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抗戰時期,新四軍3師是一支令日軍聞風喪膽的勁旅,整連全部犧牲的戰鬥,就有兩場——其他師均沒有過。其中,一是8旅24團1營2連,他們在大胡莊與日軍激戰,全連83人除一小兵倖存外,其餘82人全部犧牲。一是7旅19團4連,與日軍激戰,全連全部犧牲,82人無一倖存。
8旅2連的大胡莊之戰,本自媒體號不久前介紹過,這一次介紹7旅4連。
7旅4連打的是劉老莊之戰。
1943年3月,日軍在師團長川島的親自率領下,3000多人採取分進合擊的戰術,向新四軍淮海根據地中心地帶大「掃蕩」,企圖突然合圍淮陰縣六塘河沿岸一帶的淮海區黨政機關,並尋殲新四軍主力。3月17日,新四軍淮海一帶分散的部隊迅速集結,星夜向山子頭進發。
這一次日軍十分陰毒,行動異常詭秘。3月18日拂曉,突然出現在劉老莊附近,再有1個小時路程,就可以到達淮海區黨政機關所在地——六塘河。
這時7旅4連正在劉老莊準備轉移,不料突然出現槍聲,連長白思才和指導員李雲鵬立即下令全連進行戰鬥準備。日軍很快就出現了。
日軍尖兵走在最前頭,後面跟著大股鬼子,其中夾雜著幾十名騎著高頭大馬的指揮官。白思才伏身在重機槍前,300米、200米、100米……等日軍完全進入伏擊圈。白思才喊道:「打!」率先開火。全連火力一起朝敵人掃去。
日軍遭到意外伏擊,倉皇散開後撤。
4連無一傷亡。
日軍清醒過來後,立即從四面八方向4連迂迴過來,形成了一個大包圍圈。
這時,4連完全可以突圍。但為了拖住敵人,爭取時間讓六塘河的領導機關和群眾安全轉移,白思才決定放棄突圍,同敵人打一次防禦戰。
4連官兵只有82人,彈藥缺乏,而日軍卻有1000多人,武器有大小炮、擲彈筒。因為莊內還有幾百名老鄉,於是,白思才率領全連立即撤到劉老莊後面一片開闊地帶的「抗日溝」裡去固守,免得敵炮彈傷了老鄉們。
上午9時,日軍急於北犯,發起了第一次衝鋒,但是,很快被4連打退了。
日軍川島師團長異常惱火,登上一個屋頂上察看地形,組織第二次衝鋒。接著,日軍約1個中隊的兵力,集中了大炮小炮,並以10多挺機槍一起開路。當日軍離4連只有幾十米時,戰士們把手榴彈集中打向敵機槍,日軍機槍成了啞巴。這時4連的輕重機槍一齊開火,日軍傷亡一大片,往回逃跑,被4連的神槍手一槍一個,擊斃十幾個。但是,日軍20多個亡命之徒冒死爬到4連陣地前,白思才一聲令下,戰士們端起刺刀,躍出戰壕,衝向日軍,10分鐘後這些日軍全部變成了刀下之鬼。
之後,日軍又發起了第三次、第四次、第五次衝鋒,每次都被打得狼狽逃竄。日過午後,日軍為了組織下一次進攻,暫停了射擊。白思才和李雲鵬決定堅持到天黑,等到六塘河的黨政領導機關和群眾全部安全轉移了,再突圍。
這一次,日軍接著集中了所有的山炮、九二步兵炮、迫擊炮、擲彈筒,一起砸向4連,彈如雨下,煙塵滾滾,4連的工事被摧毀了,傷亡更大了。在炮擊中,白思才被彈片炸傷,一隻手失去了活動能力,昏迷過去。當他甦醒後,掙扎著爬起來,來往於交通壕內,繼續指揮戰鬥。連指導員李雲鵬也是幾處負傷,滿身是血,但仍然組織全連特等射手,殺傷鬼子。
日軍的炮擊仍在繼續。
在炮火中,白思才和李雲鵬檢查了傷亡情況,經過六七個小時的戰鬥,全連剩下不到一半人了,大家飯未吃一口,水未喝一滴,更為嚴重的是,子彈也快用光了。日軍的衝鋒即將開始。白思才下達命令:把餘下的子彈集中給重機槍和輕機槍使用,其餘的步槍全部拆散,安上刺刀,準備和鬼子肉搏戰。
時近黃昏,日軍從四面八方圍上來。4連戰士們端著上了刺刀的槍,當鬼子們接近陣地時,4連的機槍首先開火,一批日軍應聲倒下。可是,不久子彈就打光了。日軍衝了上來。白思才和李雲鵬大聲喊道:
「同志們,衝上去,殺!」
兩人帶著戰士衝向敵群,手起刀落,殺得日軍鬼一樣嚎叫。
當夜幕降臨時,陣地上的槍聲終於停下來了。戰鬥結束很久以後,日軍才心驚肉跳地走進戰壕。他們沒俘虜一個新四軍,也沒獲得一件完整的武器,唯一的收穫,就是運走了自己70多具死屍和300多名頭破血流、斷臂殘腿的傷兵。
日軍一撤走,淮陰縣張集區區長周文科立即帶領老鄉們趕到陣地。這時陣地上硝煙尚未散盡,戰火還在燃燒,烈士的遺容英姿依稀可見。周文科突然聽到一聲微弱的「哼」聲,聞聲跑過去,扒開塵土,從一片塵土中抱起一位負傷戰士,找來一副擔架送去搶救。
這位戰士才24歲,前胸有3個槍眼,傷勢很重。他以堅強的毅力,忍著傷痛,斷斷續續地敘述了4連一天激戰的情況,但由於傷勢太重,還是搶救無效,在第3天早晨還是咽氣了。
4連82人,全部犧牲,無一倖存。戰後,7旅重建4連,並命名該連為"劉老莊連"。
82人為什麼不突圍選擇壯烈犧牲?因為他們心中有抗戰到底的信仰,有為民族而戰的決心。最近有一本紅色歷史暢銷書,叫做《大河向東:他們為什麼追隨毛澤東》,講述的是20世紀一批心懷理想的青年的信仰問題,該書精彩地詮釋了什麼是信仰,講述了這一批青年如何堅守信仰以及如何為信仰而奮鬥且獲得人生成功的歷史,是一本正能量滿滿的歷史暢銷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