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雙十一」電商集中促銷活動已拉開大幕,各種預售、打折、砍價、紅包、優惠券等促銷手段令人眼花繚亂。為規範網絡集中促銷期間網絡市場秩序,保障消費者合法權益,宿遷市工商局近期啟動電商促銷專項監測行動,對淘寶、天貓、京東、蘇寧易購、美團等主流平臺內120個本地網店,60個微信公眾號進行在線監測,實時規範網絡促銷經營行為。在此,提醒廣大消費者:
理性消費不跟風
隨著網絡直播的快速發展,催生了網紅經濟新商業模式。將粉絲流量引到電商是目前規模最大,影響最廣的網紅變現方式。一些消費者會因對網紅過分愛慕而盲目信任併購買其推薦或展示的商品後權益遭受損害。由於與之匹配的規則尚不完善,廣大消費者對待網紅商品要結合自身實際需求,充分保持理性,謹慎對待網紅推薦,不要盲目跟風。消費前,詳細核實商家主體信息,了解商品詳情介紹,查看買家評價並保留好相關記錄。
價格套路要看清
促銷活動期間,很多商品網頁頁面出現預售價、到手價、銷售價、尾款價等多種價格。消費者在網購時代貨比三家依然是個簡單高效的方法,可以多平臺多商家比價,也可以使用比價軟體查詢歷史價格作為參考,這樣就能識破商家先提價再降價的套路。
微信砍價多留心
近年來,微信砍價成為一種商家慣用的網絡營銷形式。其本質是「以用戶發展用戶」的模式,以最少成本達到最大宣傳效果。然而,不同商家推出砍價活動目的不同,有的是誠心回饋客戶,增加粉絲量;有的則是設計套路來套取用戶信息,甚至錢財,一旦點開活動頁面,用戶相關個人信息將會洩露出去。消費者對砍價信息真實性和安全性,並不能有效辨識,對微信群、朋友圈發布的砍價購物的連結,要保持高度警惕,切勿輕易填寫個人信息。對於脫離正規第三方交易平臺的轉帳匯款要求,一定要果斷拒絕。
二手網購需謹慎
近年來,二手物品網絡交易平臺發展迅猛,為個人閒置物品提供了「變廢為寶」的平臺,受到了不少年青消費者的青睞。但二手物品交易平臺上的賣家既有自然人,也有辦理工商登記的商家,商品信息也是魚龍混雜。不法商家常會用低於市場價的價格來吸引買家,銷售以假充真、以次充好商品。很多未經工商登記的賣家,由於沒有完善的身份信息和有效聯繫地址等,出現糾紛後消費者維權困難。消費者在二手物品網購時應慎重選擇,使用正規主流第三方交易平臺溝通及交易。下單前,對商家基本信息、商品詳細信息、價格、發貨等信息進行充分溝通,並保留溝通記錄。支付時,要使用過平臺提供的正規支付渠道,絕對不要輕信賣家提供的第三方支付連結或二維碼,要按平臺提供的正規流程購買。
防範意識當強化
雖然網購具備較大的優勢,但其中也隱藏著一定風險。廣大消費者應進一步提高網購安全防範意識,不僅購物時要擦亮雙眼,還要注意保留相關交易記錄和證據,包括交易商品編號、商品圖片、交易時間、網頁截圖,以及與賣家的聊天記錄、有關票據等,一旦有需要可依法進行維權。發生消費糾紛後及時與賣家、交易平臺溝通解決,協商不成的,可以直接撥打平臺所在地或經營者所在地市場監管部門公布的投訴電話或者通過相關市場監管部門網站進行投訴舉報。(侍工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