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監管」仍是銀行業關鍵詞全年13張千萬級罰單涉及這些違規高發區

2021-01-10 東方財富快訊

截至2020年12月31日,銀保監會和各地銀保監局針對銀行業開出超900張罰單,處罰金額超過9.45億元(註:罰單統計以作出處罰日期為準)。

其中,銀保監會對銀行及從業人員共罰款約4.62億元,各地銀保監局對銀行以及從業人員共罰款約4.83億元(註:統計不含各地銀保監分局開出的罰單)。

「千萬」級罰單共13張

從銀保監局、各地銀保監局開出的「千萬」級罰單來看,共12家銀行被罰,另外,銀保監會溫州監管分局也在2020年開出1張「千萬」級罰單。

13張罰款金額上千萬的罰單涉及銀行包括民生銀行、浙商銀行、建設銀行、農業銀行、廣發銀行、中國銀行、中國工商銀行襄陽分行、中信銀行、上海銀行、興業銀行、上海浦發銀行、北京銀行以及交通銀行溫州分行,合計被罰約6.076億元。

值得注意的是,13張罰單中,2張罰單金額上億。其中,民生銀行領到全年罰款金額最大罰單,被沒收違法所得296.47萬元,罰款1,0486.47萬元,罰沒合計1,0782.94萬元,作出處罰日期為2020年7月14日。浙商銀行被罰款1,0120萬元,作出處罰日期2020年7月13日。

2家銀行為何領到「億元」罰單?

銀保監罰決字〔2020〕16號內容顯示,浙商銀行因違背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銀行業監督管理法》第二十一條、第四十六條第(五)項規定和相關審慎經營規則的規定,存在關聯交易未經關聯交易委員會審批、對上海分行理財業務授權混亂、通過保險資管計劃協助他行將存放同業款項轉為一般性存款、通過違規發售理財產品實現本行資產虛假出表、不良資產虛假出表等共計31項違法違規事實。

銀保監罰決字〔2020〕43號內容顯示,民生銀行因30項違法違規事實,涉及為「四證」不全的房地產項目提供融資、多名擬任高管人員及董事未經核准即履職、年報信息披露不真實、違規轉讓不良資產等方面,違反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銀行業監督管理法》第二十條、第二十一條、第四十六條第(一)、(五)項,《中華人民共和國商業銀行法》第四十條、第五十五條、第七十四條規定和相關審慎經營規則。

另外,在「千萬」級罰單中,引起較多關注的是對中國銀行的行政處罰,該行因「原油寶」事件被罰款5050萬元。(詳細報導:「原油寶」事件處罰結果出爐:中行領5050萬元罰單,全球市場部總經理等4人被警告並罰款 )

涉房、公司治理成違規高發區

在銀行的違法違規行為中,涉及的業務包括存貸業務、同業業務、理財業務、涉房業務、公司治理等多方面。

其中,銀行資金違規流向房地產仍是2020年監管重點關注的領域之一,從銀行被處罰的違規行為可以發現,個人貸款資金、對公貸款資金、理財資金、同業資金等均存在違規流向房地產的現象。

據界面新聞記者統計,在上述13張罰金超過千萬的罰單中,就有8家銀行的違規行為涉及房地產領域。

「目前,我國房地產相關貸款佔銀行業貸款的39%,還有大量債券、股本、信託等資金進入房地產行業。可以說,房地產是現階段我國金融風險方面最大的『灰犀牛』。」銀保監會主席郭樹清在近期發表的《完善現代金融監管體系》一文中指出,房地產與金融業深度關聯。

早在2020年1月初,銀保監會發布的《關於推動銀行業和保險業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指出,銀行保險機構要落實「房住不炒」的定位,嚴格執行房地產金融監管要求,防止資金違規流入房地產市場,抑制居民槓桿率過快增長,推動房地產市場健康穩定發展。

值得注意的是,在2020年的銀行罰單中,商業銀行的公司治理、內控管理是也是監管尤為關注的問題之一,此前部分暴露了較大風險的銀行機構,在公司治理方面均存在嚴重漏洞。

在「千萬」級罰單中,較為典型的案例是交通銀行溫州分行,該行因內控管理嚴重缺失、客戶經理利用職務便利辦理虛假抵押貸款,被銀保監會溫州監管分局罰款人民幣2820萬元,作出處罰日期是2020年11月3日。

「低效的公司治理確實是當前我國銀行保險機構尤其是諸多中小機構風險事件的主要根源。」2020年12月31日,銀保監會相關負責人在答記者問中強調。

當前,公司治理問題已經引起監管的重視。據了解,針對當前公司治理領域存在的突出問題,2020年銀保監會主要開展了四方面的工作。

一是發布《健全銀行業保險業公司治理三年行動方案(2020-2022年)》,系統提出了三年內公司治理監管和改革的藍圖,按照標本兼治、分類施策、統籌推進的原則規劃各項重點工作。

二是加速彌補公司治理監管制度短板。研究制定可供銀行保險機構共同遵循的統一的公司治理準則。針對大股東行為、關聯交易、薪酬扣回、董事監事履職評價等若干重點問題,分別制定專項監管規制。建立銀行保險機構股權管理不良記錄系統。

三是組織開展覆蓋全部商業銀行和保險機構的首次公司治理監管評估。從黨的領導、股東治理、董事會治理等8個維度進行綜合評級,評級結果作為監管部門實施分類監管的重要依據。

四是開展股權和關聯交易專項整治「回頭看」及「資本不實和股東不實」排查,覆蓋4600餘家法人機構,查處股權違規問題3000多個。分兩批次向社會公開違法違規情節嚴重的47家股東名單。

(文章來源:界面新聞)

相關焦點

  • 2018全年開具超3800張罰單 2019銀行「嚴監管」仍為主旋律
    2018年對銀行業來說可謂「跌宕起伏」,2018年也是「嚴監管」執行貫徹最徹底的一年,2018年全年銀保監系統對銀行業金融機構開具超3800張罰單,其中涉及貸款管理問題、票據業務違規、同業投資違規、理財銷售違規等多個領域。在監管格局的重塑下,展望2019年,強監管仍將繼續,隨著穿透式監管的逐步深入,銀行的潛在風險將會有所緩解,整體槓桿率也將呈現穩中有降的趨勢。
  • 銀行業2019年罰單1531張、罰款8.08億 轉型陣痛仍在持續
    來源:十字財經作者:李意安2019全年,銀行嚴監管態勢仍在持續深化。據銀保監會網站披露信息統計,2019年全年,銀行罰單數量1531張(銀行系租賃機構罰單未納入在內),處罰總金額達到8.08億。相較於2018年銀保監會對銀行業開出超2000張罰單和超逾20億的處罰金額,2019年的罰單數量和處罰金額整體下滑較為明顯,但期間百萬級罰單出現次數頻仍,甚至出現了不乏千萬元級罰單。近年來,銀行監管態勢整體收緊,金融創新不再是行業發展的主題。2018年初,銀監會發布《進一步深化整治銀行業市場亂象的意見》,此後將近兩年的時間裡,罰單如雪片下。
  • 2020年銀行業罰單一覽:3800餘張罰單罰超15億 千萬級別罰單頻現
    銀行業監管力度持續加強。企業預警通App顯示,2020年,銀保監會及各級銀保監局共披露了3878張罰單(以銀保監會官網公示日期計,下同),合計被罰約15.42億元,罰單數量與數額均超過去年全年,且多家銀行單筆罰款金額超過千萬。  從罰單數量看,下沉至各地的農商行為領取罰單的主力軍。
  • 信貸強監管持續升級 嚴防違規「輸血」樓市
    銀行業強監管「威力」延續。《經濟參考報》記者據銀保監會官網統計,截至11月末(以罰單披露時間計),銀保監會及其派出機構對各類型銀行業機構(不含個人)已累計開出罰單近2000張,罰金金額已突破10億元,遠超去年全年。其中過億罰單兩張,超千萬罰單12張,百萬級罰單數量超過百張,與去年同期相比近乎翻倍。
  • 上半年監管對商業銀行開524張罰單 中信銀行2020萬罰單居首
    來源:資本邦原標題:上半年監管部門對商業銀行開罰單達524張,中信銀行2020萬元罰單居首!7月13日,資本邦獲悉,2020年上半年,監管對銀行業的處罰力度有所緩和,但金融嚴監管的態勢依然持續。據不完全統計,截至6月30日(以作出行政處罰決定的日期為準),包括銀保監會、銀保監局、銀保監分局在內的監管系統統計,對商業銀行(不含個人)開出的罰單數量達524張,金額累計約2.87億元人民幣,千萬元以上的罰單僅中信銀行。
  • 年內銀行大額罰單頻現 房地產金融仍是監管重點
    今年以來,金融業強監管態勢持續。從前11個月整體處罰情況來看,銀行罰單總體呈現出「數量多、金額大」的特點。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來銀保監系統開出的大額罰單逐漸增多,特別是今年以來,百萬元級、千萬元級甚至億元級罰單屢見不鮮。
  • 銀行也有人嚴管,銀保監會2億巨額罰款,21張罰單開給了哪家銀行
    2021年伊始,銀保監會就開出了一大巨額罰單,銀行業嚴格監管其實已是常態,高規格處罰更是經常有。巨額罰單又來了2021年1月8日,銀保監會一口氣開出21張罰單,這也是今天開出的第一批罰單。此次對7家金融機構共計處罰1.995億元。
  • 中信銀行連續三年罰單金額達兩千萬級 支持實體經濟不力教訓慘重
    中信銀行連續三年罰單金額達2000萬級2020年上半年,監管對銀行業的處罰力度有所緩和,但金融嚴監管的態勢依然持續。發現網統計的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6月30日,銀保監會系統對銀行業金融機構累計開出罰單1151張,罰單金額共計3.17億元。
  • 上半年銀監系統開出12張千萬級罰單 浦發銀行「連挨板子」
    中新經緯客戶端7月10日電(熊家麗)今年上半年,銀行業罰單數量密集,據中新經緯客戶端(微信公眾號:jwview)統計,截至6月30日,各級銀監部門共披露1668張罰單,其中中國銀保監會披露10張,各級銀監局披露532張,銀監分局披露1126張,累計罰沒金額超14億元。
  • 又見巨額罰單!農行、建行合計被罰逾9200萬元,共計32項業務違規,更...
    嚴監管下又見大罰單!8月28日,銀保監會一連公布11張罰單,涉及農業銀行和建設銀行。對農業銀行罰沒5315.6萬元,對建設銀行罰款3920萬元,多名責任人員被處以警告、警告並處罰款5萬元或終身禁止從事銀行業工作。
  • 銀保監會年內開2000張罰單,涉房貸款是重點
    特殊的2020年行進過半,隨著「嚴監管」步入常態化,銀保監系統也進一步加大了對銀行業、保險業、信託業違法違規行為的處罰力度。
  • 2020券業嚴監管鏡像:罰單超150張 廣深重拳出擊
    日前,時代周報記者根據證監會及其派出機構(各地證監局)、滬深交易所官網披露的監管措施、行政處罰、市場禁入、行政監管措施、投行違規處罰等「罰單」信息不完全統計,截至12月7日中午,涉及證券公司及其從業人員的罰單共計151張,是去年同期的兩倍以上。其中,出自證監會的罰單32張,出自各地派出機構的罰單113張,出自上交所的罰單6張。
  • 銀監會8月公布罰單174張 花旗銀行收單筆千萬巨額罰單
    千龍網北京9月1日訊 據記者統計,8月份銀監會公布的銀監系統罰單共計174張,涉及信貸業務的罰單最多,佔到64%。罰單數與7月份的225張相比有所減少。174張罰單中,單位罰單110份,個人罰單64份。有45張處罰到相關負責人,佔當月罰單總數的26%左右,其中取消董(理)、事、高級管理人員任職資格的3人,被處罰款的24人。
  • 涉13宗罪!銀保監會對中信銀行開出千萬級罰單
    中新經緯客戶端8月9日電 銀保監會網站9日公布兩張罰單,處罰單位分別是中信銀行(601998)和中國郵政儲蓄銀行,罰沒金額超2363萬元。其中,中信銀行因未按企業劃型標準將多家企業劃分為小微型企業,報送監管數據不真實等13項違法違規行為,「吃下」2223.6677萬元罰單。
  • 工行「領銜」,2019年銀行都吃了哪些罰單?
    來源:財經國家周刊文/《財經國家周刊》記者 劉秋娜2019年,金融嚴監管一直延續到最後一天。12月31日,中國銀保監會官網公布了76張罰單,為這一年的行政處罰畫上句號。其中,規模最大的「宇宙行」工商銀行以196張罰單居數量之首。從具體原因來看,貸後管理、內控失守、騙貸是各家銀行被罰較多的原因。業內人士分析,2020年,金融嚴監管的勢頭並不會放鬆,銀行業將轉向更加精細化的經營與管理。
  • 二季度114家保險機構被罰 遼寧省開具罰單數量最多
    完善公司治理對於二季度銀保監系統開出的344張罰單中,普華永道分析稱,338張罰單(佔約98.3%)涉及罰款;281張罰單(佔約81.7%)涉及警告;9張罰單(佔約2.6%)涉及撤銷高管任職資格;7張罰單(佔約2.0%)涉及停止接受新業務;1張罰單(佔約0.3%)涉及吊銷業務許可證。
  • 兩萬億大行連收5張罰單!員工私售理財產品、違反審慎經營規則...
    11月25日,上海銀保監局一口氣公布8張罰單,其中5張開向上海銀行,違規問題涉及績效考評管理嚴重違反審慎經營規則、未按規定延期支付2017年度績效薪酬、員工私售理財產品等行為。值得注意的是,有一名直接責任人被終身禁止從事銀行業工作。
  • 二季度開罰單382張 保險監管懲處力度空前
    二季度,銀保監會系統共依法對保險業273家次機構作出382家次行政處罰,查處違規行為356項次,處罰425人次,罰款6369.7萬元,撤銷任職資格12人次,責令停止接受新業務14家次,吊銷業務許可證2家次。力度空前的懲處折射出保險業「打掃屋子再請客」的監管思路。從持續發出的監管函及罰單來看,各級保險監管部門始終保持嚴打高壓態勢,嚴懲重處將成為保險業市場亂象治理的常態。
  • 銀保監會對中信銀行開出超2000萬元罰單
    8月9日,中國銀保監會公布中信銀行與郵儲銀行的行政處罰信息,其中中信銀行被開出超過2000萬元巨額罰單。罰單顯示,中信銀行股份有限公司存在未按規定提供報表且逾期未改正;錯報、漏報銀行業監管統計資料;未向監管部門報告重要信息系統運營中斷事件;信息系統控制存在較大安全漏洞,未做到有效的安全控制等13項違規事實,被沒收違法所得約33.67萬元,罰款2190萬元,合計約2223.67萬元。
  • 新浪支付 裕福支付等六家機構違規 商銀信「吃」億元罰單
    中國消費者報訊(記者聶國春)為加強支付機構監管、規範支付行業發展,央行營業管理部近日對6家支付機構處以逾1.78億元罰款。其中,對商銀信支付服務有限責任公司開出國內支付機構最大罰單——近1.16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