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樓-玉皇閣歷史文化街區規劃範圍圖。資料圖片
鼓樓-玉皇閣歷史文化街區。記者李靖攝
近日,按照《關於轉發住房城鄉建設部進一步加強歷史文化街區劃定和歷史建築確定工作的通知》的相關要求,銀川市鼓樓-玉皇閣被劃定為歷史文化街區,待相關審核程序通過後,將正式向社會發布。由此,這片積澱著厚重歷史文化底蘊的街區,也將得到更完善的保護和利用。
讓人不由停下腳步
冬至剛過,銀川的寒意越來越清晰。但在下午兩三點的世紀廣場上,陽光正好,老人們湊在一起,聊著各種話題,不時傳來爽朗的笑聲。世紀廣場北側,玉皇閣沐浴在暖暖的陽光中,靜靜「看」著廣場上的人們,「看」著身旁穿梭而過的車流。
從世紀廣場向西走,過了馬路就是寧園,仿古建築群錯落有致,琉璃瓦在陽光照射下,泛著耀眼的金色。許多人走過這段街區,會刻意從這裡穿過,沿著曲折的小徑,穿過兩邊儘是朱紅柱子的走廊,下了光滑的青石板小坡,再上到小小的石拱橋,穿過低矮的拱門,最後向外面熱鬧的街市走去。若不是匆匆趕路,寧園是一處很容易留住人的地方,有時可以對著光滑的青石板發會呆,想想不知多少人曾從這裡走過;有時也會被高挑的飛簷吸引,數數靜靜佇立在上邊的神獸裝飾。
出了寧園,西北角一眼看到的建築,便是鼓樓。冬日的陽光裡,它和玉皇閣一樣,看上去厚重、溫暖。
玉皇閣、寧園、鼓樓,這三處古建構成的「凹」形區域,便是此次被劃定的「鼓樓—玉皇閣歷史文化街區」,核心保護範圍為北起解放路北界,南至寧園用地南界,東接玉皇閣街,西至鼓樓西界,用地面積3.2公頃。核心保護範圍內的文物保護單位、歷史建築的用地面積合計為38309平方米。
從這些歷史建築旁走過,即使身邊車水馬龍,人心也會獲得些許寧靜。
濃縮著歷史和文化
冬天的寧園,稍顯蕭瑟,但在走廊的木凳上,依然有三三兩兩的人靜坐。一座園子,似乎將這裡的人們,與外邊熱鬧的城市隔開了。在鼓樓和玉皇閣周圍,也會見到拿著相機的人,繞著古建築走走停停,找著各種角度,不時按下快門。這片街區,就像它的評定標準裡說的那樣:保持傳統生活的延續性,也記錄了一定時期社區居民的記憶和情感。
這條標準,發布在2017年,住房城鄉建設部辦公廳發布的《關於進一步加強歷史文化街區劃定和歷史建築確定工作的通知》中。通知中,還有另外一條標準:街區保留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和優秀傳統文化及其場所。
「這處街區的確有這樣的特色。」寧夏文史專家吳忠禮說:「銀川鼓樓臺基始建於清道光年間,為寧夏知府趙宜喧主持建造,並手書了洞額石刻題記;銀川玉皇閣始建年代無從查考,從明代《弘治寧夏新志》府城圖上觀察,現玉皇閣的位置居明代府城鼓樓所在地;寧園則是1987年國慶節期間落成,是寧夏第一座以清代仿古建築群為主體的小型園林。」
吳忠禮先生說,劃定歷史文化街區,對歷史建築是很好的保護,銀川是座古都,應該好好挖掘它的歷史文化,並且服務於現在的城市。
鼓樓俯瞰。記者李靖攝
寧園 記者劉旭卓攝
玉皇閣 記者劉旭卓攝
鼓樓 記者劉旭卓攝
銀川市鼓樓-玉皇閣被劃定為歷史文化街區,是因其深厚的文化底蘊,這樣的歷史文化,使得這片區域在鬧市中顯得格外不同。
鼓樓原為「四牌樓」
從銀川的鼓樓旁走過,可能很多人會有這樣的問題,這座歷史建築,怎麼建在馬路中央,這就得從古時它的作用說起了。
吳忠禮先生說,古代縣級以上的城池基本上都建有鐘鼓樓,鐘鼓樓往往建在城鎮中心位置,上置大鐘和大鼓,平時具有「晨鐘暮鼓」報時服務,所以也被稱為「譙樓」。當發生保衛城池的戰鬥時,鼓樓往往也有「鼓進金退」的軍事指揮作用。
對於鼓樓的這個「中心」位置,許多老銀川人都有深切感受。在世紀廣場隨便找一位老銀川人,他都能繪聲繪色地描述他們兒時是如何登上鼓樓,以此為「圓心」,一覽昔日老銀川城的。
不過可能很多人並不清楚,在未建鼓樓之前,這裡是怎樣的場景,吳忠禮說,「其實是四座牌坊。」原來,這四座牌坊,在當時被稱為「四牌樓」,東向牌坊上書「東來紫氣」、南書「南薰鮮慍」、西書「西土孔固」、北書「北拱神京」。
民國時期的《朔方道志》記載,將四牌樓改建為如今的鼓樓,是清朝中期道光年間(1821~1850年),為寧夏知府趙宜喧主持建造,並手書了洞額石刻題記,東為「迎恩」,南為「來薰」,西為「挹爽」,北為「拱極」。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寧夏地方紳商捐資在臺基上又建了二層樓梁架,後因「款絀停輟」。直到民國6年(1917年),才由寧夏縣知事餘鼎銘接續重建,最終完成這項工程。
鼓樓還是一座具有光榮革命傳統的建築。1926年9月,第一次國共合作時期,為配合中國共產黨在國民軍中的工作,以李臨銘為負責人的寧夏第一個共產黨的組織——「中共寧夏特別支部」成立,辦公地址就設在鼓樓的東北角坊。
玉皇閣曾是「鼓樓」
除了鼓樓,古代縣級以上的城池一般還會建玉皇閣,玉皇閣是供奉傳說中玉皇大帝的場所,大多修建在樓臺之上。銀川玉皇閣的故事,要從明朝一位皇子說起。這位皇子,便是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的第十六子朱栴,他被分封為慶王,鎮守寧夏。
吳忠禮先生介紹,永樂五年(1407年),慶王府開建,慶王府大門開於如今新華飯店的南側,府址南界為現在新華東路與中山南街交會處,東至今羊肉街口西側,西至今新華百貨大樓東側,北至今寧園,這一大片街區就是慶王府及王府花園遺址所在地的範圍。
而今玉皇閣所在地,當時有一個土臺子,慶王府的人在臺上修建了幾間平房,作為守衛王府警衛的一處指揮所兼巡夜報時的更房。在《弘治寧夏新志》中,已把它稱為「舊譙樓」(舊鐘鼓樓),可見弘治年間,土臺上的建築物已做翻修,實際上已具有鎮城鐘鼓樓建築和作用的性質了。
這座鐘鼓樓在清朝乾隆三年(1738年)大地震中毀壞,當次年恢復重建府城時,以鼓樓位置偏於城東,官民一致認為趁重建之機,把鼓樓改建在府城的中心位置「四牌樓」地方,於是就將原鼓樓改建成玉皇樓(閣),確切時間尚難確斷,大約應在乾隆四年(1739年)以後至道光元年(1821年)以前這段時間。臺基正中為南北向拱形門洞,門額上方有石刻題字,南為「帝鑑」,北為「天路」。
說起玉皇閣,在世紀廣場上曬太陽的老人會笑著說,你看那飛簷多好看,技術多精湛。一位老人說,他見過的最美的玉皇閣,是在太陽剛升起的時候,那時候,這座沉穩的古建築,被一片金黃色的光芒覆蓋。
寧園像一條紐帶
寧園就像它的名字一樣,在鬧市一隅,顯得寧靜閒適。寧園更像是一條紐帶,連接起鼓樓和玉皇閣,讓這兩座古建築聯結在一起。
《銀川園林志》記載,寧園的建設,始於1983年9月,當時的銀川市園林局結合全市園林建設和綠化現狀,提出綠化「黃土不見天」的口號,注重建設發展小園林、小綠地,提倡家庭養花。1981年~1999年近20年的時間裡,唐徠公園一期、寧園、西夏公園、滿春園等一批小公園、小遊園應運而生。
當時根據銀川市的規劃,結合解放東西大街的改造工程,市政府在原來破舊平房的舊址上建起了寧園,歷時一年多,1987年10月1日正式迎客。「當時的寧園有圍欄,還賣票呢,好像是1毛錢。」一位老銀川人回憶說,當時新建起的寧園仿古建築,在銀川是很稀罕的,是作為一個景點存在的。
1999年,寧園進行了改造。一方面拆除了圍欄,改造成為開放式的街心公園,一方面對東區長67米、寬52米,佔地0.35公頃的廣場進行了改造。因正逢千禧之年,世紀交替之際,故取名「世紀廣場」。廣場正中修建了一座鐘亭,懸掛一口「寧夏世紀鐘」。
寧園和世紀廣場,是許多銀川老年人最喜歡的去處。冬日陽光明媚時,人們就坐在世紀廣場上,散步或者圍坐聊天;而到了夏季,寧園裡綠樹成蔭,又成了納涼和娛樂的好去處。
看人們穿梭流連於小徑、石橋、拱門之中,再看看東西兩頭兩座厚重的古建,你就能真正理解這處區域,被劃作歷史文化街區的意義所在。
寧園俯瞰。記者李靖攝
1936年的銀川鼓樓。資料圖片
世紀廣場 記者劉旭卓攝
寧園 記者劉旭卓攝
這是一片古香古色、韻味十足的街區。生活在這裡的人們,記得這裡的舊時光,也喜歡它現在的模樣。
登上鼓樓看銀川
冬天的老街區熱鬧起來,一般都是在下午三點後了。暖暖的陽光照在世紀廣場,家住附近的老人們,有的帶著小孫子,有的拿著馬扎、拄著拐棍,有的背著手,悠閒聚集。他們早已熟知彼此,笑著走到跟前,互相問候。這時候的老街區,看上去溫暖閒適,其樂融融。
「過去可不是這樣。」許多在這附近住了大半輩子的老銀川人說,上世紀80年代以前,這一片最顯眼的建築,一直都只有玉皇閣和鼓樓。登上玉皇閣或鼓樓,整個銀川就能盡收眼底了。「南門樓、東門外的湖泊,都看得很清楚……」說起過去這一帶的樣子,每一個老銀川人都有屬於他們的印象。
一張拍攝於1936年的照片上,柳樹巷(現鼓樓南街)的北邊,就是現在的鼓樓,老照片上,鼓樓是附近最高的建築,柳樹巷兩旁是低矮的店鋪和民居,柳樹巷就從鼓樓的門洞裡穿過。「直到上世紀70年代,這附近才有了一棟二層居民樓建築,就在原先銀川拖拉機配件廠旁邊,現在湖濱花園的東側。」老銀川人樊建新記憶猶新。
1951年,鼓樓和玉皇閣所在的解放路,第一次鋪成了石子路;1958年寧夏回族自治區成立之後,這裡又鋪設了瀝青;再後來,隨著時間推移,再登上這兩座古建築時,眼前的城市多了高樓,南門樓也看不見了,視線裡儘是現代都市的景象。
有感情的老園子
「如今的寧園管理所,過去就是我家四合院的位置。」老銀川人韓月娥指著寧園東南角說,她在那裡,生活了9年,那個院子記錄了她人生最快樂的時光。1954年,從河北來到寧夏的老人杜光輝說:「那時候我就住在寧園附近,在玉皇閣南街邊上租的房子。」87歲的杜光輝記憶中的這片老街區,從那時起就是店鋪雲集,是昔日銀川的最核心區域。
韓月娥家的四合院是在1986年搬遷的。1987年10月1日,歷時一年多建設完成的寧園開門迎客。這座小遊園,延續了鼓樓和玉皇閣的建築風格,讓當時的銀川人,有了新的休閒去處。
1980年來到寧夏的溫州人鄧先生,當時就花了一毛線的門票,去寧園裡遊玩。「當時銀川也沒有多少可以遊玩的地方,寧園建起來後,大家都覺得新鮮、好看。」三十多年過去了,銀川人的休閒去處,早已是遍地開花,但在閒暇之餘,鄧先生還是會經常到這裡走走轉轉。「對這裡挺有感情的,每次來到這裡,就能想起自己剛來銀川時的情景。」鄧先生說,這些歷史建築沉澱了時光,和別處的感覺不一樣。
濃濃的文化氛圍
杜光輝有同樣的感覺,1958年之後,他就一直住在山河灣社區,直到現在。孩子跟他說了好多次讓他搬家,但他就是不想離開,「雖然住的是老房子,但在這裡住習慣了,好多熟人,出門遛彎就能跟他們說說話,不想走。」
「這些古建築是有靈性的,我有時候會邊曬著太陽,邊靜靜地看著它們。」杜光輝指著玉皇閣挑簷上的神獸裝飾說,它們睜大的眼睛,已經在這裡「看」了幾百年,經歷了幾百年的風風雨雨,它們知道銀川的每一點變化,看到它們,你自然會感受到歷史的厚重。
夏天的時候,杜光輝會拄著拐棍去寧園轉轉,寧園很多的石板路,在三十年後,泛著鋥亮的青色,從這些石板路上走過時,腳步會自然地慢下來。有時候,他會坐在石凳上,回想以前的歲月。
吸引杜光輝留下來的還有另一個原因,就是這裡的文化氛圍。他的印象中,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寧園就時不時會舉辦書畫展,2002年的時候,銀川市第一屆迎新春書畫展在這裡舉辦,當時包括張賢亮在內的許多區內知名書畫家在寧園裡作畫、寫春聯。現在,在玉皇閣北邊的廣場上,經常會舉辦一些文化活動,比如秦腔大賽、文藝匯演等等,對於戲迷來說,這裡就是一個「福窩子」。
「別說這些古建築有很深厚的歷史沉澱,就是你到世紀廣場上和別人閒聊,也會遇到很有文化的人,我特別喜歡在玉皇閣前面,曬著太陽和他們聊天,聊寧夏的歷史,聊中國的發展,天南地北,無所不談。」杜光輝笑著說。(記者 劉旭卓)
【來源:塞上清風】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