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有一個主權國家將五星紅旗掛上政府大樓,但最後依然被印度吞併,成為如今印度的一個邦。
而這個被迫懸掛五星紅旗國家是如何被印度一步步吞併的呢?
1、西藏的藩屬國
被印度吞併的這個國家名叫錫金,從地圖上可以看出這是一個完全的內陸國家,它北臨中國,南臨印度,西臨尼泊爾,東接不丹,面積只有7100平方公裡。
錫金與西藏接壤的地方是喜馬拉雅山脈,地勢險要,環境惡劣,南面同印度相交,地勢平緩,從地理位置上來看中國想吞併錫金很困難,喜馬拉雅山作為天然的屏障,為控制錫金增加了難度。
七世紀時,松贊幹布統一西藏,建立了吐蕃王朝,統治區域包括了喜馬拉雅山麓南側的錫金,此後的1200餘年中,錫金一直作為西藏的藩屬存在,古稱哲孟雄。
1788年,尼泊爾和錫金爆發戰爭,尼泊爾來勢洶洶,很快將錫金的首都拉達孜攻佔,錫金的國王逃往西藏,尼泊爾趁勝追擊,追進西藏境內,將西藏的整個後藏連同班禪喇嘛的駐錫地扎什倫布寺一併佔領,達賴和班禪向乾隆請求支援。
乾隆一看,小小尼泊爾竟敢侵犯我大天朝,感覺尊嚴被冒犯,隨後兩次派兵,戰爭持續了幾年。
直到1791年由福康安和海蘭察率領清軍將尼泊爾軍隊趕出西藏,一路將尼泊爾軍隊趕至尼泊爾首都加德滿都城郊,最後將尼泊爾也打成清廷的藩屬。
與此同時,錫金國王請求清朝軍隊幫助錫金收復被尼泊爾侵佔的土地,但乾隆皇帝並沒有答應,因為在抗擊尼泊爾的過程中錫金沒有聽從清軍指令,這也導致錫金同清朝政府離心,英國進駐錫金的過程更加順利。
2.英國入侵
1814年,英國的東印度公司入侵錫金,隨後開始了居心叵測的侵吞,1981年英軍攻佔了錫金,錫金國王再次舊事重演,逃往西藏,企圖能像一個世紀前那樣讓清廷再次幫助趕跑侵略者。
為了讓清政府心甘情願地幫助趕走英軍,錫金國王宣稱只臣服於西藏,然而卻並沒有等來威猛的清軍。
此時的清朝政府每況愈下,偌大的清廷山河被列強瓜分的支離破碎,自己都顧不過來,就更無暇顧及附屬的藩屬國家,錫金只好在英國的入侵下苟延殘喘。
1887年英國宣布錫金受英國保護,並強制派駐專員,幹涉錫金內政,此時的錫金已經淪為英國的殖民地。
錫金從來不是英國的最終目的,偌大的中國內地才是英國政府眼中的肥肉,而錫金它只是英國作為入侵中國的一個跳板。
1888年錫金果然作為英軍入侵西藏的橋頭,但此時的清政府已經老暮昏庸,懦弱無能,以為退讓能換來安穩。
1890年清政府派遣駐藏大臣與英國籤訂《中英會議藏印條約》,條約中規定清政府承認錫金歸屬英國保護,而這只是錫金悲慘命運的開始。
此後為了讓錫金徹底臣服,英國不斷從尼泊爾遷移農民至錫金,改變錫金的人口結構,架空錫金皇室,錫金王室徹底淪為傀儡,英國全面控制錫金。
1918年英國開始退出在南亞大陸的殖民地,開始還政於當時的英屬印度國王,眼看著英國終於要退出了,錫金以為自己的好日子要來臨了,卻沒想到是更大噩夢的開始,有人已經迫不及待的要擴大自己的國土了。
3.印度吞併錫金
1947年印度正式獨立。
然而,此時的錫金卻未能實現主權獨立,英國雖然退出了南亞,但還依然將錫金的主權捏在自己手裡,並做了個順水人情,將錫金的殖民權利交給了印度。
印度覺得英國既然已經還政給自己了,理所應當地應該接管英國在南亞大陸的勢力範圍,那接管錫金也是順理成章,因此印度不但沒有還政錫金,反而還強迫錫金籤訂了《維持現狀協定》,將原來英國在錫金的殖民統治改成印度了。
多年媳婦熬成婆不要太可怕,印度受制於英國多年,對於如何殖民錫金簡直是手到擒來。
印度先是扶持錫金國內親印勢力成立國民大會黨,挑唆這些人反對統治者,要求錫金國王進行改革。
隨後又成立了國大黨政府,王室和政府對立,兩方勢力打的不亦樂乎,將錫金內部攪得一片混亂,民間運動衝突不斷。
1949年6月,印度眼看錫金內部動亂,終於忍不住要暴露自己的野心,以借止錫金髮生動亂和流血為藉口,堂而皇之地派兵入侵錫金,強行接管錫金政府。
隨後,印度為了掩飾自己的「侵略嘴臉」,於1950年同國大黨政府籤訂了所謂的《印度錫金和平條約》,條約中規定錫金為印度的保護國,享有內政自治權,但其國家剩餘的所有權利都由印度控制。
在印度如此赤裸裸的手段下,錫金內部爆發了強烈的民族主義情緒,1968年錫金境內甘託克爆發反印度示威遊行,要求廢除《印度錫金和平條約》,還政於錫金。
但此次和平遊行很快就演變成暴亂,印度出動軍警鎮壓,激起錫金民間更強烈的反抗,暴亂迅速蔓延至錫金全境。
最終,在此次暴亂中,印軍擊共傷擊斃錫金民眾6萬餘人,逮捕3千多人,處死3百多人,一舉將錫金境內反印勢力的主力軍消滅殆盡,自此錫金境內的民族主義勢力再也無法同民大黨相抗衡。
本來英國控制期間,錫金的人口結構已經有了大變化,尼泊爾移民的人口對錫金本身並沒有多少歸屬感,此次騷亂後錫金的民族主義勢力又受到重創,印度再也無所顧忌。
1973年,印度再次慫恿錫金境內的親印勢力發起騷亂,然後以相同的藉口派兵進駐錫金,強行宣布接管錫金的一切權力,軟禁錫金國王。
1974年,印度扶持的國民大會黨幾乎獲得了錫金議會中的全部席位,隨後錫金議會通過了錫金憲法草案,這個憲法草案規定印度政府將派遣官員擔任錫金的政府首腦和議會議長,等於是變相將錫金變成了印度下轄的一個邦,錫金國王被迫籤訂同意該憲法,此時錫金已經完全淪落,只差一紙明文了。
果然,隨後印度就在一次憲法修正案中將錫金定為印度的一個「聯繫邦」,在印度的人民院和聯邦院各有一個議席。
1975年4月印度主導在錫金搞了一個全民公投,投票過程中為了保證最終結果符合印度的意圖,在僅有20萬人口的錫金駐軍10萬監督公投,投票最後的結果顯示錫金併入印度是民心所向,印度廢黜錫金國王,錫金併入印度成為錫金邦。
錫金也曾垂死掙扎,1974年的5月至6月間,錫金民族主義者成立的民族黨和國王在議會通過憲法草案時曾經向聯合國和中國求助,企圖阻止亡國的命運。
甚至在最後三個小時,民族黨宣布錫金併入中國,在大樓頂部懸掛五星紅旗,以此來對抗印度的侵略,但遺憾的是當時中國正處於特殊的歷史時期,最終錫金被悄無聲息地吞併。
一部錫金吞併史明晃晃的昭示了,弱國無外交無主權的殘酷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