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概最不挑剔的食客都會覺得,烹飪當季當地產的新鮮食材,才能最大程度地保留食物最本真的鮮味,沒有鮮味的食物是沒有靈魂的,所以大多數中國人都遵循著「靠山吃山,靠海吃海」的祖訓。偶爾看看美食視頻欄目中對海鮮的極度渲染,深居內陸的我們也會心血來潮,嘗試烹海鮮,但終究還是被腥味打敗。
而只需要乾貨的花膠雞就另當別論了,除了耐保存的花膠,其它的食材都可以在四川當地獲得,來自深海鱈魚的花膠,配以四川當地的新鮮豬皮、豬蹄等多種食材慢燉,鮮味十足,還滿滿的膠原蛋白,讓執著於吃出漂亮的四川妹紙著迷,近幾年,花膠雞開始在四川餐飲界「聲譽鵲起」。
花膠雞的老家在廣東,精華都在那呈金黃色的濃鬱湯汁裡,這樣的色澤來自食材加工後的本色,抖音上用南瓜渲染出來的黃色是對花膠雞的褻瀆,也因此,我一直沒有嘗試本地的花膠雞,直到遇上這家新開不久的店。
店鋪位於龍爪堰一處安靜的居民區。老闆十六七歲就跟著父母經營火鍋店,在火鍋界叱吒多年,在成都開出了三十多家分店後,突然開始轉型做起了花膠雞。「湯都是用雞肉、老鴨、豬蹄、肘子、豬皮、蟹黃6種材料,慢火熬製十個小時而成」,老闆用真材實料捧出了做好花膠雞的誠意。
如此豪華的食材陣容,超長的熬製時間,尋常百姓家是受不住的,只能選擇外食,也因此,老闆的生意還算不錯,只是人均八十左右的消費水平還是把一大部分躍躍欲試的食客阻擋在了門外,「這樣的人均消費水平在同行裡還算偏低的了」。
人均近百塊的消費水平,對於普通小白領來說,也需要默默的心疼錢包一下才捨得消費,因此,經常看到那種「一口氣喝五六碗,感覺自己敷很多張面膜」的吃貨心理。就像「一口吃不成胖子」原理一樣,我不覺得大喝一次花膠雞湯就能讓皮膚好很多,除非能隔三差五地喝上一碗…
精明的生意人最會把握食客的心理,開店伊始,老闆就開始琢磨著走外賣的路子,推出小份單人套餐,把單價降下來,讓人們都能喝到濃鬱正宗的花膠雞湯,湯的濃度嚴格參照堂食標準。
這是一次冒險。點開美團,餓了麼兩大外賣平臺,能把花膠雞做成單人份外賣的,老曾算是第一個。在外賣平臺,客單價超過三十的菜品,月銷量普遍都不太好看,即便是鮑汁撈飯這樣看起來很華麗的菜品。老曾核算了一下成本,一斤湯加上各種配菜,算上包裝費,平臺抽成,配送費…,成本都在三十左右,思來想去,老闆還是不願意在食材和製作工藝上妥協,適當減少了湯量,做外賣的決心很堅定。
反正我是期待這樣的外賣的,工作忙的昏天黑地,沒什麼時間和朋友家人團聚,沒有閒心下廚的時候,我也偶爾會點外賣,工作單位附近食堂小飯館每天吃來吃去就那幾樣,晚上回家累得實在不行了,點個外賣算是犒勞一下自己,所以我點的外賣價格還是偏高,只要味道和營養價值還不錯。
既然外賣還在籌備當中,先去踩個點,品嘗下味道還是可以的,看看老闆以後是不是真的會讓外賣延續堂食的味道。
店鋪的裝修很像日式的居酒屋,仔細一看又有所變化,港式風格的卡座,大概考慮到顧客喝了大碗花膠雞湯後容易脹肚子,方便斜倚片刻,外面大堂的角落裡,還有麥克風,據說偶爾會有歌手來吹拉彈唱,看來老闆走的是文藝風嘛。
沒等多久,花膠雞上桌了,如火鍋一般大的砂鍋裡,金黃的湯汁在燈光下泛著光,煞是好看。咋一聞,會覺得有點燜,拿著湯勺攪拌一下,就能看出湯汁的濃鬱,這個時候滿腦子都在想,這裡面有魚膠、豬蹄、豬皮,養了兩三年的老鴨子…呈上來喝兩口,湯鮮得掉眉毛,土雞肉質細膩鮮嫩。
喝完湯,吃了雞,頓覺一周的疲勞都煙消雲散了,接下來就該是海鮮上場了,生蠔、扇貝、鮑魚、蟶子、基圍蝦…這裡是海鮮市場嗎?不似火鍋煮海鮮,隆重的麻辣,把食材本身的味道都掩蓋了很多,花膠雞湯煮的海鮮,是鮮上加鮮,從此覺得,用火鍋煮海鮮簡直就是暴殄天物。
煮過海鮮的和各種肉類的花膠雞湯,再用來煮各種菌類、冬瓜、娃娃菜,濃鬱的肉湯浸入菜中,湯汁淡了,菜混合了肉的鮮美,變得比肉還好吃,用來收尾清口是再好不過了,吃完了打個嗝,躺在卡座上的靠墊上,有一種滿足的幸福感。
打聽了下老闆的外賣菜單,套餐裡雞肉、海鮮、時蔬都有搭配,我開始期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