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正史所有文章全部原創,碼字不易,認真碼字更不易,希望您能關注本號。您輕輕一個關注,一個點擊、一個贊、一個評論,就是對原創文字的最大支持!在此先謝!】
在我們熟悉的小說《三國演義》第三十三回 「郭嘉遺計定遼東」裡說,曹操大軍北徵烏桓,在嚮導田疇指引下率領輕裝騎兵,穿過無人地帶直接到了烏桓老巢柳城(今遼寧朝陽市),白狼山之戰,斬殺蹋頓,曹操大獲全勝,佔據柳城。
而史書《三國志·魏書·烏丸鮮卑東夷傳》裡記載:「建安十一年,太祖自徵蹋頓於柳城,潛軍詭道,未至百餘裡,虜乃覺。尚與蹋頓將眾逆戰於凡城,兵馬甚盛。太祖登高望虜陳,柳軍未進,觀其小動,乃擊破其眾,臨陳斬蹋頓首,死者被野。」,也是說曹操親自領兵走小道直抵柳城,斬殺蹋頓。蹋頓是烏桓的首領,也是最後一任首領。
由此可見,在關於曹操北徵烏桓的描述上,三國演義還是基本忠於史料的。那麼這裡的烏桓是什麼呢?國家還是民族?三國之前也沒見提過,三國以後也沒在出現,到底怎麼回事,何去何從了呢?下面@趣歷史就簡單說說。
在三國以前的史書中,烏桓和鮮卑是被放在一起合稱「東胡」,也就是說烏桓和鮮卑原屬一個遊牧部落。三國志說「烏丸、鮮卑即古所謂東胡也」,《後漢書》記載:「烏桓者,本東胡也。」。而東胡的歷史就非常久遠了,早在西周時期就已經存在了。到了西漢初年,匈奴單于冒頓(音:末獨)擊敗東胡,把東胡的一部分趕到了現在的東北地區,遼寧內蒙一帶,根據地域分為兩支,一支叫鮮卑,逃到烏桓的這一支東胡,根據所在烏桓山的名字改叫烏桓。
漢武帝時期擊敗匈奴後,烏桓也臣服於漢朝,漢朝專門設立「烏桓校尉」來管理烏桓事務。然後到了東漢末年,就是本文開頭說的曹操北徵烏桓了。曹操北徵烏桓以後,根據《三國志》的記載:「及幽州、并州柔所統烏丸萬餘落,悉徙其族居中國,帥從其侯王大人種眾與徵伐。由是三郡烏丸為天下名騎」 。意思是曹操打下柳城以後就把幾萬烏桓人全部遷徙到中原,分配到各部隊裡組成烏桓騎兵,成為「天下名騎」。
實際上,這個時候的烏桓,已經被遷徙到內地,以聚居的形式生活在中原,充噹噹權者的精銳部隊了,而已經不是單獨的部落了。三國歸晉以後,根據史書記載,一部分烏桓人歸附到鮮卑族群裡,另一部分居住在冀州、幽州一帶,西晉名將王浚還曾出任「烏桓校尉」一職。再後來進入五胡十六國時期,烏桓與其他民族逐漸雜居,逐漸漢化,並且採用漢化姓氏,如郝氏、劉氏、張氏、王氏、魯氏等。先前歸附到鮮卑的烏桓人,最後也在隋唐時期,隨著鮮卑族的一起漢化了。
最後,@趣正史給大家總結。實際烏桓和鮮卑同屬於東胡這個古老民族,漢朝開始才被稱為「烏桓」,烏桓最後一任首領蹋頓被曹操斬殺後,烏桓人被遷徙內地,充當精銳騎兵,然後在後面的漫長歷史中逐漸被漢族同化,最後一批烏桓人也在隋唐時期完成了漢化,烏桓民族就此消失。你看明白了嗎?如果有任何疑問可以評論留言,必回復。
因為愛讀歷史……
所以我們目睹滄桑,我們經歷輝煌,
所以我們胸有溝壑,我們處變不驚,我們談笑風生……
和@趣正史一起,去歷史中結識千姿百態的人,去經歷波瀾壯闊的事……
希望您能關注本號、支持本號,您輕輕一個點擊、一個贊、一個評論,就是對原創文字的最大支持!在此先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