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3040億美元,為什麼中國晶片總是靠進口,而不自主研發呢?

2020-12-17 數字財經智庫

當下,全球大國之間的競爭已經是全方面的,其中之一就是科學技術的競爭。而在科技方面,首當其中的又是最核心的晶片技術。從中興到華為,美國想徹底切斷中國晶片崛起之路。

在上月,由於美國制裁,華為麒麟高端晶片將在9月15日之後無法製造,成為絕唱。華為歷經十多年,投入了幾千億,好不容易在晶片上有了成果,卻在製造環節被美國「卡脖子」,無不令人遺憾和無奈。

不得不承認,中國在晶片產業技術上確實落後不少。2019年,中國晶片進口額為3040億美元,遠超排名第二的原油進口額,晶片自給率僅為30%左右。

晶片到底有多重要?在很多人印象裡,以為只是手機、電腦等產品需要用到晶片,實際上,晶片應用範圍非常廣,軍工、民用的幾乎所有的電子設備都要用到晶片,家電、汽車、航天、通信等等行業,晶片無處不在,而且是絕對「心臟」。

之前有人說中國企業只知道圖眼前利益,一心發展規模,卻忽視研發,這是導致晶片落後於人的原因。這可能是很多企業的心態,但晶片的技術門檻非常高,不是一般企業能夠做到的。

一塊指甲蓋大小的晶片,需要經歷幾百道工序才能生產出來,過程極其複雜,當今世界最先進的工藝、尖端機械、生產技術等等都用在了這裡,集結了人類的智慧。即使是美國的蘋果、高通、英特爾等科技巨頭,都需要臺積電來代工,想靠一家公司獨立完成一塊晶片的所有環節,難度非常大。華為海思也就只做到了晶片設計,代工生產必須是臺積電這樣的企業。

按照我們國家的規劃,到2025年,中國晶片自給率要提升到70%,5年時間,從30%提升到70%,這個難度不小,因為晶片產業的要求非常高。

首先,製造工藝複雜

晶片的製造工藝極其複雜,要經歷上千道工藝程序,技術含量十分密集,是比航天還要高的高科技,其生產過程被認為是點砂成金。

簡單來講,晶片是先將「砂子」提純成矽,再切成晶圓,然後加工晶片。晶圓的加工有前後兩道工藝,包括刻蝕、清洗、光刻、薄膜等等數百道複雜的工藝,這裡面就要用到被稱為「工業皇冠上的明珠」的光刻機。經過數月的複雜加工後,指甲蓋大小的空間中集成了數公裡長的導線和數以億計的電晶體器件,最後再切割,形成一塊晶片。

晶片上的工藝都是以納米為單位,比如現在中芯國際量產的14nm,臺積電的7nm,每提升一個段位,所需要的技術則更加複雜和精湛,這不是一般企業能夠做得到的。所以,在這個環節就已經讓人望而卻步。

目前,晶片的技術主要掌握在美國、日本、韓國、歐洲等國家手裡,這些國家也是投入了大量的人才和資金,才有了今日的成果。所以,從工藝上來說,中國企業也是任重道遠。

其次,投入成本非常高,盈利難

晶片的研發投入成本非常高,就以華為海思為例,從2004年成立,十多年時間,華為投入了數千億人民幣進行研發,招攬了很多人才,才有了今日的成果。

全球半導體行業,80年代看日本,90年代韓國崛起。70年代由日本政府主導,投入資金支持日立等五家企業進行半導體技術研發,到80年代稱霸全球。而韓國以三星為主,在1974年,李氏父子不顧管理層的忠告,自掏腰包出資入股Hankook半導體公司。之後帶著虧損,直到90年代後期,才正式崛起,後來就到了收割的時候。

如今,一條10nm晶片生產線投入超50億美元,7nm晶片生產線超100億美元,3nm更是超150億美元,就是燒錢遊戲。7nm製程工藝需要新的EUV極紫外光刻技術,這個掌握在荷蘭ASML公司手裡,一臺光刻機賣1億多歐元,而且還不賣給中國,所以,中芯國際只能停留在14nm。

即使你做出了晶片,但是不能量產,那也是虧本的,因為前期投入太多了。根據2019年中芯國際年報顯示,28nm和14nm營收佔比只有4%。所以,想盈利還必須有足夠的訂單,幾乎沒有民營企業能承受起這個風險。

近日,有媒體報導斥資1280億的武漢半導體項目爛尾了,這無疑讓很多民企望而卻步,晶片是一個投入不一定能有回報的產業。

最後,人才稀缺

晶片可以說是一個高端人才的聚集產業,但美日歐等國的企業壟斷了尖端技術和人才,國內的工程師技術無法達到,但想要引進海外技術人才和留學人員,又受到歐美日大企業的限制,在很多晶片的關鍵技術上,華人根本無法接觸。

自從被美國瘋狂打壓後,國內最大的晶片製造廠商中芯國際成為了希望,一經上市,最高時市值突破6000億元。中芯國際是由來自臺灣的張汝京創立,他在美國半導體巨頭德州儀器工作了20年,是這方面的頂級人才。

張汝京來大陸創立晶片公司,完全是出於愛國情懷,他還帶來了數百名高端人才,才撐起了中芯國際的發展。但由於資金有限,他們的工資都非常低,相比國際晶片巨頭的高薪微不足道,所以支撐他們下去的完全是一種成就感和情懷。

對於這樣的高端行業,如果沒有高薪是很難留住人才。2019年中芯國際研發人員的平均薪酬為36.7萬,一線工程師平均年薪資更是不到15萬,僅僅相當於國際晶片巨頭的十分之一。所以,2018年中芯國際員工流失率高達22%。

因此,這也是為什麼華為要開出高達200萬年薪在全球招聘應屆博士生。按照華為的說法,薪酬一定要比Google、蘋果等公司高,才能留住頂尖人才。

由於投入成本高,如果沒有華為這樣的利潤水平,又沒有資本進入,晶片研發是很難支撐下去。阿里做晶片研發沒問題,格力投入500億做晶片研發也沒問題,必須是資金雄厚的企業才行。

不過,晶片產業自主化這條路即使是再難走,也必須堅定地走下去,不然會一直被被人「卡脖子」。既然國家定了70%的自給率目標,那相信在晶片產業上的投入會越來越大,會有越來越多的企業崛起。在晶片這個核心技術上,中國不能輸。

相關焦點

  • 盤點中國核心晶片各細分領域頭部企業;2019年進口晶片3055億
    根據《中國製造2025》的規劃,2018年中國半導體市場需求為3100億美元,中國自身只能提供380億美元的產品,綜合國產化率12%,目標是2025年國產化率能達到50%。 根據國外機構預測,2025年中國半導體市場需求為7000億美元,按照50%折算中國需要自產3500億美元的產品,相比於2018年替代空間幾乎達到了10倍。
  • 新銳丨智能駕駛布局新階段,芯馳科技自主研發IP智能汽車晶片
    一些市場信息也印證了汽車智能化對半導體IP的迅猛需求,據Markets and Markets預測,到2024年,半導體IP市場將從2017年的47億美元增長到65億美元,期間的複合年增長率(CAGR)為4.8%。
  • 日本:中國研發晶片最好堅持5年,不能靠高薪挖臺灣、韓國人才!
    日本:中國研發晶片最好堅持5年,不能靠高薪挖臺灣、韓國人才!眾所周知,自從我國的中興和華為被美國制裁以後,不少科技企業都開始意識到掌握企業核心技術的重要性,同時在國內也掀起了一股自主研發晶片的潮流,目前已經有包括華為、阿里、小米、紫光等眾多的國產科技企業都開始布局晶片產業了,這也讓我們仿佛看到了國產晶片的希望!
  • 晶片自主少不了阿里,馬雲砸下1000億成立達摩院,如今怎麼樣了
    根據媒體消息,美國對華為等高科技企業又放「大招」,禁止臺積電等向華為提供晶片。而臺積電既不想得罪美國,也不想失掉華為這樣的大客戶,盡力在安撫雙方。不過,眼下中國的高科技企業最好的應對方法,便是加快投入自主研發,實現晶片自主。早前微軟和思科的總裁曾說過,害怕華為強大起來後,舉起反壟斷的大旗打倒西方科技巨頭。
  • 華為空「芯」之痛:中國為什麼造不出晶片?
    但是很遺憾,中芯國際作為國內唯一能夠量產部分類型晶片的晶片公司,除了生產工藝和世界先進水平差了幾個代際之外,相當一部分晶片使用的仍舊是美國的設備和技術。日前,中芯國際正式宣布將無法為華為代工晶片,華為晶片國產替代夢碎。美國此舉無異於釜底抽薪,絕境之下,華為何去何從?小小一枚晶片,為什麼我們造不出來?筆者有以下幾個方面的思考。
  • 三星未來10年投資1160億美元研發非內存晶片
    PingWest品玩4月25日訊,據彭博社消息,三星電子計劃在未來10年左右投資133萬億韓元(1160億美元),以取代英特爾和高通在製造先進晶片處理器(非內存晶片研發和生產基礎設施)方面在全球的領先地位,加快對全球半導體行業的控制。三星目前在從伺服器到智慧型手機的存儲晶片市場處於領先地位,它計劃在2030年前加大對半導體的投資,創造15000個生產和研究工作崗位。
  • ...自主研發高密度基因晶片,「Genebox基因寶」獲數千萬元人民幣A+...
    圖片來源:Genebox基因寶公眾號自2019年開始,公司與全國頂尖高校與科研機構、以及行業龍頭供應商緊密合作,自主研發了高密度基因晶片(microarray)平臺並實現量產,涵蓋測序儀、晶片、試劑和軟體一體化解決方案,打破了Illumina、Affymetrix兩家外國公司在這一領域長達20年的壟斷
  • 晶片短缺背後:汽車業「八仙過海」搶資源 自主研發是場長戰役
    「從根本上來講,打造出中國品牌的晶片企業,掌握核心技術,才能不受制於人。」一位車企資深人士向新京報記者透露。廠商各展所長搶佔資源晶片短缺或將延續至2021年隨著疫情在全球範圍內暴發,晶片短缺持續蔓延。這就要求晶片技術向更高級進化,在未來以更高算力驅動如此多的傳感器。這在中汽協的近期調研中也得到證實。中汽協方面表示,近年來,全球晶片行業產能投資相對保守,供需不平衡問題在新冠肺炎疫情前就已經有所表現。疫情加劇了產能投資的謹慎,上半年晶片行業對消費電子和汽車市場預測偏保守,對今年下半年中國汽車市場發展趨好預判及準備不足。
  • 中國晶片自給率要在2025年達到70% 目前處於加速發展狀態
    數據顯示,2019 年我國晶片的進口金額為 3040 億美元,遠超排名第二的原油進口額。不過該數字較 2018 年進口額減少了 80 億美元,同比下降 2.6%。據國務院數據顯示,中國晶片自給率要在 2025 年達到 70%。  視頻IT之家了解到,有業內人士認為,國產晶片也處於加速發展狀態,晶片產業在政策扶持下有很大的國產替代空間,晶片產業將繼續高速發展。
  • 啟動「馬裡亞納計劃」劍指自主晶片,OPPO勝算如何?
    根據公開信息顯示,OPPO創始人陳明永曾表示,將會在未來三年中投入500億元,作為OPPO的研發預算。 具體晶片佔多少,還不得而知。釘科技認為,OPPO選擇「造芯」,會面臨不小挑戰。首先,資金「難點」。
  • 一年花187億進口,美日德長期壟斷市場,中國用19年「破局「!
    隨著中國經濟崛起,我國不僅建立了全產業鏈,還發展成為「世界工廠」。2019年,中國的製造業增加值接近3.9萬億美元,幾乎相當於美國、日本和德國的總和,可謂是製造業領域的「超級大國」。不難想像,中國對工具機這個「工業母機」的需求是巨大的。事實上,早在2009年,中國就已經成為世界最大的工具機產銷國。
  • 臺灣晶片往事和大陸的「晶片之痛」
    2019年全球半導體製造設備銷售總額為598億美元,較2018年同比下降7%,但臺灣穩坐全球半導體新設備最大市場寶座,銷售額逆勢上揚,年增68%,高達171.2億美元。構建集群效應。臺灣在晶片領域實力雄厚,目前力求更進一步,再上層樓,正規劃從零組件製造,邁向整機、系統輸出模式,提升島內產業全球供應鏈韌性,全力發展AI 、5G、物聯網產業,打造全球晶片研發中心。
  • 晶片短缺背後:汽車業「八仙過海」搶資源 自主研發是場「長戰役」
    「從根本上來講,打造出中國品牌的晶片企業,掌握核心技術,才能不受制於人。」一位車企資深人士向新京報記者透露。這就要求晶片技術向更高級進化,在未來以更高算力驅動如此多的傳感器。這在中汽協的近期調研中也得到證實。中汽協方面表示,近年來,全球晶片行業產能投資相對保守,供需不平衡問題在新冠肺炎疫情前就已經有所表現。疫情加劇了產能投資的謹慎,上半年晶片行業對消費電子和汽車市場預測偏保守,對今年下半年中國汽車市場發展趨好預判及準備不足。
  • 華為的麒麟晶片越來越強,為什麼不自己建廠生產?
    導讀:麒麟晶片為什麼要交給臺積電代工,華為自己建廠生產難度有多大?眾所周知,華為的麒麟晶片一直備受國內消費者認可,畢竟這是國內唯一自主研發晶片,雖然同樣採用ARM授權的架構,但是至少擺脫了對高通等晶片廠商的依賴。
  • 國防科技大學自主研發北鬥系統核心晶片
    中國軍網哈爾濱5月23日電 胡達平、胡浩巍、岑宣宇、強天林攝影報導:5月23日,在哈爾濱舉辦的第九屆中國衛星導航學術年會上,由國防科技大學電子科學學院導航中心獨立自主研發的抗幹擾天線基帶處理專用晶片備受關注,該晶片創造了「當年立項、當年完成」的晶片研發傳奇,實現北鬥抗幹擾天線核心器件國產化
  • 超10億美元海外授權合作!中國自主研發大分子生物藥走向全球
    根據協議,信達生物將授予禮來製藥達伯舒在中國以外地區的獨家許可。這是信達生物和禮來製藥第四次達成合作,也是第一次中國自主研發的、已經上市的大分子藥物將海外市場成功轉讓給世界500強藥企,造福全球百姓。此次國際合作累計超10億美元。
  • 市場在印度,晶片靠美國,這家深圳小廠飽嘗全球冷暖
    中國目前是印度最大的貿易夥伴。2019年,中國出口印度價值683.65 億美元的貨品,佔印度總進口額的14.13%,比印度的第二大貿易夥伴美國多了將近一倍的出口額。作為一個新興的醫療器械市場,印度具有巨大的規模和潛力。
  • 為什麼中國「自主研發」瀏覽器這麼難,背後的真實原因?
    摘要:俗話說「好事不出門,壞事傳千裡」,一家名稱為《紅芯》的軟體開發公司,推出的紅芯瀏覽器被指造假,一時間紅芯瀏覽器及研發團隊被推上了輿論的風口浪尖,關於國產瀏覽器的關注和討論被推到極高的熱度。那麼,中國「自主研發」瀏覽器為什麼這麼難,究竟怎麼回事?
  • 和艦晶片實控人為臺灣聯華電子:三年獲政府補貼超50億
    和艦晶片稱,其選擇在科創板的上市標準是,預計市值不低於30億,且最近一年營業收入不低於3億元。公司稱,其募集資金將投資於和艦晶片(蘇州)股份有限公司集成電路技術改造產能擴充項目和補充流動資金,擬使用募集資金總額為25億。
  • 三星1160億美元押下兩大賭注 加劇與晶片巨頭競爭
    他的兒子李健熙(Lee Kun-hee)以168億美元的淨資產在最新韓國50位富豪排行榜上排名第一,他的孫子李在鎔(Jay Y.Lee)以61億美元的資產排名第四。9Mt中文科技資訊  2019年4月,三星宣布計劃在未來10年向兩個領域投資總計133萬億韓元(約合1160億美元),這兩個領域分別是LSI(非存儲晶片,比如應用處理器)和代工(代工晶片製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