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品讀】愚園路1018號:施蟄存的「北山樓」

2021-01-09 澎湃新聞
【寧品讀】愚園路1018號:施蟄存的「北山樓」

2020-12-26 19:0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愚園路1018號,是著名作家施蟄存先生的舊居,他的書齋「北山樓」位於小樓的二樓。當年,施蟄存不僅以「北山」為書齋名,還常以「北山」為筆名,寫下大量珍貴的文字。

施蟄存舊居全景(圖片來源於網絡)

「北山」在哪裡?何以令先生念念不忘?

這還得從上個世紀四十年代說起。當時,正處抗戰時期,施蟄存任教於內遷福建長汀的廈門大學。學校位於在風景秀麗的北山腳下,先生在此備課寫作,度過了一段難忘的時光。也就在這個時候,他將自己的書齋命名為「北山樓」,並沿用至逝世。

施蟄存一生曾用過多個書齋名,唯有「北山樓」陪伴他到最後。他曾說過:「雖然我離開了那裡(長汀),回到上海,不管什麼處境,書齋名稱卻從未更易。」

《北山談藝錄》(圖片來源於網絡)

上世紀八十年代,施蟄存的大量著述得以出版,其中不少書籍都以北山為名,如《北山談藝錄》《北山樓詩》《北山散文集》等等。在這背後,可見他對這個書齋名字的喜愛,對福建長汀那段歲月的留戀。

那是1941年6月,施蟄存第一次踏足長汀——這個當年中央蘇區的「紅色小上海」。他是因廈門大學薩本棟校長的邀請,前往長汀任教。

顯然,在長汀、在廈門大學的日子,是施蟄存前半生最平靜和愜意的時光。由於廈大圖書館的藏書毫無損失,全部內遷,除了教書,施蟄存大量閱讀外國文學書籍,並開始翻譯介紹到國內。同時,施蟄存還開始輯錄《金石遺聞》《宋元詞話》,並專門給學生開了一門專書選讀課,很受歡迎。廈門大學教授鄭啟五的父母均是施蟄存的學生,他曾在文章中回憶:「施蟄存教授在廈大上的國文大課,精彩至極,受到學生們熱烈的歡迎。」

長汀(圖片來源於網絡)

在長汀閒暇的日子裡,散步是施蟄存最喜歡的運動。當時,他最喜歡去南寨散步——這是長汀一處著名的景點,有一大片梅林。「我們每天下午,都到那裡去散步」 。而長汀的山山水水,也給他留下了深刻印象。他在文章中說:「長汀一帶,沒有名山勝跡,都是平凡的山嶺……山裡永遠是長林豐草,除了打柴採茶的山農以外,不見人跡,除了鳥鳴蟬噪,風動泉流以外,不聞聲息。我就喜歡在晴和的日子,獨自一人,拖一支竹杖,到這些山裡散步。」

在山中,他尋覓到許多樂趣,「認識各種樹木,聽聽各種鳥鳴,找幾個不知名的昆蟲玩玩,鷓鴣和『山梁之雉』經常在我前面飛起,有時候也碰到蛇,就用手杖或石塊把它趕走」 。當時的長汀,還屬於很偏僻的地方,市場甚至還能見到老虎肉。喜好美食的施蟄存遇到之後,自然不會放過,不僅親手烹調,還與好友一起分享,並寫詩記之,「乙威遽失葭中勢,九沸翻成席上珍。」記的就是這件小事。

散步、做學問,這樣的日子看似世外桃源,但當時,經常來的日軍飛機轟炸提醒著人們:這還是一個殘酷的時代。長汀也是瞿秋白先生就義的地方,施蟄存回憶道:「瞿秋白是我的老師,他是被國民黨殺害在長汀的北山山腳下,他的墓就在離我當時住的宿舍不遠處,我每天路過,沉痛無盡。」在這樣的環境下,施蟄存堅持做學問之餘,常在課堂上「鼓勵學生要堅定抗戰必勝的信念」,據他學生馬祖熙回憶:「(他說)在中華民族最艱危的日子裡……一定要加倍珍惜時間,在苦難中鍛鍊自己成材,將來才好在各自的崗位上,為復興祖國儘自己的一點心力。」

1945年七月,因礙不過友人的情面,施蟄存到福建三元任省立江蘇學院文史學系教授。對於這次轉校,施蟄存頗為不舍,「對我來說是一次很大的失策,如今想起來都有些後悔」。

雖然離開了北山,但這段日子一直銘記在施蟄存先生心中,並以書齋名作為紀念。

愚園路的時尚店鋪(圖片來源於網絡)

如今,我們走進位於愚園路上的施蟄存舊居,這裡早已變了模樣。舊居被改造成愚園百貨公司,入駐了網紅咖啡和時尚店鋪,滬上的文藝青年們,紛紛來此打卡。當年高朋滿座的「北山樓」,已經沒有了作家生活過的痕跡,唯有門口的一塊牌子,提示這裡曾居住過一個文壇上的風雲人物。但「北山樓」這個書齋名以及書齋背後的往事,和先生的文字一道留存在歲月長河中,不會磨滅。

「寧品讀」專欄投稿請發至shcnwx@163.com,並註明姓名、聯繫電話,一經發布,稿費從優。

猜你喜歡

好驚喜!愚園路居然下「雪」了!長寧「龍之夢」15歲啦!邀你一起來「跨年」→看現場!上海首家蔦屋書店今天正式開業長寧這8個「公共文化空間」獲獎啦!你去過嗎?上海首家蔦屋書店有哪些看點?來跟小編「雲」探店→

作者:陳文波

原標題:《【寧品讀】愚園路1018號:施蟄存的「北山樓」》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評論()

相關焦點

  • 施蟄存舊藏南陽漢畫像石拓本
    施蟄存與北山樓藏拓 因為文學,我最初獲知「施蟄存」這個名字是在魯迅先生的雜文中。他被以「洋場惡少」之名赫然列入魯迅長長的罵人名單裡。名單上的其他名流還有「劊子手」胡適、 「乏走狗」梁實秋等等。
  • 【寧品讀】 怒江美人_政務_澎湃新聞-The Paper
    【寧品讀】 怒江美人 2020-09-11 19:1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愚園路又火了!菜場混搭美術館的公共市集,還有沿街新風景
    原標題:愚園路又火了!菜場混搭美術館的公共市集,還有沿街新風景  據樂遊上海,有著百年歷史的上海老街——愚園路,鬱鬱蔥蔥的法國梧桐,曾名流匯集的老洋房。歷經時光洗禮,慢慢成為融合藝術、設計、人文、娛樂的跨界生活美學街區,而新開業的愚園公共市集,讓你同時感受煙火氣息與精緻生活。
  • 【寧品讀】這位長寧人,編纂了《漢俄詞典》,修訂了《列寧全集》……
    【寧品讀】這位長寧人,編纂了《漢俄詞典》,修訂了《列寧全集》…… 2020-10-10 20:0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上海愚園路:從近代史走進現代精緻生活
    曾經的愚園路,幾乎能將上世紀上海灘的各界「大咖」一網打盡,康有為、蔡元培、錢學森、茅盾、傅雷、施蟄存、張愛玲、顧聖嬰、沈鈞儒……愚園路的歷史都有他們參與的痕跡,不誇張地說,這條馬路承載了一段近代史。  如今,長寧區的愚園路上有著11處文保單位,是長寧區文保單位最多的馬路。《布爾塞維克》編輯部舊址、王伯群住宅等歷史革命遺址和名人故居散布在沿路各個弄堂小巷中。
  • 「寧品讀」外孫女的快樂大班
    我們曾經帶小伊伊打卡上海航海博物館,就輔導她介紹"遼寧號"航空母艦。她熱情很高,還畫了圖。據說現場還有互動,我聽了真有點喜刷刷!上海航海博物館(圖片來源於網絡)其實我家小伊伊等好多個「乖囡」上小班時,在全班同學面前都是「輕聲細語」的不敢說話。感謝老師兩年多來的指導和鼓勵,孩子們講得一次比一次棒。
  • 【寧品讀】「蒲包肉」與「汪豆腐」
    汪曾祺紀念館外景 攝影 林鴻森汪老寫過的美食文章也就三十多篇,橫編豎編,總不能像爆米花那樣多出千百字來吧,只能八寶樓臺,拆散開來,排列組合,穿衣戴帽,這算不算過度壓榨呢數十年後在大洋彼岸讀到汪老的小說《八千歲》,恍然大悟,但此時她已經吃不到草爐餅了。汪曾祺在《豆腐》一文裡寫到了一款汪豆腐:「汪豆腐好像是我的家鄉菜。豆腐切成指甲蓋大的小薄片,推入蝦籽醬油湯中,滾幾開,勾薄芡,盛大碗中,澆一勺熟豬油,即得。」
  • 【寧品讀】「石庫門」記憶
    客堂兩側為次間,後面有通往二層樓的木扶梯,再往後是後天井,其進深僅及前天井的一半,有水井一口。後天井後面為單層斜坡的附屋,一般作廚房、雜屋和儲藏室。整座住宅前後各有出入口,前立面由天井圍牆、廂房山牆組成,為磚木結構的二層樓房,坡型屋頂有老虎窗,紅磚外牆。言語中,小祝也因為居住在步高裡而自豪。工作後,一次同學相邀去班主任顧老師家串門,她家住在永年路一幢典型的石庫門民居裡。
  • 原為施蟄存舊居 91歲的老郵局化身「百貨公司」
    原標題:91歲的老郵局化身「百貨公司」  東方網11月1日消息:據《勞動報》報導,百年馬路愚園路上有一幢老建築,原為現代文壇「三劍客」之一施蟄存先生的舊居,後由郵政公司接管使用,成為長寧區江蘇路郵局物流中心。隨著愚園路城市更新工作的推進,近日,這一棟有著「91歲」高齡的老建築悄然完成改造,化身愚園百貨公司。
  • 當文化休閒與建築擦出火花 快來傾聽愚園路的故事
    百年馬路愚園路上有幢老建築,原為現代文壇「三劍客」之一施蟄存先生的舊居2018年,隨著愚園路城市更新工作的推進,此處郵局物流中心舊址也悄然改造成愚園百貨公司。 公共市集一樓主打社區食堂、社區菜場、社區配套服務等社區便民服務,提供日常生活所需;二樓為社區藝術活動空間
  • 【寧品讀】春節為何要吃「糕」?
    「寧品讀」專欄投稿請發至shcnwx@163.com,並註明姓名、聯繫電話,一經發布,稿費從優。
  • 施蟄存的一段短文,思維開闊,別出心裁,讀完覺得收穫頗豐
    下面介紹施蟄存的一段短文,思維開闊,別出心裁,讀完覺得收穫頗豐。《蟬與蟻》(節選)作者:施蟄存蟬終日詠歌,不知儲蓄糧食,遂至身先蒲柳而亡。蟻則孜孜吃,有春耕夏耨、秋收冬藏的能耐,卒歲無虞,避寒有術。應當學學螞蟻的習勞,而不可如蟬的耽於逸樂。我們當然不懂得蟬語,但無論是吟風弄月,或要悲天憫人,它多少總已經唱了出來,使它得一生除了吃喝之外,還有一點旁的意義。
  • 暢享周日空閒時光——閒逛愚園路
    此處最為出名的是63號、65號、67號。這三座連在一起的房屋主人分別是特務李世群、吳士寶,中間夾著周佛海。1948年,董竹君帶著她的人生傳奇,遷入愚園路1320號這幢充滿英國城市別墅風格的小洋樓。遺留有韜奮樓、東風樓、格致樓、紀念坊等建築。顧維鈞、宋子文、張愛玲、鄒韜奮、榮毅仁、林語堂、貝聿銘等都是該校的傑出校友。