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詞人姜夔有著怎樣的人生經歷,他的詞作特點又是什麼樣的呢?

2020-12-09 小話詩詞

姜夔(1155—1221),字堯章,號白石道人,饒州鄱陽(今江西鄱陽)人,南宋著名詞人、音樂家。 姜夔少年喪父, 多次參加科舉考試,但屢試不中,所以他也沒有機會進入仕途,布衣終生。

姜夔書影繪像

南宋宋理宗時期的文學家陳鬱著有《藏一話腴》一書,這本書多記南北兩宋時期人物軼事,還有對詩作的評價,亦或發表一下自己對世事的看法。這本書對姜夔的記載是:

氣貌若不勝衣,而餘力足以扛百斛之鼎;家無立錐,而一飯未嘗無食客。圖史翰墨之藏,汗牛充棟,襟期灑落,為晉宋詞人。

陳鬱和姜夔是同時代的人,由此可以確信,陳鬱的記載是真實可靠的。

姜夔著名詞作《揚州慢》·詞意圖

姜夔好學、好客,尤其在音樂方面有著很深的造詣,可以說姜夔對詩詞歌賦、音律書畫,無一不熟諳精通,是一個身兼多種才藝的人。他尤其以填詞制曲見長,深得當時名家辛棄疾、楊萬裡、範成大、蕭德藻等人的欣賞

他有一本音樂專著《白石道人歌曲》,內存祀神曲《越九歌》10首,旁註律呂字譜;詞調17首,旁註俗字譜;自度曲17首(內舊曲詞2首,範成大曲1首),旁綴工尺譜;琴歌《古怨》1首,旁綴減字譜。

這是我國古典音樂史上流傳至今唯一完整的宋代樂譜文獻資料,被視為中國古典音樂史上的稀世珍寶,彌足珍貴

姜夔《白石道人歌曲》·書影

姜夔在曲詞與音樂方面取得的成就與她的身份完全是不相匹配的,有時候,我們會感覺他一定是南宋高級音樂機構的主管,亦或是優遊的學者型官員,其實他一生過得相當清貧。

姜夔科舉屢試不第,終生布衣,他為了維持生計,不得已只能在顯貴之家做人家的門客(也就是人們常說的「清客」),依靠寫詞譜曲博得達官貴人的賞識,說白了就是依靠自己的才華領取微薄的收入。

當然做清客可不是一件輕鬆的事情,出國詩詞歌賦樣樣精通之外,陪主家喝酒打牌,娛樂消遣,還要左右逢源,看主人的臉色,清客是一種寓居的、寄人籬下的生活。正如清代人在筆記中對清客有過這樣的記載的:

一筆好字不錯,二等才情不露,三斤酒量不醉,四季衣服不當,五子圍棋不悔,六出崑曲不推,七字歪詩不遲,八張馬吊不查,九品頭銜不選,十分和氣不俗。

姜夔繪像

這樣的記載雖然對清客的生活有戲謔誇張,但是將清客那種寓居的、寄人籬下的生活,以及生活不得不以娛主人一笑的清客形象刻畫的入木三分。

姜夔的父親和南宋詩人,自號「千巖老人」的蕭德藻有過交情,早年的姜夔就在蕭德藻那裡當清客,蕭德藻對姜夔挺好的,也很賞識姜夔的才情,他還把自己的侄女嫁給了姜夔。

宋孝宗淳煕十四年(1187年)春,經過蕭德藻的舉薦,姜夔去南京拜訪著名詩人楊萬裡。楊萬裡還寫有《送姜堯章謁石湖先生》一詩,詩中寫道:

吾友夷陵蕭太守,逢人說君不離口。袖詩東來謁老夫,慚無高價當璠璵。翻然買卻松江艇,徑去蘇州參石湖。

楊萬裡繪像

楊萬裡覺得姜夔的才華很高,他又把姜夔舉薦給當時的文壇巨擘範成大。範成大是南宋有名的田園詩人,對田園生活的描寫細緻入微,如我們非常熟悉的《四時田園雜興》就出自於範成大之手。範成大在石湖有一個大莊園,莊園裡有北山堂、千巖觀、天鏡閣、壽樂堂等著名的景點。

範成大酷愛梅花,在石湖玉雪坡已經種了梅花數百株,但還嫌不足,又在南邊買了王氏家舊宅七十多間,悉數拆除後,將其中三分之一的地方種上梅花。

範成大繪像

姜夔來到範成大的石湖莊園,在這裡度過了一段優遊的生活。而姜夔最具代表性的詠梅詞《暗香》、《疏影》,就是在範成大的石湖莊園裡欣賞了梅花之後,譜寫而成的。在詞作《暗香》中姜夔寫道:

舊時月色,算幾番照我,梅邊吹笛?喚起玉人,不管清寒與攀摘。何遜而今漸老,都忘卻、春風詞筆。但怪得、竹外疏花,香冷入瑤席。江國,正寂寂。嘆寄與路遙,夜雪初積。翠尊易泣,紅萼無言耿相憶。長記曾攜手處,千樹壓、西湖寒碧。又片片吹盡也,幾時見得?

梅花畫作

在《暗香》中,姜夔並沒有對梅花的形態進行具體的描繪,僅僅利用「月色」、「玉人」、「音樂」幾種意象組織成一幅意境高遠的《梅花清寒圖》。

姜夔填詞的時候,有感於自身的飄零,複雜的情感一時湧上心頭。詞中只是用「暗香」、「香冷」、「紅萼」等詞語來描寫梅花的形態和顏色,詞語淡雅,筆觸清麗,構成一幅有聲有色的「月夜賞梅圖景」,這首詞作境界清疏、寧靜、空曠,讀來耐人尋味

姜夔詞作《暗香》·書法作品

宋光宗紹熙二年(1191)夏天,姜夔再次去南京探望楊萬裡,途中遇到一位琵琶樂工,正在彈奏《醉吟商湖渭州》,這正是姜夔苦思冥想的一首曲調。於是他在這位樂工跟前求得彈奏琵琶的弦法,作成《霓裳中序第一》曲詞,在這首詞作的小序裡,姜夔完整的記錄了事情的經過。

還有如《玉梅令》,本是範成大的自製曲,只有曲,沒有詞,姜夔拜訪範成大的時候,應範成大之約,便依曲作了歌詞。

姜夔每譜成一首自度曲,一定要用笛子先吹奏,朋友往往歌而和之。無論是依譜填詞,還是自製曲作詞,姜夔以律就詞,因其律呂的音樂之美,必定帶來詞語的音韻之美,也是的姜夔的曲詞既具情詞之美,又具聲情之美

姜夔繪像

南宋末年的著名詞人張炎,非常欣賞姜夔的這兩首詠梅詞,他在《詞源》中稱讚道:「詩之賦梅,惟和靖一聯而已,世非無詩,不能與之齊驅耳。詞之賦梅,惟姜白石《暗香》、《疏影》二曲,前無古人,後無來者,自立新意,真為絕唱。

後來張炎也曾寫下《疏影》一詞,也是有和姜夔一較高下的緣故。張炎的《疏影》也是一首非常精美的詠梅詞,不過就意境來說,還是比不上姜夔的。

姜夔的詞作淡雅,這也與他的飄零寓居的生活經歷是有關的。東晉道教學者葛洪著有《神仙傳》一書,書中寫到:「白石先生者……嘗煮白石為糧,時人故號曰白石先生。

或許是出於對這種歸隱思想的認同,姜夔自號「白石道人」,從南宋陳鬱的《藏一話腴》中的記載可知,姜夔是一個「氣貌若不勝衣」的人,其實從記載可知姜夔的身體還是很羸弱的,這個名號到時很符合姜夔自身的形象。

姜夔繪像

清末著名的詞學評論家劉熙載在《藝概》中也評價姜夔:「詞家稱白石曰『自石老仙』,或問畢竟與何仙相似?曰:藐姑冰雪,蓋為近之。

清代著名詞人朱彝尊曾提出「醇雅」的詞學審美觀念,他非常看重詞作的「醇雅」,而姜夔的詞風也符合朱彝尊提出的審美哦觀念,所以,朱彝尊非常推崇姜夔,他評價道:「自鄱陽姜堯章出,句琢字煉,歸於醇雅」,還評價姜夔「詞莫善於姜夔。

朱彝尊在《詞綜·發凡》這本詞學評論的著作裡再次對姜夔的詞學成就予以了肯定 :「詞至南宋始極其工,至宋季始極其變,姜氏堯章最為傑出。」 其實這也從一個一個側面看出,姜夔的詞作到了清代獲得了空前的聲望。

清代學者朱彝尊書影繪像

姜夔在自敘中有這樣一段文字,記載的是自己飄零寓居時得到文壇名人讚賞和肯定的事情:

參政範公(範成大)以為輸墨人品皆似晉宋之雅士。待制楊公(楊萬裡),以為於文無所不工,甚似陸天隨,於是為忘年交。復州蕭公(蕭德藻)世所謂千巖先生者也,以為四十年作詩,始得此友。待制朱公(朱熹),既愛其文,又愛其深於禮樂。丞相京公,不獨稱其禮樂之書,又愛其駢儷之文。丞相謝公,愛其樂書,使次子來謁焉。稼軒辛公(辛棄疾),深服其長短句如二卿。

從這段記載中可知,姜夔的曲詞在當時就得到了人們的肯定。

姜夔在與辛棄疾的交往過程中,仰慕辛棄疾的人品,欽慕辛棄疾憂國憂民的磊落豪放,他非常欣賞辛棄疾的《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因此還寫下了一首次韻的詞作,就是這首《永遇樂·次稼軒北固樓詞韻》,原詞如下:

雲隔迷樓,苔封很石,人向何處。數騎秋煙,一篙寒汐,千古穴來去。使君心在,蒼崖綠嶂,苦被北門留住。有尊中酒差可飲,大旗盡繡熊虎。前身諸葛,來遊此地,數語便酬三顧。樓外冥冥,江皋隱隱,認得徵西路。中原生聚,神京耆老,南望長淮金鼓。問當時、依依種柳,至今在否。

公元1204年(宋寧宗嘉泰四年),愛國詞人辛棄疾由浙東安撫使被派知鎮江府。這年秋天,辛棄疾寫下了「氣吞萬裡如虎」的名篇《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姜夔的這首詞,就是次韻辛棄疾的唱和之作。

姜夔在詞中借古人古事讚頌辛棄疾的愛國情感,通過讚揚辛棄疾來表達自己心繫國家興亡,擁護北伐大業的政治熱情。姜夔這首詞的最可貴之處在於反映了老百姓盼望統一的迫切心情,以此激勵暮年的辛棄疾努力完成收復中原的重任。

姜夔書法作品

小結

姜夔雖然一生過著飄零寓居的生活,為了生計也不得不過著清客的生活,但他始終保持著清淡的個性與獨立的人格。他以布衣身份對宋代音樂、曲詞、書法、音樂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尤其在與辛棄疾等人的交往過程中,他和辛棄疾為代表的愛國主義精神合力匯成為一股強大的精神力量,姜夔以自己的生活經歷和曲詞構建了他所生活裡無愧於時代的人文精神。

姜夔以其橫溢的才華和獨立的人格,贏得了他那個時代的人們對他的尊重,也贏得了後世對他的尊重。我們能從姜夔的身上能看到一個文人應該具備的精神和應該有的樣子。

相關焦點

  • 詞話李之儀:他是怎麼樣的一個詞人?他的詞風有著什麼樣的特點?
    導語:說到宋詞,總會有那麼一長串詞人的名字出現在我們的腦海裡,也會回憶起那一篇篇有名的詞作。清代學者王士禛在《花草蒙拾》中說道:「張南湖論詞派有二:一曰婉約,一曰豪放。」將宋詞按照流派分為豪放詞和婉約詞是非常準確的。豪放詞和婉約詞各由什麼特點呢?
  • 趙鼎:他是南渡詞人,也是愛國詞人,他的詞風經歷了怎樣的轉變?
    說到宋詞和宋詞創作者,有一個群體是無法繞開的話題,這個群體就是「南渡詞人」。宋高宗建炎初年,宋室南渡後,大量詞人追隨宋室的腳步,渡過長江,在南京、杭州等地居住了下來,但他們的創作沒有停下來。換句話說,也就是他們的生活軌跡橫跨北宋末期至南宋初期,並以宋室南渡為界。
  • 辛棄疾送別朋友的時候,一連寫了兩首詞作,流露出詞人怎樣的情感
    這首詞的特點是詞句都很雄健,絡繹不絕的筆端流露出來的是詞人波瀾壯闊的感情色彩,詞作一氣呵成,激越昂揚,是一篇很勵志的作品,而且是辛棄疾典型的豪放詞的風格。《水調歌頭》已經將餞別的主旨表達了出來,也抒發了詞人深厚的感情和寄予的厚望,那辛棄疾為何還要再填一首《滿江紅》的詞作,又有什麼必要呢?
  • 一位南宋詞人在汴梁寫下一首詞,當時是怎樣的情境,他因何而作
    韓元吉寫這首詞的時候,他還兼有另一個身份,就是作為南宋的外交使臣,出使金國,肩負著外交的任務。如今作為南宋使臣的韓元吉來到汴梁,詞人面對江山依舊,物是人非,內心怎能不起波瀾呢?因為詞人聽音樂的心情是複雜的,這音樂讓他感慨萬千,也令詞人想起了歷史的滄桑,也就很自然地觸發人詞人的時光流逝心理,因為這是一個特定的文化現象,在我國古代文人的筆下,時光流逝又包含著「催人老」的特定文化內涵。
  • 姜夔筆下的範成大是什麼樣子的?
    ①石湖;南宋詩人範成大(1126—1193)晚年去職歸隱石湖(在今江蘇蘇州),自號石湖居士。②姜夔(1155—1221?):字堯章,號白石道人,饒州鄱陽(今江西波陽)人。浪跡江湖,終生不仕。淳熙十四年(1187)夏,曾去拜見範成大,這首詩約作於此時。(1)這首詩描繪了一幅什麼樣的畫面?是由哪些景物構成的?請簡要敘述。
  • 李清照《減字木蘭花》:描寫的是什麼場景,表達了詞人怎樣的情感
    」王灼對李清照詞作描寫愛情的評價是「肆意落筆」,但是他又無不肯定地指出李清照的這一類詞作具有「能曲折盡人意,輕巧尖新,姿態百出」的特點,這也是相當中肯的評價。那麼再來看,李清照的這首詞描寫的買花場景是什麼樣的呢?詞作上片描寫的就是買花的前後過程:在聽到街上有叫賣鮮花的聲音後,小丫環趕緊告訴了家中的女主人,這位女主人就是詞人李清照,她隨即作了吩咐,小丫環經過一番精細的挑選後,買下一束最滿意的鮮花。
  • 蘇軾寫了一首和韻楊花詞,詞作有什麼特點,表達了蘇軾怎樣的感情
    蘇軾因為黨爭的原被貶謫到黃州,他不僅經歷了失去俸祿、一度缺乏住所等物質上的極度匱乏,而且經歷了朋友熟人多離散和冷落,加之「烏臺詩案」給蘇軾心理造成的陰影,他沒有自由創作詩歌的環境。還有就是蘇軾認為自己未來的仕途也是一片渺茫,他的內心世界充滿了困惑、苦澀、寒冷和寂寞。
  • 元宵夜情侶相約共賞花燈,歐陽修會怎樣去描寫,詞作有怎樣的特點
    詞人通過女子對去年元宵節夜晚的回憶起筆,歐陽修以女性的視角切入,這是歐陽修詞作的一大特點,也就是所謂的「男子作閨音」。詞人歐陽修根據歌詞的特點採取文義並列的分片結構,就形成了章節的重複,歌詞反覆一遍,詞意也有迴旋往復的韻致。
  • 淮南皓月冷千山,冥冥歸去無人管,姜夔的情話為何悽美而傷感
    前言姜夔是南宋著名的布衣詞人,他文採斐然卻一生屢試不中,結交的好友如楊萬裡、範成大、蕭德藻、朱熹、辛棄疾等皆當時名士。在這裡,姜夔結識了兩位善長琵琶與古箏的女子。姜夔傳世的80餘首詞作中,有20多少是寫給這一段感情的。姜夔有個習慣,就是喜歡給自己的詞寫個小序。
  • 姜夔被冠以「詩詞無敗筆」,他詩詞中的「黍離之悲」意象是?
    「待得歸鞍到時,只怕春深」,「歸鞍」一詞的巧妙安排,詞人把鞍馬帶入,讓讀者掙脫邏輯思維悠思遐想,「到」,是該到哪兒呢?詞的開拍「古城陰」,這「古城」就不只是代表南宋了,詞人心中裝的是大宋,這樣讀來,就能讀出詞人「收復失地」的情懷,那麼詞的收句「只怕春深」,蘊意就明了,詞人擔心「收復失地」的時機失去,河山仍舊春去陰沉沉,「積重難返」。
  • 宋詞賞讀|姜夔:鴛鴦獨宿何曾慣,化作西樓一縷雲
    02賞讀:綜述+分解1、綜述:這首詞是詞人七十歲時在苕溪感慨一位女子身世所為的一首詞作姜夔一生屢舉進士不第,因而終身布衣,過著漂泊江湖、寄人籬下的生活,正是這種經歷使得詞人對與之相似經歷的人更有了深刻的同情和理解。整首詞毫無輕浮嬛薄之語,用語清靈雅正,格調真淳。
  • 詞人旅途中夢見戀人,寫下一首《踏莎行》其中2句為王國維最愛
    姜夔,南宋一位一生到處遊歷,並從未入仕的詞人,他精通音律,筆調清新婉轉,成為典雅詞派的典範。今天要介紹的正是他的一首《踏莎行》,這是他於孝宗淳熙14年自故鄉漢陽往湖州途中,夜宿金陵江上夢見戀人,有感而作,成就了這一首經典之作。
  • 張炎因為一首詞而得到「張春水」的雅號,他的這首詞寫的是什麼?
    詞人張炎因為贊詠西湖春水而得到「張春水」的雅號。說到宋詞和宋代詞人,張炎是一個繞不開的人物:不光因為他的詞作,還因為中國詞學史上的第一本詞論專著《詞源》就是出自他的手筆。張炎家世淵源,他的六世祖是南宋初年的愛國將領張俊,因功勳卓著,被高宗封為清河郡王。他的曾祖父張鎡,是南宋中期的聞名人物,在詩詞方面很有造詣,與陸遊、姜夔等文壇巨擘詩文交流頻繁。張炎祖父張濡,宋末時鎮守獨松關,官居浙西安撫司參議官。父親張樞,為宣詞令,精通音律,善作詞曲,他曾組織發起「吟社」,與詞人周密、楊瓚等人詩酒唱和,成為文壇佳話。
  • 南宋詞人蔣捷《一剪梅》,流光容易把人拋,紅了櫻桃,綠了芭蕉
    南宋末年與元軍殊死搏鬥的文天祥、張世傑、陸秀夫並稱「宋末三傑」。他們用生命書寫了可歌可泣的忠誠與勇氣。除了他們,還有許多有骨氣的文人。面對搖搖欲墜的南宋王朝,他們堅守氣節,即使漂泊江湖,在貧窮交加中度過一生,也堅決不做元朝的官員。比如南宋末年,詞壇「宋末四大家」之一的蔣捷。
  • 《西江月》是辛棄疾在什麼時候寫的,表達了詞人怎樣的情感
    還是按照一如既往的方法,解讀詞作之前,先對詞的寫作背景做一個簡單的交代,這有助於我們更好地去解讀詞作,更好地理解詞人的感情。因為詞作的開篇句是從夜空寫起的,這兩句卻是詞人對周圍稻田的描繪,因為上文說到,黃沙嶺一帶有沃野的稻田。其實這兩句更加表現了詞人對黃沙嶺一帶風光的描繪,從撲面而來的稻花香氣中,詞人展望了稻子成熟,豐收在即的收穫景象。「稻花香裡說豐年」一句中的「香」字,點明稻花盛開,也說明詞人心中的喜悅之情。
  • 一代詞人李清照,她提出怎樣的詞學理論,她在詞史上有怎樣的地位
    溪亭暢遊,嗅青梅,春困,少女時期的李清照有著怎樣的情結呢?而李清照的詞作以其獨特的風格自成一家,人們也將他的詞風稱為「易安體」。宋代許多詞人稱讚並效仿了「易安體」。辛棄疾等人還曾在作詞的過程中模仿過「易安體」的風格。「易安體」獨特的清新婉麗的婉約風格得到了後世詞學家的肯定,李清照的詞作在詞史中也具有很高的地位。
  • 《玉樓春》:周邦彥寫了一個怎樣的愛情故事,表達了他怎樣的情感
    由於周邦彥詞作格律的嚴謹,以及在詞作上取得的成就,到了南宋,他的詞風得到了姜夔、吳文英等著名詞家的高度讚譽。也可以說,周邦彥的格律詞為姜夔、吳文英等格律詞人開了先河。周邦彥的詞集叫《片玉集》,又名《清真集》,流傳於世。
  • 姜夔的一首詞,篇幅短小,卻波瀾曲折,最後一句令人浮想聯翩
    南宋一位才子也曾有這樣的感覺,下面介紹姜夔的一首詞,篇幅短小,卻波瀾曲折,最後一句令人浮想聯翩。浣溪沙宋代:姜夔著酒行行滿袂風,草枯霜鶻落晴空。銷魂都在夕陽中。恨入四弦人慾老,夢尋千驛意難通。當時何似莫匆匆。
  • 辛棄疾(南宋豪放派詞人代表)
    :中國民族:漢族出生地:歷城(今山東省濟南市)出生日期:1140年5月28日逝世日期:1207年10月3日職業:將領、詞人人物介紹:辛棄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字幼安,號稼軒,山東東路濟南府歷城縣(今濟南市歷城區遙牆鎮四鳳閘村)人,中國南宋豪放派詞人,人稱詞中之龍,與蘇軾合稱「
  • 姜夔的「黍離之悲」與「西風消息」文學意象是什麼?
    姜夔作為一介文人詩者,在這種生活環境下,視覺觸及的是民生與社會,他在「還我河山」的大旗下,創造性地發揮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早期以描述「黍離之悲」現實入世,中後期以訴說「西風消息」狀態見長。姜夔創造的「黍離之悲」與「西風消息」兩大文學意象,給南宋文壇帶來了能「掃瀕湖雪」清新氛圍,而且有「裁雲縫霧之奇思,戛玉敲金之奇聲」,受到當時名公巨儒的推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