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俗話說「好事不出門,壞事傳千裡」,一家名稱為《紅芯》的軟體開發公司,推出的紅芯瀏覽器被指造假,一時間紅芯瀏覽器及研發團隊被推上了輿論的風口浪尖,關於國產瀏覽器的關注和討論被推到極高的熱度。那麼,中國「自主研發」瀏覽器為什麼這麼難,究竟怎麼回事?
說起瀏覽器,這門技術目前的確是美國一家獨霸的天下,目前,市場上主要的瀏覽器只有四家,即微軟的IE瀏覽器,蘋果的Safari瀏覽器,Mozilla的火狐瀏覽器,和谷歌的Chrome瀏覽器,都是「清一色」美國公司的產品。
最近,「紅芯」瀏覽器宣稱完成了2.5億C輪融資,宣布該公司的「紅芯」瀏覽器是完全自主創新開發的,打破了美國在「瀏覽器」技術上的壟斷。然而其產品被扒了出來。有細心的網友很快就發現這個「紅芯」瀏覽器其實是套用了《谷歌》的Chrome瀏覽器的內核,並非自主創新。
事件發生後,紅芯CEO陳本峰迴應:「確實是基於谷歌Chrome瀏覽器內核而開發,但內核層面有自主創新」。紅芯聯合創始人高婧也回應:「紅芯瀏覽器確實包含了Chrome,但並非抄襲,而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去做創新」。那麼,為什麼中國「自主研發」瀏覽器這麼難,背後的真實原因?
在自主研發的道路上,國內瀏覽器入局比較晚,錯過HTML4制定標準的時代,很多標準在1999年以前就已經定下來,而瀏覽器又是一個特別需要大家遵守公開開放標準的一個產品,大家想入局,就得基於已有的技術和標準去做事情,在通迅行業的2G/3G標準也是這樣,這是既定事實造成的第一個門檻。
而且瀏覽器需要遵守公開開放標準的產品,所以很少有瀏覽器會去渲染內核、文檔標準、腳本標準。雖然,中國也自主開發了不少自己的「瀏覽器」,例如「360度」瀏覽器和「QQ」瀏覽器等,但都採用美國瀏覽器的內核,無一例外,有的還是雙內核。中國沒有完全自主開發的「瀏覽器」,這不是中國一家的問題,而是全世界的問題。
另外,就拿Chromium的瀏覽器來說,Chromium瀏覽器代碼規模有2400萬行,一個Windows作業系統大約5000萬行左右,做一個瀏覽器等於小半個作業系統。要看一個產品是否自主研發,就要看它是否能緊跟最新的標準,能否及時修復漏洞。如果做不到,證明它們消化不了2400萬行的瀏覽器代碼,出了bug不一定能修復。你覺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