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平定烏桓之亂,還留下一首千古名篇?三國頭號英雄非他莫屬!

2021-01-18 白馬晉一

文:立早閒人(白馬晉一原創團隊成員)

眾所周知,《步出夏門行》是魏武帝曹操在建安十二年(207年)率領大軍徵伐烏桓的途中所寫的組詩。《觀滄海》是其中一首。這首詩是曹操在北徵烏桓,得勝回師途中時寫的。

烏桓,中國古代北方遊牧民族之一。魏晉以後,烏桓中部分與鮮卑、匈奴等融合成為鐵弗劉氏或獨孤氏,後發展為赫連勃勃建立的十六國時期胡夏國;部分被同化於漢族,姓氏相繼出現郝氏、劉氏、張氏、王氏、魯氏等;部分隨著鮮卑的強大而融合入鮮卑,最終隨鮮卑漢化而同化於漢族。

東漢末年,烏桓成為中國東北方的大患。《資治通鑑·漢紀五十七》記載:烏桓乘天下亂,略有漢民十餘萬戶。遼西烏桓蹋頓尤強,為紹所厚,故尚兄弟歸之,數入塞為寇,欲助尚復故地。曹操之所以帶兵徵討烏恆,是因為烏桓在建安十一年(206年)攻破幽州,俘虜了漢民十餘萬戶。同年,袁紹的兒子袁尚和袁熙又勾結遼西烏桓首領蹋頓,屢次騷擾邊境。

由此可見,烏桓已然成為東漢帝國東北境的不安定因素。

曹操,作為東漢帝國的大將軍。大將軍,古代領兵的最高統帥,是將軍的最高封號,職責是統兵徵戰,開疆拓土。面對烏桓兵犯東漢邊境,曹操在郭嘉的建議下,力排眾議,決定以身犯險,率兵徵討烏桓,保境安民。當然,這對立志匡扶天下的曹操而言,是職責所在。作為具有雄才大略又英明神武的一代天驕,目睹到山河壯麗,江山錦繡,由然激發出指點江山,激揚文學,從而立志要收復河山,統一國家。而《觀滄海》一詩,正是在這樣情境下完成的。

詩歌講究情景交融,詩中的景物,都是為了烘託氣氛,抒發感情服務。情景交融,在文學理論上,就是意境創造的表現特徵。近代評論家王國維說:「文學中有二元質焉:曰情,曰景。」情,指作者的感情,情緒或思想,想法等主觀的內蘊實質,是作品主旨;景,指人所遇,所想、所見「人、事、物、景」所構成的社會生活圖景。因此,景是一種客觀存在,在詩歌中對生活再現體的反映,是承載主旨的形象。譬如詩歌裡「東臨碣石,以觀滄海」一句,正是承載主旨的作用,魏武帝豪邁之情,躍然紙上。

王國維又說:「一切景語皆情語。」也就是說,所有寫景的詩句都在寫情。因此,意境的創作就是把二者集合起來的藝術。物境雖美,但情境更佳。從《觀滄海》的詩面文字看,只是描繪生機勃勃的大海風光。但詩歌最貴在於一個「情」字,真諦在於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詩歌中「情」,是詩人在詩歌裡面表達出來的情感。因此,《觀滄海》表面上是在寫滄海的美麗而壯觀的風光,實際上是在歌頌祖國壯麗的山河,透露出作者熱愛國家的感情。這就是詩的情境所在。該詩句句寫景,卻又句句抒情,借景抒情,把眼前的海上景色和自己的雄心壯志很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字裡行間,可處處感受作者的理想抱負。

當然,曹操的理想抱負和遠大格局,在他諸多詩歌裡多有體現,應該說,這也成了不少讀者喜歡他的原因。譬如另一名篇《短歌行》,就有「周公吐哺,天下歸心」的情感述求。可惜的是,曹操生錯了年代,他遇到了同樣胸懷抱負的劉備孫權合力阻擊。赤壁之戰後,天下三分格局已定,曹操已無力南下,誠如《三國演義》開篇詩句,「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相關焦點

  • 曹操一戰平定了北方的烏桓叛亂,從這一點可稱為「民族英雄」
    綜觀曹操,文武兼資,是三國時第一流的政治家、軍事家,還是一個詩人。他比所有的對手都要勝人一籌,毋庸置疑是一位英雄。曹操惟才是舉,御將有方,以弱克強,統一了北方。曹操總攬樞要以後,清吏治,抑豪強,整齊民俗,使殘破的北方日漸恢復,奠定了北方統一南方的物質基礎。
  • 曹操遠徵烏桓,寫下了一首詩,名氣堪比《出師表》,不少人都會背!
    曹操遠徵烏桓,寫下了一首詩,名氣堪比《出師表》,不少人都會背! 他寫的詩詞非常有氣勢, 如果用四個字形容的話那就是, 霸氣外洩!
  • 千古詩人第一之祖 曹操的這三首詩句句經典!
    曹操的詩作內容充實,真情自露,既沒有漢大賦那種鋪陳浮華的舊習,又沒有「古詩」的低回哀怨,開創了一代詩風,奠定中國文學史上黃金時代「建安文學」的風格。清代的文學家、思想家方東樹讚譽曹操為「千古詩人第一之祖」。本文選取了曹操最著名的三首詩,一起領略魏武大帝『包藏宇宙之機,吞吐天地之志』的英雄氣象吧!
  • 烏桓的崛起與衰弱,聊一聊曹操集團對烏桓的戰爭
    在漢末三國時期,不僅僅有中原各個軍閥的混戰,還有一些少數民族的參與,比如本文要說的烏桓。烏桓是一個歷史優秀的北方遊牧民族,在東漢末年也比較強盛和活躍,結果受到曹操集團的有力的軍事打擊,因此衰弱下去。曹操與烏桓的戰爭中最有名氣的是"白狼山之戰",而實際上曹操集團與烏桓的戰爭不止如此,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下面小編就來聊一聊這件事。
  • 三國璀璨的英雄,一首林俊傑的《曹操》,讓你身臨其境
    在《曹操》這一首歌中就有多次看到他們。歌詞有獨自走下長坂坡,以及誰來煮酒。可能一般人看不懂這兩句話。因為下面根本就沒有出現關於和趙雲的名字。但是看過三國演義的人都知道,趙雲曾經在長坂坡大戰曹操的十萬兵馬,單槍匹馬帶著劉備的兒子劉禪逃出生天。關羽曾經在攻打董卓的時候,一刀將大將華雄斬於馬下,等關羽回到營中,曹操為他煮的一杯酒還沒有冷卻。可謂是實力非凡,武力無雙。
  • 內蒙有倆印章,解開曹操摧毀烏桓之謎,學者:郭嘉奇謀確實高明
    公元207年,曹操討平北境強胡——烏桓,最總完成了北部中國的統一。但是他的行軍路線卻成了謎,1700多年後,內蒙發現的兩塊印章,卻解決了曹操摧毀烏桓、統一北方。話說官渡之戰後,袁紹在氣病中身亡。隨後,他兩個不成器的兒子——袁譚、袁尚為了爭權奪利而相攻,並且還同時希望援引曹操的支援。而曹操則趁袁氏兄弟同室操戈之機,帶兵殺入河北,並迅速奪取了四州之地。
  • 三國時漢族最偉大的英雄,被罵了千年,至今人們才真正認識他
    那麼人們不禁要問到為什麼三國亂世時期沒有出現這種情況,反而在晉朝統一之後漢民族幾近滅亡呢?答案其實很簡單,因為三國時中原大地出現了一個猛人,正是因為他的存在,才讓周邊躍躍欲試的少數民族消停了幾十年,而這個漢民族的英雄就是人們口中津津樂道的梟雄曹操。
  • 曹操北徵烏桓大勝,這個烏桓從哪裡來又如何神秘消失?
    在我們熟悉的小說《三國演義》第三十三回 「郭嘉遺計定遼東」裡說,曹操大軍北徵烏桓,在嚮導田疇指引下率領輕裝騎兵,穿過無人地帶直接到了烏桓老巢柳城(今遼寧朝陽市),白狼山之戰,斬殺蹋頓,曹操大獲全勝,佔據柳城。
  • 曹操說過的兩句名言,一句勸酒必說,一句老人吹牛必用
    亂世必出英雄,出現了眾多的英雄豪傑人物,比如曹操、劉備、孫權等等。各有各的特色,都是三國鼎立時的一方霸主。可是非要說他們中誰的成就最大,那就非曹操莫屬,為什麼呢?主要還是因為曹操的謀略和成就都非常了得。從史書上我們就可以看出。但是由於曹操本人奸詐狡猾,所以歷史上對他的評價就褒貶不一。由於《三國演義》的出現,曹操在戲臺上就變成了白臉的形象,成為了奸臣的代表。
  • 【古代遼寧】曹操徵烏桓 一戰定遼西
    (《三國志·張遼傳》)百戰餘生的曹軍人如龍馬如虎,來勢洶洶的烏桓鐵騎接戰不久便土崩瓦解,就連烏桓王踏頓都被斬於亂軍之中。挾大勝之威,曹操僅用月餘便收復了遼西,就此平定北方。回師途中,曹操在碣石賦詩一首,即《觀滄海》。後人評價,這首詩是建安時代以景託志的名篇。
  • 海河水網助曹操打敗烏桓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裡。幸甚至哉,歌以詠志。」這是東漢建安十二年曹操徵討烏桓所作《觀滄海·碣石篇》。碣石位於現河北省昌黎。東漢末年宦官專政、橫徵暴斂、民不聊生,爆發了黃巾起義。義民十萬餘眾遍及八州,在鎮壓黃巾起義過程中董卓、呂布、袁紹等割據勢力互相混戰,加重了人民的災難。曹操順應歷史潮流,在廣袤的華北地區擒殺呂布,打敗袁紹,繼而徵討烏桓統一了北方。
  • 千古詩人第一之祖 曹操的這三首詩句句經典!
    曹操的詩作內容充實,真情自露,既沒有漢大賦那種鋪陳浮華的舊習,又沒有「古詩」的低回哀怨,開創了一代詩風,奠定中國文學史上黃金時代「建安文學」的風格。清代的文學家、思想家方東樹讚譽曹操為「千古詩人第一之祖」。本文選取了曹操最著名的三首詩,一起領略魏武大帝『包藏宇宙之機,吞吐天地之志』的英雄氣象吧!
  • 曹操:他是一個英雄詩人,不是文人騷客
    曹操鞍馬為文,橫槊賦詩,其詩悲壯慷慨,震爍古今,可以說是前無古人,後無來王沈《魏書》說曹操「文武並施,御軍三十餘年,手不舍書,晝則講武策,夜則思經傳,登高必賦,及造新詩,被之管弦,皆成樂章」。因為曹操生逢漢末亂世,作為一個勇撥亂世的英雄,他一生戎馬倥傯而不忘吟詠。
  • 他不僅是「徵烏桓」功臣,還是三國最個性的人,到死不給曹操面子
    提及亂世三國,俊才英雄猶如雨後春筍般頻頻世出為官,這裡面既有「鬼才」郭嘉、也有後世「近乎妖」的諸葛亮;但是,紛紛亂世中既有爭雄天下的人才輩出,也有世所罕見的奇葩出現。其中有一人「雖年少,多稱其奇」,本不予出山拋頭露面,攜族人逃亡卻無意建立起一個連「烏桓」、「鮮卑」都紛紛朝貢的小國家;不僅如此,此人還是曹操「北徵烏桓」的第一功臣。雖說如此,此人的「奇葩」個性世所罕見,本欲隱姓埋名卻建起一個「小國家」還不算特殊。此人的「個性」舉動頗多,三國中卻享譽盛名,在當時諸雄紛紛來請的情況下,此人都拒絕為其效命;但在曹操北徵烏桓時,他卻主動請纓。
  • 一個被誤解了1800年的蓋世英雄——曹操
    建安十二年(207年)深秋,從烏桓凱旋的路途中,曹操特地來到碣石山遊覽一番。彼時,他剛剛實現了統一北方的大業。驀然回首,他的頭髮已然花白,歲月匆匆,雖然他的豪情壯志依舊,但留給他實現宏圖偉志的時間卻不多了。屈原的詩句突然湧上了曹操的心頭:「日月忽其不淹兮,春與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遲暮。」一代豪傑垂然老矣。
  • 曹操北徵烏桓寫了5首詩,其中一首被稱作「詩歌史第一首山水詩」
    曹操是東漢末年,傑出的政治家和軍事家,同時也是一位出色的詩人,位列「三曹」之首。他的詩,在建安詩壇上首屈一指。在他的《步出夏門行》的組詩中,有一首《觀滄海》,題目是後人給加上去的,當時作者沒有加題目。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裡。幸甚至哉,歌以詠志。建安十二年,也就是公元207年,曹操親率大軍北徵烏桓。凱旋歸來的途中,路過現今河北省昌黎縣的碣石山。
  • 他盛情款待逃命的曹操,餐後曹操卻殺了他全家還留下一句千古名言
    眾所周知,魏、蜀、吳三國中實力最強大的當屬曹魏,而它的掌門人便是人盡皆知的一代梟雄曹操,在以漢天子的名義,對內消滅了袁紹、袁術、呂布、劉表、馬超等對手,對外降服了南匈奴、烏桓、鮮卑等勢力之後,曹操逐漸統一了中國北方,成為了當之無愧的北方霸主。
  • 曹操遠徵烏桓取勝,對當初反對自己出徵者「秋後算帳」:重賞他們
    劉表只會坐而空談,他也知道自己駕馭不了劉備。重用劉備,怕無法控制他;不予重用,劉備也定然不會受其驅使。曹操大軍遠徵無妨,「二劉」掀不起什麼風浪。曹操率軍大破烏桓,坐等「二袁」首級曹操接受郭嘉建議,親率大軍開赴烏桓。到達河北省雄縣後,郭嘉再次進言:遠隔千裡遠徵,兵貴神速。輜重太多,影響行軍。
  • 演義中的菜鳥,正史中的老炮:這三位三國梟雄有兩位威震鮮卑烏桓
    蹋頓單于翅膀硬了之後,不斷襲擾漢朝邊郡,曹操只好冒著被劉備抄後路的風險親自北徵:「建安十二年,曹操自徵烏桓,大破蹋頓於柳城,斬之,首虜二十餘萬人。」 曹操是公認的奸雄,但是在平定邊患方面,他又是當之無愧的英雄,在三國三巨頭中,劉備孫權只想著怎麼擴大自己的地盤,而曹操想的則是「兄弟鬩於牆,猶外御其侮」,也就是自家兄弟咋打都行
  • 曹操北徵烏桓眾多謀士都不贊同,只有郭嘉表示支持
    在右北平、遼東、遼西三郡的烏桓民族參與了中原混戰,有覬覦中原之心。公孫瓚與烏桓作戰多年,他組織的白馬義從精銳驍勇,屢次擊敗烏桓勢力,使得烏桓國王蹋頓不得不聯合袁紹,共同打擊公孫瓚,最終將公孫瓚擊敗。 袁紹看到烏桓騎兵很厲害,就花了大力氣招攏他們為己所用,先後嫁了三個宗族女子給烏桓三部大人。其中,踏頓是受到袁紹恩遇最厚的,所以袁紹敗亡後,烏桓就鐵了心要為袁家報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