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一李蘭娟院士團隊獲2013年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

2020-12-12 華夏經緯網

  多位科研人員歷經14年,創建「李氏人工肝」將急性、亞急性重型肝炎病死率由88.1%降至21.1% 

李院士正在坐診。 記者 陳中秋 攝

  100多位科研人員歷經14年,創建「李氏人工肝」

  將急性、亞急性重型肝炎病死率由88.1%降至21.1%

  記者 葛丹娣 通訊員 陳旭東 夏燕燕

  本報訊 上周五,中共中央、國務院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2013年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以李蘭娟院士領銜的浙江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重症肝病診治的理論創新與技術突破」項目,榮獲2013年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國務院總理李克強為李蘭娟院士頒獎,國家主席習近平與李蘭娟、鄭樹森兩位院士親切握手並表示問候。

  這個項目經過100多位科研人員14年的研究,在李蘭娟、鄭樹森兩位院士的帶領下,創建了李氏人工肝系統和人工肝聯合肝移植治療重症肝病的新方法,破解了重症肝病高病死率這一國際醫學難題,成功救治了數以萬計的重症肝病患者,創造了醫學奇蹟。

  「李氏人工肝」顯著降低肝衰竭病死率

  是目前國際上治療急慢性重症肝炎最好技術

  我國是肝病大國,目前有病毒性肝炎,及脂肪性、酒精性、藥物性等肝病患者超過1億人,每年約800萬新發病例。其中部分患者會進展為肝衰竭、肝硬化、肝癌等病死率高的重症肝病。

  上世紀八十年代,李蘭娟院士還是主治醫師的時候,時常會遇到年僅二三十歲就因暴發性肝衰竭死亡的患者,其中不少患者家屬會跪在她面前,求她救救自己的親人。「作為一個醫生,我覺得很難過,但又很無奈。」李院士說,「當時肝衰竭的病死率太高了,就連教科書寫的都是80%以上的病死率。」

  1986年,李蘭娟又接診了一位暴發性肝衰竭患者,來時已經昏迷。李蘭娟給患者補充了一些白蛋白。第二天,患者症狀有所改善,這讓李蘭娟喜出望外,由此萌生了創建人工肝的想法。1998年,在李蘭娟的率領下,浙大一院的科研人員根據肝衰竭的不同病因、發病機制和臨床特徵,創建了「李氏人工肝」。

  肝的主要功能有:解毒、代謝合成蛋白質、分泌膽汁和免疫防禦。李蘭娟創立了一套具有同等功能的儀器,根據病人的情況用血漿置換、血液灌流、血液濾過、血液透析、血漿吸附等方法,幫助病人解毒、合成蛋白質。

  人工肝技術推出後,當年就挽救了40多例肝衰竭患者的生命。同年,這個研究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此後,李蘭娟及其團隊繼續完善人工肝技術,通過優化和標化治療流程,減少對血漿的依賴性,進一步提高了治療效果。據統計,浙大一院已使用李氏人工肝技術5000餘例次,成功救治了1800多例重型肝炎患者。其中,有不少肝昏迷患者。它將急性、亞急性重型肝炎病死率由88.1%降至21.1%,慢性重型肝炎病死率由84.6%降至56.6%,開闢了重型肝炎肝衰竭治療新途徑。

  為了讓更多人受益,李院士每年舉辦一次人工肝學習班,將人工肝技術推廣至全國各地。目前,全國31個省市300餘家單位使用了人工肝,累計治療肝衰竭10萬餘次,挽救了眾多危重患者的生命,是目前國際上治療肝衰竭最好的技術。

  人工肝技術為肝移植贏得機會

  重症肝移植受者5年生存率提高至80%以上

  浙大一院院長鄭樹森院士是我國肝移植領域的重量級人物,但由於肝源短缺,以前不少肝病患者還沒等到肝源就已去世。針對這一瓶頸,李蘭娟院士團隊與鄭樹森院士團隊緊密合作,研究發現,經過人工肝治療,可為慢加急性肝衰竭(記者註:慢性肝病急性發作引起的肝衰竭)患者贏得做肝移植的寶貴時間。

  李院士還創造性地將人工肝應用到肝移植的治療過程中。

  「通過人工肝治療能減少肝移植術中出血量,降幅達22%。縮短術後重症監護時間,降幅達27%。同時,還將重症肝病肝移植受者5年生存率提高到80%以上。」李院士說。

  這有效解決了重症肝病病人肝移植治療效果差、病死率高的難點,實現了肝癌肝移植杭州標準的新突破。經驗證明,這個標準同樣適用於西方國家。

  目前,浙大一院已經開展肝移植1200例,活體肝移植172例,術後1年、3年及5年生存率分別達95.2%、84.9%和75.7%,療效達國際領先水平。

  率先發現

  腸道微生態與肝病的關係

  創建微生態幹預

  防治重型肝病的新策略

  腸道正常菌群是人體最大的正常菌群系統,在人出生的那一刻起腸道細菌開始在腸道內定植,經過1-2周才基本固定下來,各菌種的分布空間和數量保持相對穩定,並伴隨我們一生。

  腸道菌群對人體的健康有重要作用,但你知道嗎,腸道菌群正常與否不僅影響著人體的消化系統,也與肝病的發生發展密切相關,甚至是肝硬化失代償與重型肝炎患者死亡的直接原因之一。

  1994年,李蘭娟院士及其團隊發現,造成感染的細菌以及加重肝病的內毒素都是來自於人體腸道,率先揭示腸源性微生物毒力基因的多樣性隨肝病嚴重程度增加,首次發現毛螺菌科等細菌變化與重症肝病發病密切相關,對肝病重症化防治具有突破性價值。

  李院士說:「腸道菌群與肝病的發生發展是互為因果的關係,很多肝病患者會出現噁心、嘔吐等症狀,這導致腸道正常菌群被破壞,當腸道菌群失衡,腸道的通透性會增加,機體的免疫功能會受損,從而加重了肝病的發生發展。發現這一機理後,我們在治療上立即採取了相應的措施,如,通過幹預腸道益生菌來糾正急性肝損傷引起的腸道菌群紊亂,提高腸道黏膜屏障功能,改善肝功能。」

  發現肝癌肝硬化新篩查依據

  可將肝癌肝硬化鑑別準確率提高至96.4%

  甲胎蛋白(AFP)是目前臨床上篩查肝癌常用的腫瘤標誌物,但即使結果呈陰性,也不能排除肝癌的可能,因為,臨床10%-15%的肝癌患者甲胎蛋白值是正常的。

  針對這一問題,李蘭娟院士及其團隊潛心研究,發現並鑑定出13種潛在血清標誌物,首次發現刀豆氨酸琥珀酸在肝硬化患者中顯著降低,在肝癌患者中升高。這意味著,鑑別診斷肝癌有了更多的依據。另外,通過創建代謝譜肝癌、肝硬化診斷模型,可將肝癌、肝硬化的鑑別準確率提高至96.4%,優於甲胎蛋白74%的準確率。

  來源: 都市快報    轉自:新華網

相關焦點

  • 浙一鄭樹森李蘭娟團隊榮膺國家科技進步獎創新團隊
    王蕊 夏燕燕 攝  浙江在線01月11日訊 (浙江日報記者 董穎 通訊員 王蕊 夏燕燕)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鄭樹森院士和李蘭娟院士共同領銜的「終末期肝病綜合診治創新團隊」項目,榮膺2015年國家科技進步獎創新團隊,這是我省首獲該獎。回憶獲獎時刻,鄭樹森仍然顯得有些激動。
  • 李蘭娟: 從赤腳醫生到院士
    從「赤腳醫生」到院士,率領團隊成功防控人感染H7N9禽流感疫情,李蘭娟在幾十年中的個人奮鬥,是浙江乃至全國醫療行業飛速發展的縮影。  創建李氏人工肝系統  開闢重型肝炎肝衰竭治療新途徑  要當醫生這個願望,在高中畢業後就深深印在李蘭娟的骨子裡。
  • 李蘭娟院士團隊返浙
    天容水色西湖好,浙恩在心若有天。3月31日,浙江省第五批返浙醫療隊凱旋。這支1010人的大部隊,由浙江省援鄂重症新冠肺炎救治李蘭娟院士國家醫療隊、浙江省援鄂第三批醫療隊、浙江省援鄂第四批醫療隊、浙江省援漢防疫組、浙江省支援荊門前方指揮部等隊伍組成。李蘭娟院士團隊由11人組成,包含感染病學、重症醫學、院感、護理等領域專業人員,在漢指導疫情防控59天。
  • [本網25日16時直擊]「院士廳長」李蘭娟的忙碌一天
    十年磨一劍 20年研究換來人工肝領域兩個省科技一等獎  李蘭娟教授從事人工肝研究已近20年,是我國人工肝技術的開拓者。面對重型肝炎病死率高達80%這一國際性難題,李蘭娟教授於1986年申請了青年科研基金,她帶領課題組,開始了治療重型肝炎的研究。
  • 「80後」樂清人林旭川,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
    1月10日,2019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此次共評選出296個項目和12名科技專家。其中,國家自然科學獎46項,國家技術發明獎65項,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185項。而在這些獎項中,也有一位樂清人的身影,他就是青年科技工作者林旭川。
  • 記浙大附屬第一醫院李蘭娟院士:以知識回報社會—新聞—科學網
    大學畢業時,李蘭娟說:「我要以知識回報社會!」 30多年後,SARS、手足口病、地震災後防疫、甲型H1N1流感、H7N9禽流感……伴隨著這些關乎國計民生的傳染病防控難題,人們記住了她:浙江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傳染病診治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國家內科學(傳染病)重點學科學術帶頭人,國際微生態聯盟主席,我國傳染病學領域傑出的領軍人——李蘭娟院士。
  • 李蘭娟:從夏履橋到樹蘭醫療,她與改革開放一同走過的四十年
    1986年李蘭娟申請了3000元錢的青年科研基金在我國率先開始了人工肝研究。經過不懈的努力,李蘭娟院士帶領團隊創建了獨特有效的李氏人工肝系統(Li-ALS),治療重型肝炎獲重大突破,使急性、亞急性重型肝炎治癒好轉率從11.9%上升到78.9%,開闢了重型肝炎肝衰竭治療新途徑。
  • 宜豐人黃文華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
    (記者胡光華通訊員賈芳)在日前舉行的2016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上,從宜豐縣新莊鎮灣溪村走出來的科研工作者黃文華,率領他的團隊研發的某新概念技術成果榮獲一等獎。這項研究成果將為我國國防安全增添一道新的屏障。
  • 馳援武漢 | 李蘭娟院士再出發 樹蘭醫院緊急醫療隊今日出發
    2月1日中午,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衛健委高級別組專家組成員、傳染病診治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李蘭娟院士受命出發,率領包括樹蘭(杭州)醫院緊急醫療隊在內的浙江醫療隊馳援武漢。除李蘭娟院士外,樹蘭(杭州)醫院緊急醫療隊成員包括:感染科專家湯靈玲副院長,感染科副主任朱夢飛主任,重症監護室張園園護士長,人工肝專科護士劉元春護師等。
  • 李蘭娟:從「赤腳醫生」到院士
    李蘭娟迅速將血擠掉,將遺體送入太平間後,再給自己打預防針。「我沒有治好他,得讓他一路走好。」回憶往事,李蘭娟語氣仍很沉痛。  不甘心的李蘭娟,義無反顧地投身到肝炎治療這一難題中。經過10餘年的反覆探索、實驗,1996年,李蘭娟及其團隊終於創建了「李氏人工肝支持系統(Li-ALS)」,使急性、亞急性重型肝炎治癒好轉率從11.9%上升到78.9%,開闢了重型肝炎肝衰竭治療新途徑。
  • 宜豐人黃文華獲2016年度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
    在日前舉行的2016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上,從宜豐縣新莊鎮灣溪村走出來的科研工作者黃文華,
  • 張陳平教授領銜團隊榮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
    張陳平教授領銜團隊榮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 2020-01-10 12:5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李蘭娟院士:沒有好的底牌,她是如何完美逆襲的
    李蘭娟院士,因疫情被更多的人熟悉,73歲的她和84歲的鐘南山,被人們稱為抗疫的定海神針。武漢疫情爆發後,她主動向國家請纓,帶領自己的團隊,第一時間奔赴武漢支援。是她向國人呼籲:「病毒可通過口鼻飛沫傳染,病毒可通過酒精與高溫抑制。」
  • 李蘭娟院士給美國專家上課,全程用「浙普」,網友評論炸鍋了!
    李蘭娟院士給美國專家上課,全程用「浙普」,網友評論炸鍋了! 前段時間,鍾南山院士在向國外專家介紹中國經驗時,一口流利、標準的英語令許多人大呼「太帥了!」無獨有偶,沉寂許久的高福院士也剛剛接受了CGTN的採訪,全程同樣用英語回答了記者的提問。
  • 李蘭娟稱返浙後將繼續關注武漢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李溪攝)湖北日報全媒記者李源張茜原標題:一步一停 步步牽掛——李蘭娟院士團隊返浙「感謝武漢,感謝武漢人民。」「回去了,我也會繼續關注武漢的患者。」3月31日,武漢東湖高新區九通海源酒店,浙江省第五批返浙醫療隊即將榮歸故裡,臨上車前,國家衛健委高級別專家組成員、中國工程院院士李蘭娟動情地說。她的衣服上,已經被醫療隊隊員、武漢市民和康復患者們貼滿了紅心和點讚標籤。從酒店大廳到門前登車的短短十來米,李蘭娟一步一停,步步牽掛。天容水色西湖好,浙恩在心若有天。
  • 李蘭娟院士回家啦!我省1010人第五批返浙援鄂醫療隊凱旋歸來!
    李蘭娟院士回家啦!我省1010人第五批返浙援鄂醫療隊凱旋歸來!李蘭娟院士團隊由10人組成,包含感染病學、重症醫學、院感、護理等專業。2月2日抵達武漢,進駐武漢大學人民醫院東院區。通過近兩個月的努力,降低了重型、危重型患者的病死率。該團隊關於重型新冠肺炎患者的臨床救治經驗和研究成果,已經寫入了國家診療方案。
  • 梧桐山景區獲2019深圳市科技進步獎 為社會公益類一等獎
    原標題:梧桐山景區獲市科技進步獎為社會公益類一等獎,獎勵其毛棉杜鵑生態景觀林營造新技術及應用深圳特區報2020年1月8日訊 從2005年到2019年,從零星開花、景觀退化到杜鵑盛放、花漫梧桐,深圳林業科研人員跋山涉水、科技攻關
  • 李蘭娟:逆行中的女院士
    連軸轉的「老太太」   2020年2月5日,一條微博熱搜—「李蘭娟院士團隊在武漢發布重大抗病毒研究成果」振奮了整個中國!    1月18日,受國務院、國家衛健委委託,李蘭娟與鍾南山院士等一行6人抵達武漢,聽取了武漢方面的情況匯報,她作為國家級專家,在武漢提出了對疫情的預判。1月22日,李蘭娟率先提出對武漢「封城」,這一果斷措施次日就被國家採納實施。事實證明,「封城」有效控制了疫情向全國蔓延。
  • 5架包機空中排成一字,接回李蘭娟院士及浙江省第五批返浙醫療隊
    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記者 孫燕 通訊員 王淨今天(3月31日),浙江長龍航空5架包機飛赴武漢,接回李蘭娟院士及浙江省第五批返浙醫療隊共742人。據了解,浙江省第五批返浙醫療隊由援鄂重症新冠肺炎診治李蘭娟院士醫療隊,浙江援鄂第三批醫療隊杭州隊和寧波隊,浙江援鄂第四批醫療隊浙大一院隊、浙大二院隊和邵逸夫醫院隊,浙江援武漢防疫組,援荊門前方指揮部等組成。援鄂重症新冠肺炎診治李蘭娟院士醫療隊由10人組成,包含感染病學、重症醫學、院感、護理等專業。
  • 李蘭娟院士300萬全捐,當一名好醫生是使命,辦樹蘭醫療服務全國
    2020年1月17日,73歲的李蘭娟院士作為國家衛健委高級別專家組成員趕赴武漢,和鍾南山等院士提出了「封城」的建議,拉開了全國眾志成城抗擊疫情的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