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順導師對阿含經的看法——溫金柯

2020-12-13 佛教在線

印順導師可能是中國佛教自有歷史以來,最重視原始佛教的大師級人物。他不但有《佛法概論》《原始佛教聖典之集成》《雜阿含經論會編》等關於原始佛教的專著[1];在其他著作中,導師也一再表現出,談問題時,每溯源於原始佛教的態度,如《唯識學探源》《性空學探源》《空之探究》《印度之佛教》《印度佛教思想史》《說一切有部為主的論書與論師之研究》《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修定修心與唯心秘密乘》……等均是犖犖大者,而其他論及和述及原始佛教的文章也不在少數。甚至在講述他最喜愛的《中觀論》時,還不忘去論證「中觀是阿含的通論」[2],足見他對原始佛教的重視。

由於導師對原始佛教的大量論述,使得廣大的學佛者,對原始佛教的內涵能有相當程度的熟稔,而他對原始佛教的重視,無疑也是喚起臺灣新一代學佛者重視阿含經之風潮的有力因緣之一。無怪乎國內著名的阿含學者楊鬱文居士在《印順導師的學問與思想》一書中,談到「導師對佛教無比的貢獻」時,首先就提出:「導師使(在中國)被輕視了將近二千年的《阿含經》得到應得的尊重[3]。」

導師是推重原始佛教聖典的,他說:「《雜阿含經》是佛教界早期結集的聖典,代表釋尊在世時的佛法實態。[4]」「在流傳世間的原始聖典中,這是教法的根源;後來的部派分化,甚至大乘『中觀』與『瑜伽』的深義,都可以從本經而發現其淵源。這應該是每一位修學佛法者所應該閱讀探究的聖典[5]。」

但是導師顯然不是一個獨尊原始聖典的學者,他從對佛教聖典集成過程的研究中,得出這樣的結論:「結集-共同審定出來的聖典,代表了當時佛教界公認的佛法。[6]」「所以(大小乘)佛教聖典,不應該有真偽的問題,而只是了義不了義,方便與真實的問題。說得更分明些,那就是隨(世間)好樂,隨時宜,隨對治,隨勝義的問題[7]。」所以最後說:「佛法在流傳中,一直不斷的集成聖典,一切都是適應眾生的佛法[8]。」換句話說,「『佛說』,不能解說為『佛口親說』,這麼說就這麼記錄,而是根源於『佛說』,其實代表了當時佛弟子的公意[9]。」「部派佛教者,忽略了自部聖典『是佛說』的意義;誤以為自部的聖典,都是王舍城結集的,這才引起了『大乘非佛說』的諍論。其實,一切佛法,都代表了那個時代(那個地區、那個部派)佛教界的共同心聲[10]。」

所以導師認為近代流行的「巴利聖典為佛教原始聖典說」,只是「代表赤銅鍱部的主觀願望」,並非歷史的實情[11]。而「依大乘經『佛說』的見解,『大乘是佛說』[12]。」總而言之:「佛法一切(大小乘)聖典的集成,只是四大宗趣的重點開展。在不同適應的底裡,直接於佛陀自證的真實[13]。」

在這樣的認識下,分辨一切經典的了義與不了義、方便與真實,才是導師措意之所在。關於佛法的核心,印順導師認為:「佛法是簡要的、平實中正的,以修行為主,依世間而覺悟世間,實現出世的理想-涅槃。[14]」「緣起中道,是佛法究竟的唯一正見[15]。」「佛法的如實相,無所謂大小,大乘與小乘,只能從行願中去分別[16]。」因此,他一方面認為:「以《雜阿含經》(「相應部」)為本的『四部阿含』(四部可以別配四悉檀),是佛法的『第一義悉檀』,無邊的甚深法義,都從此根源而流衍出來[17]。」另一方面又說:「大乘教雖為了適應時機而多少梵化,然而他的根本原理,到底是光華燦爛,能徹見佛法真髓[18]!」亦即無論是原始佛教還是大乘佛教,印順導師認為他們都掌握了佛法的核心大義。

但是他也指出,二者也都有不得不爾的方便適應:「古代的聲聞法,主要是適應於苦行,厭世的沙門根性;菩薩法,主要是適應於樂行,事神的婆羅門根性。[19]」因此他指出:「不能只看到大乘佛教中印度思想的融合,忘記了原始佛教也不能離開印度文明的搖籃[20]。」甚至他還特別強調:「初期佛法的時代適應性,是不能充分表達釋尊的真諦的[21]。」並為大乘辯護說:「大乘的真精神,是能『正直舍方便,但說無上道』的,確有他獨到的長處[22]。」

因此導師批評說:「釋尊住世時的佛教,我也承認比較上接近巴利文系的佛教。或者覺得它既然接近佛教的原始態,佛教徒只要忠實的依著它去行就得。……在我看來,他們只是依樣葫蘆的形式崇拜。他們根本的缺點,是忘卻佛教是哲者宗教之一,哲者宗教應怎樣去信仰它,從來沒有理會過。……真正的理智信仰者,看來似乎比形式崇拜者遠離了創教者的理解與制度,其實卻開顯了完成了創教者的本懷[23]。」

總而言之,導師是希望能深深的契入佛法的核心精神,抖落一切不合時宜的舊方便,進而提出契合時代的新方便,使佛法發揚起來。「宏通佛法,不應為舊有的方便所拘蔽,應使佛法從新的適應中開展[24]。」

至於如何契入佛法的核心精神,導師指出的途徑,無非就是教理的通達和身心的體證而已,如說:「我們應該深入釋尊的本懷。這要從佛教無限錯綜的演變中,從根本佛教的研究中,從身心調柔的體驗中,才能完成[25]。」

注釋:

[1]《佛法概論》於一九四九年出版;《原始佛教聖典之集成》於一九七一年出版;《雜阿含經論會編》於一九八三年出版。

[2]釋印順,〈中論為阿含通論考〉,《中觀今論》,【妙雲集】中編之二,臺北市,正聞出版社,一九九二年四月修訂一版,頁一七──二四。

[3]楊鬱文,〈印順法師的根本信念與看法〉,收錄於藍吉富主編《印順導師的思想與學問-印順導師八十壽慶論文集》,臺北市,正聞出版社,一九八六年六月重版,頁五O。

[4]釋印順,〈序〉,《雜阿含經論會編》,臺北市,正聞出版社,一九八四年七月出版,頁一。

[5]釋印順,〈序〉,《雜阿含經論會編》,臺北市,正聞出版社,一九八四年七月出版,頁一。

[6]釋印順,〈自序〉,《原始佛教聖典之集成》,臺北市,正聞出版社,一九九四年一月修訂本三版,頁三。

[7]釋印順,〈自序〉,《原始佛教聖典之集成》,臺北市,正聞出版社,一九九四年一月修訂本三版,頁三──四。

[8]釋印順,〈自序〉,《原始佛教聖典之集成》,臺北市,正聞出版社,一九九四年一月修訂本三版,頁四。

[9]釋印順,〈初期大乘經之集出與持宏〉,《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臺北市,正聞出版社,一九八一年五月出版。頁一三二四。

[10]釋印順,〈初期大乘經之集出與持宏〉,《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臺北市,正聞出版社,一九八一年五月出版,頁一三二五。

[11]釋印順,〈自序〉,《原始佛教聖典之集成》,臺北市,正聞出版社,一九九四年一月修訂本三版,頁一。

[12]釋印順,〈初期大乘經之集出與持宏〉,《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臺北市,正聞出版社,一九八一年五月出版。頁一三二七。

[13]釋印順,《原始佛教聖典之集成》,頁八七八。

[14]釋印順,〈序〉,《雜阿含經論會編》,臺北市,正聞出版社,一九八四年七月出版,頁一。

[15]釋印順,〈自序〉,《佛法概論》,【妙雲集】中編之一,臺北市,正聞出版社,一九八九年三月十一版,頁一。

[16]釋印順,〈自序〉,《佛法概論》,【妙雲集】中編之一,臺北市,正聞出版社,一九八九年三月十一版,頁一。

[17]釋印順,〈契理契機之人間佛教〉,【華雨集】第四冊,臺北市,正聞出版社,一九九三年四月初版,頁三O。

[18]釋印順,〈菩薩眾的德行〉,《佛法概論》,【妙雲集】中編之一,臺北市,正聞出版社,一九八九年三月十一版,頁二三九。

[19]釋印順,〈自序〉,《佛法概論》,【妙雲集】中編之一,臺北市,正聞出版社,一九八九年三月十一版,頁二。

[20]釋印順,《華雨香雲》,【妙雲集】下編之十,臺北市,正聞出版社,一九八九年七月十版,頁二四七。

[21]釋印順,〈自序〉,《佛法概論》,【妙雲集】中編之一,臺北市,正聞出版社,一九八九年三月十一版,頁一──二。

[22]釋印順,〈自序〉,《佛法概論》,【妙雲集】中編之一,臺北市,正聞出版社,一九八九年三月十一版,頁二。

[23]釋印順,《華雨香雲》,【妙雲集】下編之十,臺北市,正聞出版社,一九八九年七月十版,頁二四五──二四六。

[24]釋印順,〈自序〉,《佛法概論》,【妙雲集】中編之一,臺北市,正聞出版社,一九八九年三月十一版,頁二。

[25]釋印順,《華雨香雲》,【妙雲集】下編之十,臺北市,正聞出版社,一九八九年七月十版,頁二四七。

相關焦點

  • 【阿含經故事選】 序-自序
    我們翻開印度佛教史頁來看,通俗教化的影響力是最大的,這從阿育王的佛化政策(以及派遣宣教師,分化各方,致使佛教世界化)可以得知,而「通俗教化」與「譬喻」息息相關,如同印順導師在《教制教典與教學》所說:「通俗教化的譬喻師,在向民間推行佛陀的教化時,功績比三藏法師及禪師更大。」這是「譬喻教化」的特殊功能!
  • 菩提法師:我終於在臺灣見到了印順導師
    直至去年(1994年),我終於在臺灣見到了印順導師,疑情才初現端倪。難怪我佛大沙門,常作如是說:「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然而,因緣生滅中,無生亦無滅,方才是如來的大道無言吧!一、我與印順導師的因緣認識印順導師是從他的巨著《妙雲集》開始的。1995年,我在福建佛學院讀研究生時,印順導師《平凡的一生》,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 何以說《阿含經》總攝八萬四千法藏?簡述《阿含經》的重要性!
    本文旨在論述《阿含經》的重要性,文章分成三部分:一、介紹什麼是「阿含經」;二、敘述《阿含經》是一切佛法的基礎;三、道出學習《阿含經》的重要意義。什麼是「阿含經」?「阿含」是巴利文"āgama"的音譯,義為「傳來」或「傳承」,意指由佛陀傳承下來的教法。
  • 慶祝慧日講堂五十周年暨追思印順導師行誼活動將舉行
    佛教在線臺灣訊 2011年5月22日(星期日)上午8點30分至下午5點10分,慶祝慧日講堂五十周年暨追思印順導師行誼相關活動將在臺北慧日講堂舉行。此次活動由慧日講堂、佛教青年文教基金會及中華佛教青年會主辦,淨化社會文教基金會、嚴寬祜文教基金會、佛教聯合金剛護法會協辦。
  • 星雲大師:值得尊崇的當代佛學泰鬥——永懷印順導師
    甚至有人說,印順導師乃「人間佛教之父」,此說其實也有欠妥當,因為六祖大師主張「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向來是人間佛教行者的典範,如果印順導師是「父』,那麼六祖大師是「人間佛教之徒」嗎?過去也有人說太虛大師是人間佛教的創始者,如今看來太虛大師不也成為晚輩了嗎?
  • 釋悟因:憶印順導師一二事
    印順導師在他的自傳「平凡的一生」,開頭的標題是「一生難忘是因緣」,最後一章是「最後的篇章」。他自述:「我如一片落葉,在水面上流著,只是隨因緣流去;流到盡頭,就會慢慢的沉下去。人的一生,如一個故事、一部小說,到了應有的事已經有了,可能發生的事也發生了,到了沒有什麼可說可寫,再說再寫,如劃蛇添足,那就應該擱筆了!」
  • 印順文教基金會回應一:印順導師反對大乘嗎?
    回應:一、印順導師早於1942年即表明他所弘揚佛法的宗趣中最重要的是「宏傳中期(大乘)佛教之行解」。並認為「初期佛法的時代適應性,是不能充分表達釋尊真諦的。大乘佛法的應運而興,確有他獨到的長處」。 二、印順導師不但沒有反對大乘,1942年至1946年期間,更站在大乘的立場評駁留學錫蘭之法師輕視中國大乘佛教,並撰述闡明「大乘是佛說論」闢之,可謂「大乘佛教的衛道者」(而不是壞道者、失道者)。而且到八十歲時還聲明:「一直到晚年,立場還是堅持大乘的。」
  • 印順導師舍利迎請團一行,參訪福嚴佛學院,華雨精舍
    2011年6月10日消息:6月9日,是廈門印順導師舍利恭迎團赴臺的第三天。
  • 印順導師舍利迎請團參訪慧日講堂和臺灣中國佛教會
    合影留念(圖片來源:南普陀)6月7日下午13時20分,廈門印順導師舍利迎請團一行飛抵臺北桃園國際機場,在團長則悟大和尚的帶領下,直接前往慧日講堂參觀訪問。慧日講堂道脫法師及寺內四眾弟子在山門外熱情迎接,並陪同大家參觀了講堂、印順導師紀念堂等處。慧日講堂位於臺灣臺北市。由印順導師創建於1960年,是臺灣著名佛教弘法道場之一。自創建以來,除定期舉辦講經共修外,亦曾創辦「太虛佛學院」、「慧日佛學研修會」以攝導佛教青年。此外並設有「正聞出版社」,主要印行印順導師之著作。
  • 第八屆"印順導師思想之理論與實踐"學術會議圓滿舉行
    佛教在線臺灣訊 2009年5月30至31日,第八屆「印順導師思想之理論與實踐」學術會議在玄奘大學舉行。本次會議主題為:1.「印順導師之倫理關懷」;2.「人間佛教與專業倫理」;3. 與印順導師其人、其事、其思想學問相關之主題研究。
  • 人間佛教思想的播種者——印順法師
    報導還說:「導師雖已離我們遠去,但一代大德的高風典範,以及七百餘萬言的智能財產,即是不動不壞的常住法身。虔誠祝願『不忍聖教衰,不忍眾生苦』的印順導師,早日乘願再入娑婆,作師子吼,續轉法輪!」總觀印順法師的一生,病苦的折磨,清貧困窘的環境,又生逢戰亂,國難教難的煎熬,時局動蕩不安,飄泊不定。
  • 印順法師,佛教裡一個極具爭議但又繞不開的人
    另外,印順法師特重《阿含經》之「緣起無我」見,但太虛認為,從佛知見的角度來講,只講緣起無我之法性,而不講無我緣起之法相以及緣起無我、無我緣起之法界,這樣的認識是不圓滿的。印順法師提倡「人間佛教」,太虛法師則提倡「人生佛教」,二者看似一樣,但本質上卻有巨大差異。但寫到這裡,很多人可能覺得印順法師對於佛法的認識可能很淺薄。如果僅僅是這個問題,那還好,但實際上印順法師對於佛學也並非泛泛之輩,這一點,如果我們確實認真看過他的著作就能知道。
  • 刻在心裡的旋律——小提琴演奏家顏柯|導師面對面
    我們今天的主人公中國愛樂樂團第二提琴副首席顏柯。讓我們近距離感受顏柯老師有血有肉最真實的藝術生活。導師面對面 顏 柯中國音樂家協會室內樂學會理事中國愛樂樂團第二小提琴副首席中國愛樂-青少年交響樂團小提琴聲部導師
  • 《印順法師佛學著作全集》出版座談會在中國人民大學舉行
    囊括當代佛學泰鬥印順法師全部佛學著作的《印順法師佛學著作全集》(23卷)(以下簡稱《全集》),經過近四年的策劃、編輯、出版,近日由中華書局推出。11月6日,由中華書局、中華宗教文化交流協會、中國人民大學佛教與宗教學理論研究所聯合主辦,廈門南普陀寺協辦的「《印順法師佛學著作全集》出版座談會」在中國人民大學逸夫會堂舉行。
  • 佛教:印順法師說人「臨終往生」的三種情形,非常精闢!
    當代高僧、著名佛學家印順法師,將人死後往生的情形,分為了三大類:「隨重」、「隨習」和「隨憶念」,簡述如下:印順法師以《雜阿含經》中的例子說,從前有人問佛:我平時念佛,不失正念。但有時在十字街頭,車水馬龍,連念佛的正念也忘了。如果那時不幸身死,會不會墮落?佛告訴他:不會墮落的。你平時念佛,養成了向佛的善習,即使一時失去正念而死,還是會上升的。因為業力強大,不一定與心相應。就像大樹傾向東南而長大,一旦鋸斷了,自然會向東南倒下。
  • 請看印順大師是如何認識的
    印順大師早年出家,畢生研究佛教三藏,他才是佛教界的泰山北鬥!印順大師等才是對佛教最有發言權的人。印順大師的判斷沒有錯:大乘佛教非佛說!其他反對印順大師的人都是不求實際,思想僵化固執,明則保身的人!他們唯唯喏喏,人云亦云,不敢說真話,不敢維護真理,不敢為學佛的眾生而仗義直言,眼看眾生陷入迷信的泥沼而不知救度。
  • 《印順法師佛學著作全集》出版座談會在京召開_佛教_鳳凰網
    國家宗教局一司副司長、中華宗教文化交流協會副秘書長劉威,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兼秘書長學誠法師,臺灣印順文教基金會推廣教育中心主任呂勝強,美國印順導師基金會董事李祖鵠,中國人民大學副校長馮惠玲,中國人民大學佛教與宗教學理論研究所所長方立天,北京大學宗教研究所所長樓宇烈,中國佛教文化研究所所長楊曾文,中國社會科學院佛教研究所中心主任魏道儒,中國人民大學佛教與宗教學理論研究所執行所長張風雷,中華書局總經理李巖
  • 劉成有:印順法師福慧道場的創建與管理
    中央民族大學劉成有《印順法師福慧道場的創建與管理》的論文,節選如下:印順是二十世紀漢語系佛教界極其重要的思想家之一。他一生極力闡發、倡導人間佛教思想,被尊稱為人間佛教的「播種者」、「領航者」、「精神導師」。
  • 學誠法師在《印順法師佛學著作全集》出版座談會上致辭_佛教_鳳凰網
    在此,我謹代表中國佛教協會,向三年來為編輯出版《印順法師佛學著作全集》付出辛勞的中華書局和臺灣印順文教基金會表示熱烈祝賀!印順法師(1906—2005),俗姓張,名鹿芹,浙江省海寧縣人。20歲始接觸到佛法,經過四、五年的閱讀思惟,發現自己所理解到的佛法與現實佛教界差距太大,引起了內心的嚴重關切,因此發願說:「為了佛法的信仰,真理的探求,我願意出家,到外地去修學。
  • 略論《阿含經》的「念佛」思想——龔曉康
    《阿含經》中提到的「念佛」,有些地方也稱為「念如來」。《阿含經》中,念佛往往不是作為一種獨立的修行法門出現,而是與其他法門聯繫在一起。《增一阿含經》卷第四十九中提到應念佛、念法、念聖眾三尊,即念三寶,可稱之為「三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