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立早閒人(白馬晉一原創團隊成員)
眾所周知,《步出夏門行》是魏武帝曹操在建安十二年(207年)率領大軍徵伐烏桓的途中所寫的組詩。《觀滄海》是其中一首。這首詩是曹操在北徵烏桓,得勝回師途中時寫的。
烏桓,中國古代北方遊牧民族之一。魏晉以後,烏桓中部分與鮮卑、匈奴等融合成為鐵弗劉氏或獨孤氏,後發展為赫連勃勃建立的十六國時期胡夏國;部分被同化於漢族,姓氏相繼出現郝氏、劉氏、張氏、王氏、魯氏等;部分隨著鮮卑的強大而融合入鮮卑,最終隨鮮卑漢化而同化於漢族。
東漢末年,烏桓成為中國東北方的大患。《資治通鑑·漢紀五十七》記載:烏桓乘天下亂,略有漢民十餘萬戶。遼西烏桓蹋頓尤強,為紹所厚,故尚兄弟歸之,數入塞為寇,欲助尚復故地。曹操之所以帶兵徵討烏恆,是因為烏桓在建安十一年(206年)攻破幽州,俘虜了漢民十餘萬戶。同年,袁紹的兒子袁尚和袁熙又勾結遼西烏桓首領蹋頓,屢次騷擾邊境。
由此可見,烏桓已然成為東漢帝國東北境的不安定因素。
曹操,作為東漢帝國的大將軍。大將軍,古代領兵的最高統帥,是將軍的最高封號,職責是統兵徵戰,開疆拓土。面對烏桓兵犯東漢邊境,曹操在郭嘉的建議下,力排眾議,決定以身犯險,率兵徵討烏桓,保境安民。當然,這對立志匡扶天下的曹操而言,是職責所在。作為具有雄才大略又英明神武的一代天驕,目睹到山河壯麗,江山錦繡,由然激發出指點江山,激揚文學,從而立志要收復河山,統一國家。而《觀滄海》一詩,正是在這樣情境下完成的。
詩歌講究情景交融,詩中的景物,都是為了烘託氣氛,抒發感情服務。情景交融,在文學理論上,就是意境創造的表現特徵。近代評論家王國維說:「文學中有二元質焉:曰情,曰景。」情,指作者的感情,情緒或思想,想法等主觀的內蘊實質,是作品主旨;景,指人所遇,所想、所見「人、事、物、景」所構成的社會生活圖景。因此,景是一種客觀存在,在詩歌中對生活再現體的反映,是承載主旨的形象。譬如詩歌裡「東臨碣石,以觀滄海」一句,正是承載主旨的作用,魏武帝豪邁之情,躍然紙上。
王國維又說:「一切景語皆情語。」也就是說,所有寫景的詩句都在寫情。因此,意境的創作就是把二者集合起來的藝術。物境雖美,但情境更佳。從《觀滄海》的詩面文字看,只是描繪生機勃勃的大海風光。但詩歌最貴在於一個「情」字,真諦在於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詩歌中「情」,是詩人在詩歌裡面表達出來的情感。因此,《觀滄海》表面上是在寫滄海的美麗而壯觀的風光,實際上是在歌頌祖國壯麗的山河,透露出作者熱愛國家的感情。這就是詩的情境所在。該詩句句寫景,卻又句句抒情,借景抒情,把眼前的海上景色和自己的雄心壯志很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字裡行間,可處處感受作者的理想抱負。
當然,曹操的理想抱負和遠大格局,在他諸多詩歌裡多有體現,應該說,這也成了不少讀者喜歡他的原因。譬如另一名篇《短歌行》,就有「周公吐哺,天下歸心」的情感述求。可惜的是,曹操生錯了年代,他遇到了同樣胸懷抱負的劉備孫權合力阻擊。赤壁之戰後,天下三分格局已定,曹操已無力南下,誠如《三國演義》開篇詩句,「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