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形少見!湖北歷史上出現過四次的地縣兩級同名建制 涉及襄陽十堰隨州
這個地名歷經省轄一等區、縣、市轄區後最終定格為市 不多見
湖北地縣兩級同名建制是指,省內一級政區與二級政區地名名稱相同而建制不一的行政區,構成上下級關係的同名稱建制。這種情況在上世紀雖然有很多,但一樣的建制名稱出現過四次,實屬少見,位於鄂北的襄陽就此獨具傳奇色彩,先後存在過襄陽縣、地級襄陽區(不是指襄陽專區或地區哦)、縣級襄陽區、地級襄陽市四種地理區劃。
接下來,我們一步步來了解襄陽地縣建制變遷史~
(一)縣級襄陽1949年1月,襄陽縣全境解放,此時的襄陽縣行政區劃分為四部分:漢水及滾河以北設9個區,屬襄陽縣愛國民主政府;漢水以南設4個區(後並為2個區),屬桐柏行政公署襄西辦事處(縣級建制);襄東設4個區(後並為2個區),屬江漢行政區襄棗宜臨時縣政府;襄城、樊城2個區屬桐柏行政公署襄樊市政府(縣級建制)。5月撤銷襄樊市、襄西辦事處,併入襄陽縣愛國民主政府。建國前期,中國民主政府改稱為人民政府。9月襄東2個區歸屬襄陽縣人民政府,全縣調整為11個區,領導584個行政村。1949年2月屬湖北省襄陽行政區專員公署。(二)地級襄陽行政區、襄陽區、襄陽1949年5月20日,湖北省級機關成立成立,管轄武漢、江漢、漢南等區域。中共湖北省委成立時,將中共漢南工委改建為中共襄陽地方委員會,任命張廷發為第一任襄陽地委書記、襄陽軍分區司令員兼政委。張廷發是我國無產階級革命家,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空軍原司令員。張廷發將軍(1918—2010),福建省三明市沙縣客家人,中國共產黨的優秀黨員,久經考驗的忠誠的共產主義戰士,無產階級革命家,我軍傑出的軍事領導人,中國共產黨第十一、十二屆中央政治局委員,原中共中央顧問委員會委員,中央軍委原委員、常委,空軍原政治委員、司令員。1949年7月,漢江行政區專員公署所屬的隨、棗、襄(南)、宜四縣和桐柏行政區專員公署的襄(北)、光、谷、南、保五縣恢復襄陽地區級建制,成立湖北省襄陽行政區專員公署。從此湖北省管轄範圍進一步明確,7月12日,湖北省人民政府派出專員高如松坐鎮襄陽行政區設公署行使管理權,亦稱為專區、專員公署、專署或襄陽專署,定格為二級地方政區最高管理機關,由湖北省人民政府直接管理。高如松是湖北省人民政府任命的襄陽地區第一任行署專員。高如松生於谷城茨河鎮,又名高祥,高子明。是鄂北黨團組織和谷城黨組織的創始人。建國後曾任襄陽行署專員、武漢市橋口區委書記、國家計委研究室主任、化工部專家司司長、中國科學院黨委副書記等職。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襄陽縣屬湖北省襄陽專員公署管理。
1951年,襄陽區一名首次出現。這一年,湖北省襄陽行政區改制為湖北省人民政府襄陽區,建制名稱的改變並未影響編制級別,仍由湖北省人民政府派出專員管理襄陽大小事務。1952年,隨縣屬襄陽區管轄。湖北省人民政府於1952年12月18日決定:撤銷鄖陽專署,將其所轄之鄖縣、鄖西、均縣、竹山、竹溪、房縣等六縣併入襄陽專區。
4年後,湖北省人民政府撤銷襄陽區地名建制,但作為全省核心直屬部分,機關名稱變更為湖北省襄陽專員公署。襄陽區在歷史上第一次存在時間是1951-1955年,跨越五個年頭。通過文史資料了解到,湖北省襄陽行政區至襄陽區、襄陽街段均為省屬一級政區,最大區別是建制名稱的變化,其他方面照舊。也都有一個共同點,均由湖北省人民政府任命專員駐襄陽區域管理,襄陽核心位於襄城和樊城組成的襄樊市,有過縣轄市、地縣轄鎮、縣級市、省轄市、地級市等經歷。(三)縣級襄陽區1992年8月1日,頂層批覆同意襄陽縣人民政府駐地由地級襄樊市遷至襄陽縣張灣鎮,遷建新縣城。2001年,襄陽縣撤銷,設立襄樊市襄陽區。襄陽縣從建國起至撤銷,存世約52年。
(四)地級襄陽市2010年12月,頂層批覆同意地級襄樊市更名為襄陽市,原襄樊市襄陽區更名為襄陽市襄州區。
至此,縣級襄陽區「走入」歷史,共有約10年歷史。地級襄陽市取代縣級襄陽區,至今也有10年歷史,可以預測的是,地級襄陽市一建制名稱能夠超過上述「襄陽建制」總和。
總結髮現,1949年至今有過兩次以「襄陽區」命名的建制,分別是1951年設置地級襄陽區、2001年成立縣級襄陽區,兩個「襄陽區」累計跨度年限有15個年頭。此外,以「襄陽」命名的行政區還有襄陽行政區、襄陽專員公署、襄陽、襄陽地區。其中,襄陽地區用過的最高行政機關名稱依次是革命委員會、行政公署。時至今日,襄陽區域最高行政機關名稱是襄陽市人民政府,下轄襄城區、樊城區、襄州區、穀城縣、南漳縣、保康縣、老河口市、棗陽市、宜城市九個縣級行政區。注1:鄖縣、鄖西、均縣、竹山、竹溪、房縣六縣於1965年劃出襄陽,組設鄖陽專員公署,受湖北省直管。1967年,鄖縣十堰區、黃龍區及茶店區的茅坪公社先後劃出組成湖北省縣級十堰辦事處;1969年縣級十堰辦事處改設為縣級十堰市,隸屬於鄖陽專署管轄。1973年,縣級十堰市劃歸湖北省直轄。1994年,鄖陽地區和十堰市合併,仍稱十堰市,延續了500餘年的「鄖陽」之稱淡出。2014年撤銷鄖陽縣,設立十堰市鄖陽區。在離別20年後,「鄖陽」地名回歸。注2:隨縣今為地級隨州市曾都區、隨縣。1952-1994年間歸屬於襄陽管轄,1979年在隨縣縣城增設縣級隨州市,1983年隨縣併入縣級隨州市,1994年縣級隨州市列入湖北省直管序列,2000年縣級隨州市升格為地級市,2009年隨州市劃出19個鄉鎮組建新的隨縣,縣府駐厲山鎮。
注3:神農架林區局部區域來源於房縣,神農架林區整體曾被鄖陽地區管理約七年時間。1970年房縣、興山、巴東的24個公社和2個藥材場、1個農場組成湖北省轄縣級神農架林區。1971年神農架劃歸宜昌地區管轄,1972年3月復歸省轄,1976年5月劃歸鄖陽地區管轄,1983年8月又復歸湖北省轄,1985年巴東縣代管的下谷坪、石磨、板橋河3鄉移交神農架林區。
注4:上世紀50年代的襄陽版圖橫跨今襄陽、十堰、隨州、神農架四地。當前四個地方面積約是19774、23600、9636、3253平方公裡,合計約56263平方公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