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北徵烏桓大勝,這個烏桓從哪裡來又如何神秘消失?

2021-01-07 趣正史

【@趣正史所有文章全部原創,碼字不易,認真碼字更不易,希望您能關注本號。您輕輕一個關注,一個點擊、一個贊、一個評論,就是對原創文字的最大支持!在此先謝!】

在我們熟悉的小說《三國演義》第三十三回 「郭嘉遺計定遼東」裡說,曹操大軍北徵烏桓,在嚮導田疇指引下率領輕裝騎兵,穿過無人地帶直接到了烏桓老巢柳城(今遼寧朝陽市),白狼山之戰,斬殺蹋頓,曹操大獲全勝,佔據柳城。

烏桓人的老巢柳城,東漢末年被曹操攻破

而史書《三國志·魏書·烏丸鮮卑東夷傳》裡記載:「建安十一年,太祖自徵蹋頓於柳城,潛軍詭道,未至百餘裡,虜乃覺。尚與蹋頓將眾逆戰於凡城,兵馬甚盛。太祖登高望虜陳,柳軍未進,觀其小動,乃擊破其眾,臨陳斬蹋頓首,死者被野。」,也是說曹操親自領兵走小道直抵柳城,斬殺蹋頓。蹋頓是烏桓的首領,也是最後一任首領。

曹操北徵烏桓南迴路過昌黎碣石山

由此可見,在關於曹操北徵烏桓的描述上,三國演義還是基本忠於史料的。那麼這裡的烏桓是什麼呢?國家還是民族?三國之前也沒見提過,三國以後也沒在出現,到底怎麼回事,何去何從了呢?下面@趣歷史就簡單說說。

逐草而居的烏桓人

在三國以前的史書中,烏桓和鮮卑是被放在一起合稱「東胡」,也就是說烏桓和鮮卑原屬一個遊牧部落。三國志說「烏丸、鮮卑即古所謂東胡也」,《後漢書》記載:「烏桓者,本東胡也。」。而東胡的歷史就非常久遠了,早在西周時期就已經存在了。到了西漢初年,匈奴單于冒頓(音:末獨)擊敗東胡,把東胡的一部分趕到了現在的東北地區,遼寧內蒙一帶,根據地域分為兩支,一支叫鮮卑,逃到烏桓的這一支東胡,根據所在烏桓山的名字改叫烏桓。

東胡人被匈奴人趕到了大興安嶺南端定居

漢武帝時期擊敗匈奴後,烏桓也臣服於漢朝,漢朝專門設立「烏桓校尉」來管理烏桓事務。然後到了東漢末年,就是本文開頭說的曹操北徵烏桓了。曹操北徵烏桓以後,根據《三國志》的記載:「及幽州、并州柔所統烏丸萬餘落,悉徙其族居中國,帥從其侯王大人種眾與徵伐。由是三郡烏丸為天下名騎」 。意思是曹操打下柳城以後就把幾萬烏桓人全部遷徙到中原,分配到各部隊裡組成烏桓騎兵,成為「天下名騎」。

東胡分支鮮卑和烏桓區域示意

實際上,這個時候的烏桓,已經被遷徙到內地,以聚居的形式生活在中原,充噹噹權者的精銳部隊了,而已經不是單獨的部落了。三國歸晉以後,根據史書記載,一部分烏桓人歸附到鮮卑族群裡,另一部分居住在冀州、幽州一帶,西晉名將王浚還曾出任「烏桓校尉」一職。再後來進入五胡十六國時期,烏桓與其他民族逐漸雜居,逐漸漢化,並且採用漢化姓氏,如郝氏、劉氏、張氏、王氏、魯氏等。先前歸附到鮮卑的烏桓人,最後也在隋唐時期,隨著鮮卑族的一起漢化了。

西漢時期烏桓示意

最後,@趣正史給大家總結。實際烏桓和鮮卑同屬於東胡這個古老民族,漢朝開始才被稱為「烏桓」,烏桓最後一任首領蹋頓被曹操斬殺後,烏桓人被遷徙內地,充當精銳騎兵,然後在後面的漫長歷史中逐漸被漢族同化,最後一批烏桓人也在隋唐時期完成了漢化,烏桓民族就此消失。你看明白了嗎?如果有任何疑問可以評論留言,必回復。

因為愛讀歷史……

所以我們目睹滄桑,我們經歷輝煌,

所以我們胸有溝壑,我們處變不驚,我們談笑風生……

和@趣正史一起,去歷史中結識千姿百態的人,去經歷波瀾壯闊的事……

希望您能關注本號、支持本號,您輕輕一個點擊、一個贊、一個評論,就是對原創文字的最大支持!在此先謝!

相關焦點

  • 曹操北徵烏桓眾多謀士都不贊同,只有郭嘉表示支持
    直到漢朝隱忍圖強,在元狩四年(前119年)進攻匈奴左地,在克魯倫河流域大破匈奴,從匈奴人手中解放了烏桓人,並且把他們遷徙到了現在的北京、遼寧一帶,還設置了護烏桓校尉來管理他們的內部事務。
  • 曹操遠徵烏桓取勝,對當初反對自己出徵者「秋後算帳」:重賞他們
    雖然曹操威震天下,但烏桓部落仗著遠在北方蠻荒之地,自我感覺曹操鞭長莫及,戒備必然鬆懈。乘此機會,發動突襲,定可一擊而滅。曹操北徵烏桓形勢圖其二,袁尚並非全無威脅。以袁紹為代表的袁家,最大的優勢是對百姓頗有恩德。
  • 烏桓的崛起與衰弱,聊一聊曹操集團對烏桓的戰爭
    在漢末三國時期,不僅僅有中原各個軍閥的混戰,還有一些少數民族的參與,比如本文要說的烏桓。烏桓是一個歷史優秀的北方遊牧民族,在東漢末年也比較強盛和活躍,結果受到曹操集團的有力的軍事打擊,因此衰弱下去。曹操與烏桓的戰爭中最有名氣的是"白狼山之戰",而實際上曹操集團與烏桓的戰爭不止如此,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下面小編就來聊一聊這件事。
  • 鮮為人知的北方遊牧民族烏桓,最後他們去了哪裡?
    東胡人北遷至鮮卑山和烏桓山,各以山名為族號,分別形成鮮卑人和烏桓人。烏桓山即現大興安嶺中部的東西罕山。烏桓隨水草放牧,以穹廬為室,常要向匈奴進貢,匈奴每歲向烏桓徵收牲畜、皮革。漢光武帝建武二十二年(46年)烏桓趁匈奴內亂之時進攻匈奴,把匈奴趕出大漠以南。東漢對烏桓優撫,允許烏桓人部分移居太原關內各地,駐牧於遼東屬國,烏桓人大多歸附於漢。
  • 海河水網助曹操打敗烏桓
    這是東漢建安十二年曹操徵討烏桓所作《觀滄海·碣石篇》。碣石位於現河北省昌黎。東漢末年宦官專政、橫徵暴斂、民不聊生,爆發了黃巾起義。義民十萬餘眾遍及八州,在鎮壓黃巾起義過程中董卓、呂布、袁紹等割據勢力互相混戰,加重了人民的災難。曹操順應歷史潮流,在廣袤的華北地區擒殺呂布,打敗袁紹,繼而徵討烏桓統一了北方。
  • 曹操遠徵烏桓,寫下了一首詩,名氣堪比《出師表》,不少人都會背!
    曹操遠徵烏桓,寫下了一首詩,名氣堪比《出師表》,不少人都會背! 主講人:郭月 中國文藝志願者協會理事 成都文藝志願者協會主席 曾經從事媒體工作25年 寫在前 曹操
  • 曹操平定烏桓之亂,還留下一首千古名篇?三國頭號英雄非他莫屬!
    文:立早閒人(白馬晉一原創團隊成員)眾所周知,《步出夏門行》是魏武帝曹操在建安十二年(207年)率領大軍徵伐烏桓的途中所寫的組詩。《觀滄海》是其中一首。這首詩是曹操在北徵烏桓,得勝回師途中時寫的。烏桓,中國古代北方遊牧民族之一。
  • 烏桓的足跡,三次遷徙後為何離奇消失?從塞上鐵騎到編戶齊民
    這首《觀滄海》,是建安十二年曹操北徵烏桓,得勝回師時經過碣石山所作。烏桓,又稱為「烏延」「烏丸」,曾是兩漢時期活躍在中國北方的遊牧民族之一。兩漢後,「烏桓」這一名稱逐漸在史書中消失。到底發生了什麼,使得這支塞上鐵騎從此蹤影難覓?
  • 曹操一戰平定了北方的烏桓叛亂,從這一點可稱為「民族英雄」
    曹操一戰平定了北方的烏桓叛亂,從這一點可稱為「民族英雄」。周潤發版曹操所謂烏桓是指遼東、遼西、右北平郡境內的烏桓。官渡之戰以後,曹操乘勝平定河北,袁氏殘餘勢力袁尚、袁熙走入烏桓,面對這一形勢,曹操是繼續北上,還是轉向南徵,舉棋不定。謀士郭嘉說理應先北後南。袁氏兄弟於公元205年春逃入烏桓,距曹操於公元207年夏出徵烏桓達一年半之久。正由於此,郭嘉才勸曹操先徵烏桓,後下荊州。曹操權衡利弊,採納了郭嘉之策,偷襲烏桓,一戰成功,「斬蹋頓及名王已下,胡漢降者二十餘萬口十。
  • 憑空消失的古國之「烏桓王國」
    《後漢書·烏桓傳》中有記載:「烏桓者,本東胡也。」公元207年,在曹操徵討烏桓時,先鋒主將張遼率軍大破烏桓主力。烏桓國於是被吞併。《登長城賦》中的「張遼闢土」,說的正是這段往事。漢初,匈奴冒頓滅其國,餘類保烏桓山,因以為號焉。」烏桓人精騎善射,馬上戰鬥力極強。
  • 論曹操伐烏桓與白狼山之戰
    曹操可以說是一生戎馬一生,打了很多仗。戰鬥多,危險也多,很多次他都身處險境,差點死在戰場上。就像白狼山之戰。曹操遠徵烏桓,卻陷入進退兩難的境地,還差點死在行軍途中。下面小編就來說說這場戰役的始末。小編認為"白狼山之戰"的背景涉及的歷史相對較多,從烏桓三郡開始,烏桓屬於東漢時期的邊患之一。
  • 「烏桓」歷史簡單記載
    漢武帝元狩元年(前119),漢將霍去病擊破匈奴左地,因徙烏桓於上谷、漁陽、右北平、遼東、遼西五郡塞外,即今老哈河流域、濼河上遊及大小凌河流域之地,為漢偵察匈奴動靜,並在幽州置護烏桓校尉,監領烏桓,使不得與匈奴通。 王莽執政,令烏桓不再向匈奴繳納皮布稅,匈奴遂劫掠烏桓人畜。王莽又驅烏桓攻匈奴,以烏桓妻子為質,以殺戮為威,烏桓遂降匈奴。
  •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曹操登的碣石在哪裡?
    讓我們先來了解一下曹操「東臨碣石」的背景。東漢末年,天下大亂,群雄並起,形成各方勢力割據的局面。袁紹據河北,兗豫為曹操所佔,呂布據徐州,袁術據揚州,孫策據江東,劉表據荊州,公孫瓚據幽州,還有佔據河內的張揚,佔據南陽的張繡等等。經過逐鹿和連年徵戰,大魚吃小魚,在北方最主要的兩股勢力為曹操和袁紹兩大集團。
  • 內蒙有倆印章,解開曹操摧毀烏桓之謎,學者:郭嘉奇謀確實高明
    公元207年,曹操討平北境強胡——烏桓,最總完成了北部中國的統一。但是他的行軍路線卻成了謎,1700多年後,內蒙發現的兩塊印章,卻解決了曹操摧毀烏桓、統一北方。話說官渡之戰後,袁紹在氣病中身亡。隨後,他兩個不成器的兒子——袁譚、袁尚為了爭權奪利而相攻,並且還同時希望援引曹操的支援。而曹操則趁袁氏兄弟同室操戈之機,帶兵殺入河北,並迅速奪取了四州之地。
  • 中華民族史記:曹操徵三郡烏桓,諸葛亮助蜀定南中
    為了拉攏和利用鳥桓,袁紹假借漢獻帝的名義封烏桓眾首領為單于,並把平民女子作為自己的女兒嫁給蹋頓等烏桓首領為妻。袁紹在官渡之戰中被曹操打敗,抑鬱而死,其子袁熙、袁尚投奔蹋頓,企圖東山再起,烏桓也蠢蠢欲動,不斷入塞騷擾。曹操決心遠徵三郡烏桓,消滅袁氏殘餘勢力,除掉後患。曹操採納謀士郭嘉的主張:烏桓自恃地處邊遠,肯定不會做防備。
  • 白狼山之戰——四百餘年烏桓的末路悲歌
    定居遼東、遼西和右北平三郡的烏桓更是在與袁紹達成同盟共同圍攻公孫瓚的同時以柳城為政治中心形成了強大的部落聯盟,史稱「三郡烏桓」袁紹既滅,為保北方穩定,曹操的目光也由黃河流域轉向雄踞遼西、支持袁氏的烏桓。而此時的烏桓正陷入勢力大漲的狂歡之中。
  • 此人雄霸東北,威懾烏桓,大敗高句麗王國?曹操面前卻要乖乖聽話
    這也導致了烏桓人日漸與公孫瓚離心離德,他們就接受了袁紹的收買,烏桓人的首領蹋頓(丘力居之侄)接受了袁紹的和親,袁紹還頒給蹋頓、蘇僕延、烏延三人以單于印綬,公孫瓚在易京樓這個堅固堡壘中自殺以後,袁紹也坐視他所封的三大單于佔據了右北平、遼西、遼東屬國三郡。後來這三大單于還是奉先前丘力居的嫡子樓班為單于,蹋頓為王輔佐丘力居。
  • 兩漢時期烏桓鮮卑的歷史人類學研究
    如上所述,關於烏桓鮮卑的研究已經有了非常豐富的研究成果,令人尋味的是,對烏桓鮮卑在兩漢時期的具體歷史發展狀況及其流變如何,對以後烏桓鮮卑的命運有什麼影響等問題的研究卻還不多見,從歷史人類學長時段、中時段、短時段的角度對兩漢烏桓鮮卑的研究更是極少,特別是對他們的民族志進行歷史人類學闡釋的研究亟待新成果問世,因此,本文希望在這方面進行探索性的研究,以求教於大方之家。
  • 曹操在柳城之戰大敗蹋頓,20多萬烏桓部眾投降,柳城在哪裡?
    東漢末年,曹操北徵烏桓,在柳城之戰中大敗烏桓之軍,統一北方,著名的柳城在哪裡呢?漢末三國時期的柳城位於如今的遼寧省朝陽市朝陽縣柳城街道境內。據史料記載,柳城這一地名的出現,最早見於秦代。在此之前,該地被稱為酉城,始建於戰國時期,屬於燕國的遼西郡。秦始皇統一六國後,沿用了遼西郡的郡名,但將酉城更名為柳城。
  • 演義中的菜鳥,正史中的老炮:這三位三國梟雄有兩位威震鮮卑烏桓
    蹋頓單于翅膀硬了之後,不斷襲擾漢朝邊郡,曹操只好冒著被劉備抄後路的風險親自北徵:「建安十二年,曹操自徵烏桓,大破蹋頓於柳城,斬之,首虜二十餘萬人。」 曹操是公認的奸雄,但是在平定邊患方面,他又是當之無愧的英雄,在三國三巨頭中,劉備孫權只想著怎麼擴大自己的地盤,而曹操想的則是「兄弟鬩於牆,猶外御其侮」,也就是自家兄弟咋打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