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地處東南沿海,地形多山,歷史上屢屢成為中原先民南遷的目的地;加之又是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始航地,「泉南有海浩無窮,每歲造舟通異域」,遂在民族融合和中外交流中淬鍊出厚重與包容的文化氣質。
資料圖 圖文無關 新華社記者 翁忻暘 攝
正在國家博物館展出的「格物匠心——福建傳統工藝展」,展現了多元文化共生共存、滋養百藝的文明奇觀。其中的明德化窯何朝宗款白釉觀音立像及文昌帝君坐像、清沈紹安脫胎壽星立像、近代沈正鎬脫胎竹根瓶、李芝卿仿製脫胎漆后母戊鼎,以及現代壽山石雕「閩西組雕」等作品,均難得一見,值得品鑑。
工藝中流淌的儒釋道
福建多山,豐茂的森林資源為木雕、竹雕等雕刻技藝提供了物質保障。在展出的木雕、建築構件、瓷塑等工藝作品中,如果來一次人物題材的詞頻統計,那麼最高頻的應該是觀音菩薩、八仙、二十四孝、關羽。甚至某一項工藝門類中就包含了儒釋道文化,如展出的金漆木雕工藝作品中,既有文王訪賢建築構件、二十四孝屏風,又有觀音菩薩花板,還有西王母建築構件、八仙圖花板,可以說,儒釋道三家在工藝中完美合一,不分彼此,共同為藝術服務。
「八仙過海,各顯神通」可謂深入人心。八仙可能是最接近老百姓的神仙群體了,他們分別代表了男、女、老、幼、富、貴、貧、賤,共同構成了一個社會、一種生態,一體多元,團結平等,人盡其才,物盡其用;不愁吃不愁穿,天天行空過海,就像一年四季都在滿世界旅遊;互相從來也不厭煩,從沒聽說過他們鬧過什麼矛盾,即便鬥爭也是一致對外。這一切極符合人們對健康社群、美好生活和良好人際關係的想像和嚮往。住在海邊,千年而下,天天面朝大海,人人心裡都住著八仙吧?
展覽中的二十四孝屏風,尤為精美。「二十四孝」固然有封建糟粕,但也不盡然。比如老萊子戲彩娛親,民間存有很多版本,說老萊子70歲了,還沒找到媳婦,父母很是操心,為了寬慰父母,老萊子經常學小孩子在地上打滾、耍寶、撒嬌,堅持自己還小,惹得父母開懷大笑。父母在,不言老,讓父母開心,未嘗不是盡孝道。70歲的老者,尚如此溫暖可人,堪稱「別人家的孩子」。
在建築、日常器物上看見這般場景,生活自然也會多些溫暖,多一份意趣。
家族漆藝傳九代
早在南宋時期,福州漆藝就已可以生產精美的雕漆器具,如今不少工藝技術仍然代表著當今世界漆藝的最高水平。隨著海上絲綢之路的繁榮,其技藝更贏得海外市場的寵溺。
展覽中的一個重要部分是沈紹安漆藝。沈紹安,1767年生於福州雙拋橋河墘小花巷。從一塊千年古匾的「夾紵」工藝中受到啟發,創製脫胎漆器,讓三坊七巷一見傾心,令脫胎漆器名聲大振。此次展覽中,就有沈紹安作脫胎壽星立像。
沈紹安辭世後,其子沈初朱繼承父業。其時清廷開放廣州、廈門、福州、寧波、上海五處為通商口岸,福州脫胎漆器外銷日增。朱啟鈐在《漆書》中記載:「外國人嗜沈紹安手製品,視同古玩,值雖千金,亦無吝嗇。」
沈初朱傳長子沈作霖;沈作霖生子六人,為「允」字輩;「允」字輩又生「正」字輩15人;到了「正」字輩時期,沈正鎬、沈正恂等相繼成立「正記」「恂記」等字號,家族脫胎漆器進一步傳承發展,進入了「黃金時代」。展品中,就有沈正鎬作古銅色脫胎漆塑觀音立像、鐵拐李立像、關羽坐像、荷葉脫胎漆瓶,以及沈紹安蘭記銀漆彩繪山水人物梅瓶。到今天,沈紹安脫胎漆器已傳至第九代,「沈紹安」已經成為一種漆藝品種,傳承人遍布百家姓。
提到沈紹安脫胎漆器製作技藝的傳承發展,不能不提到李芝卿先生。他是中國現代漆畫的奠基人,早年師從清廷御工林鴻增和日本漆藝大師原田學習漆藝,並赴日本留學,後進入沈紹安蘭記脫胎漆器店當技師。1931年,李芝卿仿唐代「金銀平脫」,首創臺花工藝。展覽中李芝卿等人仿製的脫胎漆后母戊鼎,郭沫若曾評價其:「舉之一羽輕,視之九鼎兀。」「天下諒無雙,人間疑獨絕。」描繪出了這件作品看似重達千斤,其實身輕如羽的獨特藝術魅力,可惜這件作品被安置在一個角落,展籤上並沒有指出這一重要信息。
據李芝卿的弟子回憶,李老經常觀察自然界氣象變化和身邊的事物,晨雲暮雨,流霞夕照,都必觀之,就連屋漏水痕,都要觀察一番,常說這些東西「皆可為師,皆可入飾」。正是這種藝術敏銳,讓他成為像沈紹安一樣的漆器髹飾技藝集大成者,成為極富創新精神的藝術家。他以中國傳統「犀皮皺」「釉變」等工藝,糅合「倭漆」的變塗工藝,創造了「閃光沉花法」「犀皮起皺法」「彩漆漂變法」等變塗技法以及「臺花」「赤寶砂」等髹漆技法,並創製一百多塊技法樣板,為脫胎漆藝做出巨大貢獻。
木石漆土皆關情
材料是工藝的物質基礎,而人把自己的思想情感注入材料,創作出工藝作品,讓人們用起來好用,看起來好看,甚至讓作品有了靈魂。福建工藝中的木雕、石雕、漆器、瓷器無不如是。
一段木頭,是西王母飛翔的憑藉,是文王訪賢的山河;一塊石頭,能開出七彩的花朵,結出滿山的秋實;割漆人百裡千刀,才能收穫一斤生漆;制瓷人揮汗如雨,一抔土才能燒製成瓷。
在壽山石展覽單元,就有多位壽山石雕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的作品,如馮久和的壽山石雕母豬擺件、林亨雲的「一家親」熊系列印章——小豬的聲音依稀可聞,黑熊的毛髮不差分毫,這都是傾注傳承人一生心血創製的題材。
福建還是革命老區,八十餘縣約70個為老區縣,紅色基因代代相傳。展出的壽山石雕「閩西組雕」更是寄託著熾熱的革命情懷。如陳錫銘的「才溪模範鄉」、郭功森的「古田會議會址」擺件,巧妙利用石料特點,將整個建築部分設計為赤紅色,這種紅色似乎將要染紅背靠的大山、四圍的林田,藝術地反映了才溪鄉、古田會議在中國革命歷史中的重要地位,而林愛珠的「上杭臨江樓」擺件上,秋江湍急,秋山風勁,再現了毛澤東在此養病時所作的《採桑子·重陽》中「戰地黃花分外香」的寥廓意境。
展出的金漆木雕作品中,僅花板就有:八仙圖、勸學圖、貴子圖、鳳穿牡丹圖、王侯富貴圖、五代同堂圖、群仙圖等多種吉祥題材,無不反映了人們對健康長壽、多子多福、幸福美滿的無比嚮往。
一組人生「四快」題材的木雕作品極為傳神,生動再現了人們捶背、打噴嚏、挖耳、醉酒等日常生活中的快活事,反映了木雕工藝在建築構件和神像雕刻之外,對題材的拓展,以及接地氣的追求。
只是在展覽的設計和布展上,將其作為木雕單元的開頭,稍顯突兀。特別是從展線上看,序廳左首德化瓷白釉觀音立像,右首德化瓷文昌帝君坐像,緊接著進入第一單元的木雕部分,上來就打噴嚏、掏耳朵,雖曰「四快」,其實讓人有點接不上戲,「快」不起來。
原標題:觀木雕漆藝 識閩越文化
來源:北京日報 作者:謝忠軍
流程編輯:u022
版權聲明:文本版權歸京報集團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改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