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詩詞裡的四川歷史名人丨元稹將薛濤比作菖蒲,蘇軾借端午撒狗糧

2020-12-21 封面新聞

《端午日賜衣》杜甫宮衣亦有名,端午被恩榮。細葛含風軟,香羅疊雪輕。自天題處溼,當暑著來清。意內稱長短,終身荷聖情。

公元757年的端午節,對於杜甫來說格外特別。這是「安史之亂」爆發後的第二年,正值國家動亂時期,受唐肅宗「恩榮」,45歲的杜甫再登仕途,官拜左拾遺。

「細葛含風軟,香羅疊雪輕。」杜甫在詩中難掩激動,端午所賜的官服,葛布像風那麼柔軟,香羅像雪花疊在一起那麼輕。「意內稱長短,終身荷聖情。」 宮衣的長短均合心意,終身一世承載皇上的盛情。杜甫仕途坎坷,始終鬱郁不得志,此刻對於這個機會分外感恩。

然而不久後,杜甫因營救房琯,觸怒唐肅宗,將他貶到華洲,從此對他不再重用。

除了《端午日賜衣》,杜甫還在《惜別行送向卿進奉端午御衣之上都》提到端午——「裁縫雲霧成御衣,拜跪題封賀端午。」詩裡也提及了端午賜衣習俗,可見唐代宮廷對於端午慶賀的重視。

《寄贈薛濤》元稹錦江滑膩蛾眉秀,幻出文君與薛濤。言語巧偷鸚鵡舌,文章分得鳳凰毛。紛紛辭客多停筆,個個公卿欲夢刀。別後相思隔煙水,菖蒲花發五雲高。

菖蒲是代表端午節氣的花,民間一直有掛菖蒲、艾蒿的習俗。在這首元稹寫給薛濤的回信裡,為何提到了菖蒲花?

元和四年(809年)三月,元稹授監察御史,出使東川。元稹和薛濤相遇,兩人情投意合。這一年元稹三十一歲,薛濤四十一歲(另說五十四歲)。當年七月,元稹調任洛陽,此後再也沒有回來。

元稹一生尋花問柳,與之交往的女性很多,也為她們寫下了許多情詩。元稹和薛濤後來一直保持詩詞唱和,薛濤還以松花箋題詩獻給元稹。這首《寄贈薛濤》寫於長慶元年(821年),是元稹寫給薛濤的回信。

整首詩幾乎都是對薛濤的讚美,「錦江滑膩蛾眉秀,幻出文君與薛濤。言語巧偷鸚鵡舌,文章分得鳳凰毛。」他將薛濤為與卓文君類比,讚美她言語巧妙好像偷得了鸚鵡的舌頭,文章華麗好像分得了鳳凰的羽毛。「紛紛辭客多停筆,個個公卿欲夢刀。」又說擅長文詞的人都紛紛停下了自己的筆,公侯們個個想像王浚夢刀升遷那樣離開那裡,總之是讓別的文人自愧不如的才華。

別後相思隔煙水,菖蒲花發五雲高。」此時他們已經分開12年,別離後的相思隔著煙水,像庭院裡菖蒲花開,如天上祥雲那樣高。菖蒲花不易開,也許表明薛濤對於他遙不可及。

菖蒲生機盎然,飄逸俊秀,一直深得古人喜愛。先民甚至崇拜菖蒲,把它當作神草,賦予菖蒲人格化,並將農曆4月14日定為菖蒲的生日。數千年來,菖蒲一直是一種具有「神性」的植物。元稹在詩裡通篇猛誇薛濤,將她比作菖蒲也不奇怪。

《浣溪沙·端午》蘇軾輕汗微微透碧紈,明朝端午浴芳蘭。流香漲膩滿晴川。彩線輕纏紅玉臂,小符斜掛綠雲鬟。佳人相見一千年。

這首詞寫於宋哲宗紹聖二年(1095年),是蘇軾被貶惠州的第二年,他在這年端午寫下這首詞送給他的侍妾王朝雲。

「輕汗微微透碧紈,明朝端午浴芳蘭。流香漲膩滿晴川。」 微微小汗溼透了碧色的細絹,明日端午節用芳蘭草沐浴,梳洗時用剩下的胭脂香粉隨水布滿了晴天的河面。從描寫王朝雲個人的角度,可以看出當時端午浴蘭祭祀人山人海,古人認為蘭草可避不祥,以蘭湯潔齋祭祀。

彩線輕纏紅玉臂,小符斜掛綠雲鬟。佳人相見一千年。」 五彩花線輕輕地纏在紅玉色手臂上,小小的符篆斜掛在耳下的黑色髮髻上。而這個節日最重要的是,與佳人朝雲「相見一千年」。

彩線是指青、赤、黃、白、黑五種彩線,來源於古代五行,具有闢邪驅鬼的,以及祈福納吉的寓意。五色彩線纏臂,一直是中國古代重要的習俗,如今仍然會有五彩製作的端午節民間藝品。

「小符」是指祛邪保平安的靈符,通常婦女們掛在髮髻上。葛洪 《抱樸子·雜應》記載:「或問闢五兵之道……或以五月五日作赤靈符,著心前」,這裡的小符,或許就指赤靈符。

五彩絲纏臂,小符掛髮髻,願愛人常駐於身邊,端午美好的寓意都能實現。這首詞除了是描寫節日的民俗詞,更是蘇軾的端午秀恩愛佳作。

相關焦點

  • 「端午詩詞展」帶觀眾領略詩詞中的端午節俗與風物
    新華社瀋陽6月25日電(記者趙洪南)由瀋陽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組織的端午詩詞聯誦於近日在瀋陽玖伍文化城上演,帶觀眾回溫端午節的歷史;「五月榴花照眼明——端午詩詞特展」也於近日在遼寧省圖書館開展,帶觀眾領略詩詞中的端午節俗與風物……近年來,隨著以詩詞為代表的中國傳統文化不斷升溫
  • 端午節簡訊:端午祝福詩詞 願你被快樂感染一夏
    端午祝福詩詞  端午臨中夏,時清人復長。  ——唐 元稹《表夏十首》之十  不效艾符趨習俗,但祈蒲酒話昇平。  鬢絲日日添白頭,榴錦年年照眼明。  ——唐 殷堯潘《端午日》  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唐 文秀《端午》  五日長蛟虛問祭,九關雕虎枉招魂。
  • 蘇軾的三首端午詩詞:佳節怎麼過?喝酒、唱歌,嗨起來
    然而咱們樂觀派蘇軾,可不這樣想。一起來看看蘇軾為端午寫的三首詩詞吧:少年遊·端午贈黃守徐君猷宋代:蘇軾銀塘朱檻塵波,圓綠卷新荷。蘭條薦浴,菖花釀酒,天氣尚清和。好將沉醉酬佳節,十分酒、一分歌。獄草煙深,訟庭人悄,無吝宴遊過。詞中用「佳節」形容端午,可謂是佳節歡度了。人們紛紛用翠綠的蘭枝浸水沐浴,用雪白的菖蒲花釀酒。
  • 十首最美端午詩詞,重現古時端午盛景
    下面就讓我們一起從古詩詞中感受古人是如何過端午節的吧。一、紀念屈原因傳說,戰國時期的楚國詩人屈原在五月五日跳汨羅江自盡,後來人們也把端午節作為紀念屈原的節日,所以紀念屈原是端午詩詞的一大主題。歷史上跟粽子沾邊的文字記載,最早大概見於漢代許慎的《說文解字》,將之解釋為「蘆葉裹米也」。西晉周處所寫的《風士記》,則明確提到了「角黍」一詞:「仲夏端五,方伯協極。享用角黍,龜鱗順德。」粽最初是用來拜祭祖先和神靈,具體起源年代無考。
  • 端午詩詞十首
    這首七言律詩,描繪了端午時節龍舟賽上,鼙鼓初擊,獸頭吐威,萬人助喊,多船競發的動人場景。這是唐玄宗李隆基在端午節時寫的一首詩詞。此時已是仲夏,鹽梅佐酒,與眾人共飲。祝百姓們越來越好,眾大臣共同輔佐創造昌明的社會,如果大家都這麼忠貞不二,那麼後世子孫一定會福澤綿延。
  • 彩線輕纏紅玉臂,明朝端午浴芳蘭,今年我們和蘇軾一起過端午
    我們不是詩詞的創作者,我們只是詩詞的搬運工!如果你喜歡古詩詞的話,歡迎關注我!端午節不僅有粽子和龍舟,還有詩意和遠方。歷代文人墨客,吟詠端午的詩詞歌賦,不勝枚舉。讓我們剝開粽葉,剝開詩和遠方,來感受詩意端午中的那份情懷。輕汗微微透碧紈,明朝端午浴芳蘭。
  • 十首端午詩詞,祝你端午安康
    這是唐玄宗李隆基在端午節時寫的一首詩詞。此時已是仲夏,鹽梅佐酒,與眾人共飲。祝百姓們越來越好,眾大臣共同輔佐創造昌明的社會,如果大家都這麼忠貞不二,那麼後世子孫一定會福澤綿延。這首描寫端午節詞作,上片「述今」之端午節民間活動諸況,下片追敘屈原投湘水而死的人生故事。蘇軾一生坎坷,几上幾下,最後客死異鄉,與屈原不無一些相似之處。不難理解,蘇軾看似在感慨屈原,又何嘗不是在傷情自己呢!
  • 唐寧遠:端午詩詞裡的家國情懷
    端午詩詞裡的家國情懷文 | 唐寧遠在這喜慶的日子裡,人們舉家團聚,掛艾葉,插菖蒲,吃粽子,飲黃酒,賽龍舟,浴蘭湯等等,豐富多彩,其樂融融。端午是中華民族奮進精神的集中體現。「一年一度又端陽,汨水悠悠屈子殤。」屈原自然是端午節的主角。關於端午節的起源有多種傳說,紀念屈原的傳說流傳最廣,「其志潔,其行廉」的形象最得人心。
  • 白居易寫詩諷刺薛濤倒追元稹,通篇輕侮之言,滿紙狎褻之意
    三個月後,元稹調離蜀地,從此杳無音信。對元稹而言,薛濤只不過是一時之歡,而對薛濤而言,元稹卻是一世情緣。薛濤無法接受被元稹拋棄的事實,還妄想著有一天元稹會回來娶她,從此以後,她閉門謝客,獨守空閨,把對元稹的思念寫成一首首《春望詞》,把給元稹的情書製成一張張「薛濤箋」,餘生唯有一襲灰色的道袍相伴。
  • 菖蒲青青過端午
    南北朝時期的文獻《荊楚歲時記》中就記載有端午時節民眾「以艾為虎,菖蒲為劍」,懸於門戶驅邪避晦(趨吉避兇)的習俗。端午時節「蒲艾簪門」,從古昔到今朝,艾草與菖蒲並重,在南方有很好的綿延,但可能由於受到菖蒲在一些地區生長並不普遍的影響,以致今日在全國大部分地區多是獨重艾草,而菖蒲日漸被冷落了。五毒是指蠍子、蛇、蜈蚣、蟾蜍、壁虎(一說為蜘蛛),這是中國民間盛傳的常見有毒動物。
  • 菖蒲與端午節習俗
    由於地域的不同,端午節便有了不同的名稱,但過節的習俗卻是大同小異。其中菖蒲就是端午節習俗中常用的一種植物,那麼菖蒲與端午節習俗到底有什麼關係呢?有何原由呢?劉若愚《酌中志》卷20中記載:「初五日午時,飲硃砂雄黃菖蒲酒,吃粽子,吃加蒜過水麵。賞石榴花,佩艾葉,合諸藥畫治病符。」這說明自古以來,人們就將菖蒲作為端午節的用品之一。
  • 「詩詞鑑賞」菖蒲香,端午至,端午節裡的仙草-菖蒲!
    端午已至,青青的菖蒲掛在門頭,散發著家的味道。菖蒲,也叫做白菖蒲、藏菖蒲、石菖蒲。菖蒲可以說是端午的仙草、仙花,普遍運用在端午節的民俗中。「手執艾旗招百福,門懸蒲劍斬千邪。」民間認為菖蒲有闢邪的作用,端午期間掛菖蒲於門上,相沿成習,遂成端午風俗,宋代時就有以「菖蒲節」代指端午節的說法。「園無石不秀,室無蒲不雅。」菖蒲拔幽澗而生,日夜漱寒泉,被中國文人視為散發仙氣的雅草,與蘭花、菊花、水仙合稱「花草四雅」。菖蒲來自山澗、野林、溪頭的凡草,深受文人雅士喜愛。
  • 詩詞鑑賞-古詩詞中經典的端午節 吃粽子 看龍舟 感受古代端午習俗
    槐幄如雲,榴花半吐,又是一年端午將至。農曆五月初五,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端午節,又稱端陽節、重五節等。端午節期間,各地民眾包粽子、賽龍舟、佩香囊、懸艾草菖蒲等,習俗名目繁多,因地而異。端午節自古以來都是中國最重要的傳統節日之一,因而很多文人墨客曾留下許多詩詞佳作, 其中還可以窺探到古人端午的風俗!浣溪沙-端午宋-蘇軾輕汗微微透碧紈,明朝端午浴芳蘭。
  • 千載詩詞,千年端午:這些華美的詩句,藏著古人怎樣的端午記憶?
    端午節的節日元素,也存在著時代、地域、民族的差異,但在長期演變過程中,逐漸形成了被眾多朝代、諸多地域、民族比較共同認可並遵奉的,包括悼念屈原、龍舟競渡、掛菖蒲或艾葉、喝雄黃酒、吃粽子、佩戴長命縷,等等。唐宋時期,詩人、詞人們滿懷激情,寫下了一首首膾炙人口、廣為傳誦的描述端午節日習俗的詩詞。
  • 端午節快樂!關於端午的詩詞欣賞!
    端 午【唐】李隆基端午臨中夏,時清日復長。鹽梅已佐鼎,曲糵且傳觴。事古人留跡,年深縷積長。當軒知槿茂,向水覺蘆香。億兆同歸壽,群公共保昌。忠貞如不替,貽厥後昆芳。逢佳節,粼粼波上,百舟爭渡。奸當道,謠言布;遭放逐,悲難訴。嘆家亡國破,汨羅歸處。志潔行廉爭日月,辭微文約傳千古。子沉江,鶴駕淚淫淫,何其苦。節令門·端陽【清】李靜山櫻桃桑椹與菖蒲,更買雄黃酒一壺。門外高懸黃紙帖,卻疑帳主怕靈符。
  • 詩詞| 端午節,邂逅最美的端午詩詞
    詩詞 | 端午節,邂逅最美的端午詩詞 2020-06-25 20:4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網絡中國節·端午」靜海區圖書館「五月榴花照眼明」端午節詩詞展
    「端午」的意思是農曆五月的第一個五日,即「五月初五」。端午節又稱端陽節、龍舟節、重午節、龍節、天中節等等,與春節、清明節、中秋節並稱為中國四大傳統節日。有關端午節的民間風俗,歷史上的記載很多。歸納起來,大致包括賽龍舟、吃粽子、飲雄黃酒、懸艾草、插菖蒲、採百藥、掛鍾馗像、佩香袋等內容。其中又以賽龍舟和吃粽子最具特色,流傳也最廣。
  • 古詩詞裡話端午
    順著2000多年的粽香,我們會發現,端午節不僅是一個吃的節日,還是一個玩的節日,一個講究衛生提升生活質量的詩的節日。唐代張建封曾在《競渡歌》中寫道:「鼓聲三下紅旗開,兩龍躍出浮水來。棹影斡波飛萬劍,鼓聲劈浪鳴千雷。」反映了端午節龍舟比賽場面。
  • 詩說端午
    端午也稱端五,端陽。作為一個傳統大節,中國歷代著名詩人幾乎都對它情有獨鍾,吟詩賦詞,從而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歌詠端午的華章佳構。  粽子是端午的節令食品,不少文人墨客在品粽、賞粽之餘文思泉湧、欣然命筆。如鄭谷《詠端午》「渚鬧漁歌響,風和解粽香」,描寫了漁民在端午節這天吃粽子、唱漁歌的歡樂場面。
  • 中日端午民俗中的菖蒲文化
    人們還用煮蘭草的沸水沐浴驅邪,因此當時端午也稱「沐蘭節」。戰國時期,五月五也是屈原投江之日,後來人們為了紀念屈原,逐漸發展出在端午這一天食粽子、賽龍舟的端午習俗。菖蒲被用於驅邪散毒的傳統,可以追溯到秦代文獻《呂氏春秋》的敘述:「冬至後五旬七日菖始生。菖,菖蒲,水草也。冬至後五十七日而挺生。菖者,百草之先生者也。於是始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