人自然流露出的內在力量。
曾國藩在私下跟趙烈文談話時非常惋惜地說,胡林翼是湘軍第一苦命人,薛福成也相出胡林翼是苦瓜臉,雖有非凡的英雄氣概,卻是一種苦相,即精氣神不足,所以不能夠長久富貴。
精、氣、神是人身上的「三寶」,要想求長久的富貴,就要養好自己的精氣神。
三、主意看指爪,風波看腳筋。
曾國藩認為看一個人有沒有主意,要看一個人的手。他說:「手心、手掌心當中紋絡清晰而淺者,心定」,「手掌紋絡淺而亂者,人心亂、心浮」。
我們講「千裡之行始於足下」。相書講:足者,上載一身,下運百體。足以平、厚、正、長為貴。人衰老的時候也是從足開始,因此,曾國藩會這樣說。
這種識人方法雖沒有科學依據,但是也是有一定的道理:一個人走起路來腳步穩,這種人注重現實,可以信任;一個人步履急促則通常說明他精力充沛,喜歡挑戰。
四、若要看條理,全在語言中。
這兩句不是相人,而是觀察人。「言為心聲」,言語是透露內心修養的媒介與工具。曾國藩特別重視說話有條理,並把它作為用人最重要的四個方面之一。
識人是一種能力,俗話說:不識貨,半世苦,不識人,一世苦。閱人無數,不如閱人有術!
曾國藩是怎麼知道這些的?曾國藩憑藉的就是牢記老祖宗智慧!從中吸取的營養,並形成自己獨特的思想,指導自己的生活和工作。
他的智慧並不是天生的,而是後天學來的!他從一個別人眼中的「笨小子」逆襲成為「千古第一完人」,是源於一本書,明代文學家馮夢龍的《智囊全集》。
每當夜深人靜時,他便會反覆品讀,從中汲取入仕處世之道。從而成就了曾國藩的傳奇一生。
今天我們所講的識人的智慧,在《智囊全集》中也有具體的故事和案例。讓人受益匪淺。
《智囊全集》上起先秦,下迄明代,集合了歷代智慧故事共1238則,不僅有政治、軍事、外交方面的謀略,也有平常百姓小人物生活中的奇巧機智。
馮夢龍評價《智囊全集》說它:「天下無餘智」,普天下所有的智慧皆囊括於此。這是一部反映古人巧妙運用聰明才智來排憂解難、克敵制勝的處世奇書。
這本書不僅曾國藩日夜捧讀。千古大帝康熙、乾隆將它稱為「國之利器」。一代名臣紀曉嵐將它倒背如流,遂練就鐵齒銅牙,妙語連珠。
正如王健林所說,它不僅適用於過去政權紛爭,更適用於現實職場和生活。
有人害怕裡面是文言文,看不懂,不用擔心,我讀的這一套是帶有全部馮夢龍評價的《智囊全集》白話文版本。這版不僅尊重原著的內容,而且還完整收納馮夢龍的深入點評,更由中華文化大講堂注釋、講解,比其他版本更詳盡好懂。
關鍵是,它並不是長篇大論,每一篇也就是200到300多字,看起來特別好懂,比那些又長又難懂的古文好懂多了。在你茶餘飯後的時間就可以讀一則,既可以充實自己的日常生活,又可以在雜碎的時間中增加自己的智慧。
一些為人處世的技巧還有職場,生活智慧,這本書早就說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