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樹森、李蘭娟代表創新團隊領獎。王蕊 夏燕燕 攝
浙江在線01月11日訊 (浙江日報記者 董穎 通訊員 王蕊 夏燕燕)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鄭樹森院士和李蘭娟院士共同領銜的「終末期肝病綜合診治創新團隊」項目,榮膺2015年國家科技進步獎創新團隊,這是我省首獲該獎。回憶獲獎時刻,鄭樹森仍然顯得有些激動。
我國是肝病高發國家,終末期肝病高致死率是國際醫學難題,主要難點是重症化機制不明,缺乏有效的治療手段。針對這些難點,鄭樹森和李蘭娟兩位院士領導的團隊從肝移植治療新技術新體系、肝癌肝移植新標準、人工肝治療新方法、終末期肝病發生發展新機制等方面進行技術突破和理論創新。
1986年,李蘭娟院士當時還是主治醫師,她所在的團隊接診了一位伴有急性肝腎功能衰竭的爆發性肝衰竭的女性患者,因為當時沒有小便,李蘭娟就提出濾過透析並補充白蛋白等治療,結果非常成功。也是這一次,開啟了這個團隊終末期肝病綜合診治之旅,也創建了具有自有智慧財產權的「李氏人工肝系統」,1998年這項研究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
首創李氏人工肝聯合肝移植治療重症肝病的新方法,將患者的5年生存率由60%提高至80%以上。突破肝移植關鍵技術難點,創建一套肝移植新技術新體系,是該團隊的標誌性成果之一。
在國際上率先提出低劑量高價免疫球蛋白聯合拉米夫定預防肝移植術後B肝復發新方案,成為國際主流方案。人均費用下降23萬元,肝移植術後B肝復發率從10%降至2.1%。該研究成果已被史丹福大學、梅奧等14家國際著名醫學中心推廣應用。目前,鄭樹森領導的團隊已成功開展肝移植1837例,是國內最大的肝移植中心之一,患者術後3年存活率達75.7%,居國際領先水平。
該創新團隊突破肝癌肝移植國際傳統標準,首創了結合生物學特徵的「杭州標準」,成為新的「國際標準」。使肝癌肝移植從5釐米擴大到8釐米,獲益人群擴大了52%,五年生存率高達72.5%,達國際領先水平。該成果發表於國際頂尖雜誌,入選科技部重點成果。「杭州標準」引領了肝癌肝移植國際標準變革,已被國際同行公認為「肝癌肝移植受者選擇標準的重要分水嶺」。
另外,在李蘭娟院士的牽頭下,該團隊在終末期肝病發生機制研究上獲得新突破,首次發現骨橋蛋白的活化加重肝損傷,首次發現Oct4–Akt正反饋迴路會促進肝炎重症化,率先揭示了肝病腸道微生態宏基因組變化規律。這一系列發現對終末期肝病重症化防治具有突破性價值,李蘭娟院士因此榮獲2014年度國家科技創新人物。
說起創新團隊的形成,鄭樹森院士認為這是一個自然形成的團隊,「通過臨床與基礎、外科與內科多學科交叉、協同攻關,開創了人工肝聯合肝移植治療終末期肝病的新模式,在攻克終末期肝病的過程中自然形成創新團隊。」
該團隊1986年開展人工肝研究;1993年開展肝移植,開創了人工肝聯合肝移植治療終末期肝病的新模式;1994年開展肝病微生態研究;2008年提出肝癌肝移植杭州標準,2010年赴印尼先後開展了4例活體肝移植手術,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領先的移植醫學從此邁向了世界。歷時30年,創新團隊逐步完善,引領了中國及世界終末期肝病診治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