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說益州是天府之國,又說益州疲弊,仔細推敲暗含兩大深意

2022-01-15 重溫古典名著

閱讀本文前,請您先點擊上面的「藍色字體」,再點擊「關注」,這樣您就可以繼續免費收到文章了。每天都有分享,完全是免費訂閱,請放心關注。圖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首先這諸葛亮說這兩句話都沒什麼問題,咱就從《三國演義》這本小說的角度,以文學分析的角度來看一看諸葛亮說這兩句話的不同之處。這前頭誇益州,後面又貶益州,實在是讓人看不太明白,這不是自相矛盾嗎?

其實只要看清楚以下幾點,這諸葛亮前後矛盾的想法也就不攻自破了。其一,時間境遇不同。其二,意味不同。

首先咱們來說說這時間境遇不同,諸葛亮作《隆中對》是在劉備三顧茅廬的時候說的。

《三國演義》第三十八回,諸葛亮為劉備謀劃:

益州險沃野千裡,天府之國,高祖因之以成帝業。今劉璋暗弱,民殷國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這個意思就是:益州山川艱險,土地肥沃,劉璋無能,益州唾手可得。

但是要注意的是,劉備當時沒什麼勢力。前一陣子剛剛被蔡瑁等人在荊州暗算,險些丟了性命。落荒而逃,只有新野一方小城。而另外兩位三分天下的雄主,曹操已經靠著官渡之戰,一戰消滅袁紹平定了北方。孫權也已經繼承了父兄孫策打下的基業,率領諸將攻打劉表,意圖奪取荊州。可以說劉備的新野城,北有曹操,南有孫權,劉表,就是一個被夾在各個勢力中間的小勢力。

這個時候諸葛亮提出來,入荊州,奪西川的策略。就是為了給劉備打下一片合適的根據地。從而謀取發展,而劉表的荊州在當時被孫權曹操勢力夾在中間,荊州四戰之地,不利於發展。那麼只能去取并州,其z水利民生設施齊全,有利於民生發展。其二,并州山路難行,對當時兵馬較少的劉備來說可以起到延緩阻礙敵人進軍的作用。第三,劉璋為人昏庸,不善待百姓。從這幾方面來看,當時并州都是劉備最好的根據地選擇,也難怪諸葛亮稱益州為天府之國了。

那麼為什麼到了《出師表》裡面,諸葛亮卻話風突變,說出「益州疲弊」這樣的話呢?

當時蜀軍不久在夷陵遭遇大敗,兵力損失嚴重。而與此同時關羽守衛的荊州也被東吳取得。也就是說東吳坐擁江東荊楚之地,曹魏掌握北方諸地,而蜀漢僅僅偏安一隅,把握著益州一地,相對比曹魏和東吳來說還是弱了不止一籌。更何況先主劉備,以及諸位大將去世,後主劉禪又較為平庸。所以諸葛亮在《出師表》當中說出了益州疲敝這樣的話,也不惹人奇怪了。

之所以看諸葛亮在《隆中對》和《出師表》當中自相矛盾,是因為沒有好好的看明白說話時蜀國的境遇。在諸葛亮作《隆中對》時,劉備白手起家,沒有固定的根據地。故而當時的益州可以可以稱之為天府之國,對當時的劉備而言也的確如此。而在作《出師表》時,西蜀政權已經穩定,但是剛剛失去了荊州富庶之地。相對比於兵強馬壯的曹魏和東吳勢力,自然也就是益州疲敝了。

第二,除了時間境遇不同,還有一點就在於意味不同。

劉備是明主,在諸葛亮的輔佐之下徵討四方,打下了這西蜀的基業。而且當時劉備三顧茅廬,諸葛亮作《隆中對》時是有著對劉備的讚許的,這些從《三國演義》第三十八回,諸葛亮出山的描述當中也可以看出:孔明見其意甚誠,乃曰:「將軍既不相棄,願效犬馬之勞。」諸葛亮當時是比較看好劉備的,所以才會說出這樣的話,並且決定跟他出山。這個時候諸葛亮把益州稱之為天府之國也就不難怪。劉備是明主,取益州後治理得當,故而稱之為天府之國。

而劉禪顯然就不那麼被諸葛亮看好了,在《三國演義》第九十二回,諸葛亮作出師表當中向劉禪提出來:「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以塞忠諫之路也。」可以看出諸葛亮對於劉禪是存有訓誡之心的。他深知劉禪並非明主,只是因為和劉備的君臣之情,不忍心離開。就藉機驚醒他,希望能夠有些改變。劉禪昏庸,無心政務,故而稱益州疲敝,也有著其獨特用意。

其實諸葛亮這兩種說法看似矛盾其實不然,都是蘊含著其獨特的語言藝術和時局變化的情況的。在我看來,益州對於西蜀從「天府之國」,再到後來的「益州疲敝」,益州一直都是那個益州,並沒有變。變的無非是諸葛亮的戰略眼光以及君主的水平罷了。

相關焦點

  • 孔明在隆中說益州:天府之國,沃野千裡,為何北伐時卻說益州疲弊
    導語:孔明在隆中說益州:天府之國,沃野千裡,為何北伐時卻說益州疲弊?文/小青菜孔明和劉備隆中對時,劉璋是守成之主,沒有什麼宏圖大志,只想護住自己家的一畝三分地,西川百姓休養生息,倒也五穀豐登、六畜興旺,此時劉備還沒入川。
  • 諸葛亮開始稱益州天府之國,北伐時卻說益州疲弊,為何前後不一?
    其中的重要一環,便是跨有荊州、益州,對於益州,在當時諸葛亮很是看重,他如此說道:「益州險塞,沃野千裡,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業。劉璋暗弱,張魯在北,民殷國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其實,只要仔細了解,便可發現,二十年的滄海桑田後,諸葛亮既不是自相矛盾,也並非過分渲染當時的艱難環境,而是依據不同時間的現實情況,而做出的確切的結論。
  • 為啥《隆中對》中諸葛亮說益州是天府之土,《出師表》中卻說疲敝
    諸葛亮在《隆中對》中寫道:益州險塞,沃野千裡,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業。劉璋暗弱,張魯在北,民殷國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又在《出師表》中寫道: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
  • 進軍益州:益州是塊好地方,智能之士思得明君!
    益州險塞,沃野千裡,天府之土,高祖固之以盛帝業。劉睡,張魯在北,民鼓國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諸葛亮《隆中對益州,是西漢時期開始設置的行政規劃,其範圍包括今天的四川盆地和漢中盆地帶。秦朝時,都守李冰在此修建都江堰,所以益州屬地又有天府之國之稱。
  • 進軍益州:益州是塊好地方,智能之士思得明君!
    益州險塞,沃野千裡,天府之土,高祖固之以盛帝業。劉睡,張魯在北,民鼓國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諸葛亮《隆中對益州,是西漢時期開始設置的行政規劃,其範圍包括今天的四川盆地和漢中盆地帶。秦朝時,都守李冰在此修建都江堰,所以益州屬地又有天府之國之稱。
  • 出師表中提到「益州疲弊」,為什麼秦國卻說得蜀中得天下?
    而且秦國主要佔據了蜀地最為富庶的成都,縱觀整個巴蜀地區,唯有成都平原土地肥沃,這也是為什麼當年都說蜀中富庶,因為蜀地就那麼一塊。反觀三國時期,益州作為蜀國的大本營,除了成都平原,四周皆為崇山峻岭。土地貧瘠也就算了,連塊能種糧食的平地都難找,成都就是再富庶,支持整個蜀漢也是有點吃力的。
  • 三國時期的益州面積有多大?具體包括現在的那些省份地區
    人口首先就決定了很多東西,即使土地貧瘠,那麼地方大至少有增多人口的可能。地方小可能根本容不下也發展不出來這麼多人。公元263年,蜀國有一百多萬人人,魏國有四百多萬人。而益州的自然條件和魏國佔據的冀州、豫州什麼的,完全無法相比。根據詳細的數據考證,益州之地的面積大概是一百零六萬平方公裡左右。
  • 三顧茅廬時,諸葛亮為什麼覺得現在無依無靠的劉備能佔據益州?
    「益州險塞,沃野千裡,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業。劉璋暗弱,張魯在北,民殷國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 《隆中對》這是一篇雄偉的戰略藍圖,這是一個沒能驗證的大膽預言,這條路上傾盡了無數人的血淚和汗水。
  • 益州天府之土,為何沒能走出一個一統天下之人
    其實在東漢建立之前公孫述已經佔據此地稱帝,在他們之後也有王建、孟知祥之流割據四川,可以說每逢亂世蜀地必然出產割據勢力,然而無一例外的他們都沒有能走出這片土地染指中原,這是怎麼回事兒呢?古代爭奪天下以益州為基業應當怎樣經營呢?
  • 「益州畫社」結緣成都武侯祠 「益州畫社啟動展」16日開展
    一直以來,成都武侯祠立足於挖掘三國歷史文化資源,傳承巴蜀文明,發展天府文化。為進一步弘揚傳統文化,成都武侯祠力邀七位藝術家組建益州畫社落戶祠堂,文期筆會、揚風頌雅。成都武侯祠博物館將大力支持畫社成員的藝術創作,同時,畫社成員將汲取成都武侯祠三國文化的藝術靈感,助力成都武侯祠博物館對三國文化的深入研究推廣,弘揚天府文化,傳承、精研中國傳統文化。
  • 《隆中對》預言成真 | 益州之戰
    諸葛亮除了研究天下局勢,還喜歡寫些東西,以現代話來講,算是科研寫作兩不誤,而《隆中對》便是其中之一。當時駐軍新野的劉備在徐庶建議下,三次到隆中拜訪諸葛亮,在最後一次見面中,諸葛亮便為劉備分析了天下形勢,所說的那一番對話就是《隆中對》。
  • 如果把益州換成幽州諸葛亮能不能成功匡扶漢室?
    不能,諸葛亮會輸得更慘,幽州的人口的經濟都不如益州,而且沒有益州的險要關隘。幽州的土地貧瘠,地廣人稀,邊境又有鮮卑、匈奴、烏丸等少數民族作亂,可謂前有豺狼、後有猛虎,是一塊「易攻難守」的兇地,並不是一塊合適的立足之地。
  • 出師表中提到「益州疲弊」,為什麼秦國卻說得蜀中得天下?
    而且秦國主要佔據了蜀地最為富庶的成都,縱觀整個巴蜀地區,唯有成都平原土地肥沃,這也是為什麼當年都說蜀中富庶,因為蜀地就那麼一塊。反觀三國時期,益州作為蜀國的大本營,除了成都平原,四周皆為崇山峻岭。土地貧瘠也就算了,連塊能種糧食的平地都難找,成都就是再富庶,支持整個蜀漢也是有點吃力的。
  • 劉備攻佔益州後,為何把都城放在成都,而不是荊州呢?
    建安十九年(214年),在益州之戰中,雒城被圍近一年才被攻克,劉備乃與諸葛亮、張飛、趙雲等共圍成都。彼時,劉備派建寧督郵李恢說降馬超。馬超來到成都,劉備命他率軍屯城北,一時城中震怖。劉備於是派簡雍勸降了劉璋,遂領益州牧。由此,在公元214年時,劉備不僅擁有了益州之地,還佔據了荊州五郡之地。不過,在益州之戰後,劉備選擇定都成都,沒有回到荊州定都。
  • 「四川路」中的益州、利州、梓州、夔州分別是哪裡?
    四川省,位於我國西南部內陸,古為巴、蜀之地,有「天府之國」之譽,是歷史悠久、文化燦爛之地,現在也是我國農業大省、資源大省、人口大省。四川,古屬益州,古稱巴蜀,四川之名始自兩宋時期。兩宋時,今四川有益州路、梓州路、利州路和夔州路,又稱「川峽四路」「四川路」,四川因此得名,元朝是我國行省制度開端,元滅宋後四川設省時就以四川為名。「路」為宋金及元朝時期行政區劃,為北宋時改唐朝「道」而來。唐朝的「道」為監察區,北宋改為「路」後也為監察區但逐漸賦予行政區劃特徵,後來成為宋金時期的一級行政區,相當於現在的「省」。
  • 法正在益州濫殺無辜肆意妄為,諸葛亮這樣處置令人大感意外
    及董和、黃權、李嚴等本璋之所授用也,吳懿、費觀等又璋之婚親也,彭羕又璋之所排擯也,劉巴者宿昔之所忌恨也,皆處之顯任,盡其器能。有志之士,無不競勸。劉備在成都建立政權的事情成為焦點新聞,「有志之士,無不競勸」。
  • 聊一聊劉璋是如何將益州巴郡分為「三巴」的?
    比如說在曹操擊敗張魯,控制漢中盆地的時候,劉備手下的偏將軍黃權就跟劉備勸諫:"若失漢中,則三巴不振",可以說劉備後來發動"漢中之戰"的決策,也與黃權有一定的影響。這裡面的"三巴",指的就是巴郡、巴西郡、巴東郡。三巴對於成都平原來說非常重要,巴東郡是對荊州的前線,巴西郡是對漢中的前線(失去漢中的時候),巴郡居中,佔據水路要道,有聯繫益州各郡的作用。後來蜀漢四大鎮戍中,就有江州都督。
  • 三國時期益州政治格局的重要一環:益州本土大戶與外來戶的矛盾
    在興平元年(即公元194年),劉焉去世,益州本土大戶的代表人物趙韙、王商等人推舉劉璋為新的益州牧。劉璋性格相對於劉焉來說比較軟弱,他雖然也採用劉焉那種以「東州士」對抗益州本土大戶的策略,但是並不徹底,對益州本土大戶的訴求也給予一定的滿足。劉璋的策略讓益州本土大戶稍稍歸心,但也導致「東州士」對劉璋統治的不信任。
  • 淺談北宋交子流變:益州豪族的私有貨幣,是如何發展為國有的?
    而益州不僅是當時五個大型城市之一,更是西南地區的商業中心。由於它地處西南,道路險峻,易守難攻,這就導致益州能多次免去戰火侵襲。《三國志·諸葛亮傳》記載:"益州險塞,沃野千裡,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業。"在益州問題上,蜀漢兩大謀士諸葛亮和龐統,都有著一致性觀點,此地不僅易守難攻,而且有著適合耕種的平原地區。
  • 劉備巧取劉璋的益州建國,遠房親戚的好處?劉備發揮到極致
    我們往往在說的時候能夠指天畫地,結果做的話就一塌糊塗,但是有著冒險家精神的人有了想法就立馬付出實踐,而成功的人往往都是這種人。因為我們在看三國的時候,總以一種英雄傳奇的角度去看,所以總會覺得諸葛亮、法正這種人會比劉備有遠識。但實際上並不是這樣,劉備在社會上摸爬滾打了幾十年,經驗之廣博,閱歷之豐富可是無與倫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