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時代周報
時代周報記者 盛瀟嵐 發自上海
2020年僅剩下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回顧今年以來的券業市場,在持續深化改革的同時,從嚴監管絲毫沒有放鬆。
日前,時代周報記者根據證監會及其派出機構(各地證監局)、滬深交易所官網披露的監管措施、行政處罰、市場禁入、行政監管措施、投行違規處罰等「罰單」信息不完全統計,截至12月7日中午,涉及證券公司及其從業人員的罰單共計151張,是去年同期的兩倍以上。其中,出自證監會的罰單32張,出自各地派出機構的罰單113張,出自上交所的罰單6張。涉及行政監管措施,包括警示函、限制業務措施、責令改正措施等,輕則被出具警示函、重則被接管。
值得一提的是,時代周報記者觀察到,淨資本排名前十的頭部券商收到的罰單數接近總量的1/3,合規、投行是罰單的重災區,資管、債券交易、從業人員炒股等也集中暴露問題。
「註冊制下,中介機構作為專業核查驗證的首道防線,承擔的『看門人』職責愈發重要,責任追究一定會進一步加強。」12月4日,國海證券分析師李浩表示。
廣深地區罰單接近四成
時代周報記者統計發現,在證監會各派出機構開出的罰單中,廣深地區最多。其中,廣東證監局開出罰單32張,深圳證監局開出罰單15張,合計佔派出機構罰單總量的41.59%,接近年內券業罰單總和的1/3。排名第二的是上海證監局,年內共開出罰單26張。
為何廣深地區的券業罰單今年尤其多?日前,一位深圳的券商人士對時代周報記者解釋稱,「廣深地區證券公司一直有著敢闖敢衝、創新能力強的特點,業務開展相對激進。兩地證監局今年以來『重拳』出擊,也有助於提升地區內券商的良性發展。」
需要說明的是,廣深地區的罰單中,接近一半集中在兩家券商,其中廣發證券收到16張,中山證券收到7張。
處罰力度上看,廣深地區今年也要更強一些。7月10日,因在康美藥業相關投行業務中違規,廣發證券一次性收到15張罰單,包括公司被採取暫停保薦機構資格6個月、暫不受理債券承銷業務有關文件12個月的監管措施;相關人員被嚴肅追責,其中投行負責人、各項目保代、主辦人等被處以10―20年禁業處罰,分管投行業務的兩位副總被採取官網公開譴責、監管談話措施,堪為年內最重罰單。
中山證券收到的罰單都與內控和內部管理有關,力度也不小。深圳證監局要求其在未來一年內,暫停新增資管產品備案,暫停新增資本消耗型業務,暫停以自有資金或資管資金與關聯方進行對手方交易,包括債券質押式回購交易等。同時,董事長等三位高管被公開譴責,董秘等三位高管被認定為不適當人員,禁業兩年。
頭部券商罰單超過三成
由於廣東證監局、深圳證監局的重拳監管,廣發證券和中山證券也成為了年內目前收到罰單數量最多的兩家券商,分別收到17張和8張罰單。
排名第三的是湘財證券和申萬宏源,均收到7張罰單。湘財證券被湖南證監局於今年8月一次性開出5張罰單。根據監管措施決定書,其涉及的問題有資產管理業務盡職調查過程不夠審慎;公司代銷業務內部管理不夠規範;個別營業部員工開展代銷金融產品業務時未充分說明金融產品風險、未審慎評估客戶購買產品的適當性等。公司被採取責令改正並增加內部合規檢查次數的行政監管措施,同時,資管業務副總、合規總監、經紀業務副總、項目負責人被出具警示函。
申萬宏源的罰單來自兩部分:一是至正股份(603991.SH)持續督導的三位保代未勤勉盡責充分履行審慎的核查程序,收到了3張罰單;二是其運作的申銀萬國天天增1號集合資產管理計劃存在兩項違規,收到2張罰單。這5張罰單均處罰的是從業人員。
此外,還有5家券商年內收到罰單達到或超過5張,分別是江海證券、中郵證券、中信證券、長江證券和恆泰證券。
總體來看,中小券商的罰單數量偏多,但頭部券商也並非無錯。時代周報記者以今年中報淨資本排名前十的券商統計,這些券商共收到罰單48張,接近總量的1/3。
從處罰主體看,證券從業人員為處罰主體的罰單有79張,證券公司、分公司和營業部為處罰主體的有73張,其中有一張罰單同時對公司和個人採取監管措施,另有16家券商因為同一違規事件被監管同時處罰了公司和相關責任人。
上述深圳券商人士認為,近年來監管層越來越重視合規風控,全面從嚴監管,壓嚴壓實中介機構責任。
合規和投行成重災區
在151張罰單中,內控、合規是出現最多的「高頻詞」。時代周報記者統計發現,有57張罰單或多或少與內控合規問題有關。
近年來,券業持續加強合規內控監管。在今年推進的行業文化建設中,一項重要內容就是「合規文化」建設。
「其實,《證券公司合規管理實施指引》早在2017年10月就已頒布,但合規、內控作為風險管理部門,由於不產生直接效益,此前常處於不受重視的邊緣地位。部分券商長期存在合規管理制度不健全,機制不完善,合規管理意識薄弱,合規人員配備不足等問題。」日前,有受訪的券商人士表示。
券商分類監管也在強化合規。今年7月,證監會史上第三次修訂《證券公司分類監管規定》。中航證券分析師胡江對時代周報記者指出,此次修訂對合規的要求更嚴,完善了對證券公司及其人員被採取處罰處分措施的扣分規則,明確了對公司治理與內部控制嚴重失效等情形予以調降級別的依據。
年內因投行問題開出的罰單也較多,達到36張,廣發證券「貢獻」了最大份額。其餘罰單中因盡職調查不充分、未督促發行人或申請人披露重大事項而受罰的最多。
具體來看,有7張罰單涉及科創板項目保代,其中2張罰單涉及杭可科技和寧波容百的4位保代,分別來自國信證券和中信證券,被採取監管談話措施;另有5張罰單涉及創鑫雷射、諾康達、光通天下、金達萊和連山科技的10位保代,分別來自海通證券、德邦證券、申萬宏源、招商證券和光大證券,被予以監管警示,上述5張罰單均來自上交所。
還有3張罰單涉及新三板,5張罰單涉及債券承銷。日前因未審慎調查山東金茂紡織化工集團有限公司關聯方及關聯關係、對外擔保等事項,中山證券及項目負責人又收到山東證監局的罰單。
與債券交易相關,券商年內收到16張罰單。因研報發布問題吃罰單的情況也開始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