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位科研人員歷經14年,創建「李氏人工肝」將急性、亞急性重型肝炎病死率由88.1%降至21.1%
李院士正在坐診。 記者 陳中秋 攝
100多位科研人員歷經14年,創建「李氏人工肝」
將急性、亞急性重型肝炎病死率由88.1%降至21.1%
記者 葛丹娣 通訊員 陳旭東 夏燕燕
本報訊 上周五,中共中央、國務院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2013年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以李蘭娟院士領銜的浙江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重症肝病診治的理論創新與技術突破」項目,榮獲2013年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國務院總理李克強為李蘭娟院士頒獎,國家主席習近平與李蘭娟、鄭樹森兩位院士親切握手並表示問候。
這個項目經過100多位科研人員14年的研究,在李蘭娟、鄭樹森兩位院士的帶領下,創建了李氏人工肝系統和人工肝聯合肝移植治療重症肝病的新方法,破解了重症肝病高病死率這一國際醫學難題,成功救治了數以萬計的重症肝病患者,創造了醫學奇蹟。
「李氏人工肝」顯著降低肝衰竭病死率
是目前國際上治療急慢性重症肝炎最好技術
我國是肝病大國,目前有病毒性肝炎,及脂肪性、酒精性、藥物性等肝病患者超過1億人,每年約800萬新發病例。其中部分患者會進展為肝衰竭、肝硬化、肝癌等病死率高的重症肝病。
上世紀八十年代,李蘭娟院士還是主治醫師的時候,時常會遇到年僅二三十歲就因暴發性肝衰竭死亡的患者,其中不少患者家屬會跪在她面前,求她救救自己的親人。「作為一個醫生,我覺得很難過,但又很無奈。」李院士說,「當時肝衰竭的病死率太高了,就連教科書寫的都是80%以上的病死率。」
1986年,李蘭娟又接診了一位暴發性肝衰竭患者,來時已經昏迷。李蘭娟給患者補充了一些白蛋白。第二天,患者症狀有所改善,這讓李蘭娟喜出望外,由此萌生了創建人工肝的想法。1998年,在李蘭娟的率領下,浙大一院的科研人員根據肝衰竭的不同病因、發病機制和臨床特徵,創建了「李氏人工肝」。
肝的主要功能有:解毒、代謝合成蛋白質、分泌膽汁和免疫防禦。李蘭娟創立了一套具有同等功能的儀器,根據病人的情況用血漿置換、血液灌流、血液濾過、血液透析、血漿吸附等方法,幫助病人解毒、合成蛋白質。
人工肝技術推出後,當年就挽救了40多例肝衰竭患者的生命。同年,這個研究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此後,李蘭娟及其團隊繼續完善人工肝技術,通過優化和標化治療流程,減少對血漿的依賴性,進一步提高了治療效果。據統計,浙大一院已使用李氏人工肝技術5000餘例次,成功救治了1800多例重型肝炎患者。其中,有不少肝昏迷患者。它將急性、亞急性重型肝炎病死率由88.1%降至21.1%,慢性重型肝炎病死率由84.6%降至56.6%,開闢了重型肝炎肝衰竭治療新途徑。
為了讓更多人受益,李院士每年舉辦一次人工肝學習班,將人工肝技術推廣至全國各地。目前,全國31個省市300餘家單位使用了人工肝,累計治療肝衰竭10萬餘次,挽救了眾多危重患者的生命,是目前國際上治療肝衰竭最好的技術。
人工肝技術為肝移植贏得機會
重症肝移植受者5年生存率提高至80%以上
浙大一院院長鄭樹森院士是我國肝移植領域的重量級人物,但由於肝源短缺,以前不少肝病患者還沒等到肝源就已去世。針對這一瓶頸,李蘭娟院士團隊與鄭樹森院士團隊緊密合作,研究發現,經過人工肝治療,可為慢加急性肝衰竭(記者註:慢性肝病急性發作引起的肝衰竭)患者贏得做肝移植的寶貴時間。
李院士還創造性地將人工肝應用到肝移植的治療過程中。
「通過人工肝治療能減少肝移植術中出血量,降幅達22%。縮短術後重症監護時間,降幅達27%。同時,還將重症肝病肝移植受者5年生存率提高到80%以上。」李院士說。
這有效解決了重症肝病病人肝移植治療效果差、病死率高的難點,實現了肝癌肝移植杭州標準的新突破。經驗證明,這個標準同樣適用於西方國家。
目前,浙大一院已經開展肝移植1200例,活體肝移植172例,術後1年、3年及5年生存率分別達95.2%、84.9%和75.7%,療效達國際領先水平。
率先發現
腸道微生態與肝病的關係
創建微生態幹預
防治重型肝病的新策略
腸道正常菌群是人體最大的正常菌群系統,在人出生的那一刻起腸道細菌開始在腸道內定植,經過1-2周才基本固定下來,各菌種的分布空間和數量保持相對穩定,並伴隨我們一生。
腸道菌群對人體的健康有重要作用,但你知道嗎,腸道菌群正常與否不僅影響著人體的消化系統,也與肝病的發生發展密切相關,甚至是肝硬化失代償與重型肝炎患者死亡的直接原因之一。
1994年,李蘭娟院士及其團隊發現,造成感染的細菌以及加重肝病的內毒素都是來自於人體腸道,率先揭示腸源性微生物毒力基因的多樣性隨肝病嚴重程度增加,首次發現毛螺菌科等細菌變化與重症肝病發病密切相關,對肝病重症化防治具有突破性價值。
李院士說:「腸道菌群與肝病的發生發展是互為因果的關係,很多肝病患者會出現噁心、嘔吐等症狀,這導致腸道正常菌群被破壞,當腸道菌群失衡,腸道的通透性會增加,機體的免疫功能會受損,從而加重了肝病的發生發展。發現這一機理後,我們在治療上立即採取了相應的措施,如,通過幹預腸道益生菌來糾正急性肝損傷引起的腸道菌群紊亂,提高腸道黏膜屏障功能,改善肝功能。」
發現肝癌肝硬化新篩查依據
可將肝癌肝硬化鑑別準確率提高至96.4%
甲胎蛋白(AFP)是目前臨床上篩查肝癌常用的腫瘤標誌物,但即使結果呈陰性,也不能排除肝癌的可能,因為,臨床10%-15%的肝癌患者甲胎蛋白值是正常的。
針對這一問題,李蘭娟院士及其團隊潛心研究,發現並鑑定出13種潛在血清標誌物,首次發現刀豆氨酸琥珀酸在肝硬化患者中顯著降低,在肝癌患者中升高。這意味著,鑑別診斷肝癌有了更多的依據。另外,通過創建代謝譜肝癌、肝硬化診斷模型,可將肝癌、肝硬化的鑑別準確率提高至96.4%,優於甲胎蛋白74%的準確率。
來源: 都市快報 轉自:新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