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日報數字報-海南耐鹽水稻「花開」惡鹽灘

2020-12-24 海南日報數字報
  文\海南日報記者 況昌勳

  目前,我國的鹽鹼地面積已達到1.5億畝,並且每年還在以數萬畝的面積在增長。

  由於缺少耐鹽作物品種,大部分鹽鹼地處於拋荒狀態,如果能夠開墾1億畝,就可以解決1億人口的糧食供給問題。

  2014年,超強颱風「威馬遜」和颱風「海鷗」襲擊海南,導致海水倒灌,讓文昌上萬畝農田變鹽鹼地。而在海峽的對岸,廣東省湛江市遂溪縣種植的「海稻86」水稻品種,雖經歷颱風、海水倒灌,依然長勢良好,引發媒體關注。

  其實,培育能在惡鹽灘上種植的作物,一直是不少專家學者致力的事業。

  海南大學教授林棲鳳、李冠一自1992年以來一直致力於耐鹽植物分子育種研究,1996年列入國家「九五」重點科技攻關計劃,選育了一批導入外源DNA、用海水灌溉,耐鹽能力明顯增強的番茄、茄子、辣椒、豇豆和水稻的新種質材料。並與湖南農科院水稻研究所經過7年研究得到海湘系列耐鹽水稻品種。

  2014年,「海湘030」在江蘇鹽城沿海灘涂基地試種50畝,10月21日,經專家現場測算,理論產量達到403.4公斤/畝。

  稻穀「喝」海水長大

  湛江農民培育出「喝」海水長大的稻穀,引發不少媒體的關注。

  去年4月,「海水稻」培育者陳日勝以「海稻86」品種名,向農業部申請品種權。9月1日,該品種正式在農業部「農業植物新品種保護公報」上公布。10月18日下午,農業部海水稻專家現場考察「海稻86」的耐鹽鹼性,經農業部等海水稻專家現場考察,該品種被認為是一種特異的水稻種質資源,具有很高的科學研究和利用價值。

  由於遭受颱風「威馬遜」和「海鷗」襲擊,湛江多地發生強降雨,海水倒灌。陳日勝租種的許多鹽鹼地處於低洼地,也受到海水連續多日浸泡。陳日勝說,「海稻86」不僅毫髮無損,還長高不少。

  陳日勝介紹,「海水稻」發現於1986年,他從湛江農業專科學校畢業後,與恩師羅文烈一起到遂溪海灘邊察看紅樹林的生長情況時,發現一株2米多高,看似蘆葦、卻又結著穗子的植物。

  「憑直覺,我覺得那是稻子。成熟的稻穗是金黃色的,而它卻是青白色的,穗子頂上還有一小撮寸把長的芒刺,看上去又有點像麥子,撥開一看,竟是紅顏色的像米又像麥的顆粒。」陳日勝說,羅教授將這株稻穗上的522粒種子取下,交給他培育。

  經過28年的努力,陳日勝將海稻種植面積擴展到3000畝,產出的紅米受到市場熱捧。但是,海稻一年只長一造,畝產也僅300斤—400斤。

  海南耐鹽水稻畝產突破800斤

  耐鹽水稻的研究,是許多科學家致力的方向,其中就有海南大學教授。

  2014年10月21日,耐鹽水稻現場考察觀摩會在江蘇鹽城召開,匯集中國工程院院士朱英國、陳溫福,海南大學教授林棲鳳、李冠一,揚州大學教授張洪程等中國水稻領域權威專家。

  來自全國8種耐鹽水稻,在江蘇陸續成熟,它們將在沿海灘涂地上,角逐耐鹽「本領」,其中就包括由林棲鳳、李冠一與湖南農科院水稻研究所原所長、研究員何登驥研究得到的「海湘030」。

  其中,在大豐市金海農場試種了耐鹽水稻「海湘030」、「鹽稻160」、「鹽稻10號」、「鹽稻11號」和「鹽稻12號」。金海農場,為江蘇沿海地區農科所的沿海灘涂農業技術研究與示範基地,水田鹽分含量0.3%以上,最高達1%左右。2014年示範種植耐鹽水稻100餘畝,其中海南大學與湖南省水稻研究所合作育成的耐鹽秈稻「海湘030」50多畝。

  林棲鳳介紹,一般水稻的耐鹽極限為0.06%-0.1%。現場觀察發現,各品種長勢良好,群體整齊一致。「海湘030」和「鹽稻12號」表現最為優秀。經測產,「海湘030」理論產量達403.4公斤/畝。

  這不是海南耐鹽水稻第一次「出風頭」。

  2013年,瓊湘科學家聯合研究得到的「海湘030」、「海湘016」、「海湘121」就在鹽城試種。當年10月記者隨科學家前往鹽城驗收時,在50畝鹽分濃度為0.3%的灘涂田裡,看到三個品種耐鹽水稻,均已變黃抽穗,枝頭掛滿了穀粒。在16個品種展示中 ,「海湘030」表現最好,產量與鹽城農科院研究的165耐鹽水稻品種並列第一。

  而另外一塊鹽分濃度達到0.7%-1.05%的灘涂田中,海湘系列的三個品種在眾多耐鹽水稻品種中表現更是突出。20多個耐鹽水稻和對照水稻,有的全部枯死、有的發黃枯萎、有的沒有抽穗結實,而海湘系列的三個品種均能夠正常生長,綠葉百分比達到60%以上,並抽穗結實,其中「海湘030」表現最好,成為耐鹽「冠軍」。

  鹽鹼地是糧食生產後備土地

  地球表面水資源約佔地表的70%,淡水資源僅佔其中的1.6%,陸地還分布著大面積不能耕種的鹽地。

  林棲鳳介紹,目前,我國的鹽鹼地面積達到1.5億畝,並且每年還在以數萬畝的面積增長,由於缺少耐鹽作物品種,大部分鹽鹼地處於拋荒狀態,如果能夠開墾1億畝,可以解決1億人糧食問題。

  「可以說鹽鹼地是我國非常重要的糧食生產後備土地。」林棲鳳、李冠一說,隨著我國人口增長以及耕地面積的減少,培育耐鹽作物,開發利用大面積鹽荒地和鹹水資源來發展農業,已經刻不容緩。

  1992年,林棲鳳和李冠一開始致力於耐鹽植物分子育種研究。1995年,海南大學生物科學技術研究所成立。1996年,林棲鳳和李冠一申報的耐鹽植物分子育種研究,被列入國家「九五」重點科技攻關計劃。

  2001年06月14日的《人民日報海外版》刊文:「中國科學家日前在此間宣布,他們已在全世界首次成功培育出可在海灘上種植、用海水直接澆灌生長的作物,並已將種子傳到第四代。主持該項目的海南大學教授林棲鳳說,他們將耐鹽植物分子通過花粉管通道導入到西紅柿、茄子、豇豆、辣椒四種淡水蔬菜中,大大提高了它們的耐鹽性。」

  當年,著名科學家、分子育種理論與技術創始人周光宇教授稱,這一巨大成果對解決淡水資源嚴重匱乏、人口爆炸、耕地日趨減少的世界性難題,具有開拓性的時代意義,「為國際耐鹽植物分子育種的發展作出了跨世紀貢獻。」

  從2007年起,兩位專家開始研究耐鹽水稻,又獲得了重大成績。

相關焦點

  • 海南耐鹽水稻大田試驗獲豐收,最高畝產逾400公斤
    海南耐鹽水稻大田試驗獲豐收,最高畝產逾400公斤 近日,由海南省耐鹽作物生物技術重點實驗室承擔的國家科技支撐計劃子課題「耐鹽南方秈稻新品種選育與示範」項目第二年大田試驗取得可喜進展,幾個耐鹽水稻新品種在含鹽量
  • 湛江農民28年繁育耐鹽水稻 海南或在鹽漬地試種(圖)
    10月18日下午,「海稻86」耐鹽鹼性得到農業部水稻專家初步認可。10月20日,經DNA權威機構驗證,該水稻屬於新品種。該稻穀問世引來全國關注。更值得關注的是,該水稻在經歷了「威馬遜」和「海鷗」導致的海水倒灌之後,依然長勢良好。目前,「海稻86」在海南有試種。
  • 海南日報數字報-我們與春天同行
    與海南共同成長  63年前的1950年5月7日黎明,中國人民解放軍渡海解放海南第七天。  在海口市新華南路臨街一幢兩層小樓裡,一張張散發著油墨芬芳的報紙在這裡開印,印刷機有節奏的咔嚓聲,即便在60多年後的今天,仍然讓當年的老報人覺得「是如此清脆悅耳」。她的名字叫《新海南報》,是海南日報的前身。
  • 海南日報數字報-淡水蔬菜喝海水長大
    文\海南日報記者 王玉潔 實習生 劉妞   鹽鹼地一直都是農民和農業的夢魘。  是什麼樣神奇魔法,讓海水倒灌後的鹽漬地種出了莊稼和蔬菜?種下去的作物能長得好麼?那些能「喝」海水的蔬菜究竟是何方神聖?
  • 海南日報數字報-南海之濱「藍莓」花開
    六國國花分別為:中國的牡丹花、泰國的金蓮花、柬埔寨的隆都花、緬甸的紫檀花、寮國的雞蛋花、越南的蓮花,既體現了「花開富貴、欣欣向榮」的美好祝願,又呼應了「同飲一江水,命運緊相連」的會議主題。  這份美好的祝願,並不僅僅體現在服裝上,它更一步步走進瀾湄合作機製成員國人民的生活。
  • 海南日報數字報-海南嘉木話桄榔
    文\海南日報記者 單憬崗 圖\海南日報記者 蘇曉傑  今年是蘇東坡登陸海南920周年,這位在海南留下眾多美好逸事的北宋大文豪
  • 海南日報數字報-新加坡的「海南生活」
    試試儂店裡的『歌碧歐』和咖椰包羅,比起海南的味道怎麼樣?」7月29日下午,「老爸茶」店裡的幾位七旬老人,圍坐一桌,每人面前一杯被他們稱為「歌碧歐」的咖啡,和一碟蘸著椰絲椰蓉的甜麵包。他們或講文昌話或講瓊海話,你一句我一句,聊著關於海南的事情。  這些喝「老爸茶」的老人,得知我們是海南日報來採訪的記者,非常熱情。其中一位有著儒雅氣質的老人,招呼我們落座。
  • 海南日報數字報-一片丹心著風雲
    ,到大型紀錄片《遇見海南人》在全球90多個國家和地區播出、斬獲國內外12項大獎;從海南日報開啟《絲路話古今、尋夢萬裡行》大型跨國採訪活動,到博鰲亞洲論壇2016年年會期間所彰揚的海南精神、海南文化,讓人更加清晰看到一個開放包容、自信圖強的海南。
  • 海南日報數字報-海南黑山羊:肉香味美 「羊」名天下
    東山羊就是在萬寧東山嶺放養的海南黑山羊。據傳,早在宋代東山羊就被列為皇室貢品,而今早已名聞四海。  近日,海南日報記者來到位於萬寧東山嶺腳下的源生態東山羊產銷農民專業合作社,在合作社的羊舍裡,上百隻毛色黑亮的東山羊圍繞著工人來回打轉。  「我們一般早上投餵料,下午野外放牧。」
  • 海南日報數字報-海南人在馬來西亞
    ——編者按  12月14日,由馬來西亞海南會館聯合會副總會長、檳城海南會館主席林秋雅拿督帶隊,馬來西亞文化交流團一行36人,在海南大學舉行了學術交流、文藝演出等活動。此後,來賓們還將趕赴三亞進行文化交流活動,其中包括探訪三亞回輝村。
  • 海南日報數字報-鍛造海南咖啡真味道
    文\海南日報記者 鄧鈺  儘管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海南咖啡便名聲在外,盛名之下的海南咖啡產業
  • 海南日報數字報-無法割捨的海南滋味
    文\海南日報記者 劉夢曉  海南人的清晨,從一碗熱騰騰的粉湯開始。佐料豐富的粉湯,鮮、香、鹹,滋味飽滿。但若要說到味道的層次,還需再加一抹辣,才能夠真正讓味蕾得到滿足,打開一天的食慾。
  • 海南日報數字報-曼谷街頭的海南味
    泰國,在這個51.3萬平方公裡土地上生活的6800多萬人口中,有600多萬華人華僑,其中祖籍海南的華人華僑有150萬人左右。上千年來,他們乘坐船隻,沿著海上絲綢之路,漂洋過海,在泰國紮下了根。  在曼谷生活的瓊籍華人華僑在融入當地社會與生活中時,也帶來了不少海南文化,兩種文化互相融合,衍生出一派散發著「泰香」的海南味。「泰籍海南味」,是曼谷不少街巷中真實的一面。
  • 海南日報數字報-當代海南論壇'2014冬季峰會徵文公告
    海南省社會科學界聯合會擬於今年12月中上旬召開當代海南論壇冬季峰會,學習貫徹十八屆四中全會精神,全面推進法治海南建設,為此特組織徵文。有關事項如下:  1、徵文主題: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與法治海南建設。  2、論文要求:所寫論文(對策建議)應理論聯繫實際,突出前瞻性、針對性和可操作性;每篇3000—5000字。論文末尾註明作者所在單位、職務、職稱和聯繫方式。
  • 海南日報數字報-海南的無價瑰寶
    文\本刊特約撰稿 溫波  海南南海熱帶海洋生物及病害研究所所長陳宏宣稱發現新的珊瑚物種。
  • 海南日報數字報
    「常常牽掛 /海南老家 /椰風海韻 /綠樹繁花 /雨打芭蕉說不完的情話 /愛人送我在椰子樹下 /夢裡常回 /海南老家 陽光沙灘/ 海角天涯 /春光四季喝不夠老爸茶 /愛人等我在椰子樹下。」一首《海南老家》的歌詞,充滿了對海南的認同感。這首歌的歌詞,並不是一位土生土長的海南人所作,而是出自於一位國內資深策劃人、新銳詞作家蔣平之手。
  • 海南日報數字報-百花嶺春來百花開
    文\海南日報記者 李夢瑤 圖\海南日報記者 蘇曉傑  「樹木開花,謂之華。」
  • 海南日報數字報-星空海南 光影豐饒
    本報三亞12月3日電 (記者李豔玫)「這是海南島國際電影節最獨特的一面,也是我最期待的。
  • 海南日報數字報-海南花卉引種故事
    文\海南日報記者 單憬崗  海南作為熱帶島嶼省份,又地處雨量充沛的南海中,熱帶雨林發育極為茂盛,因此萬物生長,各類花卉資源豐富。那麼,到底海南有多少花卉資源呢?其中,多少是本地土生土長,多少是北花南移,多少是外花歸化的呢?
  • 海南日報數字報-高顏值有擔當的海漂植物
    文\海南日報記者 單憬崗  「海漂植物是濱海植物群落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較高的觀賞價值和生態價值。」海南大學園林園藝學院院長宋希強說,海漂植物可以廣泛地應用於園林景觀營造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