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桓」歷史簡單記載

2021-01-07 騰訊網

「烏桓」歷史簡單記載

中國古代民族之一。亦作烏丸,原與鮮卑同為東胡部落之一。其族屬和語言系屬有突厥、蒙古、通古斯諸說,未有定論。公元前3世紀末,匈奴破東胡後,遷至烏桓山,遂以山名為族號,大約活動於今西拉木倫河兩岸及歸喇裡河西南地區。

社會經濟烏桓人隨水草放牧,居無常處,以穹廬為室,皆東向日。善騎射,亦狩獵。食肉、飲乳,衣毛皮。兼營農耕,以布穀鳥為候,作物有青穄、東牆。能釀白酒,但不知作麴,糵米常仰給於中原。婦女能在皮革上刺繡和製作罽一類的織物。男子能作弓矢,制鞍勒,鍛銅、鐵刀兵。

烏桓社會由若干部組成,各部有數百、千邑落,每邑落約有二三十戶。部首領稱大人,邑落首領為小帥。大人以下,各自畜牧治產,不相徭役;大人有所召呼,部眾不敢違,違者死罪。盜竊不止,亦死罪;叛逃者捕歸,放逐於沙漠中。有罪,可以牛羊贖。大人、小帥最初由邑落人民推選,勇健、能理決鬥訟者得舉,2世紀末以後,變為世襲。

烏桓俗貴少賤老。怒殺父兄,不以為有罪,然不害其母,因母有族類;而父兄以己為種,故無人過問。血族復仇之風頗盛。

烏桓人髡頭,女子至嫁時才蓄頭,分為髻,戴一種樺皮製的高帽子,稱為句決。男子娶妻,皆先私通,略其女去,半年百日後,始遣媒送馬、羊、牛為聘;婿隨妻歸,服役二年後,妻家才厚遣其女回夫家。部落內,除戰爭外,一切皆從婦女之計。父兄死,妻後母,報寡嫂;寡嫂之小叔死,小叔之子可以伯母為妻;小叔若無子,再輪及其他伯叔。

烏桓人雙騎士紋銅飾牌 遼寧西豐西岔溝出土

烏桓人雙牛紋銅飾牌 遼寧西豐西岔溝出土

烏桓人土葬,用棺。葬時親舊環坐,兩人誦咒文,殺一肥犬及死者生前所乘馬,燒衣物、服飾,歌舞、哭泣相送。相傳犬能護佑死者神靈返歸赤山(一說在今興安嶺南脈,烏桓人認為人死後魂歸此山),不致中途遭橫鬼遮攔。

烏桓人敬鬼神,祀天地、日月、星辰、山川及已故著名大人。以牛羊為犧牲,飲食必先祭。

與漢關係自匈奴擊破東胡後,烏桓勢孤力單,故役屬於匈奴。匈奴單于每歲向烏桓徵收牲畜、皮革,若逾時不交,便沒收其妻子為奴婢。漢武帝元狩元年(前119),漢將霍去病擊破匈奴左地,因徙烏桓於上谷、漁陽、右北平、遼東、遼西五郡塞外,即今老哈河流域、濼河上遊及大小凌河流域之地,為漢偵察匈奴動靜,並在幽州置護烏桓校尉,監領烏桓,使不得與匈奴通。

王莽執政,令烏桓不再向匈奴繳納皮布稅,匈奴遂劫掠烏桓人畜。王莽又驅烏桓攻匈奴,以烏桓妻子為質,以殺戮為威,烏桓遂降匈奴。

東漢初,烏桓常與匈奴聯兵擾亂代郡以東各地。建武二十一年(公元45),漢將馬援率軍往討,不勝。次年,匈奴內亂,且遭旱災蝗禍,烏桓又乘機攻擊之,匈奴轉徙漠北。漢光武帝劉秀乃以金、帛賄賂烏桓大人。二十五年,遼西烏桓大人郝旦等九百二十二人降漢,貢奴婢、牛馬及虎豹、貂皮等。漢乃封其渠帥、大人共八十一人為王侯、君長,許其內遷,使駐牧於遼東屬國、遼西、右北平、漁陽、廣陽、上谷、代、雁門、太原、朔方十郡鄣塞之內,其地大約相當於今東北大凌河下遊、河北北部、山西北部和中部、內蒙南部、鄂爾多斯草原一帶。並置烏桓校尉於上谷寧城(今河北宣化),掌賞賜、質子、關市諸事。經明帝、章帝、和帝三世,漢與烏桓相安無事。

烏桓南徙後,原居地為鮮卑所佔;少數留居塞外者皆歸降鮮卑,自2世紀初起,常助鮮卑、南匈奴寇掠漢邊;塞內烏桓則多從烏桓校尉抗擊鮮卑、匈奴。2世紀中,漢與南匈奴對抗,各部烏桓亦各自為政,或從漢攻匈奴,或與匈奴聯兵攻漢。2世紀末,漢還頻頻利用烏桓騎兵鎮壓各地義軍。靈帝中平二年(185),令張溫為車騎將軍,發幽州烏桓三千騎至關內鎮壓涼州義軍。烏桓因數被徵發,死亡略盡,人心浮動,軍無鬥志,皆臨陣不戰,逃歸幽州各部。中平四年,泰山太守張舉、中山相張純等反,就利用幽州烏桓,寇掠青、徐、幽、冀四州,張純自號彌天安定王,為諸郡烏桓元帥。中平六年,張純死,烏桓軍亦隨之瓦解。

獻帝初平元年(190),遼西烏桓大人丘力居死,其侄蹋頓即位,有武略,統一遼東、遼西、右北平三郡烏桓。建安五年(200),袁紹被曹操敗於官渡,旋即病死。十年,紹子尚等往奔遼西,投奔蹋頓。十二年,曹操遠徵烏桓,戰於柳城,烏桓敗績,蹋頓及名王以下被斬,降漢者達二十餘萬口。曹操使柳城降者及幽州、并州各郡烏桓共萬餘落徙居中原,妻子為人質,精壯隨軍作戰,由是三郡烏桓號為天下名騎。殘留故地的烏桓,因其地不久即為鮮卑所佔,均與鮮卑融合;內徙者則漸為漢人所同化。

相關焦點

  • 曹操北徵烏桓大勝,這個烏桓從哪裡來又如何神秘消失?
    逐草而居的烏桓人在三國以前的史書中,烏桓和鮮卑是被放在一起合稱「東胡」,也就是說烏桓和鮮卑原屬一個遊牧部落。三國志說「烏丸、鮮卑即古所謂東胡也」,《後漢書》記載:「烏桓者,本東胡也。」。而東胡的歷史就非常久遠了,早在西周時期就已經存在了。到了西漢初年,匈奴單于冒頓(音:末獨)擊敗東胡,把東胡的一部分趕到了現在的東北地區,遼寧內蒙一帶,根據地域分為兩支,一支叫鮮卑,逃到烏桓的這一支東胡,根據所在烏桓山的名字改叫烏桓。
  • 兩漢時期烏桓鮮卑的歷史人類學研究
    因此,在研究民族關係中的民族矛盾衝突時,我們也要看到這種民族矛盾衝突對於民族融合具有一定的積極意義,不能簡單否定。 從烏桓在三國晚期迅速發生民族融合的歷史來看,我們認為主要是烏桓的民族文化與漢族文化相比較過於單薄,原因之一是烏桓的遊牧生產方式,不可能積累大量的社會財富來支持烏桓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原因之二是烏桓沒有文字記載本民族的歷史,僅僅是「刻木為信」,所以當遊牧生產方式發生變化之後,特別是遊牧文化存在的環境變化之後,就容易發生民族融合,這應該是中國北方民族發展與融合的歷史規律之一。
  • 烏桓的崛起與衰弱,聊一聊曹操集團對烏桓的戰爭
    在漢末三國時期,不僅僅有中原各個軍閥的混戰,還有一些少數民族的參與,比如本文要說的烏桓。烏桓是一個歷史優秀的北方遊牧民族,在東漢末年也比較強盛和活躍,結果受到曹操集團的有力的軍事打擊,因此衰弱下去。曹操與烏桓的戰爭中最有名氣的是"白狼山之戰",而實際上曹操集團與烏桓的戰爭不止如此,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下面小編就來聊一聊這件事。
  • 憑空消失的古國之「烏桓王國」
    《後漢書·烏桓傳》中有記載:「烏桓者,本東胡也。」公元207年,在曹操徵討烏桓時,先鋒主將張遼率軍大破烏桓主力。烏桓國於是被吞併。《登長城賦》中的「張遼闢土」,說的正是這段往事。漢初,匈奴冒頓滅其國,餘類保烏桓山,因以為號焉。」烏桓人精騎善射,馬上戰鬥力極強。
  • 論曹操伐烏桓與白狼山之戰
    曹操遠徵烏桓,卻陷入進退兩難的境地,還差點死在行軍途中。下面小編就來說說這場戰役的始末。小編認為"白狼山之戰"的背景涉及的歷史相對較多,從烏桓三郡開始,烏桓屬於東漢時期的邊患之一。東漢末年,烏桓大人丘禮在遼西郡;吳歡大人硬著頭皮上了上谷縣;烏桓大人蘇蒲彥在遼東郡;烏桓大人在右北郡的烏巖,於是四支烏桓部隊,盤踞在遼東一帶。
  • 白狼山之戰——四百餘年烏桓的末路悲歌
    凡是對秦末歷史略有了解的人應該都知道,曾經顯赫一時的匈奴單于冒頓也有過窮困潦倒、卑躬屈膝的時候。為父親所忌憚的冒頓殺父自立後立馬就面臨了東胡的壓迫,不得已冒頓先送寶馬後送閼氏麻痺東胡,最後以土地為由大破之。
  • 中華民族史記:曹操徵三郡烏桓,諸葛亮助蜀定南中
    為了拉攏和利用鳥桓,袁紹假借漢獻帝的名義封烏桓眾首領為單于,並把平民女子作為自己的女兒嫁給蹋頓等烏桓首領為妻。袁紹在官渡之戰中被曹操打敗,抑鬱而死,其子袁熙、袁尚投奔蹋頓,企圖東山再起,烏桓也蠢蠢欲動,不斷入塞騷擾。曹操決心遠徵三郡烏桓,消滅袁氏殘餘勢力,除掉後患。曹操採納謀士郭嘉的主張:烏桓自恃地處邊遠,肯定不會做防備。
  • 海河水網助曹操打敗烏桓
    這是東漢建安十二年曹操徵討烏桓所作《觀滄海·碣石篇》。碣石位於現河北省昌黎。東漢末年宦官專政、橫徵暴斂、民不聊生,爆發了黃巾起義。義民十萬餘眾遍及八州,在鎮壓黃巾起義過程中董卓、呂布、袁紹等割據勢力互相混戰,加重了人民的災難。曹操順應歷史潮流,在廣袤的華北地區擒殺呂布,打敗袁紹,繼而徵討烏桓統一了北方。
  • 烏桓的足跡,三次遷徙後為何離奇消失?從塞上鐵騎到編戶齊民
    早期烏桓所在位置除了遊牧和射獵之外,烏桓人還有一定的農業種植。烏桓人的農業種植體系較為簡單,以青穄、東牆為主,特定的糧食要依靠與中原的貿易才能獲得。烏桓還有自己的紡織手工業。當烏桓與匈奴的矛盾暴露無遺,東漢光武帝趁機以金幣和絲帛賄賂烏桓大人。《後漢書·烏桓鮮卑傳》記載:「二十五年,遼西烏桓大人郝旦等九百二十二人率眾向化,詣闕朝貢,獻奴婢牛馬及弓虎豹貂皮,是時四夷朝賀,絡繹而至,天子乃命大會勞饗,賜以珍寶,烏桓或願留宿衛,於是封其渠帥為侯王君長者八十一人,皆居塞內,布於緣邊諸郡,令招來種人,給其衣食,遂為漢偵候,助擊匈奴、鮮卑。」
  • 內蒙有倆印章,解開曹操摧毀烏桓之謎,學者:郭嘉奇謀確實高明
    無奈之下,袁尚與二兄袁熙被迫逃亡遼西烏桓,並受到了「三郡烏桓」首領——丘力居的庇護。烏桓,是中國東北邊境的一個少數民族,曾是東胡部落的一支,長期作為匈奴的奴僕。霍去病擊敗匈奴後,將部分烏桓人引入中國的東北邊郡,為漢朝偵查匈奴的動向。通過與匈奴的戰爭,烏桓不斷坐大。
  • 鮮為人知的北方遊牧民族烏桓,最後他們去了哪裡?
    東胡人北遷至鮮卑山和烏桓山,各以山名為族號,分別形成鮮卑人和烏桓人。烏桓山即現大興安嶺中部的東西罕山。烏桓隨水草放牧,以穹廬為室,常要向匈奴進貢,匈奴每歲向烏桓徵收牲畜、皮革。漢光武帝建武二十二年(46年)烏桓趁匈奴內亂之時進攻匈奴,把匈奴趕出大漠以南。東漢對烏桓優撫,允許烏桓人部分移居太原關內各地,駐牧於遼東屬國,烏桓人大多歸附於漢。
  • 此人雄霸東北,威懾烏桓,大敗高句麗王國?曹操面前卻要乖乖聽話
    東胡被擊潰後,一個部落逃到了烏桓山(今內蒙古阿魯科爾沁旗境內)重整旗鼓,於是自稱烏桓(烏丸),這類東胡的餘部,在匈奴人手下接受著嚴重的壓迫,到了漢武帝時期,霍去病大破匈奴左賢王所部,將附漢的烏桓人遷到上谷、漁陽、右北平、遼西、遼東五郡塞外,讓他們作為漢朝的屏藩隔開匈奴人。還在幽州刺史部所在薊縣(今北京城區西南)設立烏桓校尉以監領烏桓部眾。
  • 曹操平定烏桓之亂,還留下一首千古名篇?三國頭號英雄非他莫屬!
    文:立早閒人(白馬晉一原創團隊成員)眾所周知,《步出夏門行》是魏武帝曹操在建安十二年(207年)率領大軍徵伐烏桓的途中所寫的組詩。《觀滄海》是其中一首。這首詩是曹操在北徵烏桓,得勝回師途中時寫的。烏桓,中國古代北方遊牧民族之一。
  • 曹操遠徵烏桓取勝,對當初反對自己出徵者「秋後算帳」:重賞他們
    為了討伐逃遁到烏桓部落的袁尚,曹操準備率軍遠徵。曹操手下的絕大部分謀士和將領,均表示反對。他們的理由看起來很有說服力:袁尚亡虜耳,夷狄貪而無親,豈能為尚用!今深入徵之,劉備必說劉表以襲許,萬一為變,事不可悔。眾人提醒曹操,袁尚窮途末路,到了烏桓部落必遭嫌棄,已經難稱威脅。
  • 曹操一戰平定了北方的烏桓叛亂,從這一點可稱為「民族英雄」
    獻帝時,遼西烏桓大人蹋頓總攝三郡,「眾皆從其教令",故統稱三郡烏桓。西漢初,烏桓服屬匈奴,遊牧於今內蒙古東境。公元前119年,西漢霍去病大破匈奴,移散烏桓於五郡塞外,即上谷、漁陽、右北平、遼西、遼東五郡塞外,實際是將烏桓就地展開,屏翼五郡,「為漢偵察匈奴動靜".。
  • 曹操北徵烏桓眾多謀士都不贊同,只有郭嘉表示支持
    在右北平、遼東、遼西三郡的烏桓民族參與了中原混戰,有覬覦中原之心。公孫瓚與烏桓作戰多年,他組織的白馬義從精銳驍勇,屢次擊敗烏桓勢力,使得烏桓國王蹋頓不得不聯合袁紹,共同打擊公孫瓚,最終將公孫瓚擊敗。 袁紹看到烏桓騎兵很厲害,就花了大力氣招攏他們為己所用,先後嫁了三個宗族女子給烏桓三部大人。其中,踏頓是受到袁紹恩遇最厚的,所以袁紹敗亡後,烏桓就鐵了心要為袁家報仇。
  • 三國時,曹魏只有半壁江山,靠什麼降服烏桓、鮮卑?
    這種條件下,曹魏政權在處理長城以北的烏桓、鮮卑等遊牧民族帶來的威脅時,卻顯得有些輕描淡寫,之前的周、秦、漢,後來的隋、唐、宋、明,無法做到。但須知北方遊牧民族在歷史上人口一直不多、也經常分裂,但他們從來沒有像三國時期這樣衰弱。所以,曹魏自身的一些條件,才他們輕取長城以北的核心因素。曹魏政治家手段高明閻柔自幼成長於北方遊牧民族中,利用鮮卑部落進攻烏丸,取代烏丸首領。曹操則用他管理南部的烏丸、鮮卑,史書記載,曹操待閻柔如子,曹丕也視其如親兄弟。
  • 它們被譽為歷史上最神秘的五大古國?最後一個居然連唐僧都去過
    它們被譽為歷史上最神秘的五大古國?最後一個居然連唐僧都去過在人類漫長的歷史長河中,曾經出現過很多國家,這些國家有大有小,有的延續數百年,有的僅僅是曇花一現,其中更有五個號稱是「最神秘的古國」, 最後一個居然連唐僧都去過。
  • 演義中的菜鳥,正史中的老炮:這三位三國梟雄有兩位威震鮮卑烏桓
    鮮卑烏桓(烏丸)只是一個籠統的說法,要是細算起來,被大漢軍隊打殘打散的匈奴極其附庸,不僅僅只有鮮卑烏丸還有能力掀起一點小小的波浪——尤其是有袁紹袁術那樣的敗類引狼入室的時候。
  • 我的家在白山黑水——一文簡述歷史上的東北三大少數民族(一)
    自古以來,東北地區就是多民族聚居之地,無數的部落、部族從白山黑水間崛起,向中原地區挺進,並在歷史進程中不斷融合、進步和發展,揭開了民族勃興的一幕幕篇章。東北自古以來就是戰略要地,可以左右中國歷史的進程。在東北的歷史進程上,少數民族佔據著重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