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夔(1155—1221),字堯章,號白石道人,饒州鄱陽(今江西鄱陽)人,南宋著名詞人、音樂家。 姜夔少年喪父, 多次參加科舉考試,但屢試不中,所以他也沒有機會進入仕途,布衣終生。
南宋宋理宗時期的文學家陳鬱著有《藏一話腴》一書,這本書多記南北兩宋時期人物軼事,還有對詩作的評價,亦或發表一下自己對世事的看法。這本書對姜夔的記載是:
氣貌若不勝衣,而餘力足以扛百斛之鼎;家無立錐,而一飯未嘗無食客。圖史翰墨之藏,汗牛充棟,襟期灑落,為晉宋詞人。
陳鬱和姜夔是同時代的人,由此可以確信,陳鬱的記載是真實可靠的。
姜夔好學、好客,尤其在音樂方面有著很深的造詣,可以說姜夔對詩詞歌賦、音律書畫,無一不熟諳精通,是一個身兼多種才藝的人。他尤其以填詞制曲見長,深得當時名家辛棄疾、楊萬裡、範成大、蕭德藻等人的欣賞。
他有一本音樂專著《白石道人歌曲》,內存祀神曲《越九歌》10首,旁註律呂字譜;詞調17首,旁註俗字譜;自度曲17首(內舊曲詞2首,範成大曲1首),旁綴工尺譜;琴歌《古怨》1首,旁綴減字譜。
這是我國古典音樂史上流傳至今唯一完整的宋代樂譜文獻資料,被視為中國古典音樂史上的稀世珍寶,彌足珍貴。
姜夔在曲詞與音樂方面取得的成就與她的身份完全是不相匹配的,有時候,我們會感覺他一定是南宋高級音樂機構的主管,亦或是優遊的學者型官員,其實他一生過得相當清貧。
姜夔科舉屢試不第,終生布衣,他為了維持生計,不得已只能在顯貴之家做人家的門客(也就是人們常說的「清客」),依靠寫詞譜曲博得達官貴人的賞識,說白了就是依靠自己的才華領取微薄的收入。
當然做清客可不是一件輕鬆的事情,出國詩詞歌賦樣樣精通之外,陪主家喝酒打牌,娛樂消遣,還要左右逢源,看主人的臉色,清客是一種寓居的、寄人籬下的生活。正如清代人在筆記中對清客有過這樣的記載的:
一筆好字不錯,二等才情不露,三斤酒量不醉,四季衣服不當,五子圍棋不悔,六出崑曲不推,七字歪詩不遲,八張馬吊不查,九品頭銜不選,十分和氣不俗。
這樣的記載雖然對清客的生活有戲謔誇張,但是將清客那種寓居的、寄人籬下的生活,以及生活不得不以娛主人一笑的清客形象刻畫的入木三分。
姜夔的父親和南宋詩人,自號「千巖老人」的蕭德藻有過交情,早年的姜夔就在蕭德藻那裡當清客,蕭德藻對姜夔挺好的,也很賞識姜夔的才情,他還把自己的侄女嫁給了姜夔。
宋孝宗淳煕十四年(1187年)春,經過蕭德藻的舉薦,姜夔去南京拜訪著名詩人楊萬裡。楊萬裡還寫有《送姜堯章謁石湖先生》一詩,詩中寫道:
吾友夷陵蕭太守,逢人說君不離口。袖詩東來謁老夫,慚無高價當璠璵。翻然買卻松江艇,徑去蘇州參石湖。
楊萬裡覺得姜夔的才華很高,他又把姜夔舉薦給當時的文壇巨擘範成大。範成大是南宋有名的田園詩人,對田園生活的描寫細緻入微,如我們非常熟悉的《四時田園雜興》就出自於範成大之手。範成大在石湖有一個大莊園,莊園裡有北山堂、千巖觀、天鏡閣、壽樂堂等著名的景點。
範成大酷愛梅花,在石湖玉雪坡已經種了梅花數百株,但還嫌不足,又在南邊買了王氏家舊宅七十多間,悉數拆除後,將其中三分之一的地方種上梅花。
姜夔來到範成大的石湖莊園,在這裡度過了一段優遊的生活。而姜夔最具代表性的詠梅詞《暗香》、《疏影》,就是在範成大的石湖莊園裡欣賞了梅花之後,譜寫而成的。在詞作《暗香》中姜夔寫道:
舊時月色,算幾番照我,梅邊吹笛?喚起玉人,不管清寒與攀摘。何遜而今漸老,都忘卻、春風詞筆。但怪得、竹外疏花,香冷入瑤席。江國,正寂寂。嘆寄與路遙,夜雪初積。翠尊易泣,紅萼無言耿相憶。長記曾攜手處,千樹壓、西湖寒碧。又片片吹盡也,幾時見得?
在《暗香》中,姜夔並沒有對梅花的形態進行具體的描繪,僅僅利用「月色」、「玉人」、「音樂」幾種意象組織成一幅意境高遠的《梅花清寒圖》。
姜夔填詞的時候,有感於自身的飄零,複雜的情感一時湧上心頭。詞中只是用「暗香」、「香冷」、「紅萼」等詞語來描寫梅花的形態和顏色,詞語淡雅,筆觸清麗,構成一幅有聲有色的「月夜賞梅圖景」,這首詞作境界清疏、寧靜、空曠,讀來耐人尋味。
宋光宗紹熙二年(1191)夏天,姜夔再次去南京探望楊萬裡,途中遇到一位琵琶樂工,正在彈奏《醉吟商湖渭州》,這正是姜夔苦思冥想的一首曲調。於是他在這位樂工跟前求得彈奏琵琶的弦法,作成《霓裳中序第一》曲詞,在這首詞作的小序裡,姜夔完整的記錄了事情的經過。
還有如《玉梅令》,本是範成大的自製曲,只有曲,沒有詞,姜夔拜訪範成大的時候,應範成大之約,便依曲作了歌詞。
姜夔每譜成一首自度曲,一定要用笛子先吹奏,朋友往往歌而和之。無論是依譜填詞,還是自製曲作詞,姜夔以律就詞,因其律呂的音樂之美,必定帶來詞語的音韻之美,也是的姜夔的曲詞既具情詞之美,又具聲情之美。
南宋末年的著名詞人張炎,非常欣賞姜夔的這兩首詠梅詞,他在《詞源》中稱讚道:「詩之賦梅,惟和靖一聯而已,世非無詩,不能與之齊驅耳。詞之賦梅,惟姜白石《暗香》、《疏影》二曲,前無古人,後無來者,自立新意,真為絕唱。」
後來張炎也曾寫下《疏影》一詞,也是有和姜夔一較高下的緣故。張炎的《疏影》也是一首非常精美的詠梅詞,不過就意境來說,還是比不上姜夔的。
姜夔的詞作淡雅,這也與他的飄零寓居的生活經歷是有關的。東晉道教學者葛洪著有《神仙傳》一書,書中寫到:「白石先生者……嘗煮白石為糧,時人故號曰白石先生。」
或許是出於對這種歸隱思想的認同,姜夔自號「白石道人」,從南宋陳鬱的《藏一話腴》中的記載可知,姜夔是一個「氣貌若不勝衣」的人,其實從記載可知姜夔的身體還是很羸弱的,這個名號到時很符合姜夔自身的形象。
清末著名的詞學評論家劉熙載在《藝概》中也評價姜夔:「詞家稱白石曰『自石老仙』,或問畢竟與何仙相似?曰:藐姑冰雪,蓋為近之。」
清代著名詞人朱彝尊曾提出「醇雅」的詞學審美觀念,他非常看重詞作的「醇雅」,而姜夔的詞風也符合朱彝尊提出的審美哦觀念,所以,朱彝尊非常推崇姜夔,他評價道:「自鄱陽姜堯章出,句琢字煉,歸於醇雅」,還評價姜夔「詞莫善於姜夔。」
朱彝尊在《詞綜·發凡》這本詞學評論的著作裡再次對姜夔的詞學成就予以了肯定 :「詞至南宋始極其工,至宋季始極其變,姜氏堯章最為傑出。」 其實這也從一個一個側面看出,姜夔的詞作到了清代獲得了空前的聲望。
姜夔在自敘中有這樣一段文字,記載的是自己飄零寓居時得到文壇名人讚賞和肯定的事情:
參政範公(範成大)以為輸墨人品皆似晉宋之雅士。待制楊公(楊萬裡),以為於文無所不工,甚似陸天隨,於是為忘年交。復州蕭公(蕭德藻)世所謂千巖先生者也,以為四十年作詩,始得此友。待制朱公(朱熹),既愛其文,又愛其深於禮樂。丞相京公,不獨稱其禮樂之書,又愛其駢儷之文。丞相謝公,愛其樂書,使次子來謁焉。稼軒辛公(辛棄疾),深服其長短句如二卿。
從這段記載中可知,姜夔的曲詞在當時就得到了人們的肯定。
姜夔在與辛棄疾的交往過程中,仰慕辛棄疾的人品,欽慕辛棄疾憂國憂民的磊落豪放,他非常欣賞辛棄疾的《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因此還寫下了一首次韻的詞作,就是這首《永遇樂·次稼軒北固樓詞韻》,原詞如下:
雲隔迷樓,苔封很石,人向何處。數騎秋煙,一篙寒汐,千古穴來去。使君心在,蒼崖綠嶂,苦被北門留住。有尊中酒差可飲,大旗盡繡熊虎。前身諸葛,來遊此地,數語便酬三顧。樓外冥冥,江皋隱隱,認得徵西路。中原生聚,神京耆老,南望長淮金鼓。問當時、依依種柳,至今在否。
公元1204年(宋寧宗嘉泰四年),愛國詞人辛棄疾由浙東安撫使被派知鎮江府。這年秋天,辛棄疾寫下了「氣吞萬裡如虎」的名篇《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姜夔的這首詞,就是次韻辛棄疾的唱和之作。
姜夔在詞中借古人古事讚頌辛棄疾的愛國情感,通過讚揚辛棄疾來表達自己心繫國家興亡,擁護北伐大業的政治熱情。姜夔這首詞的最可貴之處在於反映了老百姓盼望統一的迫切心情,以此激勵暮年的辛棄疾努力完成收復中原的重任。
小結
姜夔雖然一生過著飄零寓居的生活,為了生計也不得不過著清客的生活,但他始終保持著清淡的個性與獨立的人格。他以布衣身份對宋代音樂、曲詞、書法、音樂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尤其在與辛棄疾等人的交往過程中,他和辛棄疾為代表的愛國主義精神合力匯成為一股強大的精神力量,姜夔以自己的生活經歷和曲詞構建了他所生活裡無愧於時代的人文精神。
姜夔以其橫溢的才華和獨立的人格,贏得了他那個時代的人們對他的尊重,也贏得了後世對他的尊重。我們能從姜夔的身上能看到一個文人應該具備的精神和應該有的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