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佛教到底是不是佛說的?請看印順大師是如何認識的

2020-12-13 文眼看世界

大乘佛教到底是不是佛說的?一位網上的佛友做出了如下的理解和揭示。

關於這個問題,印順大師有個說法,認為大乘非佛說!因為按照佛陀言教,很容易作出判斷。佛陀在正法真經中說:「法是直接可見,請你來見,不待時節,通達涅槃,有智者應該親自證知」「優波離,你了解的法中,這些法不趨向徹底的厭離、無欲、止息、寧靜、直觀智、自覺醒、也不趨向解脫。」從這些中,你可以確認:這不是法,這不是律,不是師尊的教導。

而有些佛友卻理解錯了,他們認為「至於你了解的法中,這些法應該趨向徹底的厭離、無欲、止息、寧靜、直觀智、自覺醒、解脫。」由此得出的是,你可以確認:這是法,這是律,這是師尊的教導。

而大乘的所謂菩薩道明確說:要不趣涅槃解脫,要地獄不空,誓不成佛。因此我們可以判定:大乘非佛說!

雖然大乘經論非佛宣說,但大乘的一些經論中夾雜有或多或少的佛法真理。所以我們要反對一棍打死大乘經論。相比於比較純樸的上座部佛教,大乘佛教就是染汙變味的佛教。尤如一碗新鮮的白米飯和一碗變味的含雜質的米飯放一起,我們該選擇哪一碗?除非飢餓得頭眼睧花,失去分別力,肯定都會選擇新鮮無雜的白米飯!同理,一個聰明有慧根之人,一定會選擇上座部佛教!那些選擇大乘相法的人,則是睧頭瞎腦,沒有擇法慧的人!

我們寫這些,旨在提醒人們正確擇法,我們反對任何的迷信,反對一棍打死大乘的行為,更反對來全面詆毀整個佛教的無智人!

印順大師早年出家,畢生研究佛教三藏,他才是佛教界的泰山北鬥!印順大師等才是對佛教最有發言權的人。印順大師的判斷沒有錯:大乘佛教非佛說!

其他反對印順大師的人都是不求實際,思想僵化固執,明則保身的人!他們唯唯喏喏,人云亦云,不敢說真話,不敢維護真理,不敢為學佛的眾生而仗義直言,眼看眾生陷入迷信的泥沼而不知救度。我瞧不起這樣的偽大師!

許多反對印順大師的人,其實就是些搞不懂佛教真理的愚痴人!自己不懂又自認為很懂,沒有自知之明,所以就厚顏無恥的反對印順大師!

為了更好的了解印順大師的人間佛,哲學詩畫為大家整理了下面的一篇,一起開悟進入。

一,印順大師的佛學本土化

印順認為,佛教在中國化過程中產生的幾個特徵,如無往而不圓融的至圓,只求離此濁世的至簡,不事漸修和藉師自悟的至頓,以及老莊化、玄學化等等是導致佛教在近代陷入危機的內在原因。為了對治這些問題,他按照印度初中二期佛教以人為中心的原則,在太虛人生佛教的基礎上進一步提出了其人間佛教的論題核心與理論原則。

佛教在中國原本是一個「外來宗教」,可是在與本土宗教和文化的長期交融中,它逐漸變成了一個完全中國化的宗教,並奠定了儒釋道三教合流的中國文化格局。印順大師認為,佛教在近代中國一度走向衰敗的原因,除了廟產興學的衝擊、西方科學的傳播和基督宗教的擴張等外部因素外,更主要的內在原因則是由於佛教內部長期累積的一些弊端,如逃禪避世、義學凋敝和偏重天神死鬼等等。

印順大師深刻的洞察出,印度佛教走向衰亡的原因除了8世紀印度教復興和14世紀回教入侵外,還有更重要的內在原因,即後期印度佛教(秘密大乘)一步步脫離初期和中期佛教「以人為中心」的原則,蛻變為以「欲界的低級天神」為中心的佛教。

造成這種蛻變的思想根源有三:

1,從對西方阿彌陀淨土的信仰中衍生出的消極避世思想;

2,從婆羅門教的神我觀中發展出的「真常唯心論之末流」及其「佛梵一如」傾向;

3,從其他邪門外道中吸收來的鬼神迷信。

借鑑印度佛教的興衰來縱觀中國佛教之流行,印順發現,漢傳佛教原本沒有像藏傳佛教那樣,從一開始就有「完全天化」的傾向,而是更多表現出印度初期和中期佛教的「聲聞傾向」和「人菩薩法」,但唐宋以後直至清朝末年,由於專修「往生西方阿彌陀淨土」的法門和如來藏一系的經典憑藉其簡便易行和教說通俗而在中國廣傳,從而導致中國化佛教的義理思想和思辨之風日下,而「只求離此濁世」的消極態度和「簡陋貧乏如田舍郎」的修持方法則大行其道。受其影響,後來的佛教各宗派均或多或少地表現出理論上的「至圓」、方法上的「至簡」、修證上的「至頓」三個典型特徵。這三個典型特徵的共同點在於:它們都幻想以極少的功德修行來證得無上的果位,而不願遵循從「人菩薩」人手的平實艱苦的修行法門。在他看來,它們與「印度禪成為中國禪」的過程中出現的老莊化、玄學化一起,構成了佛教在近代走向衰敗的內在原因。

二,對無往而不圓融的反思

在《印度之佛教》一書中印順指出:「《楞伽經》以外道之真常不思議,但由推論比觀得之,即觀生滅無常而推論想像有真常超越之本體,為大梵,為小我。佛教之真常妙覺,則以聖智現證得之。《涅柴經》以外道常、樂、我、淨之大我,系遠聞古佛真常大我而誤解者,彼實未嘗見我。然就印度思潮觀之,則佛梵綜合之勢已成。」

一些中國佛教徒非但沒有汲取印度後期佛教因為「無限的寬容性」走向衰亡的教訓,反而將這種無原則的「圓融方便」及其導致的「佛梵一如」或「天佛一如」傾向當作法寶加以繼承,發展到最後竟然把中國舊有的一切鬼神崇拜之術以及佔卜、咒術、護摩、祈求等民間迷信都當作種種方便而融攝進來,從而嚴重背離了釋尊所創的原始佛法「不共一般神教」的特性和《增一阿含經》中「諸佛世尊皆出人間,終不在天上成佛」的精神。在印順看來,《增一阿含經》的這句話不僅足以反駁當代國學大師梁漱溟等人對佛教「不關心此地、此人」的批評,而且說明了純正的佛法必須是立足於現實人間的人乘正法,而絕不是秘密大乘的「天菩薩法」。

三,對只求離此濁世的反思

印順認為,佛教在近代中國陷入衰落的另一個內在原因在於,某些中國佛教徒因為崇尚簡易的心理及其對淨土信仰的片面理解而產生的一種「至簡」的修行方法,即儘可能地「少求福慧雙修」和「不求自他兼利」,而一心只想著通過念佛等簡易法門來求得阿彌陀佛或彌勒佛的「他力護持」,進而達到「只求離此濁世」的目的。

為了從思想根源上糾正這種「至簡」的修行方法及其導致的逃避現實的態度,他首先對淨土信仰在印度佛教中的起源加以了歷史性的考察。他明確指出,淨土的土字在梵語中的原文是剎土,即世界或地方,所以淨土的本意是沒有汙染的地方。而淨土信仰作為佛教的一個重要法門,並非為大乘所獨有。

因此,中國佛教徒在追求淨土時,不應該只像小乘那樣重視身心清淨,而應同時強調對世界的清淨要求。只有莊嚴世界,福慧雙修,才能逐漸達到圓滿。然而,很多中國佛教徒在談到淨土時,一心只想著往生代表佛果的西方阿彌陀淨土,卻不願關注代表因位時修行的東方阿柴佛淨土,從而也看不到無量的佛果必須從菩薩的智證和理性的徹悟中慢慢修來,變得與一般神教的唯重信仰一樣了。

有些佛教徒乾脆遺忘了這個難以實現的人間淨土,而只剩下求生兜率淨土的願望,甚至認為求生兜率淨土比求生西方阿彌陀淨土還容易。在此思想的支配下,他們變得越來越「少求福慧雙修」和「不求自他兼利」,並最終變成「只求離此濁世」的逃避現實者。

四,對不事漸修和藉師自悟的反思

如何對待在「真常唯心論之末流」的經典的影響下產生的「不事漸修」、「不立文字」和「藉師自悟」的心態?

對於這個問題,印順首先將大乘佛教判定為「性空唯名論」、「虛妄唯識論」、「真常唯心論,,三系,並將中國化佛教的主要宗派禪宗和華嚴宗皆歸於「真常唯心論」一系。對於「真常唯心論」本身,他並沒有全盤否定,但是對於帶有「佛梵一如」特徵的「真常唯心論之末流」,他則在總體上持批評態度。

印順一直認為,達摩所傳的「實相之心」乃至後世禪師所說的「自心是佛」和「即心即佛」等詞句都體現了「即心即性、即寂即照」的真常唯心論的本意。就此而論,他們與華嚴宗並無根本區別。至於後世禪宗不像達摩那樣用真常唯心論的重要經典《楞伽經》來印心,也不意味著他們已然放棄了《楞伽經》中的唯心論,而只是因為禪宗在六祖之後道流南土,多少融攝空宗之方法而已。日子一久,不免數典忘祖了。

禪法早在禪宗「五代相承」的時期便初步形成,並在五祖弘忍的東山法門中得到正式確認。東山法門的禪法有兩大特徵,首先是開始重視禪宗法統之傳承;其次便是正式確立「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的「以心傳心」原則。當六祖慧能開創的南宗禪法興起之後,中國禪宗雖然在表面上出現了一種把《楞伽經》中的「如來禪」與慧能弟子所說的「祖師禪」區分開來的趨勢,但在事實上,這種趨勢卻是對東山法門的兩個特徵的進一步強化。因為一方面,肇始於南宗溈山靈佑門下的「祖師禪」反映了慧能之後的南宗弟子更加注重其「祖師」的地位從而把佛陀本身的律制經教置於次要地位的事實。另一方面,對藉師自悟的「祖師禪」的強調和對出自經文的「如來禪」的輕視又進一步強化了禪宗「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的「以心傳心」原則。

這些因素導致了「融化梵我」和「意向不純,戒行不淨」的弊端,而且更嚴重的是導致了「不事漸修」、「不立文字」和「急求自證」的浮躁心態的出現。 六祖慧能開創的一代宗風「不立文字、教外別傳」其本意固然很好,但卻沒能預知到後來所可能出現的越傳越偏的危險。這種風氣不僅不利於佛教對外界的各種批評做出系統有力的抗辯,而且妨礙了禪師們去潛心研究佛教的義理精髓,從而只能給後人留下一堆難以把握的無頭公案和傳燈語錄。在一些「意向不端、戒行不淨」的禪宗末流中,由此導致的各種混亂粗俗狀況顯得尤為突出。例如,從「師徒互打」發展到「呵佛罵祖」,甚至發展到「逢佛殺佛,逢祖殺祖」等。

五,對老莊化和玄學化的反思

印順認為達摩禪在唐宋之後走向了一種徹底的老莊化和玄學化,這種徹底的老莊化和玄學化主要是通過後世禪宗對法融的牛頭禪的「融攝」而實現的,因為,「牛頭禪的標誌,是道本虛空,無心為道。被稱為「東夏之達摩」的牛頭初祖法融,為江東的般若傳統——本來無,從攝山而茅山,從茅山而牛頭山,日漸光大的禪門。牛頭禪與江東玄學,非常的接近。牛頭宗的興起,是與即心是佛,心淨成佛,印度傳來的東山宗相對抗的。曹溪慧能門下,就有受其影響,而唱出即心是佛、無心為道的折中論調。曹溪禪融攝了牛頭,也就融攝老莊而成為——絕對訶毀(分別)知識,不用造作,也就是專重自利,輕視利他事行的中國禪宗。

佛教的老莊化和玄學化帶來的危害除了訶毀(分別)知識,不用造作,也就是專重自利,輕視利他事行外,還導致了禪宗末流的山林氣息。淨土的本質是重來世、重死後,而不注重今生今世的實際安樂,這可以稱之為來生的佛教。而禪宗則是趨向山林靜修的山林佛教,雖說什麼地方都可參禪,但實際上所有禪宗的叢林都建立在人跡稀少的深山裡面。在這種情形下,重義理的宗派在多圓融、少批判的思想下衰落了,而禪、淨這兩個盛極一時的宗派,卻一個傾向山林,一個傾向來生!二者一個消極,一個悲觀,全都成了忽略現實、脫離社會的佛教。

六,印順大師的對應之道

對中國佛教的異變,印順大師提出了自己的對應之道——建立和發揚人間佛教!

人間佛教的五個現實來源:

1,對《三論》與唯識法門的研究心得;

2,太虛法師的「人生佛教」思想、「人間淨土」理想和「與時俱進思想」;

3,《阿含經》和《廣律》所含的現實人間的親切感;

4,借鑑日本佛學家的治學方法;

5,梁漱溟等新儒家學者的闢佛風尚;

太虛的人生佛教具有兩層意思,第一層是「對治」的意思,即對治中國佛教末流偏重「死」和「鬼」的特徵及其引起的流弊。第二層則是「顯正」的意思,即按照佛教的「人乘正法」去理解和重視現實的人生,並由此修成大乘的菩薩行果。

對人生佛教的這兩層意思,印順是贊同的,但他認為太虛在對治方面做得不徹底,因此要建立一個徹底對治的人間佛教。人間佛教的出發點是人,而不是秘密大乘佛教所宣揚的「泛神化的佛法」。在《佛在人間》和《契理契機之人間佛教》等論著中,印順把「人間佛教」的思想要旨歸納為四方面:

1,核心:人,菩薩,佛——從人而發心修菩薩行,由菩薩行圓滿而成佛。

2,原則:法與律合一、緣起與空性的統一和自利與利他的統一。

3,時代傾向:充滿生命力和增進向上的青年時代、以出世心做人間事的處世時代、以健全的組織來從事利他而自利的集體時代。

4,修持心要:菩薩行應以信、智、悲為心要,依此而修有利於他的,一切都是菩薩行。

相關焦點

  • 大乘非佛說
    佛法真義--大乘非佛說文/星雲大師 佛教的發展演變
  • 人間佛教思想的播種者——印順法師
    (一)人間佛教思想的來源印順法師曾經閱讀《阿含經》,經中說「諸佛世尊,皆出人間,終不在天上成佛也」因此,他深信佛法是「佛在人間,三寶在人間,以人類為本」的佛法。他的人間佛教思想觀念源自於民國初年太虛大師的「人生佛教」。太虛大師的人生佛教是為了對治,糾正當時中國佛教「重死而不重生,重鬼而不重人」的錯誤思想。
  • 印順文教基金會回應一:印順導師反對大乘嗎?
    二、印順導師不但沒有反對大乘,1942年至1946年期間,更站在大乘的立場評駁留學錫蘭之法師輕視中國大乘佛教,並撰述闡明「大乘是佛說論」闢之,可謂「大乘佛教的衛道者」(而不是壞道者、失道者)。而且到八十歲時還聲明:「一直到晚年,立場還是堅持大乘的。」
  • 印順法師,佛教裡一個極具爭議但又繞不開的人
    那麼印順法師到底說了什麼?這就需要從他的《印度之佛教》這本書說起,印順在寫這本書後曾經將前文部分寄給太虛法師看,由於不是整本書,太虛法師看了以後,總體來說還是認可的。從這一段可以看出,印順法師與太虛法師對佛教的定位上有重大分歧。印順法師堅持大乘佛教是在小乘佛教的基礎之上發展出來的,而且他的書中,言語之間總讓人覺得他在暗示「大乘非佛說」。所以太虛法師才特意強調「故大乘經源出佛說,非非佛說,亦非小乘經論紬釋而出」。
  • 印順導師對阿含經的看法——溫金柯
    印順導師可能是中國佛教自有歷史以來,最重視原始佛教的大師級人物。[6]」「所以(大小乘)佛教聖典,不應該有真偽的問題,而只是了義不了義,方便與真實的問題。說得更分明些,那就是隨(世間)好樂,隨時宜,隨對治,隨勝義的問題[7]。」所以最後說:「佛法在流傳中,一直不斷的集成聖典,一切都是適應眾生的佛法[8]。」換句話說,「『佛說』,不能解說為『佛口親說』,這麼說就這麼記錄,而是根源於『佛說』,其實代表了當時佛弟子的公意[9]。」
  • 淨旻法師:論「大乘是佛說」的基本理念
    什麼是「佛說」?所謂佛說,特指釋迦本師「從得道夜至涅槃夜」一代時教中所有的聲教,亦即佛陀語業「正教輪」;同時,凡經佛陀親加印可的弟子說、仙人說、諸天說、化人說等,亦可視為「佛說」。除此之外,古今一切符合三法印標準的微妙善語,統歸「佛法」範疇,非屬「佛說」之列。故不得混亂於廣義的佛說。
  • 大乘佛教的緣起論---孟領
    宗喀巴大師所說的不能依空慧判別大小乘,並不表明二者智慧無差異,以宿命智為例,聲聞僅能通數萬劫,佛則能通無量劫。《大智度論》在空慧的角度也指出了二乘的區別:「欲辯二乘義故佛乘及聲聞乘,聲聞乘狹小,佛乘廣大。聲聞乘自利自為,佛乘益一切。複次,聲聞乘多說眾生空,佛乘說眾生空法空。」以人、法二空界定大乘的智慧,來自般若中觀學,後為瑜伽唯識學所沿承。
  • 《佛說大乘莊嚴寶王經》辨偽
    印度佛教晚期已經密教化,已偏離了如來正軌;傳入西藏之後,與苯教結合,就更嚴重了;而早期流行於西藏的中國禪宗,七八二年「桑耶寺辯論」之後,被禁止傳播;少了正統佛教的對照與修正,密教在封閉的西藏環境裡發展,越來越怪異;尤其後弘期從印度傳入的無上瑜伽及相關經典(密續),以性力派/雙身法的理行為主,被印藏各派祖師們大力提倡、論述、造作,變成了貪執性交樂觸、崇祀鬼神的喇嘛教,脫離了佛教正法而另行其道
  • 星雲大師:值得尊崇的當代佛學泰鬥——永懷印順導師
    乃至後來北京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樸老逝世,我也感慨「人天眼滅」,視為是中國佛教的悲運,因為一個領導中心的形成,實在是不容易。 印順導師圓寂了,我也一樣有著當初太虛大師、法舫法師往生時的哀痛心情,因為印老的思想豐富,立論創新,他對佛學的闡釋常有獨特的見解,他的佛學著作具有深度,可以說是一位佛學上的開悟者。
  • 諷誦《大乘妙法蓮華經》佛訊
    看看《妙法蓮華經》到底「妙」在哪裡?智者大師光講這個「妙」字,三個月還沒講完。 2. 打開《法華經》,嘗嘗「醍醐」的味道!《法華經》在「五味」裡頭,就是「醍醐」,「無上醍醐妙味」。醍醐,據說是世間最稀有的、最妙的一種味道。 3. 體會為什麼《法華經》的地位這麼高,素有「經中之王」之稱。
  • 佛教:印順法師說人「臨終往生」的三種情形,非常精闢!
    由此,佛教勸諭世人要「諸惡莫作,眾善奉行」,爭取輪迴到人間、天上;當然最根本的解決辦法,還是要從佛修行,早證正果,脫離輪迴,究竟解脫!可見,業是因,報是果,由業感報,死生相續,是一切眾生都擺脫不了的。若今身死了,到底哪一種業遭受後報呢?
  • 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的區別?
    從我寫微信公眾號《談佛論道》的原創文章開始,很多粉絲和朋友就問我,你皈依修佛這麼多年,修的是大乘佛教還是小乘佛教呀?
  • 他是近代著名佛教思想家,解行並重的大修行僧,畢生推行人間佛教
    在閩南佛學院開始修學三論,進而研究唯識論,後來讀到《阿含經》與各部《廣律》,有現實人間的親切感、真實感,不似部分大乘經的表現於信仰與理想之中,而深信佛法是「佛在人間」。在初期大乘佛教中,重視的人物是龍樹,對龍樹綜合開闡了智慧、慈悲兼修這點有高度評價。一生著作頗豐,大致分為《妙雲集》、《華雨集》以及單獨專著三大類。曾以《中國禪宗史》一書,獲頒日本大正大學的正式博士學位,為臺灣比丘界首位博士。
  • 《印順法師佛學著作全集》出版座談會在京召開_佛教_鳳凰網
    印順法師博通三藏,造詣精深,一生講學不輟,著述宏富,撰寫、編纂作品四十餘種,先後結集為《妙雲集》(24冊)、《華雨集》(5冊)及《印度佛教思想史》、《原始佛教聖典之集成》、《說一切有部為主的論書與論師之研究》、《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等專著行世。1973年,日本大正大學因印順法師《中國禪宗史》一書的創見而特別授予他文學博士學位。
  • 學誠法師在《印順法師佛學著作全集》出版座談會上致辭_佛教_鳳凰網
    在此,我謹代表中國佛教協會,向三年來為編輯出版《印順法師佛學著作全集》付出辛勞的中華書局和臺灣印順文教基金會表示熱烈祝賀!印順法師(1906—2005),俗姓張,名鹿芹,浙江省海寧縣人。20歲始接觸到佛法,經過四、五年的閱讀思惟,發現自己所理解到的佛法與現實佛教界差距太大,引起了內心的嚴重關切,因此發願說:「為了佛法的信仰,真理的探求,我願意出家,到外地去修學。
  • 再談「大乘非佛說」之感言
    」的話題,認為信奉大乘佛法而出家的僧人,竟然也與南傳部派佛教一樣質疑大乘非佛說,就像船員出海後忽然懷疑自己是否身在船上,令人感覺匪夷所思,用人本經驗理性,作為科學人本理性,所謂客觀公正的立場研究佛法,把學術當義學,或掛著義學的幌子,從事學術的考據,以凡夫之情見解讀佛陀內證的不可思議境界,就如螢火蟲燒須彌山,更是滑天下之大稽,令有大乘信仰者為之噴飯。
  • 弘法寺隆重舉行華嚴共修大會 印順大和尚主法
    弘法寺四眾弟子以香花傘蓋迎請印順大和尚慈悲主法 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海南省佛教協會會長、深圳弘法寺方丈印順大和尚領眾主法,殿內外上千四眾弟子虔誠誦讀大乘經典《大方廣佛華嚴經》,梵音齊唱「華嚴字母」,稽首禮佛。共修、共學、同參同悟華嚴大經。研討義理,增長智慧,積聚福慧資糧,發大乘心,如入因陀羅網境界。 上午八點,華嚴法會正式開始。
  • 大乘佛教與小乘佛教的區別
    因為我們現在已經有了整個佛教發展的一個簡單的脈絡,那麼我們現在要知道什麼是大乘佛教。比如說,我剛才說了,漢傳佛教是大乘佛教,藏傳佛教是大乘佛教,那麼什麼是大乘佛教呢?要成為大乘佛教的話,需要具備什麼條件?這非常重要。
  • 印順大和尚:佛教的「一帶一路」一定大有可為
    佛教是古代絲綢之路上不可或缺的主角之一,當今佛教也應當而且必須主動融入「一帶一路」建設,發揮其在「一帶一路」進程中的文化紐帶作用。那麼,佛教到底該如何助推「一帶一路」 建設?2017年7月15日下午,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海南省佛教協會會長、深圳市佛教協會會長、湖北省佛教協會名譽會長印順大和尚,應棲心圖書館邀請在七塔禪寺報恩大講堂作題為「佛教如何助推『一帶一路』 建設」的主題講座。
  • 魏道儒:人間佛教的實踐樣板是釋迦牟尼佛
    印順法師的「人間佛教」思想具有旺盛的生命力,至今為中外佛教界的眾多領袖所繼承和弘揚。在今天,「人間佛教」已經不僅是一種學術思潮,而且是具有國際影響的佛教適應社會的現代化轉型實踐。我們在這個時候重溫印順法師的舊著作,觀察當前佛教的新開拓,不僅會加深對傳統佛教的理解,也有利於全面認識當今佛教的發展現狀,把握佛教的未來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