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古到今,中國就是一個領土大國,中華文明一度領先世界,是亞洲地區的文明中心,影響非常廣泛。周邊鄰國,如日本,越南,韓國,都或多或少地曾受過中華文明的薰陶。唐朝,中國發展到了封建社會的頂峰,被稱為「天朝上國」。成吉思汗更是橫掃亞歐大陸,版圖達1372萬平方公裡,書寫了中華文明的輝煌篇章。元史中記載:「東盡遼左西極流沙,北逾陰山南越表,漢唐極盛時亦不在話下」,可見元朝盛世多繁昌。
中國歷史上曾有過許多附屬國。人們對"朝貢"一詞並不陌生,附屬國會將財富賜予中國天子,以表示其順從和友好。而且宗主國會用自己強大的力量保護附屬國免受侵略。雙方的貿易往來和經濟文化交流也十分頻繁。直到清末,有一個附屬國申請加入中國149次,遭到拒絕後,仍然堅持懸掛中國國旗,甚至宣布它屬於中國。該國的名字叫錫金。由於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印度駐軍,錫金王國從地圖上消失,現在成為印度的錫金邦。但是,在歷史上,錫金曾多次向中國求助,並渴望加入中國的版圖。
清末,中國實力衰弱,淪為帝國主義殖民地,自己也不再顧及那些藩屬國,當時中國的大多數國家已經脫離了附庸地位,而錫金卻一直堅持朝貢。清朝覆滅後,錫金失去了自己最大的庇護所,在尼泊爾遭到迫害。當時錫金仍然希望中國能將其從水火中救出來,但是近代中國飽受戰火之苦,往往是自顧不暇,也就是無計可施。錫金於1861年淪為英國殖民地。20世紀抗日戰爭爆發後,中國對錫金的援助更是分崩離析。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中國趕走了日本侵略者,錫金也最終成為一個獨立的國家。但是由於錫金的重要地理位置和薄弱的國防力量,印度開始介入錫金的內部事務,試圖吞併它。但錫金並不願意,因為從歷史上看,錫金更願意加入中國。
錫金城人從未放棄對中國援助的渴望,僅在一個月之內,他們就發出了多達149份電報,表示希望加入中國。但新中國剛成立時,既不富裕,又不想分心插手國際糾紛,便全部回絕錫金的要求。即使如此,錫金還曾在國內懸掛過中國國旗,宣稱它屬於中國。錫金在1950年以前一直是印度的保護國,25年後正式被印度吞併。
儘管沒有同意錫金的加入,但中國一直支持錫金獨立,並承認其國家主權。人們對錫金王國的遭遇深表同情與哀悼,但在當時,中國所能做的卻是微乎其微。作為印度的一部分,錫金的地位已經確定,這也讓我們明白了一個道理,那就是只有獨立發展和強大才能避免被人所左右。全世界都在進行大國博弈,小國只能依附於大國夾縫中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